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其曰:凡痘疹隻出一般者善,此則直道其實者也。
夫四毒之發,各有其時,膿疱最酷,疹次之,水疱又次之。
斑為輕,分作四番,其毒則微,一併夾出,其毒則甚矣。
如雲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春膿疱,金剋木也;夏黑陷,水剋火也;秋斑子,火剋金也;冬疹子,土剋水也。
此亦泛語其概耳。
其曰黑者,無問何時,十難救其一二,此則直道其實者也。
蓋四者之毒,常乘天地不正之令而發,乃疫癘之氣傳染相似,時亦不得主之也。
又雲:冬月腎旺,又盛寒,病多歸腎變黑,此則後人因秋冬為逆,而杜撰以補之者也。
錢氏謂春夏為順,秋冬為逆者,蓋以瘡疹屬陽,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從其氣則順,違其氣則逆,不過欲,人常和暖,而從春夏之比,未常拘定某症,必某時為順也。
即如冬月變黑之說,則凡冬月皆屬腎,無分輕重,皆變黑而死。
天地之氣,必不如是之隘,錢氏之意,亦不如是之拘也。
但曰冬盛寒,腠理閉塞,氣血凝滯非和暖,瘡難成就可也,何必以變黑歸腎,獨生於冬乎?彼夏盛熱,腠理開張,氣血淖澤,亦有變黑歸腎而死,何不雲夏有黑陷乎?設雲夏火旺,腎不主事,則夏黑陷為逆之言,又何自而取乎?況黑陷為逆,四時皆然,亦不獨在於夏也。
吾固知非錢氏之言。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信哉。
瘡疹變黑歸腎辨 水火者,陰陽之跡也。
坎離者,水火之位也。
心腎者,坎離之配也。
故水陰也,而生於陽,離中之陰,乃真水也;火陽也,而生於陰,坎中之陽,乃真火也。
陰根於陽,陽根於陰,互為其根,此所以能變合而生萬物也。
孔子贊《易》以坎為血,卦為赤,離為鱉,為蟹,為螺,為蚌,為龜,其義可見。
以人身言之,血陰也,氣陽也,心配離而生血,陽中有陰乃真陰也;腎配坎而生氣,陰中有陽乃真陽也。
故心中之血,即腎中之真水也,灌溉滋濡,水之德也;腎中之氣,即心中之真火也,呴噓鼓動,火之象也。
然水善而火惡,老子曰:上善若水,下惡如火。
善惡之分也。
況人之兩腎,左為水,右為火。
經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
小心者,命門相火也。
以其為君之相,故雲小心,行君之令,故雲命門也。
夫以一水立乎二火之間,其不勝也明矣。
運之於中而使火不赫曦,水不涸流者,有神以主之也。
所謂神者,何物也?太虛之中,神之棲也。
然水火不並立,各有所勝,盛衰之變,此其常也。
故盛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衰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瘡疹之火,起於命門之下,二火相合,所謂得助者強也。
相火復挾君火之勢,肆其狂獗,銷鑠燔灼,無所不至。
可恃者,心中之真水尚有以制之。
奈何陽道常饒,陰道常乏。
赫曦者其氣淫;涸流者其氣迫,並真水亦亡之而已矣。
經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焉。
真水既亡,津液暴絕,其氣滯,其發燥槁,不能潤乎皮毛,滋乎腠理,而瘡中之血,亦幹而黑矣。
是則變黑者,血色本赤,而幹則變黑也。
謂之歸腎者,血本腎中之陰,血乾則腎水亦幹矣。
此腎虛之症,豈有腎實為邪之理乎。
痘瘡變黑有順逆辨 邵子觀物篇曰:東赤,南白,西黃,北黑,此正色也,驗之於曉、午、暮、夜之時,可見之矣。
由是推之,嬰兒始生而赤,長稍變而白,病則黃,老死而黑。
物生地下而赤,稍長而白,萎落而黃,枯槁而黑。
凡物皆資一陽之氣以生,此四色者,乃一陽之氣,色之逆變者。
夫痘瘡由出現而起發,起發而成漿,成漿而結痂,亦人身中一陽之氣之流行也。
其出現而赤,起發稍變而白,成漿則黃,結痂則黑,此亦色之遞變自然而然者,乃症之順,未可全以變黑為不正之色也。
夫以變黑為逆者,以四時言之,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此自然之序,遞相成功者也。
痘瘡出現,猶春之生也,起發猶夏之長也,成漿猶秋之收也,結痂猶冬之藏也,亦自然之序。
苟出現而黑色,是春行冬令矣;起發而黑色,是夏行冬令矣;成漿而黑色,是秋行冬令矣,不循遞變之次,故謂之逆。
黑者,腎之色也,為啟蟄封藏之本,故以變黑為歸腎也。
又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髓。
瘡疹之毒,由內而外為順。
內者不出曰伏,已出復入曰陷,不能成漿謂之倒陷,不能結痂謂之倒靨。
曰伏,曰陷,曰倒,皆由外而內,入於骨髓。
故曰:歸腎為逆也。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辨 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
又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夫瘡疹之毒,發於五臟六腑之液,各隨其經絡部位而出,視其疏密,知其毒之多寡,不但少陰心臟專主之。
而經專以心言者何?蓋火之為物,微則癢,近則痛,灼之則成瘡。
心者火也,故諸痛癢瘡,惟心主之。
又心為君主之官,經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火傷。
瘡疹之毒,雖出於五臟六腑,而其能為形病者,實君不務德,使邪火得逞也。
《周禮》曰:夏時有癢疥病,亦此意也。
過飲冷水變生諸症辨 痘瘡發渴,切不可與冷水。
俗夫不知,謂水可勝火,習以與之,病者適中其欲,亦貪而不止。
設值天時暄熱,氣血強盛者,猶或可勝;若精神痿弱,脾胃虛憊者,水寒相搏,未有不成壞病者矣。
有飲水而黑陷癢塌者,脾虛不能勝水,水氣寒反從腎化,故歸腎也;有飲
夫四毒之發,各有其時,膿疱最酷,疹次之,水疱又次之。
斑為輕,分作四番,其毒則微,一併夾出,其毒則甚矣。
如雲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春膿疱,金剋木也;夏黑陷,水剋火也;秋斑子,火剋金也;冬疹子,土剋水也。
此亦泛語其概耳。
其曰黑者,無問何時,十難救其一二,此則直道其實者也。
蓋四者之毒,常乘天地不正之令而發,乃疫癘之氣傳染相似,時亦不得主之也。
又雲:冬月腎旺,又盛寒,病多歸腎變黑,此則後人因秋冬為逆,而杜撰以補之者也。
錢氏謂春夏為順,秋冬為逆者,蓋以瘡疹屬陽,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從其氣則順,違其氣則逆,不過欲,人常和暖,而從春夏之比,未常拘定某症,必某時為順也。
即如冬月變黑之說,則凡冬月皆屬腎,無分輕重,皆變黑而死。
天地之氣,必不如是之隘,錢氏之意,亦不如是之拘也。
但曰冬盛寒,腠理閉塞,氣血凝滯非和暖,瘡難成就可也,何必以變黑歸腎,獨生於冬乎?彼夏盛熱,腠理開張,氣血淖澤,亦有變黑歸腎而死,何不雲夏有黑陷乎?設雲夏火旺,腎不主事,則夏黑陷為逆之言,又何自而取乎?況黑陷為逆,四時皆然,亦不獨在於夏也。
吾固知非錢氏之言。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信哉。
瘡疹變黑歸腎辨 水火者,陰陽之跡也。
坎離者,水火之位也。
心腎者,坎離之配也。
故水陰也,而生於陽,離中之陰,乃真水也;火陽也,而生於陰,坎中之陽,乃真火也。
陰根於陽,陽根於陰,互為其根,此所以能變合而生萬物也。
孔子贊《易》以坎為血,卦為赤,離為鱉,為蟹,為螺,為蚌,為龜,其義可見。
以人身言之,血陰也,氣陽也,心配離而生血,陽中有陰乃真陰也;腎配坎而生氣,陰中有陽乃真陽也。
故心中之血,即腎中之真水也,灌溉滋濡,水之德也;腎中之氣,即心中之真火也,呴噓鼓動,火之象也。
然水善而火惡,老子曰:上善若水,下惡如火。
善惡之分也。
況人之兩腎,左為水,右為火。
經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
小心者,命門相火也。
以其為君之相,故雲小心,行君之令,故雲命門也。
夫以一水立乎二火之間,其不勝也明矣。
運之於中而使火不赫曦,水不涸流者,有神以主之也。
所謂神者,何物也?太虛之中,神之棲也。
然水火不並立,各有所勝,盛衰之變,此其常也。
故盛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衰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瘡疹之火,起於命門之下,二火相合,所謂得助者強也。
相火復挾君火之勢,肆其狂獗,銷鑠燔灼,無所不至。
可恃者,心中之真水尚有以制之。
奈何陽道常饒,陰道常乏。
赫曦者其氣淫;涸流者其氣迫,並真水亦亡之而已矣。
經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焉。
真水既亡,津液暴絕,其氣滯,其發燥槁,不能潤乎皮毛,滋乎腠理,而瘡中之血,亦幹而黑矣。
是則變黑者,血色本赤,而幹則變黑也。
謂之歸腎者,血本腎中之陰,血乾則腎水亦幹矣。
此腎虛之症,豈有腎實為邪之理乎。
痘瘡變黑有順逆辨 邵子觀物篇曰:東赤,南白,西黃,北黑,此正色也,驗之於曉、午、暮、夜之時,可見之矣。
由是推之,嬰兒始生而赤,長稍變而白,病則黃,老死而黑。
物生地下而赤,稍長而白,萎落而黃,枯槁而黑。
凡物皆資一陽之氣以生,此四色者,乃一陽之氣,色之逆變者。
夫痘瘡由出現而起發,起發而成漿,成漿而結痂,亦人身中一陽之氣之流行也。
其出現而赤,起發稍變而白,成漿則黃,結痂則黑,此亦色之遞變自然而然者,乃症之順,未可全以變黑為不正之色也。
夫以變黑為逆者,以四時言之,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此自然之序,遞相成功者也。
痘瘡出現,猶春之生也,起發猶夏之長也,成漿猶秋之收也,結痂猶冬之藏也,亦自然之序。
苟出現而黑色,是春行冬令矣;起發而黑色,是夏行冬令矣;成漿而黑色,是秋行冬令矣,不循遞變之次,故謂之逆。
黑者,腎之色也,為啟蟄封藏之本,故以變黑為歸腎也。
又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髓。
瘡疹之毒,由內而外為順。
內者不出曰伏,已出復入曰陷,不能成漿謂之倒陷,不能結痂謂之倒靨。
曰伏,曰陷,曰倒,皆由外而內,入於骨髓。
故曰:歸腎為逆也。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辨 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
又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夫瘡疹之毒,發於五臟六腑之液,各隨其經絡部位而出,視其疏密,知其毒之多寡,不但少陰心臟專主之。
而經專以心言者何?蓋火之為物,微則癢,近則痛,灼之則成瘡。
心者火也,故諸痛癢瘡,惟心主之。
又心為君主之官,經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火傷。
瘡疹之毒,雖出於五臟六腑,而其能為形病者,實君不務德,使邪火得逞也。
《周禮》曰:夏時有癢疥病,亦此意也。
過飲冷水變生諸症辨 痘瘡發渴,切不可與冷水。
俗夫不知,謂水可勝火,習以與之,病者適中其欲,亦貪而不止。
設值天時暄熱,氣血強盛者,猶或可勝;若精神痿弱,脾胃虛憊者,水寒相搏,未有不成壞病者矣。
有飲水而黑陷癢塌者,脾虛不能勝水,水氣寒反從腎化,故歸腎也;有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