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見聞而語言無倫也。
皆邪氣熾盛,正氣虛弱,神識不清之所緻。
夫言為心聲,心熱則多言。
睡中呢喃者,熱之微也;寤而語言差謬,熱則甚矣。
亦有胃熱而譫語者,大便必硬,數日不更衣方是。
妄有聞見而譫語者,其候難治。
蓋腎主志,開竅於耳,在目為瞳子,毒邪入腎則志喪,志喪則耳目妄有聞見,故曰失志者死。
《難經》雲:脫陽者見鬼。
初發熱,時譫語者,毒邪犯心,心為熱冒,其神浮越,宜瀉火鎮神,導赤散(三十五)、牛黃清心丸(三十六)兼而治之。
如腸中有燥屎,三五日未更衣者,宜滌腸解毒,宜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三黃丸(八)主之。
如起發成漿,欲靨之時,忽然神昏譫語,此由瘡本稠密,精血外耗,不能養神,宜養血瀉火,安神丸(四十七)主之。
如昏不知人,語言無倫者,死。
經曰:衣被不斂,言語不避親疏者,神明之亂也,故不可治。
如初發熱,便妄有見聞,狀如見鬼而畏怖者,不治。
此症自始至終,皆不可有,乃神志俱喪,軀殼徒存,不過引日而已。
吐利 瘡疹,吐利常候也。
經曰:諸嘔吐暴注,皆屬於熱。
蓋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火內迫,則傳化失常,而吐利並作,火性燥動迅欻故也。
邪在上焦,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但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上吐下利。
又裡氣上逆而不下則吐,氣下而不上則利。
瘡症初發熱時,有吐利者,不可驟止,令邪氣上下得出也。
吐利久不止,方可治之,更宜消息。
如初發熱,自利青綠水或黃色者,皆熱也,黃芩湯(四十一)主之;兼吐者,黃芩加半夏湯主之(四十二)。
不可誤用理中湯,反增內熱也。
如初發熱自利,一日夜隻三四行者,此不必治,痘出利自止矣。
如初發熱,自利清白色者,此裡有寒也,理中湯(三十四)主之。
如自利久不止,此有濕也,宜分利小便,固澀腸胃,恐虛裡氣,緻生陷伏也,以五苓散(二十八)、豆蔻丸(四十六)相兼治之。
如初發熱,暴吐不止,此火氣上逆也,茱連散(四十八)主之。
嘔吐噦 仲景雲:聲物兼出為嘔,物獨出為吐,聲獨出為乾嘔。
幹猶空也,明其無物也。
然乾嘔與噦,皆聲之獨出者,乾嘔其聲輕小而短,噦其聲重大而長。
嘔吐噦,瘡疹最惡候也。
蓋胃為水穀之海,上通乎咽,內而不出。
如初發熱有是症,此火邪犯胃,其氣上逆,治之則易(見上條):若自出現以緻收靨有是症者,乃瘡集於咽門,攻於胃脘,吞嚥不利,治之則難。
由於不知預解咽喉之法,漸變為失音,嗆水,而不救矣。
如因飲水過多而嘔吐者,此水逆也,五苓散(二十八)主之。
如因傷食而嘔吐者,以丁香脾積丸微利之(三十三)。
如無上症而嘔噦者,人以胃氣為本,胃者土也,土敗則木來侮之。
今木俠相火之勢上乘乎胃,其氣自臍下直犯清道,上出於賁門(胃上口也),微則乾嘔,甚則噦,土敗之相也。
《太素》曰:弦絕者,其聲嘶敗;木陳者,其葉落;病深者,其聲噦,短針無取,毒藥無攻,謂不治也。
洩利 凡瘡未出而利者,邪氣並於裡,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也(治見上文)。
瘡已出而利者,邪氣並於表,正氣方逐邪氣,主乎表而不主裡,則裡氣虛不能停納水穀,故亦自利也,宜從氣虛而治。
瘡疹所忌,內虛洩瀉,凡覺腹疼,或漉漉響趨小腹者,皆欲作利,宜先以法治之。
治之不止,此開腸洞洩,惟二劑可以收之。
《聖濟經》曰:滑則氣脫,欲其收者是已。
如服澀劑而利不止,經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止。
五奪之中,此為最甚。
但正氣內脫者,淹延而死,邪氣內陷者,煩渴而死,此為異耳。
自起發以至收靨,大便常宜堅實,忽然自利者,理中湯丸(三十四)主之。
如因飲冷水自利者,所謂濕勝則濡洩也,宜溫中利小便。
以理中湯丸(三十四),理中氣,勝水寒;五苓散(二十八),利小便去水也。
如因傷食自利者,所出必酸臭,乃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也,宜先去積,以丁香脾積丸(三十三),後補脾胃,益黃散(四十五)主之。
如利久不止,先服陳氏木香散(二十五),兼豆蔻丸主之(四十三)。
更甚者,陳氏異功散主之(二十六)。
此藥太峻,不可猛浪。
如結痂時,暴洩不止者,消息所出之物。
痂皮膿血者,順;水穀不分者,逆。
如利膿血不止者,熱毒下流也,香連丸主之(五十)。
大小便秘 凡病瘡疹者,小便欲其流而長,大便欲其潤而實,則邪氣不伏,正氣不病。
經曰:小便數,大便必硬,雖二三日不更衣無苦也。
如覺小水少,則病增進。
蓋心主瘡而屬火,心移熱於小腸,小腸移熱於膀胱,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出。
氣為火食,不能傳化,而津液不出,故小便秘也。
瘡疹發熱,大便欲潤,若二三日不行,宜急利之,恐傷胃不通,榮衛不行,瘡出轉密也。
惟瘡起發之後,大便卻宜堅實,如能食而大便常行者,不須忌;若過四五日不行,則熱盛生濕,其瘡難靨,亦宜微利之。
設使大小便俱不通,則邪毒內蓄,三焦阻絕。
經曰:一息不運,則機緘窮,故大小便不通者,死。
」 凡瘡疹小便少者,熱微。
導赤散(三十五)加山梔仁;熱甚,八正散主之(四十六)。
如發熱時,大便不行,熱微者,三黃丸(八);甚則承氣湯主之。
如發熱至收靨,大小便不行者,用膽導法(五十一),不可通用利藥。
但瘡乾黑陷,大便秘,煩躁者,百祥丸(五十二)牛李膏(五十三)主之。
如無此藥,以承氣湯代之(三十)。
咳嗽 肺主氣,其變動為咳。
咳者,肺症也。
瘡疹發熱之初,便有咳嗽者。
肺為五臟之華蓋,瘡疹之火,挾君相二火之熱,上熏乎肺,肺氣焦舉,故氣逆而咳也。
瘡疹既出,其咳更增者,此喉嚨有瘡,淫淫如癢,習習如梗,故咳也。
瘡疹收後而咳者,此衛氣虛弱,腠理疏開,風寒外襲,肺氣逆而不收,故亦咳也。
如初發熱咳嗽甚者,先以參蘇飲發之(二),次以甘桔湯(七)合瀉白散(五十四)加牛蒡子治之。
如瘡已出咳甚者,甘桔湯(七)加牛蒡子主之。
如瘡先壯,收靨身熱,咳甚者,人參清
皆邪氣熾盛,正氣虛弱,神識不清之所緻。
夫言為心聲,心熱則多言。
睡中呢喃者,熱之微也;寤而語言差謬,熱則甚矣。
亦有胃熱而譫語者,大便必硬,數日不更衣方是。
妄有聞見而譫語者,其候難治。
蓋腎主志,開竅於耳,在目為瞳子,毒邪入腎則志喪,志喪則耳目妄有聞見,故曰失志者死。
《難經》雲:脫陽者見鬼。
初發熱,時譫語者,毒邪犯心,心為熱冒,其神浮越,宜瀉火鎮神,導赤散(三十五)、牛黃清心丸(三十六)兼而治之。
如腸中有燥屎,三五日未更衣者,宜滌腸解毒,宜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三黃丸(八)主之。
如起發成漿,欲靨之時,忽然神昏譫語,此由瘡本稠密,精血外耗,不能養神,宜養血瀉火,安神丸(四十七)主之。
如昏不知人,語言無倫者,死。
經曰:衣被不斂,言語不避親疏者,神明之亂也,故不可治。
如初發熱,便妄有見聞,狀如見鬼而畏怖者,不治。
此症自始至終,皆不可有,乃神志俱喪,軀殼徒存,不過引日而已。
吐利 瘡疹,吐利常候也。
經曰:諸嘔吐暴注,皆屬於熱。
蓋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火內迫,則傳化失常,而吐利並作,火性燥動迅欻故也。
邪在上焦,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但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上吐下利。
又裡氣上逆而不下則吐,氣下而不上則利。
瘡症初發熱時,有吐利者,不可驟止,令邪氣上下得出也。
吐利久不止,方可治之,更宜消息。
如初發熱,自利青綠水或黃色者,皆熱也,黃芩湯(四十一)主之;兼吐者,黃芩加半夏湯主之(四十二)。
不可誤用理中湯,反增內熱也。
如初發熱自利,一日夜隻三四行者,此不必治,痘出利自止矣。
如初發熱,自利清白色者,此裡有寒也,理中湯(三十四)主之。
如自利久不止,此有濕也,宜分利小便,固澀腸胃,恐虛裡氣,緻生陷伏也,以五苓散(二十八)、豆蔻丸(四十六)相兼治之。
如初發熱,暴吐不止,此火氣上逆也,茱連散(四十八)主之。
嘔吐噦 仲景雲:聲物兼出為嘔,物獨出為吐,聲獨出為乾嘔。
幹猶空也,明其無物也。
然乾嘔與噦,皆聲之獨出者,乾嘔其聲輕小而短,噦其聲重大而長。
嘔吐噦,瘡疹最惡候也。
蓋胃為水穀之海,上通乎咽,內而不出。
如初發熱有是症,此火邪犯胃,其氣上逆,治之則易(見上條):若自出現以緻收靨有是症者,乃瘡集於咽門,攻於胃脘,吞嚥不利,治之則難。
由於不知預解咽喉之法,漸變為失音,嗆水,而不救矣。
如因飲水過多而嘔吐者,此水逆也,五苓散(二十八)主之。
如因傷食而嘔吐者,以丁香脾積丸微利之(三十三)。
如無上症而嘔噦者,人以胃氣為本,胃者土也,土敗則木來侮之。
今木俠相火之勢上乘乎胃,其氣自臍下直犯清道,上出於賁門(胃上口也),微則乾嘔,甚則噦,土敗之相也。
《太素》曰:弦絕者,其聲嘶敗;木陳者,其葉落;病深者,其聲噦,短針無取,毒藥無攻,謂不治也。
洩利 凡瘡未出而利者,邪氣並於裡,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也(治見上文)。
瘡已出而利者,邪氣並於表,正氣方逐邪氣,主乎表而不主裡,則裡氣虛不能停納水穀,故亦自利也,宜從氣虛而治。
瘡疹所忌,內虛洩瀉,凡覺腹疼,或漉漉響趨小腹者,皆欲作利,宜先以法治之。
治之不止,此開腸洞洩,惟二劑可以收之。
《聖濟經》曰:滑則氣脫,欲其收者是已。
如服澀劑而利不止,經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止。
五奪之中,此為最甚。
但正氣內脫者,淹延而死,邪氣內陷者,煩渴而死,此為異耳。
自起發以至收靨,大便常宜堅實,忽然自利者,理中湯丸(三十四)主之。
如因飲冷水自利者,所謂濕勝則濡洩也,宜溫中利小便。
以理中湯丸(三十四),理中氣,勝水寒;五苓散(二十八),利小便去水也。
如因傷食自利者,所出必酸臭,乃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也,宜先去積,以丁香脾積丸(三十三),後補脾胃,益黃散(四十五)主之。
如利久不止,先服陳氏木香散(二十五),兼豆蔻丸主之(四十三)。
更甚者,陳氏異功散主之(二十六)。
此藥太峻,不可猛浪。
如結痂時,暴洩不止者,消息所出之物。
痂皮膿血者,順;水穀不分者,逆。
如利膿血不止者,熱毒下流也,香連丸主之(五十)。
大小便秘 凡病瘡疹者,小便欲其流而長,大便欲其潤而實,則邪氣不伏,正氣不病。
經曰:小便數,大便必硬,雖二三日不更衣無苦也。
如覺小水少,則病增進。
蓋心主瘡而屬火,心移熱於小腸,小腸移熱於膀胱,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出。
氣為火食,不能傳化,而津液不出,故小便秘也。
瘡疹發熱,大便欲潤,若二三日不行,宜急利之,恐傷胃不通,榮衛不行,瘡出轉密也。
惟瘡起發之後,大便卻宜堅實,如能食而大便常行者,不須忌;若過四五日不行,則熱盛生濕,其瘡難靨,亦宜微利之。
設使大小便俱不通,則邪毒內蓄,三焦阻絕。
經曰:一息不運,則機緘窮,故大小便不通者,死。
」 凡瘡疹小便少者,熱微。
導赤散(三十五)加山梔仁;熱甚,八正散主之(四十六)。
如發熱時,大便不行,熱微者,三黃丸(八);甚則承氣湯主之。
如發熱至收靨,大小便不行者,用膽導法(五十一),不可通用利藥。
但瘡乾黑陷,大便秘,煩躁者,百祥丸(五十二)牛李膏(五十三)主之。
如無此藥,以承氣湯代之(三十)。
咳嗽 肺主氣,其變動為咳。
咳者,肺症也。
瘡疹發熱之初,便有咳嗽者。
肺為五臟之華蓋,瘡疹之火,挾君相二火之熱,上熏乎肺,肺氣焦舉,故氣逆而咳也。
瘡疹既出,其咳更增者,此喉嚨有瘡,淫淫如癢,習習如梗,故咳也。
瘡疹收後而咳者,此衛氣虛弱,腠理疏開,風寒外襲,肺氣逆而不收,故亦咳也。
如初發熱咳嗽甚者,先以參蘇飲發之(二),次以甘桔湯(七)合瀉白散(五十四)加牛蒡子治之。
如瘡已出咳甚者,甘桔湯(七)加牛蒡子主之。
如瘡先壯,收靨身熱,咳甚者,人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