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水而不發不靨者,脾惡濕,為水所淫,不能生肌肉布散血氣也;有飲水而渴轉增者,水停心下而不行,則腎氣燥,腎惡燥,故咽乾渴不止而死也;有飲水而喘或咳者,飲冷傷肺故也;有飲水而吐者,胃本虛,虛寒相搏,食入不納也;有飲水而利者,胃為倉廩之官,水漬入胃,濕多成五洩也;有飲水而腹痛者,腹為陰,水寒犯之,故痛也;有飲水而咳逆者,中焦虛寒,又得冷水,使中焦之氣不行,故氣逆而咳也,其病曰?。
凡若此者,皆飲水之過,臨病之工,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錢氏陳氏立法用藥同異辨 世之論治痘者,皆曰:錢氏治痘,專用涼瀉,陳氏治痘,專用溫補。
遂喜用陳氏之方,不惟不知錢氏立方之意,而陳氏急救之法亦並不知而已矣。
姑摘取二公之言,參互考覈而後知二公之治,未嘗不同也。
嘗觀錢氏曰: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飢及受風寒。
陳曰:子母當須慎口,首尾不宜與吃,是同一調養也。
錢曰:瘡疹始出,未有他症,不可下也。
陳曰:若無他症,不宜服藥。
是同一禁忌也。
錢曰:瘡疹屬陽,故春夏為順。
陳曰:遇春而生髮,至夏而長成,乃陽氣熏蒸,自然易出易靨。
是同一喜好也。
錢曰: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骩反熱者,腎氣太旺,脾虛不能制也。
陳曰:其瘡癢瘍,寒戰咬牙,是脾胃肌肉虛也,是同一歸重於脾也。
錢曰:惟用溫涼藥治之,是錢亦有用溫補之時矣。
陳曰:如六七日,身壯熱不大便,與三味消毒散,微得利即住。
是陳亦有用涼瀉之時矣。
錢曰:更看時月。
陳曰:須分表裡虛實。
是二公之法,因時制宜,未必如今人一偏之說也。
其不同者,惟於黑陷癢塌。
錢則主大戟之寒以下之,陳則主丁桂之熱以補之。
人見其偏寒偏熱之不同,即謂錢專用涼瀉,陳專用溫補,殊不知錢之所下者,乃邪氣在裡,裡實之症也,觀其煩躁,大小便不通是已。
陳之所補,乃邪在表,表虛之症也,觀其洩渴手足冷是已。
虛則補之,即錢氏之惟用溫涼藥治之法也;實則瀉之,即陳氏所謂與三味消毒散得微利即住法也,各因一症而發其實,未嘗不同也。
然錢急於解毒攻邪氣也,陳重於和中補正氣也。
邪氣解則正氣自平,正氣實邪氣未有不去者矣,是又二公之異而同也。
二公立法之善,未始不同如此。
至用二公之法,乃有效者,有不效者,此不善用法者之過,非製法者之弊也。
噫!醫者意也,為上者,不惟其法,惟其意,則二公法外不傳之意,自得於神會之下矣。
補脾土瀉腎水辨 楊氏曰:痘瘡毒根在裡,妄下之則毒氣得以深入,土不勝水而成黑陷。
胡氏曰:若其救瘡痘於黑陷之後,孰若保脾土於未下之先。
由二公之言觀之,因其妄下而虛其裡,以緻黑陷,此醫責虛取實之過,非腎之疾也,故戒之。
若救黑陷於妄下之後,孰若保脾土而不下之為善耶?錢氏曰: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飢及受風寒,必歸腎而變黑,難治也。
又曰: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下則內虛,多歸於腎。
上言即保脾土之法,下言即不可妄下而成黑陷之說也。
蓋痘瘡始終以脾胃為主。
經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所以不可令飢及受風冷也。
瘡疹之邪,自內而外,苟壯熱煩躁,大渴,大小便不通,目赤,唇焦,此毒伏在內而不即出,下之可也。
若瘡盡發於外,清便自調,不煩不渴,此裡無邪,不須服藥。
如妄下之,則誅罰無過,反虛其裡,所以歸於腎矣。
然則變黑歸腎,皆由外受風冷,內傷飲食,及妄下之所緻,非腎本有之疾也。
其曰:土不勝水者。
經曰:穀氣通於脾,六經為川,腸胃為海。
又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可見水入於胃,必待脾為轉化而達於川海也。
今脾虛則不能轉化使之四布,而渚蓄於胃。
脾惡濕,為水所漬,則土益敗,故曰:土不勝水也。
腎雖主水,乃天元真一之氣,道之本也,非此水則天地之生意息矣。
若土所不勝之水,乃飲食形質之物,非腎之真水也。
既非腎水而曰歸腎者,腎主骨髓,又主閉藏,言妄下則裡氣虛,瘡疹之毒,復自外陷入於裡。
其外黑陷者,腎之化也,其裡入於骨髓,腎之主也。
況汗之則亡陽,亡陽則心先受之;下之則亡陰,亡陰則腎先受之,所以歸於腎也。
其曰保脾土於未下之先者,謂不可妄下也,謂適其寒溫,節其飲食也。
時俗不識此理,乃謂四君子湯,保脾土之要藥,宜常服之,以防變黑歸腎之症。
陳氏曰:凡療瘡疹,先分表裡虛實,若虛實不分,則無所治。
又曰:若無他症,不宜服藥。
如裡氣果虛,四君子湯,要藥也,裡實可以服之乎?蓋參朮補陽,芎歸補陰,陰陽不可偏勝,偏陰偏陽則病矣。
經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又曰: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
脾胃素實,又服實補之藥,正所謂盛盛也。
常服之,則久而增氣,兩實相軋而變生焉。
謂之變者,經雲: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渴。
又曰:陰不盛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又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懣也。
又曰: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水不能滅勝火而陽獨治。
獨治者,不能生長也。
又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竟腹滿死。
又曰:榮氣不從,逆於肉
凡若此者,皆飲水之過,臨病之工,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錢氏陳氏立法用藥同異辨 世之論治痘者,皆曰:錢氏治痘,專用涼瀉,陳氏治痘,專用溫補。
遂喜用陳氏之方,不惟不知錢氏立方之意,而陳氏急救之法亦並不知而已矣。
姑摘取二公之言,參互考覈而後知二公之治,未嘗不同也。
嘗觀錢氏曰: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飢及受風寒。
陳曰:子母當須慎口,首尾不宜與吃,是同一調養也。
錢曰:瘡疹始出,未有他症,不可下也。
陳曰:若無他症,不宜服藥。
是同一禁忌也。
錢曰:瘡疹屬陽,故春夏為順。
陳曰:遇春而生髮,至夏而長成,乃陽氣熏蒸,自然易出易靨。
是同一喜好也。
錢曰: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骩反熱者,腎氣太旺,脾虛不能制也。
陳曰:其瘡癢瘍,寒戰咬牙,是脾胃肌肉虛也,是同一歸重於脾也。
錢曰:惟用溫涼藥治之,是錢亦有用溫補之時矣。
陳曰:如六七日,身壯熱不大便,與三味消毒散,微得利即住。
是陳亦有用涼瀉之時矣。
錢曰:更看時月。
陳曰:須分表裡虛實。
是二公之法,因時制宜,未必如今人一偏之說也。
其不同者,惟於黑陷癢塌。
錢則主大戟之寒以下之,陳則主丁桂之熱以補之。
人見其偏寒偏熱之不同,即謂錢專用涼瀉,陳專用溫補,殊不知錢之所下者,乃邪氣在裡,裡實之症也,觀其煩躁,大小便不通是已。
陳之所補,乃邪在表,表虛之症也,觀其洩渴手足冷是已。
虛則補之,即錢氏之惟用溫涼藥治之法也;實則瀉之,即陳氏所謂與三味消毒散得微利即住法也,各因一症而發其實,未嘗不同也。
然錢急於解毒攻邪氣也,陳重於和中補正氣也。
邪氣解則正氣自平,正氣實邪氣未有不去者矣,是又二公之異而同也。
二公立法之善,未始不同如此。
至用二公之法,乃有效者,有不效者,此不善用法者之過,非製法者之弊也。
噫!醫者意也,為上者,不惟其法,惟其意,則二公法外不傳之意,自得於神會之下矣。
補脾土瀉腎水辨 楊氏曰:痘瘡毒根在裡,妄下之則毒氣得以深入,土不勝水而成黑陷。
胡氏曰:若其救瘡痘於黑陷之後,孰若保脾土於未下之先。
由二公之言觀之,因其妄下而虛其裡,以緻黑陷,此醫責虛取實之過,非腎之疾也,故戒之。
若救黑陷於妄下之後,孰若保脾土而不下之為善耶?錢氏曰: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飢及受風寒,必歸腎而變黑,難治也。
又曰: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下則內虛,多歸於腎。
上言即保脾土之法,下言即不可妄下而成黑陷之說也。
蓋痘瘡始終以脾胃為主。
經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所以不可令飢及受風冷也。
瘡疹之邪,自內而外,苟壯熱煩躁,大渴,大小便不通,目赤,唇焦,此毒伏在內而不即出,下之可也。
若瘡盡發於外,清便自調,不煩不渴,此裡無邪,不須服藥。
如妄下之,則誅罰無過,反虛其裡,所以歸於腎矣。
然則變黑歸腎,皆由外受風冷,內傷飲食,及妄下之所緻,非腎本有之疾也。
其曰:土不勝水者。
經曰:穀氣通於脾,六經為川,腸胃為海。
又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可見水入於胃,必待脾為轉化而達於川海也。
今脾虛則不能轉化使之四布,而渚蓄於胃。
脾惡濕,為水所漬,則土益敗,故曰:土不勝水也。
腎雖主水,乃天元真一之氣,道之本也,非此水則天地之生意息矣。
若土所不勝之水,乃飲食形質之物,非腎之真水也。
既非腎水而曰歸腎者,腎主骨髓,又主閉藏,言妄下則裡氣虛,瘡疹之毒,復自外陷入於裡。
其外黑陷者,腎之化也,其裡入於骨髓,腎之主也。
況汗之則亡陽,亡陽則心先受之;下之則亡陰,亡陰則腎先受之,所以歸於腎也。
其曰保脾土於未下之先者,謂不可妄下也,謂適其寒溫,節其飲食也。
時俗不識此理,乃謂四君子湯,保脾土之要藥,宜常服之,以防變黑歸腎之症。
陳氏曰:凡療瘡疹,先分表裡虛實,若虛實不分,則無所治。
又曰:若無他症,不宜服藥。
如裡氣果虛,四君子湯,要藥也,裡實可以服之乎?蓋參朮補陽,芎歸補陰,陰陽不可偏勝,偏陰偏陽則病矣。
經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又曰: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
脾胃素實,又服實補之藥,正所謂盛盛也。
常服之,則久而增氣,兩實相軋而變生焉。
謂之變者,經雲: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渴。
又曰:陰不盛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又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懣也。
又曰: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水不能滅勝火而陽獨治。
獨治者,不能生長也。
又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竟腹滿死。
又曰:榮氣不從,逆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