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束也;有為血泡,色紫易破者,此血熱妄行,不能自附於氣也;有瘡頭針孔,漿水自出者,此衛氣已敗,其液外脫也。
此數症者,於五六日間候之,但見一症,即不可治。
凡痘瘡及發之時,但見乾燥,其痘焦黑者,即內服奪命丹(十七),外用四聖散(七十二)塗之。
如原有瘡疹,或灌瘡未愈,或瘡將靨較,瘢嫩者,至痘出之時,其處痘本攢聚,形色黑潰,急以針刺破之,吮出毒血,外以四聖散(七十二)塗之,內服加味四聖散(六十四),調無價散(七十三),並奪命丹(七十)主之。
如瘡焦黑,渾身皆是者,看大便何如。
若大便秘者,內服承氣湯(三十),調無價散(七十三),外用水楊湯浴法(七十五);大便利者,內服十全大補湯(三十八)、陳氏木香散(二十五),調無價散(七十三),合奪命丹(十七),外用水楊湯浴法(七十五)。
痘癩 痘癩者,熱毒拂鬱,氣血虛弱,肌肉敗壞。
經雲:熱勝則肉腐者是也。
《正理論》曰: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
癢者名為洩風,久則為大癩。
凡氣血充實者,外無虛風,內無強邪,必無是病。
惟氣血素虛者,不能榮衛於身,易感天地肅殺之氣。
皮肉之內,虛風居之,兼以痘疹,疫癘惡氣,擊搏燔灼,流散四布,隨空而出,所以瘡本稠密,身無完膚,瘙癢難任,肌肉潰亂而痘爛成矣。
急用大補氣血,清熱解毒之法,庶可求全。
若得敗面墮鼻,唇崩目盲,肢體傷殘,不至殞命,亦為廢人矣。
凡瘡破成癩者,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八)、苦參丸(七十七)合而服之,外用滅瘢救苦散塗之(七十八)。
癢塌 訣雲:虛則癢,實則痛。
此大概言之。
痘瘡之癢,其候不同。
有方出而身癢者,初見紅點,遍身作癢,此邪氣欲出,皮膚閉密,其火遊移往來,故癢也,與傷寒太陽經病身癢者同論。
可發之,使皮膚縱緩,腠理開通,邪氣得洩。
瘡出而癢,雲所謂火鬱則發之者是矣。
有將收較而癢者,其膿已成,其瘡將回,邪氣散而正氣復,榮衛和暢,故癢也,與癰癤將痊而癢者同論。
不須服藥,但謹護之,勿令撏掐,以緻腫灌,所謂美疾者是已。
有起壯泡漿而癢者,當血以化水,水未成膿之時,其毒未化,渾身瘙癢,爬搔不寧,此惡候也,與傷寒陽明經病皮中如蟲行者同論。
所謂虛風外搏,邪氣內強,癢而不止,為洩風者是已。
此視瘡之乾濕,以風藥佐之,必令癢去,方為佳兆。
若癢甚不休,瘡壞皮脫,其毒復陷,謂之癢塌,必不能治矣。
大抵出形而皮肉紅豔,起發而皮嫩多水者,其後常緻塌也。
如初出身癢者,可發之,桂枝葛根湯(五)加制麻黃、牛蒡子主之。
如起發養漿而癢者,通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加防風、牛蒡子主之。
如瘡幹而癢者,宜養血潤燥,以四物湯(十九)合消風化毒湯(八十二)、奪命丹(十七)主之,外用茵陳熏法(八十一)。
如瘡濕而癢者,宜養氣去濕,以四君子湯(二十)合消風化毒湯(八十二)、奪命丹(十七)主之,外用茵陳熏法(八十一)。
如瘡癢潰爛黏衣,被席難任者,以十全大補湯(三十六)加防風,合奪命丹(十七)主之,外用敗草散(八十)。
如瘡將收而作癢,誤犯破損,不肯幹較者,用白虎散貼敷(七十九)。
陷伏 伏者,毒蓄於裡而不出也;陷者,毒出而復陷入也。
此皆惡候。
伏為一症,陷有數種。
伏候於見形之時,其人瘡出,熱不少減,煩渴悶躁,此皆伏毒未得盡出也。
陷則見形之後,其血漸幹而變黑者,謂之黑陷。
漿水未成,破損癢塌者,謂之倒陷。
膿成復化為水,不肯結痂者,謂之倒靨,亦陷類也。
其瘡黑色,皆謂之黑陷。
凡斑疹黑色,皆不治之。
以腎為水,其色黑,乃腎之真臟色見也。
粗工不知變黑歸腎之理,妄謂腎不可實,欲瀉腎而使之虛,不知人之一身,大言陰與陽,小言心與腎,即方家所謂真水真火也。
瘡疹之火發於中,賴此一點真水以制其亢,苟欲瀉之,則火無所制,本先拔矣,豈治之要哉?然謂腎者,以腎主骨髓,又主閉藏也。
蓋痘疹穢毒,由骨髓而達於筋肉、皮毛之間,乃自內而外,其毒得洩。
今既陷伏,則自外而復入於骨髓,謂之歸腎也。
又初出形之時,春氣發生之令也。
出形而黑,是春行冬令矣。
起壯之時,夏氣長養之令也,起發而黑,是夏行冬令矣。
養漿之時,秋氣成實之令也,膿幹而黑,是秋行冬令矣。
故皆謂之逆。
結痂之時,冬氣閉藏之令也,此腎之症候,若不著痂,膿水浸潤,此冬行春夏之令。
亦謂之逆。
惟知造化之機,可以語歸腎之說,其色黑者,火化也。
觀物之乾者,其色黑,出於火者色亦黑,豈可謂之水乎?經曰:火發而曛昧,知此可以語黑陷矣。
凡瘡伏而不出者,雙解散主之(四)。
如倒陷者,看其六腑何如。
大小便秘,四順清涼飲(二十七)合奪命丹主之(十七);洩利氣弱者,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合奪命丹主之(十七),並外用胡荽酒(八十四)、水楊湯(七十五)。
如將起發,瘡亦有水,但色黑黯者,以十全大補湯(三十八)調無價散(七十三)主之。
或以快斑湯(十五)、奪命丹(十七)合而服之。
如倒靨者,亦視其大便何如?大便秘,宜利之,三黃丸(八)、四順清涼飲(二十七);洩利,宜補之,輕則十全大補湯(三十八),甚則陳氏木香散(二十五),並外用敗草散(八十)主之。
壅腫 經曰:熱勝則腫。
大抵毒之盛者必腫,毒微者不腫。
凡瘡出盡,應期起發,頭面以漸浮腫者,此毒火發起,聚於三陽之分,欲作膿血,故宜皮肉焮腫也。
設當起發之時,頭面不腫者,必瘡本磊落,毒氣輕淺,雖爾作膿,根不佔處,所以不腫,不須治之。
如瘡本模糊,起發不腫者,此毒伏於內,不即發洩,不可以毒輕論也。
如起發腫大,皮肉如常,瘡尖而圓,粒粒分明者,此佳兆也。
若皮色鮮紅,瘡本成串,黏聚平塌者,若瘡色灰白成餅,如錫面者,若瘡焦紫無水者,皆兇兆也。
有先起發,頭面預腫者,此兼疫毒之氣,名大頭瘟者是也。
腮頤預腫者,此名蛤蟆瘟也,須兼疫氣而治,多兇少吉。
大凡瘡腫者,直至幹漿結痂之時,毒
此數症者,於五六日間候之,但見一症,即不可治。
凡痘瘡及發之時,但見乾燥,其痘焦黑者,即內服奪命丹(十七),外用四聖散(七十二)塗之。
如原有瘡疹,或灌瘡未愈,或瘡將靨較,瘢嫩者,至痘出之時,其處痘本攢聚,形色黑潰,急以針刺破之,吮出毒血,外以四聖散(七十二)塗之,內服加味四聖散(六十四),調無價散(七十三),並奪命丹(七十)主之。
如瘡焦黑,渾身皆是者,看大便何如。
若大便秘者,內服承氣湯(三十),調無價散(七十三),外用水楊湯浴法(七十五);大便利者,內服十全大補湯(三十八)、陳氏木香散(二十五),調無價散(七十三),合奪命丹(十七),外用水楊湯浴法(七十五)。
痘癩 痘癩者,熱毒拂鬱,氣血虛弱,肌肉敗壞。
經雲:熱勝則肉腐者是也。
《正理論》曰: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
癢者名為洩風,久則為大癩。
凡氣血充實者,外無虛風,內無強邪,必無是病。
惟氣血素虛者,不能榮衛於身,易感天地肅殺之氣。
皮肉之內,虛風居之,兼以痘疹,疫癘惡氣,擊搏燔灼,流散四布,隨空而出,所以瘡本稠密,身無完膚,瘙癢難任,肌肉潰亂而痘爛成矣。
急用大補氣血,清熱解毒之法,庶可求全。
若得敗面墮鼻,唇崩目盲,肢體傷殘,不至殞命,亦為廢人矣。
凡瘡破成癩者,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八)、苦參丸(七十七)合而服之,外用滅瘢救苦散塗之(七十八)。
癢塌 訣雲:虛則癢,實則痛。
此大概言之。
痘瘡之癢,其候不同。
有方出而身癢者,初見紅點,遍身作癢,此邪氣欲出,皮膚閉密,其火遊移往來,故癢也,與傷寒太陽經病身癢者同論。
可發之,使皮膚縱緩,腠理開通,邪氣得洩。
瘡出而癢,雲所謂火鬱則發之者是矣。
有將收較而癢者,其膿已成,其瘡將回,邪氣散而正氣復,榮衛和暢,故癢也,與癰癤將痊而癢者同論。
不須服藥,但謹護之,勿令撏掐,以緻腫灌,所謂美疾者是已。
有起壯泡漿而癢者,當血以化水,水未成膿之時,其毒未化,渾身瘙癢,爬搔不寧,此惡候也,與傷寒陽明經病皮中如蟲行者同論。
所謂虛風外搏,邪氣內強,癢而不止,為洩風者是已。
此視瘡之乾
若癢甚不休,瘡壞皮脫,其毒復陷,謂之癢塌,必不能治矣。
大抵出形而皮肉紅豔,起發而皮嫩多水者,其後常緻塌也。
如初出身癢者,可發之,桂枝葛根湯(五)加制麻黃、牛蒡子主之。
如起發養漿而癢者,通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加防風、牛蒡子主之。
如瘡幹而癢者,宜養血潤燥,以四物湯(十九)合消風化毒湯(八十二)、奪命丹(十七)主之,外用茵陳熏法(八十一)。
如瘡濕而癢者,宜養氣去濕,以四君子湯(二十)合消風化毒湯(八十二)、奪命丹(十七)主之,外用茵陳熏法(八十一)。
如瘡癢潰爛黏衣,被席難任者,以十全大補湯(三十六)加防風,合奪命丹(十七)主之,外用敗草散(八十)。
如瘡將收而作癢,誤犯破損,不肯幹較者,用白虎散貼敷(七十九)。
陷伏 伏者,毒蓄於裡而不出也;陷者,毒出而復陷入也。
此皆惡候。
伏為一症,陷有數種。
伏候於見形之時,其人瘡出,熱不少減,煩渴悶躁,此皆伏毒未得盡出也。
陷則見形之後,其血漸幹而變黑者,謂之黑陷。
漿水未成,破損癢塌者,謂之倒陷。
膿成復化為水,不肯結痂者,謂之倒靨,亦陷類也。
其瘡黑色,皆謂之黑陷。
凡斑疹黑色,皆不治之。
以腎為水,其色黑,乃腎之真臟色見也。
粗工不知變黑歸腎之理,妄謂腎不可實,欲瀉腎而使之虛,不知人之一身,大言陰與陽,小言心與腎,即方家所謂真水真火也。
瘡疹之火發於中,賴此一點真水以制其亢,苟欲瀉之,則火無所制,本先拔矣,豈治之要哉?然謂腎者,以腎主骨髓,又主閉藏也。
蓋痘疹穢毒,由骨髓而達於筋肉、皮毛之間,乃自內而外,其毒得洩。
今既陷伏,則自外而復入於骨髓,謂之歸腎也。
又初出形之時,春氣發生之令也。
出形而黑,是春行冬令矣。
起壯之時,夏氣長養之令也,起發而黑,是夏行冬令矣。
養漿之時,秋氣成實之令也,膿幹而黑,是秋行冬令矣。
故皆謂之逆。
結痂之時,冬氣閉藏之令也,此腎之症候,若不著痂,膿水浸潤,此冬行春夏之令。
亦謂之逆。
惟知造化之機,可以語歸腎之說,其色黑者,火化也。
觀物之乾者,其色黑,出於火者色亦黑,豈可謂之水乎?經曰:火發而曛昧,知此可以語黑陷矣。
凡瘡伏而不出者,雙解散主之(四)。
如倒陷者,看其六腑何如。
大小便秘,四順清涼飲(二十七)合奪命丹主之(十七);洩利氣弱者,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合奪命丹主之(十七),並外用胡荽酒(八十四)、水楊湯(七十五)。
如將起發,瘡亦有水,但色黑黯者,以十全大補湯(三十八)調無價散(七十三)主之。
或以快斑湯(十五)、奪命丹(十七)合而服之。
如倒靨者,亦視其大便何如?大便秘,宜利之,三黃丸(八)、四順清涼飲(二十七);洩利,宜補之,輕則十全大補湯(三十八),甚則陳氏木香散(二十五),並外用敗草散(八十)主之。
壅腫 經曰:熱勝則腫。
大抵毒之盛者必腫,毒微者不腫。
凡瘡出盡,應期起發,頭面以漸浮腫者,此毒火發起,聚於三陽之分,欲作膿血,故宜皮肉焮腫也。
設當起發之時,頭面不腫者,必瘡本磊落,毒氣輕淺,雖爾作膿,根不佔處,所以不腫,不須治之。
如瘡本模糊,起發不腫者,此毒伏於內,不即發洩,不可以毒輕論也。
如起發腫大,皮肉如常,瘡尖而圓,粒粒分明者,此佳兆也。
若皮色鮮紅,瘡本成串,黏聚平塌者,若瘡色灰白成餅,如錫面者,若瘡焦紫無水者,皆兇兆也。
有先起發,頭面預腫者,此兼疫毒之氣,名大頭瘟者是也。
腮頤預腫者,此名蛤蟆瘟也,須兼疫氣而治,多兇少吉。
大凡瘡腫者,直至幹漿結痂之時,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