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治痘要略
嘗讀漢史,高祖踞洗以待英布而輟洗進酈,其武帝登厠以召衛青,而不冠不見汲黯,蓋於甲冑之士,狎嫚以折其猛悍之氣,於縉紳之士,廉恭以勵其耿介之操,甚有似於醫之治病也。
故毒藥攻邪,武夫之狎嫚也,菖陽引年文士之謙恭也,抑其過,裨其不及,約之於中而已矣。
夫治痘者,必先視其人之勇怯,次審其邪之盛衰,又參以時之寒暖,逐日淺深,臨時消息而施方治,無不效矣。
黃帝與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厥旨淵矣。
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此因人之勇怯而施方治者也。
蓋形者,氣之充也,形不足者氣必虛,氣為陽,而以之補氣,如參、耆之屬是矣。
精者,血之化也,精不足者血必弱。
味為陰,而以之補血,如歸、芎之屬是已。
經曰: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此因邪之盛衰而施方治者也。
蓋邪在表則留連肌肉,壅塞經絡,以輕劑發之,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已。
邪在裡則三焦凝滯,五內郁遏,以洩劑瀉之,洩可去閉,如大黃、牽牛之屬是已。
經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此因時之寒燠而施之治者也。
蓋春夏乃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治在心肺,心肺為陽,故宜心肺之藥為多,如芩、連、荊、防之屬是已。
秋冬乃歲半之後,地氣主之,治在腎肝,腎肝為陰,故宜腎肝之藥為多,如丁、桂、薑、附之屬是已。
此亦論其凡例耳。
故用寒遠寒,用熱遠熱者,語其常也。
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者,語其變也。
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折其鬱氣,滋其化原,以平為期,治之要也。
世俗治痘者,偏執首尾不可汗下之說,喜補而畏攻,取溫而舍涼,不知形之盛衰,邪之表裡,時之寒燠,而妄施治,習以成俗,莫之救正也久矣。
經曰:諸痛癢瘡,皆屬心火。
又曰:少陽所至為瘍疹。
則痘為火毒昭昭矣。
苟皮膚閉密,應出不出,非用汗劑以微發之,則瘡子何以得出耶?火鬱則發之,是汗劑亦可用也。
毒伏於裡,焚灼腸胃,六腑閉結,大小便不通,非用洩劑以微利之,則毒氣何以得解耶?是下利亦可用也。
夫何權貴之家,據忌汗下之說,任己而不任人,無異於教玉人雕琢玉者。
庸醫之流,恐其逆人之意而不己用,不若順人之心而可獲利,亦任人而不任己,無異於僕廝以聽人之役使者。
幸遭輕疾,乃貪天功以為己有,病或不救,委之於數,良可恫哉!夫調瑟者,必移其柱,圍棋者,務求其生。
攻補之法,合宜而用,繩墨不拘,權衡自執,則桂附硝黃何妨於合飲,參苓芫遂無嫌於並進,所以能緻中和,育萬物,參三才也,其功豈小小哉! 攻補利害 經曰:毒藥攻邪。
謂之攻者,發汗、吐、下三法也。
又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謂之虛者,正氣虛也;謂之實者,邪氣實也。
瀉即攻之謂也。
痘瘡輕疏,更無他苦,不須服藥,攻補皆勿用也。
設若邪氣方盛,正氣未衰,不知攻邪為急而反補之,貽禍非淺。
誠以攻補利害言之,如發熱之時,煩渴驚妄,目赤唇焦,大便秘,小便不利,不以輕劑發其表,涼劑攻其裡,而反用參朮之類以補之,則增悶亂昏憒,毒伏於內而不出矣。
如瘡出太甚,焮腫紅豔,煩渴不止,大小便秘結,不以涼劑解其表,寒劑攻其裡,而反補之,則增潰爛癰腫目病之變。
凡若此者,醫害之耳。
世俗補者,喜用四君子湯,不知白朮燥津液,茯苓滲津液,瘡子乾燥,寧不為害耶?內虛吐瀉,瘡色灰白者,則補為利,而攻則有害。
內實能食,瘡色紫赤者,則攻為利,而補之害不小矣。
譬諸暴寇侵我都鄙,擾我人民,掠我府庫,則必驅而逐之。
雖至殘害其民,亦不為虐,寇退之後弔死問孤,撫綏其民,未為晚也。
痘疹之毒,猶暴寇也,人之元氣,猶民也,攻即驅逐之也,補即撫綏之也。
治痘疹之法,必欲發表攻裡,使之盡出,然後補而調之。
如元氣素弱者,當未出之,先補之可也。
俟其出而補之,如寇之來而修城池,何濟於事耶?今之世不知攻補之理,喜補其虛,畏攻其實,問其用補藥,則曰:此王道也。
多飲之而不知戒。
問其用攻藥,則曰:此伯道也。
寧逡巡就死而不敢飲籲!知攻之害
故毒藥攻邪,武夫之狎嫚也,菖陽引年文士之謙恭也,抑其過,裨其不及,約之於中而已矣。
夫治痘者,必先視其人之勇怯,次審其邪之盛衰,又參以時之寒暖,逐日淺深,臨時消息而施方治,無不效矣。
黃帝與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厥旨淵矣。
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此因人之勇怯而施方治者也。
蓋形者,氣之充也,形不足者氣必虛,氣為陽,而以之補氣,如參、耆之屬是矣。
精者,血之化也,精不足者血必弱。
味為陰,而以之補血,如歸、芎之屬是已。
經曰: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此因邪之盛衰而施方治者也。
蓋邪在表則留連肌肉,壅塞經絡,以輕劑發之,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已。
邪在裡則三焦凝滯,五內郁遏,以洩劑瀉之,洩可去閉,如大黃、牽牛之屬是已。
經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此因時之寒燠而施之治者也。
蓋春夏乃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治在心肺,心肺為陽,故宜心肺之藥為多,如芩、連、荊、防之屬是已。
秋冬乃歲半之後,地氣主之,治在腎肝,腎肝為陰,故宜腎肝之藥為多,如丁、桂、薑、附之屬是已。
此亦論其凡例耳。
故用寒遠寒,用熱遠熱者,語其常也。
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者,語其變也。
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折其鬱氣,滋其化原,以平為期,治之要也。
世俗治痘者,偏執首尾不可汗下之說,喜補而畏攻,取溫而舍涼,不知形之盛衰,邪之表裡,時之寒燠,而妄施治,習以成俗,莫之救正也久矣。
經曰:諸痛癢瘡,皆屬心火。
又曰:少陽所至為瘍疹。
則痘為火毒昭昭矣。
苟皮膚閉密,應出不出,非用汗劑以微發之,則瘡子何以得出耶?火鬱則發之,是汗劑亦可用也。
毒伏於裡,焚灼腸胃,六腑閉結,大小便不通,非用洩劑以微利之,則毒氣何以得解耶?是下利亦可用也。
夫何權貴之家,據忌汗下之說,任己而不任人,無異於教玉人雕琢玉者。
庸醫之流,恐其逆人之意而不己用,不若順人之心而可獲利,亦任人而不任己,無異於僕廝以聽人之役使者。
幸遭輕疾,乃貪天功以為己有,病或不救,委之於數,良可恫哉!夫調瑟者,必移其柱,圍棋者,務求其生。
攻補之法,合宜而用,繩墨不拘,權衡自執,則桂附硝黃何妨於合飲,參苓芫遂無嫌於並進,所以能緻中和,育萬物,參三才也,其功豈小小哉! 攻補利害 經曰:毒藥攻邪。
謂之攻者,發汗、吐、下三法也。
又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謂之虛者,正氣虛也;謂之實者,邪氣實也。
瀉即攻之謂也。
痘瘡輕疏,更無他苦,不須服藥,攻補皆勿用也。
設若邪氣方盛,正氣未衰,不知攻邪為急而反補之,貽禍非淺。
誠以攻補利害言之,如發熱之時,煩渴驚妄,目赤唇焦,大便秘,小便不利,不以輕劑發其表,涼劑攻其裡,而反用參朮之類以補之,則增悶亂昏憒,毒伏於內而不出矣。
如瘡出太甚,焮腫紅豔,煩渴不止,大小便秘結,不以涼劑解其表,寒劑攻其裡,而反補之,則增潰爛癰腫目病之變。
凡若此者,醫害之耳。
世俗補者,喜用四君子湯,不知白朮燥津液,茯苓滲津液,瘡子乾燥,寧不為害耶?內虛吐瀉,瘡色灰白者,則補為利,而攻則有害。
內實能食,瘡色紫赤者,則攻為利,而補之害不小矣。
譬諸暴寇侵我都鄙,擾我人民,掠我府庫,則必驅而逐之。
雖至殘害其民,亦不為虐,寇退之後弔死問孤,撫綏其民,未為晚也。
痘疹之毒,猶暴寇也,人之元氣,猶民也,攻即驅逐之也,補即撫綏之也。
治痘疹之法,必欲發表攻裡,使之盡出,然後補而調之。
如元氣素弱者,當未出之,先補之可也。
俟其出而補之,如寇之來而修城池,何濟於事耶?今之世不知攻補之理,喜補其虛,畏攻其實,問其用補藥,則曰:此王道也。
多飲之而不知戒。
問其用攻藥,則曰:此伯道也。
寧逡巡就死而不敢飲籲!知攻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