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膈散主之(六十一)。
如瘡已靨,咳嗽者,不問形寒飲冷所緻,宜人參清膈散主之(六十一)。
如斑瘡咳嗽,身熱而渴者,生地黃散主之(五十九)。
喘急 諸喘皆屬於火。
肺者,臟之長也,為心華蓋。
心火炎上,則肺焦葉舉,氣逆不利而喘也。
有因風寒而喘者,有因傷食而喘者,惟疹瘡之喘獨屬於火,若加洩利、腹脹、煩躁者,則不可治。
如初發熱便喘者,前胡枳殼湯主之(五十六)。
大便秘者,可用。
服此不止,以葶藶丸治之。
如喘,大便自利者,黃芩湯(四十一)加五味子、人參主之。
如瘡正盛,忽然喘急者,此惡候也,當詳審。
如因傷食,穀氣蒸而為熱,上乘於肺作喘者,宜利之,丁香脾積丸主之(三十三)。
食去熱除,喘自定矣。
如因感冒風寒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六十七)。
如洩瀉內虛,腹脹而喘者,陳氏木香散主之(二十五)。
利止喘定者,生;滑利不禁,喘滿增盛者,氣脫候也。
如瘡內伏不出,或出復陷,腹脹悶亂而喘者,必死。
自汗 自汗者,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也。
衛氣者衛護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使不得妄洩也。
瘡疹之火,由裡達表,幹於衛氣,皮膚為之緩,腠理為之疏,津液外洩,故自汗也。
凡病自汗,不宜遽止之。
瘡疹自汗,實為美症,乃陰陽氣和,榮衛通暢,邪氣不留,易出而解也。
又心主汗,諸瘡皆屬於心,自汗出者,毒氣外洩也。
雖然熱之甚者,亦為汗解,身腹清涼,此毒散也。
若汗出不止,其熱反劇,此邪氣並於陽而陽虛,宜斂汗固表,清熱解毒,使衛氣充實,無癢塌潰爛之患。
如瘡已收較,痂皮脫落,自汗者,此氣虛也,宜補陽救陰,使氣無洩。
睡中汗出,心有熱也。
其汗上至頭,下至頸,不過胸者,乃六陽虛汗也,不須治之;上至頸下至臍者,此胃虛也;手足漐漐者,胃熱也,宜止之;如汗出如油,發潤如洗,喘不休者,此為肺絕之候。
如汗大出不止,身壯熱者,當歸六黃湯主之(六十八)。
如瘡收後,汗出不止者,十全大補湯主之(三十八)。
若更不止,調敗蒲散(七十)同服,外用溫粉撲法(六十九)。
胃虛自汗者,調元湯(十八)。
不止,調敗蒲散同服(七十)。
胃熱,手足自汗多者,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黃連主之。
失血 氣為陽,血為陰,陽主動,陰主靜。
人身之血,不可妄動也。
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今瘡疹之火,熏灼於裡,迫血妄行,血亦隨火而動,陽絡傷則血從上焦出,或衄血,或嘔血;陰絡傷則血從下焦出,或溺血,或便血。
陰陽俱傷,血上下出也。
諸失血,惟從鼻出者,或有可治之理,其餘皆死症也。
亦有痘疹灌爛不能收較,出血不止者,此陽瘡出血,亦不可治。
凡瘡疹衄血,內熱也,玄參地黃湯主之(六十五)。
衄血者,佳;一向不止者,勿治。
煩躁 煩者,擾擾而煩;躁者,憒躁之躁。
合而言之,煩躁皆熱也。
析而分之,煩,陽也,熱之輕者;躁,陰也,熱之甚者。
《難知集》曰:火入於肺,煩也;火入於腎,躁也。
瘡疹煩躁,須宜忌之。
若吐利厥逆,腹脹喘促而煩躁者,昏不知人;譫妄狂擾而煩躁者,謂之悶亂。
皆不治之證。
如肺熱而煩者,至臥不安,審於何時。
若初發熱便煩者,此毒火內郁,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梔子仁主之。
若瘡發見猶煩者,此毒伏於內,未盡出也,消毒飲(十六)、奪命丹(十七)合而服之,若瘡出盡,又皆起發,猶煩者,此內熱也,牛黃清心丸主之(二十八)。
如腎熱而躁者,必曾自利。
輕則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甚則陳氏異功散(二十六)主之。
如揚手擲足,欲去衣被者,此熱甚於表也,羌活湯主之。
如神識昏迷,反復顛倒者,此熱甚於裡也。
導赤散(三十五)、牛黃清心丸(三十六)合而治之,龍腦膏甚妙。
吐利不食而煩躁者,正氣虛也,陳氏木香散(二十五)主之。
如六七日不大便,腹滿而煩者,內實有燥屎也。
輕則用三黃丸(八)微利之,甚則承氣湯(三十)下之。
如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者,此陽甚於晝,至夜則陽氣退而安靜也。
人參白虎湯加梔子仁主之(二十四)。
如晝日安靜,夜則煩躁者,此陽陷入於陰,夜則陰盛,陰陽交爭,故煩躁也。
四物湯(十九)加梔子仁主之。
夾疹 疹,一名麻子,君火所為也。
或曰:脾為疹。
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在人則心火主之。
夫心火亢甚則制己所勝,焚灼肺金,肺主皮毛,故疹毒見於皮膚之間,如蚊蚤所咬之狀。
瘡痘隻出一般者善;若與疹毒並出,謂之夾疹,其候極惡。
惟痘本稀疏而夾疹者,庶乎可治。
瘡本稠密,與疹並出,彼此相混,瑣碎莫辨,急用辛涼之藥發而解之。
如疹毒漸消,瘡本磊落者,亦可治也。
疹痘相併,毒不少減,此危惡之疾,孰能料其生乎? 瘡出夾疹者,荊防敗毒散主之(七十一),疹毒消者可治。
如瘡收靨後復出疹者,此餘毒解散之兆,不須治之。
夾斑 《活人書》雲:傷寒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發斑。
下之太遲,熱留胃中發斑,胃爛亦發斑。
斑者,乃熱毒郁遏,煎熬陰血,血得熱而不解,浮於肌肉為斑,足陽明胃主之。
痘疹初出,皮肉紅腫,片片如錦紋者,此夾斑也,以辛涼之藥解之,其斑漸退。
瘡本堅實者,吉;否則皮膚斑爛,瘡易瘙癢,所謂皮嫩易存者是也。
如赤斑成塊,其肉浮腫結硬者,又名丹瘤,其毒最酷。
瘡未成就,此先潰爛,工不可治。
瘡出夾斑者,荊防敗毒散主之(七十一),斑退可治。
痘疔 痘疔者,熱毒蓄積,氣血腐壞而成也。
狀有數種,乃疫毒之氣最為惡候,宜謹察之!有肌肉微腫,狀如堆粟,不分顆粒者,此氣滯血凝,毒氣鬱結也;有初出紅點,漸變黑色,其硬如石者,此肌肉已敗,氣血中虛,不能戴毒而出,反緻陷伏也;有中心黑陷,四畔突起戴漿者,此血隨毒走,氣不為用也;有中心戴漿,四畔幹陷焦黑者,此氣附毒出,血不為使也;有頭戴白漿,自破潰爛者,此氣血不充,皮膚敗壞也;有為水泡,溶溶易破者,此火濕並行,氣血不能斂
如瘡已靨,咳嗽者,不問形寒飲冷所緻,宜人參清膈散主之(六十一)。
如斑瘡咳嗽,身熱而渴者,生地黃散主之(五十九)。
喘急 諸喘皆屬於火。
肺者,臟之長也,為心華蓋。
心火炎上,則肺焦葉舉,氣逆不利而喘也。
有因風寒而喘者,有因傷食而喘者,惟疹瘡之喘獨屬於火,若加洩利、腹脹、煩躁者,則不可治。
如初發熱便喘者,前胡枳殼湯主之(五十六)。
大便秘者,可用。
服此不止,以葶藶丸治之。
如喘,大便自利者,黃芩湯(四十一)加五味子、人參主之。
如瘡正盛,忽然喘急者,此惡候也,當詳審。
如因傷食,穀氣蒸而為熱,上乘於肺作喘者,宜利之,丁香脾積丸主之(三十三)。
食去熱除,喘自定矣。
如因感冒風寒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六十七)。
如洩瀉內虛,腹脹而喘者,陳氏木香散主之(二十五)。
利止喘定者,生;滑利不禁,喘滿增盛者,氣脫候也。
如瘡內伏不出,或出復陷,腹脹悶亂而喘者,必死。
自汗 自汗者,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也。
衛氣者衛護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使不得妄洩也。
瘡疹之火,由裡達表,幹於衛氣,皮膚為之緩,腠理為之疏,津液外洩,故自汗也。
凡病自汗,不宜遽止之。
瘡疹自汗,實為美症,乃陰陽氣和,榮衛通暢,邪氣不留,易出而解也。
又心主汗,諸瘡皆屬於心,自汗出者,毒氣外洩也。
雖然熱之甚者,亦為汗解,身腹清涼,此毒散也。
若汗出不止,其熱反劇,此邪氣並於陽而陽虛,宜斂汗固表,清熱解毒,使衛氣充實,無癢塌潰爛之患。
如瘡已收較,痂皮脫落,自汗者,此氣虛也,宜補陽救陰,使氣無洩。
睡中汗出,心有熱也。
其汗上至頭,下至頸,不過胸者,乃六陽虛汗也,不須治之;上至頸下至臍者,此胃虛也;手足漐漐者,胃熱也,宜止之;如汗出如油,發潤如洗,喘不休者,此為肺絕之候。
如汗大出不止,身壯熱者,當歸六黃湯主之(六十八)。
如瘡收後,汗出不止者,十全大補湯主之(三十八)。
若更不止,調敗蒲散(七十)同服,外用溫粉撲法(六十九)。
胃虛自汗者,調元湯(十八)。
不止,調敗蒲散同服(七十)。
胃熱,手足自汗多者,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黃連主之。
失血 氣為陽,血為陰,陽主動,陰主靜。
人身之血,不可妄動也。
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今瘡疹之火,熏灼於裡,迫血妄行,血亦隨火而動,陽絡傷則血從上焦出,或衄血,或嘔血;陰絡傷則血從下焦出,或溺血,或便血。
陰陽俱傷,血上下出也。
諸失血,惟從鼻出者,或有可治之理,其餘皆死症也。
亦有痘疹灌爛不能收較,出血不止者,此陽瘡出血,亦不可治。
凡瘡疹衄血,內熱也,玄參地黃湯主之(六十五)。
衄血者,佳;一向不止者,勿治。
煩躁 煩者,擾擾而煩;躁者,憒躁之躁。
合而言之,煩躁皆熱也。
析而分之,煩,陽也,熱之輕者;躁,陰也,熱之甚者。
《難知集》曰:火入於肺,煩也;火入於腎,躁也。
瘡疹煩躁,須宜忌之。
若吐利厥逆,腹脹喘促而煩躁者,昏不知人;譫妄狂擾而煩躁者,謂之悶亂。
皆不治之證。
如肺熱而煩者,至臥不安,審於何時。
若初發熱便煩者,此毒火內郁,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梔子仁主之。
若瘡發見猶煩者,此毒伏於內,未盡出也,消毒飲(十六)、奪命丹(十七)合而服之,若瘡出盡,又皆起發,猶煩者,此內熱也,牛黃清心丸主之(二十八)。
如腎熱而躁者,必曾自利。
輕則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甚則陳氏異功散(二十六)主之。
如揚手擲足,欲去衣被者,此熱甚於表也,羌活湯主之。
如神識昏迷,反復顛倒者,此熱甚於裡也。
導赤散(三十五)、牛黃清心丸(三十六)合而治之,龍腦膏甚妙。
吐利不食而煩躁者,正氣虛也,陳氏木香散(二十五)主之。
如六七日不大便,腹滿而煩者,內實有燥屎也。
輕則用三黃丸(八)微利之,甚則承氣湯(三十)下之。
如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者,此陽甚於晝,至夜則陽氣退而安靜也。
人參白虎湯加梔子仁主之(二十四)。
如晝日安靜,夜則煩躁者,此陽陷入於陰,夜則陰盛,陰陽交爭,故煩躁也。
四物湯(十九)加梔子仁主之。
夾疹 疹,一名麻子,君火所為也。
或曰:脾為疹。
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在人則心火主之。
夫心火亢甚則制己所勝,焚灼肺金,肺主皮毛,故疹毒見於皮膚之間,如蚊蚤所咬之狀。
瘡痘隻出一般者善;若與疹毒並出,謂之夾疹,其候極惡。
惟痘本稀疏而夾疹者,庶乎可治。
瘡本稠密,與疹並出,彼此相混,瑣碎莫辨,急用辛涼之藥發而解之。
如疹毒漸消,瘡本磊落者,亦可治也。
疹痘相併,毒不少減,此危惡之疾,孰能料其生乎? 瘡出夾疹者,荊防敗毒散主之(七十一),疹毒消者可治。
如瘡收靨後復出疹者,此餘毒解散之兆,不須治之。
夾斑 《活人書》雲:傷寒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發斑。
下之太遲,熱留胃中發斑,胃爛亦發斑。
斑者,乃熱毒郁遏,煎熬陰血,血得熱而不解,浮於肌肉為斑,足陽明胃主之。
痘疹初出,皮肉紅腫,片片如錦紋者,此夾斑也,以辛涼之藥解之,其斑漸退。
瘡本堅實者,吉;否則皮膚斑爛,瘡易瘙癢,所謂皮嫩易存者是也。
如赤斑成塊,其肉浮腫結硬者,又名丹瘤,其毒最酷。
瘡未成就,此先潰爛,工不可治。
瘡出夾斑者,荊防敗毒散主之(七十一),斑退可治。
痘疔 痘疔者,熱毒蓄積,氣血腐壞而成也。
狀有數種,乃疫毒之氣最為惡候,宜謹察之!有肌肉微腫,狀如堆粟,不分顆粒者,此氣滯血凝,毒氣鬱結也;有初出紅點,漸變黑色,其硬如石者,此肌肉已敗,氣血中虛,不能戴毒而出,反緻陷伏也;有中心黑陷,四畔突起戴漿者,此血隨毒走,氣不為用也;有中心戴漿,四畔幹陷焦黑者,此氣附毒出,血不為使也;有頭戴白漿,自破潰爛者,此氣血不充,皮膚敗壞也;有為水泡,溶溶易破者,此火濕並行,氣血不能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