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化而腫消矣。

    故應腫不腫,應消不消者,謹提防之。

     凡瘡腫脹面浮目閉者,急與解毒、護目、救咽喉,相兼治之,內用消毒化斑湯(八十四),外用神應膏(六十六)護目。

     凡瘡腫脹,初防瘙癢,正面之中,不可少有破損者。

    苟生癢破沙崩之勢,漸不可為,邪氣內傷,真氣外洩,腫消而死矣。

    但得破者復灌,消者復腫,飲食如常,大小便自調者,變兇為吉,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八)、苦參丸(七十七)合而治之。

     如瘡色灰白,面腫如錫餅者,但看其人臟腑何如。

    若能食,大便調,小便長,無他苦者,多吉;若不能食,吐利並作,或生瘙癢者,多兇。

     如頭面預腫,或腮頰預腫者,此時行疫毒也,並用羌活救苦湯主之(八十三)。

     潰爛 痘瘡所貴者,堅實不破,圓淨成痂也。

    其有潰爛者,火勝也。

    經曰:熱勝則腐肉。

    火之為用,猛虐峻暴,近之則燥癢不寧,迫之則焦痛難忍,灼之則糜爛成瘡。

    故敗物者,莫如火也。

    火生於空,非虛不燃,乘之以風,其焰益烈。

    痘瘡潰爛,由肌肉素虛,邪風侵襲。

    風者,善行數變,行諸脈俞,散於榮衛之間,一旦毒發於裡,風應於表,風火相扇,肌肉憤?,皮膚決裂而瘡壞矣。

    如膿成而潰,則毒已化,但黏衣漬度,不能幹較,古方以敗草散主之,誠良法也。

    膿漿未成,其毒未化,癢破潰爛者,則衛氣暴洩,津液不榮。

    譬草木剝削其皮,枯萎而死矣。

    經雲: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根於外者,命曰氣化,氣止則化絕。

    此之謂也。

     厥逆 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

    厥者,冷也,又甚於逆。

    四肢者,諸陽之本,常宜和暖。

    如指頭微寒者,陽氣衰也。

    陽氣起於十指之端。

    足心冷者,陰氣勝也。

    陰脈集於足下而趣於足心。

    如瘡焦黑,煩渴頓悶,促而厥逆者,此陽毒內陷,熱氣逆伏,手足為之冷,所謂熱深厥亦深,火極似水者。

    如瘡本灰白,洩利而厥逆者,此元氣虛憊,陰陽不相順接,而手足為之冷也。

    瘡疹之候,頭常欲涼,足常欲溫,故頭溫足冷者不治,厥逆乃瘡家惡症也。

     如因熱深而厥者,大便不通,三乙承氣湯(三十)主之。

    瘡黑者,百祥丸(五十二)、牛李膏主之(五十三)。

     如因洩利,氣虛而厥者,陳氏木香散(三十五)、陳氏異功散(二十六)主之。

     但十指頭痛寒者,四君子湯(二十)、理中湯(三十四)並加桂主之。

     如瘡始出,手足便冷者,其人先有吐利。

    四肢者,皆稟氣於胃,脾胃氣弱,不得至經,理中湯(三十四)加桂主之。

     寒戰咬牙 戰者,森然若寒,振振然搖動也。

    咬牙者,上下片牙相磨而鳴也。

    經曰:諸風振掉,皆屬肝木。

    寒戰而振振搖動,風之象也。

    火氣衝物亦然。

    錢氏曰:肝主風,虛則咬牙多欠。

    又曰:上竄咬牙,心熱也。

    然則寒戰咬牙,心肝二臟主之。

    或以寒戰為氣虛,咬牙為血虛,或以咬牙為齒槁,謂精液不足者,皆不知此意。

    痘疹所惡者,寒戰咬牙,或單見一症,或二症並見。

    若瘡已壞,加之喘促悶亂,死無日矣。

     如瘡初出寒戰者,此邪氣將出,外與正爭,故振振搖動,火之象也。

    瘡出乃定,柴胡桂枝湯主之(八十五)。

     如瘡出稠密,焮發腫痛,經脈動搖,時時振動者,不可謂之寒戰,待膿成痛去而解。

     有筋惕肉瞤者,經絡之血為瘡所耗,不能榮養肌肉,主時筋脈,故惕惕然而手足自跳,瞤瞤然而膚肉自動也,不可謂之寒戰。

    但養其氣血,十全大補湯(三十八)主之。

     咬牙呵欠者,肝虛也。

    肝屬木,臨官於寅,寅為相火,火盜木氣,故肝虛之症形焉。

    陽引而上,陰引而下,則呵而欠也。

    陽上極而下,陰下極而上,則合而齧也。

    十全大補湯主之(三十八)。

     上竄咬牙者,心熱也。

    諸瘡皆屬心火。

    上竄者,火炎上之象也。

    咬牙者,火氣動搖之象也。

    導赤散(三十五)加酒炒黃連、牛蒡子主之。

     如寒戰咬牙並作者,則少陰專主之,觀其痘本密。

     如瘡出潰爛,寒戰咬牙者,此手少陰心火也。

    經曰:熱勝則肉腐。

    寒戰咬牙,火氣動搖之象也。

     如瘡本焦黑,寒戰咬牙者,此足少陰腎水也。

    腎色黑,為主蟄,封藏之本。

    乾黑者,真臟色見也。

    腎氣寒,在變動為慄。

    寒戰者,腎本病也。

    腎主骨,牙者骨之餘。

    寒戰則鼓頷而兩牙相軋咬牙者,腎寒所發也。

    此二症者,在心熱則清之,在腎寒則溫之。

    其病已壞,治之何益? 暴啞失聲 痘瘡最要語聲清朗,若有猝失音者,兇兆也。

    先哲有言曰:瘡已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瘡未出而聲變者,氣病也;瘡出而聲不出者,形氣俱病也。

    其候有三,須要識得。

     有心刑肺而失音者。

    肺屬金主聲,中有二十四空,凡發諸語言者,皆其空中之氣鼓動也。

    五行金空則鳴,實則啞。

    瘡疹之火起於心,上熏於肺,肺氣脹郁,故竅塞而無聲也。

    以導赤散(三十三)合甘桔湯(七)加炒牛蒡子主之。

    或甘桔湯加炒牛蒡子、天花粉、蘇葉主之。

     有心虛而語聲低小不出者。

    叔和心臟歌雲:聲言爽氣清。

    蓋心主血,痘瘡稠密,其瘡都要貫串得到,血為虧損故也。

    血去舍空,故聲不揚。

    以導赤散(三十五)加人參、麥門冬、石菖蒲主之。

     有毒歸腎而失聲者。

    經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會厭者,音聲之戶也;舌者意志之機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瘡黑陷伏,則毒入腎,邪氣上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出,開闔不利,故猝啞也。

     有喉舌潰爛而失聲者。

    咽喉者,所以司呼吸,納飲食,發音聲,猶管龠也。

    毒火上熏,咽喉先受,賁門、會厭、舌齶之位,皆瘡所聚。

    初出之時,失於調治,以緻咽喉腫塞,管龠窄狹,舌本強硬,呼吸不能,飲食不入,意志不出矣。

    此上二症,治之則難。

     嗆水吐食 《難經》雲:會厭為喉門。

    胃為賁門。

    病痘之人,毒火上熏於肺,灼於胃,肺與胃之上口皆有瘡而傷矣。

    水入則嗆者,賁門傷則水不得入,溢於會厭,會厭掩而不內,故氣逆噴出而嗆也。

    食入則吐者,賁門傷則門戶隘塞,食物不能直奔於胃,緩則汩汩而下,急則阻而吐出矣。

    此其惡候,鮮有生者。

    其或舌上有瘡爛破,如蜂窠之狀,舌痛強硬,不能為用,延納水穀,亦使水入則嗆,食入則吐,待舌瘡平則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