卷之六

關燈
也,若自用事,則能封閉約束而不瀉矣。

    脾可制之者,言門戶雖弛,倉廩猶藏,能制其水,不為濕所勝也。

    至於水穀不化,則泌別無統,幽闌不關,脾亦不能自勝其濕,故自洩也。

    然五虛之中,洩瀉為甚,痘瘡自利不止,鮮有痊者。

    予以言斷之曰,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兇。

    故經雲:漿粥入口,洩住止,則虛者活。

    此其驗也。

     斑疹論 斑疹之症,布在方冊者,或謂心為疹,或謂心為斑,脾為疹,或謂胃為斑者,何也?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

    少陰者,心與腎也。

    心配離,離中之陰己土也。

    丁己同生於酉。

    酉者,肺金,帝旺也。

    腎配坎,坎中之陽戊土也。

    戊癸化火而生於寅。

    寅者,三焦火長生也。

    斑隱隱在於皮膚中,大者成片,小者狀如蚊蚤所咬,點點赤色。

    疹則成顆粒,見於皮膚之外,如疥子然,有形可摸,俗名麻子者是已。

    斑之方萌,又與蚊跡相類。

    發斑多見於胸腹,病人昏憒,先紅後赤者是也,傷寒熱病多有之。

    蚊跡隻在於手足,病人安靜,先紅後黃者是也,內傷熱病多有之。

    此二症,發斑,人常有之,非由胎毒,乃時行熱症也。

    至於疹子,則與痘瘡相似,彼此傳染,但發過不再作也,乃心移熱於脾,脾移熱於肺,發而為疹。

    凡病疹者,必咳嗽,火刑肺也。

    丁心火,己脾土,辛肺金,皆隸於酉,造化之理同一位。

    謂疹為心者,語其本也;謂疹為脾者,語其標也。

    語心脾而肺在其中矣。

    腎主二陰,司開闔,三焦之火亢甚,妻從夫,化合於胃而為斑。

    凡病斑者,必自利,或大便結燥也。

    癸腎水,戊胃土,與寅三焦相火同位者,亦造化之理。

    語三焦,而心在其中矣。

    故發斑見於胸腹者,三焦之位也。

    蚊跡見於手足者,胃主四肢也。

    疹者,母傳子也;斑者,妻從夫也,知造化之理,而治斑疹,不難矣。

     五行生死論 按五行之理,生於陽者死於陰,生於陰者死於陽,抑隔別損益之數歟。

    夫五臟六腑者,所以配五行也,腑為陽,臟為陰。

    腑生於陰,臟生於陽,根陰根陽之義也。

    腑死於陽,髒死於陰,分陰分陽之義也。

    陽之所死,陰之所生;陰之所死,陽之所生。

    陽極而生陰,陰極則生陽之義也。

    自子至巳,為陽而統乎足;自午至亥,為陰而統乎手,亦陰陽互為其根也。

    以腑言之,水火者,南北之對也。

    壬膀胱水生於申。

    申者,手少陽三焦位也。

    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故壬水生於申,死於卯者,水月象也。

    生於西,死於東矣。

    丙小腸火生於寅,寅者,足少陽膽位也。

    膽為甲木,甲祿在寅,故丙火生於寅,死於酉者,火日象也。

    生於東,沒於西矣。

    金木者,東西之對也,甲膽木生於亥者,風木之分。

    經曰:風生木。

    故甲木生於亥。

    死於午者,木陽也,午則陰生而陽死矣。

    庚大腸金生於巳。

    巳者,六陽之位,卦應乎乾,乾為金,故庚金生於巳。

    死於子者,金陰也,子則陽生而陰死矣。

    此四腑生死之理也。

    然木主於東而生於北者,水流趨東以生木也。

    火主於南而生於東者,鑽木取火,木所生也。

    金主於西而生於南者,金曰從革火所出也。

    水主於北而生於西者,水西而東,金所生也。

    以五臟言之,丁心火,生於酉。

    酉者,肺旺之位也。

    坎中之陽,乃火之原。

    坎位於子,辛金所生,不能再生丁火,故丁火乘辛金生旺之氣而生於酉,所以心與肺相運而位乎上也。

    死於寅者,寅乃顯明之地,丁為陰火,其光自伏矣。

    癸腎水生於卯。

    卯者,肝旺位也,離中之陰乃水之原。

    離位於午,乙水所生,不能再生癸水,故癸水乘乙木生旺之氣,而生於卯,所以腎與肝相連而位乎下也。

    死於申者,申,手少陽相火,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也。

    又水生於一,一者,天元初動之氣也,於卦為震,在卯之中,所以癸水生於卯,而震初爻為子水也。

    火生於二,二者,地元初動之氣也,於卦為巽,陽自下而上,陰自上而下,兌為少陰,巽之反也,在酉之中,所以丁火生於酉,而先初爻為丁火也。

    乙肝木生於午者,乙震木也,青龍之象,寄生於午,龍從火裡出也。

    死於亥者,午為一陰,至於亥而極,陰老不能生乙木也。

    辛肺金生於子者,辛兌金也,白虎之象,寄生於子,虎向水中生也。

    死於巳者,子為一陽至於巳而極,陽老不能生辛金也。

    又肝在下,陰也,陰生於午;肺在上,陽也,陽生於子。

    此四臟生死之理也。

    夫陽則順者,陽道常饒,故左行而有餘,此六腑之氣常盛,而病在腑易已也。

    陰則逆者,陰道常乏,故右行而不足,此五臟之氣常弱,而病在臟難愈也。

    若夫脾者,己土也,離中之陰是已,故離納己。

    胃土,戊土也,坎中之陽是已,故坎納戊。

    己土生於酉,死於寅者,心象離而生己土,故己與丁同生死也。

    戊土生於寅,死於酉者,腎配坎,腎有二枚,左為水不能生土,右為相火能生土,故戊與相火同生死也。

    然脾得心之氣多而喜熱,從火化也。

    胃得腎之氣多而喜寒,從水化也。

    食熱則損胃,食寒則損脾,養生之道,所以貴適其寒溫,熱無灼灼,寒無滄滄也。

    故傷風冷則胃強而脾弱,脾不主事,胃與右腎相火相合,而同歸於火,所以戊癸化火也。

    傷熱則脾強而胃弱,胃失清化之令,脾與心火相得而緻敦阜,所以火炎則上益燥也。

    苟得其養,則脾胃稟中和之氣,而陰陽無偏勝之疾;苟失其養,則脾氣歸於心,而成潰爛癢塌之瘡,胃氣歸於腎,而成陷伏青黑之變,知乎此,可以語瘡疹之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