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針經》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

    吐舌者,脾有熱也。

    脾微熱則舌絡微緊,時時舒舌,勿用冷藥及下之,或飲水者,醫疑為熱而下之,誤也。

    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故耳。

    瘡出之後,舌上稠密,出如堆粟,破如蜂窠者危。

    更加飲水則嗆,食物則噦,聲啞不出者,必死之症。

    瘡出太甚,弄舌者兇。

     驗頸項 經曰: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頸項者,生氣之本也。

    又曰: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

    天食人以五氣。

    喉者,氣之所由也,故喉主天氣。

    地食人以五味。

    咽者,味之所由也,故咽主地氣。

    頸項者,咽喉之管束也。

    又三陽之脈自頸而上,三陰之脈自頸而還,頸項者,陰陽之道路也。

    痘瘡之候,頸項欲疏,若纏項而出,稠密太甚者,謂之鎖項,廢其管束,阻其道路,上不得降,下不得升,內者不出,外者不入。

    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減,升降止則氣力孤危。

    此死之徵也。

    凡病深項軟者死,骨敗也。

     驗胸腹 經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

    胸腹者,臟腑之郭也。

    又曰:鬲盲之上,中有父母。

    蓋言心肺也。

    故痘瘡輕者胸前無。

    胸腹出太甚者,必重也。

    其中於臟,各有期日。

    凡病深喘急,胸骨扇動者,肺焦脹也;左乳下動脈突出者,宗脈絕也,皆不可治。

    瘡疹腹痛者,毒未盡也,更宜詳審。

     驗手足 四肢者,諸陽之本,瘡出欲疏,其發欲透,其靨欲齊。

    如應出不出,應發不發,應收不收,此脾胃氣虛,不能旁達四肢也。

    發熱,手尋衣領,亂撚物者,肝熱也。

    手掐眉目鼻口者,肺熱也。

    手足搐搦者,心肝風火相搏也。

    各隨其臟而瀉之。

    足涼者,此常候也,瘡疹腎不受邪,腎主足,故足宜涼。

    手足冷者,脾臟怯也。

    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脾怯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冷耳,宜溫之。

    瘡已出現,手足多水泡者,此肝勝脾衰,為鬼賊,宜亟治之,不久便生癢塌也。

    如遍身皆發,手足不透,是空殼者,此脾胃虛弱,津液耗竭,榮衛凝冱,故其毒亦鬱而不發也。

    不能食者死,能食者必發癰疽。

    瘡熱太甚,手足冷者,不治。

    瘡未成漿,手足皮脫者,必死。

    瘡已正靨,惟足不收者,足為純陰,無陽相濟,所以收遲。

    《玉函經》曰:孤陽寡陰即不中,譬諸鰥夫及寡婦。

    如瘡始成漿,他處未收,手足心先靨者,其後必生怪疾也。

    瘡靨之後,手足關節腫痛者,必發癰也。

    瘡癢手足搔亂者兇。

     驗寢臥 夫衛氣者,晝則行陽,夜則行陰,得陽則寤,行陰則寐,人之常也。

    瘡疹發熱便昏睡者,心主熱,脾主困,心受氣於脾,故發熱昏睡,此常候也。

    起臥不時者,人有熱也,必多陷伏之變。

    合面睡者,裡熱也。

    大抵瘡疹始終安寢者吉。

    蓋氣血強盛,榮衛流行,邪氣出於表而不在裡則神安,神安則志定,是以得安寢也。

    若氣血衰弱,榮衛滯澀,邪在於裡而熱,心惡熱則神不安,神不安則志不寧,是以煩躁悶亂,譫妄而不得眠也。

    亦有毒伏於中,神喪氣脫,僵臥如屍,呼之不應,飲食不知者,不可以嗜臥論,乃死痘也。

     驗飲食 經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

    仲景曰: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

    可見水穀之悍氣為衛,精氣為榮,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矣。

    凡痘瘡能食者,雖重亦吉,不能食者,雖輕亦危矣。

    然有不能食而生,能食而死者,何也?蓋不能飲食者,臟腑內實,大便不行,有平日之穀氣為主,瘡成之後,自消穀氣而思食矣。

    其能飲食者,邪氣殺穀,即叔和所謂口乾饒飲水,多食亦飢,虛者是也。

    將不久而變生焉。

    惟疹家多不能食,以口中不和,不思飲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