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理,乃生癰腫。
又曰: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凡若此者,皆妄補之過也。
夫妄下則脾虛而歸腎,妄補則脾實而乘腎。
經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乃受邪乘之謂也。
惜乎!人但知妄下之,則脾虛變黑而歸腎,不知妄補之,則脾實反增潰爛倒靨,而亦歸於腎也。
然則百祥丸之所下者,何邪也?錢氏曰:青乾紫陷,睡昏,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若黑紫幹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
蓋左腎,水也,右腎,命門相火也。
相火相挾君火之勢以侮腎。
相火者,腎水之賊也,水火不並立,一勝則一負。
瘡疹之火起於命門之下,因相火之勢,假君火之威,煎熬真陰,津液內涸,腎不能制,反為所勝,毒邪留連於內而不肯出,所以黑紫幹陷也。
其症昏睡汗煩,燥渴,腹脹,喘啼,大小便秘,皆裡實之症,故宜以百祥丸下之。
苟無是症,必不可下也。
錢曰:所用百祥丸,以瀉膀胱之腑,腑若不實,臟自不盛也。
何以不瀉腎?曰:腎主虛,不受瀉。
噫!錢氏一則曰妄下不可,一則曰腎主虛不受瀉,其惓惓立命之心,抑何深長也哉!夫腎主虛,不受瀉,如此安得妄補脾土,以為腎水之賊歟?其瀉膀胱之腑,又有深意存焉。
蓋脾輸精於肺,肺下輸於膀胱,膀胱之水,乃是平日所飲渣滓之物,非腎之真水也。
膀胱又是太陽之經,為十二經之屬,四通五達之衢也。
凡有邪氣,必先經此而傳。
瘡疹之邪,由膀胱之經,上風府,至巔,下額,會手太陽小腸之經於面。
小腸者,丙火也,亦挾君主丁火之勢而不受邪,其毒留於足太陽膀胱之經而不得散。
膀胱者,壬水也,為火所迫,不免自附於腎,引癸水以自救。
錢氏恐其毒歸於腎,先於膀胱中瀉之,即迎而奪之之意。
二服不效而作寒戰,則毒入於腎矣。
腎變動為慓,真臟症見,故知死也。
曰:腑不實者,邪氣去也;臟自不盛者,不入於臟也。
不實不盛,悉邪氣也,豈有瀉正氣之理乎。
可見由膀胱受邪而黑陷者,裡實也,宜以百祥丸下之;由脾受邪而黑陷者,裡虛也,不可以百祥丸下之。
不審虛實之症,概以百祥丸下之,謂之裡虛。
經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此之謂也。
其曰: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骩反熱者,死,腎水太旺,脾虛不能治也。
此即所謂無裡症而妄下之者也。
無裡症而下之,則脾土無故而被轉下之藥,腎未受瀉,脾已先傷,陰氣內盛,陽氣外絕,故惡寒不已,身冷汗出,耳骩反熱也。
腎何以旺?陰氣盛也。
陰陽相離,則受傷之脾,安能復為之主,而使之再合耶?故曰脾不能治也。
其曰下後氣溫身熱,欲飲水者,可治,以脾旺勝腎,寒去而溫熱也。
治之宜解毒,此即所謂有裡症而宜下之者也。
蓋先則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今下之身熱氣溫者,火氣去也;欲飲冷水者,餘邪未盡也,故又曰治之宜解毒。
脾旺勝腎者,大戟主行十二水,脾土本強,能運其物,注於下焦,以洩下焦之邪,此脾旺勝腎也。
寒去而溫熱者,太陽寒水之邪已去,布散於經,小腸熱火承之,故溫熱也。
大抵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外寒內必熱也;陰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邪自內而外,外熱裡必平也,故曰可治。
不但痘瘡惡變黑,如陽毒發斑,內傷發斑黑者,皆不可治,抑豈腎水為邪乎?故病瘡、病蟲皆惡黑者。
北方屬水,其色黑,入通於腎,居亥子之位,萬物生於子而死於亥。
腎者生死之戶也,變黑而死。
歸根覆命之時也。
此天地之道,陰陽之化,生長收藏之機,非知道者,不足以語此。
噫!此實出吾肝鬲之要,非有蹈襲,亦非好辨以亂人聽,但恐世之曲學者,不知虛實之理,補所不當補,瀉所不當瀉,盛盛虛虛,遺人夭殤,無異於操刃之殺人也。
借使錢氏復生,必謂吾言為信,觀此者,不主先人之言,亦必謂吾言之不誣也。
瀉膿血痂皮水穀辨 錢氏曰:瘡黑而忽瀉,便膿血痂皮者,順;水穀不消者,逆。
夫痘瘡自內而外,謂之正出,自外而內,謂之倒陷。
從外收者,謂之正靨,從內收者,謂之倒靨。
倒陷倒靨,內穿膈膜,壞臟腑,皆惡候也。
倒陷者,十無一生,倒靨者,十或救三。
錢氏謂瘡黑而忽瀉,其倒靨之類乎?蓋瘡黑本是死症,裡實者可下之。
忽然作瀉則不必下,毒氣由外入內,臟腑之氣不通,榮衛之氣不行,表裡俱病,不急下之,轉增煩悶而死,故主百祥丸下之。
若自利則火性急速,不少停於腸胃之間,腸胃熱甚,亦自失其轉化之常,故暴注而瀉,瀉則毒從利滅,亦若下之義。
當時暴瀉,未必便膿血痂皮也,抑將淹延數日,而後是膿血痂皮也。
何以有是膿血痂皮者?痘瘡內陷,則臟腑鬲膜之間,亦如外出之狀;瀉膿血者,內潰之症也;瀉痂皮者,內靨之症也。
瀉膿血痂皮,為順者,邪在腑也,在腑得由腸胃而出,故順;瀉水穀者,臟也,邪在臟不得由腸胃而出,所去者,腸胃之水穀耳。
人絕水穀則死,故逆。
然其水穀不化,不可誤認為寒。
仲景曰:邪熱不殺水穀。
水穀不化者,火迫而出也。
錢氏謂瀉痂皮者,是脾氣得實,腎雖用事,脾可制之。
瀉水穀者,是脾虛不能制腎,故自洩也。
讀者不識此義,即謂脾土可以制腎水,有欲專補脾土之意,殊不知脾胃者,倉廩之官,以納水穀者也。
腎開竅於二陰,以司開闔者也,火氣不迫,腎必受之,開闔不利,不能禁固便溺,所以暴瀉也。
曰腎用事者,腎為火所役
又曰: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凡若此者,皆妄補之過也。
夫妄下則脾虛而歸腎,妄補則脾實而乘腎。
經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乃受邪乘之謂也。
惜乎!人但知妄下之,則脾虛變黑而歸腎,不知妄補之,則脾實反增潰爛倒靨,而亦歸於腎也。
然則百祥丸之所下者,何邪也?錢氏曰:青乾紫陷,睡昏,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若黑紫幹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
蓋左腎,水也,右腎,命門相火也。
相火相挾君火之勢以侮腎。
相火者,腎水之賊也,水火不並立,一勝則一負。
瘡疹之火起於命門之下,因相火之勢,假君火之威,煎熬真陰,津液內涸,腎不能制,反為所勝,毒邪留連於內而不肯出,所以黑紫幹陷也。
其症昏睡汗煩,燥渴,腹脹,喘啼,大小便秘,皆裡實之症,故宜以百祥丸下之。
苟無是症,必不可下也。
錢曰:所用百祥丸,以瀉膀胱之腑,腑若不實,臟自不盛也。
何以不瀉腎?曰:腎主虛,不受瀉。
噫!錢氏一則曰妄下不可,一則曰腎主虛不受瀉,其惓惓立命之心,抑何深長也哉!夫腎主虛,不受瀉,如此安得妄補脾土,以為腎水之賊歟?其瀉膀胱之腑,又有深意存焉。
蓋脾輸精於肺,肺下輸於膀胱,膀胱之水,乃是平日所飲渣滓之物,非腎之真水也。
膀胱又是太陽之經,為十二經之屬,四通五達之衢也。
凡有邪氣,必先經此而傳。
瘡疹之邪,由膀胱之經,上風府,至巔,下額,會手太陽小腸之經於面。
小腸者,丙火也,亦挾君主丁火之勢而不受邪,其毒留於足太陽膀胱之經而不得散。
膀胱者,壬水也,為火所迫,不免自附於腎,引癸水以自救。
錢氏恐其毒歸於腎,先於膀胱中瀉之,即迎而奪之之意。
二服不效而作寒戰,則毒入於腎矣。
腎變動為慓,真臟症見,故知死也。
曰:腑不實者,邪氣去也;臟自不盛者,不入於臟也。
不實不盛,悉邪氣也,豈有瀉正氣之理乎。
可見由膀胱受邪而黑陷者,裡實也,宜以百祥丸下之;由脾受邪而黑陷者,裡虛也,不可以百祥丸下之。
不審虛實之症,概以百祥丸下之,謂之裡虛。
經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此之謂也。
其曰: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骩反熱者,死,腎水太旺,脾虛不能治也。
此即所謂無裡症而妄下之者也。
無裡症而下之,則脾土無故而被轉下之藥,腎未受瀉,脾已先傷,陰氣內盛,陽氣外絕,故惡寒不已,身冷汗出,耳骩反熱也。
腎何以旺?陰氣盛也。
陰陽相離,則受傷之脾,安能復為之主,而使之再合耶?故曰脾不能治也。
其曰下後氣溫身熱,欲飲水者,可治,以脾旺勝腎,寒去而溫熱也。
治之宜解毒,此即所謂有裡症而宜下之者也。
蓋先則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今下之身熱氣溫者,火氣去也;欲飲冷水者,餘邪未盡也,故又曰治之宜解毒。
脾旺勝腎者,大戟主行十二水,脾土本強,能運其物,注於下焦,以洩下焦之邪,此脾旺勝腎也。
寒去而溫熱者,太陽寒水之邪已去,布散於經,小腸熱火承之,故溫熱也。
大抵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外寒內必熱也;陰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邪自內而外,外熱裡必平也,故曰可治。
不但痘瘡惡變黑,如陽毒發斑,內傷發斑黑者,皆不可治,抑豈腎水為邪乎?故病瘡、病蟲皆惡黑者。
北方屬水,其色黑,入通於腎,居亥子之位,萬物生於子而死於亥。
腎者生死之戶也,變黑而死。
歸根覆命之時也。
此天地之道,陰陽之化,生長收藏之機,非知道者,不足以語此。
噫!此實出吾肝鬲之要,非有蹈襲,亦非好辨以亂人聽,但恐世之曲學者,不知虛實之理,補所不當補,瀉所不當瀉,盛盛虛虛,遺人夭殤,無異於操刃之殺人也。
借使錢氏復生,必謂吾言為信,觀此者,不主先人之言,亦必謂吾言之不誣也。
瀉膿血痂皮水穀辨 錢氏曰:瘡黑而忽瀉,便膿血痂皮者,順;水穀不消者,逆。
夫痘瘡自內而外,謂之正出,自外而內,謂之倒陷。
從外收者,謂之正靨,從內收者,謂之倒靨。
倒陷倒靨,內穿膈膜,壞臟腑,皆惡候也。
倒陷者,十無一生,倒靨者,十或救三。
錢氏謂瘡黑而忽瀉,其倒靨之類乎?蓋瘡黑本是死症,裡實者可下之。
忽然作瀉則不必下,毒氣由外入內,臟腑之氣不通,榮衛之氣不行,表裡俱病,不急下之,轉增煩悶而死,故主百祥丸下之。
若自利則火性急速,不少停於腸胃之間,腸胃熱甚,亦自失其轉化之常,故暴注而瀉,瀉則毒從利滅,亦若下之義。
當時暴瀉,未必便膿血痂皮也,抑將淹延數日,而後是膿血痂皮也。
何以有是膿血痂皮者?痘瘡內陷,則臟腑鬲膜之間,亦如外出之狀;瀉膿血者,內潰之症也;瀉痂皮者,內靨之症也。
瀉膿血痂皮,為順者,邪在腑也,在腑得由腸胃而出,故順;瀉水穀者,臟也,邪在臟不得由腸胃而出,所去者,腸胃之水穀耳。
人絕水穀則死,故逆。
然其水穀不化,不可誤認為寒。
仲景曰:邪熱不殺水穀。
水穀不化者,火迫而出也。
錢氏謂瀉痂皮者,是脾氣得實,腎雖用事,脾可制之。
瀉水穀者,是脾虛不能制腎,故自洩也。
讀者不識此義,即謂脾土可以制腎水,有欲專補脾土之意,殊不知脾胃者,倉廩之官,以納水穀者也。
腎開竅於二陰,以司開闔者也,火氣不迫,腎必受之,開闔不利,不能禁固便溺,所以暴瀉也。
曰腎用事者,腎為火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