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發熱
瘡疹發熱,與傷寒相似。
但傷寒隻見一經形症,若雜疹則面燥腮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多睡,咳嗽噴嚏,驚悸吐利,手足稍冷,骩涼耳涼也。
然發熱者,瘡疹常候也,不可盡除之,但熱微毒亦微,熱甚毒亦甚。
初發熱時,精神清爽,唇鼻滋潤,更無他症者,此熱在表,其痘必疏,不須施治。
初發熱時,渾身壯熱,然熇熇不渴,清便自調,此邪在表,拂鬱於皮膚之間,宜以輕揚之劑發之,升麻葛根湯主之(一),甚則羌活湯主之(十)。
初發熱時,其熱烙手,目赤,鼻乾,唇燥,小便赤,大便閉,煩悶不安,此表裡俱熱,毒氣壅遏,宜發表攻裡,雙解散主之(四)。
初發熱時,表不大熱,其人煩躁不安,此熱在裡也,以三黃丸微利之(八)。
初發熱時,腹中痛者,此毒氣與穀氣相併,宜利之,去菀陳莝,使毒氣得洩,穀氣得消,備急丸主之(九)。
初發熱時,咳嗽甚者,參蘇飲主之(三)。
初發熱時,或乘疫癘之氣,人參敗毒散主之(二)。
初發熱時,或為風寒所襲,出不快者,桂枝葛根湯(五),雙解散(四)去大黃主之。
如瘡既出,其熱便退,瘡本必疏。
若一向熱不衰者,此瘡必密,急解其毒,連翹升麻湯(六),代天宣化丸(十二)主之。
如瘡已出,但微發熱,不須治之。
蓋瘡疹屬火,非熱不能成就也。
如瘡漿膿已成,毒氣已盡,又復發熱者,俗呼為幹漿者是也,不須施治。
如結痂之後,其熱不退者,此邪氣未盡,正氣未復。
熱微者不須治之;熱甚者當視其虛實。
渴 瘡疹渴者,裡熱也。
蓋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津液者,水穀之精華,變化流行,以灌溉乎三焦也。
瘡疹之火,起之於內,銷爍水穀,不得以變化津液,灌溉臟腑,故渴也。
又瘡本稠密,津液外洩,化為膿漿,不能滋養真氣,亦渴也。
小渴者,常病也,不須治之;大渴者,視其虛實,以法治之,切不可以冷水,紅柿、梨、橘、西瓜等物與之,恐損脾胃,緻生災異也。
如發熱時便大渴者,此熱在裡也,葛根解毒湯(二十一)主之。
如能食而渴者,肺熱也。
經曰:「心移熱於肺。
傳為膈消。
由心火上炎,乘於肺金,熏蒸焦膈,搏耗津液,故渴也。
治在上焦,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黃連。
如不能食而渴者,脾虛也。
叔和雲:口乾饒飲水,多食亦肌虛。
由脾素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渴也。
治在中焦,參苓白朮散(二十三)主之。
如自利而渴,邪傳腎也。
《正理論》雲:自利而渴者,屬少陽虛,故引水自救。
蓋腎主五液,其脈絡於肺,系舌本。
邪傳於腎,則開闔不司,故自利,自利則津液不足,腎水乾,不能上潤於舌,故大渴也。
治在下焦,宜溫之,陳氏異功散(二十六)主之。
如渴而大便秘者,宜利之,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主之。
腰痛 瘡疹發熱,先腰痛者,最宜忌之。
經曰:腰者,腎之府也。
又曰:太陽所至為腰痛。
蓋足太陽膀胱經為十二經首,其脈俠脊,入循膂絡腎。
瘡疹之毒,起於右腎之下,循足太陽膀胱,散於諸經,乃邪由裡傳表也。
如初發熱,其腰即痛,此邪由膀胱直入於腎,故關節不利而腰痛,亟解毒以瀉少陰之邪,發表以通太陽之經,使邪氣不得以深入,瘡雖稠密,或可愈也。
治若以緩,則太陽之邪由表以傳於陽,少陰之邪由裡以傳於陰,表裡受病,陰陽俱傷,榮衛之脈不行,臟腑之氣皆絕,或為黑陷,或為癢塌,終莫能救。
凡發熱便腰痛者,先服人參敗毒散(三),次服五苓散加獨活主之(二十八)。
腹痛 《內經》腹痛,皆屬於寒。
惟有一症為熱。
瘡疹腹痛,皆屬毒熱也。
訣雲:發熱肚中痛,斑瘡腹內攻,發多防不透,發少更防癰。
是也。
或有兼食積者。
如初發熱,便腹痛者,此毒氣內攻,須急治之,不可逡巡,以貽後悔;便調者,四君子湯(二十)去白朮加青皮、木香、山楂肉、枳殼;便秘二三日未行者,承氣湯(三十)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渴煩躁,大便秘,狂妄者,三乙承氣湯(二十)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便如常者,化毒湯(三十二)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便自利者,黃耆建中湯主之(三十)。
如瘡已出至收靨時,原無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飲食也。
消息審問,曾因飲冷水者,五苓散主之(二十八),或用黃耆建中湯加白朮、乾薑、人參(三十一)。
曾傷食者,問傷何物,丁香脾積丸主之(三十二),用原物湯送下。
如瘡已出至收靨,原無腹痛,忽然作痛,亦未傷飲食,但觀其大便何如。
若便秘者,此燥屎也,以三黃丸(八)微利之;大便自利者,此虛痛也,黃耆建中湯(三十一)主之。
如因寒而痛者,理中湯(三十四)加白芍藥、桂主之。
如發熱時,心腹絞痛,煩悶叫呼,或瘡陷伏,脹滿疼痛喘促者,此惡毒之氣,攻刺腸胃,燔灼臟腑,必不可治。
驚狂 驚者,口眼喎邪,手足搐搦,隨發隨止。
狂者,手足擾亂,言語乖越,發而不止。
驚者,心主火而惡熱,肝風而善動。
瘡疹之火,內生於心,心移熱於肝,風火相搏,故發為驚搐也。
此其常候,俗呼驚痘。
最吉者,以牽引伸縮,骨節開張,腠理疏解中存發散之義,瘡出而驚即止。
若一向發而不已,此則可惡,乃毒內伏於心故耳。
狂者,心為火而主神,腎為水而主志,火起於內,濁亂擾動,心神不守,腎志不寧,故發為狂也。
有大便秘硬而狂者,此謂有燥屎,為陽明經。
但數日不更衣,是以《難經》所謂重陽者狂也。
如昏不知人,起臥不安,又為不治之症。
如初發熱驚搐者,導赤散(三十五)加辰砂,兼羌活湯主之(十)。
若發熱不休,小便利者可治。
小便不利者難痊,以導赤散(三十五)、牛黃清心丸(三十六)相兼治之。
如瘡疹收靨之後又發驚者,此真氣虛弱,火邪內攻,宜急治之,恐久成癇,以貽終身之害,寧神湯(三十九)、抱龍丸(四十)主之。
如初發熱,大便自調,狂亂者,五苓散(二十八)加辰砂主之。
如大便秘者,輕則三黃丸(八),甚則承氣湯(三十)主之。
譫妄 譫者,多言也;妄,虛妄也;譫妄者,妄有
但傷寒隻見一經形症,若雜疹則面燥腮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多睡,咳嗽噴嚏,驚悸吐利,手足稍冷,骩涼耳涼也。
然發熱者,瘡疹常候也,不可盡除之,但熱微毒亦微,熱甚毒亦甚。
初發熱時,精神清爽,唇鼻滋潤,更無他症者,此熱在表,其痘必疏,不須施治。
初發熱時,渾身壯熱,然熇熇不渴,清便自調,此邪在表,拂鬱於皮膚之間,宜以輕揚之劑發之,升麻葛根湯主之(一),甚則羌活湯主之(十)。
初發熱時,其熱烙手,目赤,鼻乾,唇燥,小便赤,大便閉,煩悶不安,此表裡俱熱,毒氣壅遏,宜發表攻裡,雙解散主之(四)。
初發熱時,表不大熱,其人煩躁不安,此熱在裡也,以三黃丸微利之(八)。
初發熱時,腹中痛者,此毒氣與穀氣相併,宜利之,去菀陳莝,使毒氣得洩,穀氣得消,備急丸主之(九)。
初發熱時,咳嗽甚者,參蘇飲主之(三)。
初發熱時,或乘疫癘之氣,人參敗毒散主之(二)。
初發熱時,或為風寒所襲,出不快者,桂枝葛根湯(五),雙解散(四)去大黃主之。
如瘡既出,其熱便退,瘡本必疏。
若一向熱不衰者,此瘡必密,急解其毒,連翹升麻湯(六),代天宣化丸(十二)主之。
如瘡已出,但微發熱,不須治之。
蓋瘡疹屬火,非熱不能成就也。
如瘡漿膿已成,毒氣已盡,又復發熱者,俗呼為幹漿者是也,不須施治。
如結痂之後,其熱不退者,此邪氣未盡,正氣未復。
熱微者不須治之;熱甚者當視其虛實。
渴 瘡疹渴者,裡熱也。
蓋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津液者,水穀之精華,變化流行,以灌溉乎三焦也。
瘡疹之火,起之於內,銷爍水穀,不得以變化津液,灌溉臟腑,故渴也。
又瘡本稠密,津液外洩,化為膿漿,不能滋養真氣,亦渴也。
小渴者,常病也,不須治之;大渴者,視其虛實,以法治之,切不可以冷水,紅柿、梨、橘、西瓜等物與之,恐損脾胃,緻生災異也。
如發熱時便大渴者,此熱在裡也,葛根解毒湯(二十一)主之。
如能食而渴者,肺熱也。
經曰:「心移熱於肺。
傳為膈消。
由心火上炎,乘於肺金,熏蒸焦膈,搏耗津液,故渴也。
治在上焦,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黃連。
如不能食而渴者,脾虛也。
叔和雲:口乾饒飲水,多食亦肌虛。
由脾素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渴也。
治在中焦,參苓白朮散(二十三)主之。
如自利而渴,邪傳腎也。
《正理論》雲:自利而渴者,屬少陽虛,故引水自救。
蓋腎主五液,其脈絡於肺,系舌本。
邪傳於腎,則開闔不司,故自利,自利則津液不足,腎水乾,不能上潤於舌,故大渴也。
治在下焦,宜溫之,陳氏異功散(二十六)主之。
如渴而大便秘者,宜利之,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主之。
腰痛 瘡疹發熱,先腰痛者,最宜忌之。
經曰:腰者,腎之府也。
又曰:太陽所至為腰痛。
蓋足太陽膀胱經為十二經首,其脈俠脊,入循膂絡腎。
瘡疹之毒,起於右腎之下,循足太陽膀胱,散於諸經,乃邪由裡傳表也。
如初發熱,其腰即痛,此邪由膀胱直入於腎,故關節不利而腰痛,亟解毒以瀉少陰之邪,發表以通太陽之經,使邪氣不得以深入,瘡雖稠密,或可愈也。
治若以緩,則太陽之邪由表以傳於陽,少陰之邪由裡以傳於陰,表裡受病,陰陽俱傷,榮衛之脈不行,臟腑之氣皆絕,或為黑陷,或為癢塌,終莫能救。
凡發熱便腰痛者,先服人參敗毒散(三),次服五苓散加獨活主之(二十八)。
腹痛 《內經》腹痛,皆屬於寒。
惟有一症為熱。
瘡疹腹痛,皆屬毒熱也。
訣雲:發熱肚中痛,斑瘡腹內攻,發多防不透,發少更防癰。
是也。
或有兼食積者。
如初發熱,便腹痛者,此毒氣內攻,須急治之,不可逡巡,以貽後悔;便調者,四君子湯(二十)去白朮加青皮、木香、山楂肉、枳殼;便秘二三日未行者,承氣湯(三十)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渴煩躁,大便秘,狂妄者,三乙承氣湯(二十)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便如常者,化毒湯(三十二)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便自利者,黃耆建中湯主之(三十)。
如瘡已出至收靨時,原無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飲食也。
消息審問,曾因飲冷水者,五苓散主之(二十八),或用黃耆建中湯加白朮、乾薑、人參(三十一)。
曾傷食者,問傷何物,丁香脾積丸主之(三十二),用原物湯送下。
如瘡已出至收靨,原無腹痛,忽然作痛,亦未傷飲食,但觀其大便何如。
若便秘者,此燥屎也,以三黃丸(八)微利之;大便自利者,此虛痛也,黃耆建中湯(三十一)主之。
如因寒而痛者,理中湯(三十四)加白芍藥、桂主之。
如發熱時,心腹絞痛,煩悶叫呼,或瘡陷伏,脹滿疼痛喘促者,此惡毒之氣,攻刺腸胃,燔灼臟腑,必不可治。
驚狂 驚者,口眼喎邪,手足搐搦,隨發隨止。
狂者,手足擾亂,言語乖越,發而不止。
驚者,心主火而惡熱,肝風而善動。
瘡疹之火,內生於心,心移熱於肝,風火相搏,故發為驚搐也。
此其常候,俗呼驚痘。
最吉者,以牽引伸縮,骨節開張,腠理疏解中存發散之義,瘡出而驚即止。
若一向發而不已,此則可惡,乃毒內伏於心故耳。
狂者,心為火而主神,腎為水而主志,火起於內,濁亂擾動,心神不守,腎志不寧,故發為狂也。
有大便秘硬而狂者,此謂有燥屎,為陽明經。
但數日不更衣,是以《難經》所謂重陽者狂也。
如昏不知人,起臥不安,又為不治之症。
如初發熱驚搐者,導赤散(三十五)加辰砂,兼羌活湯主之(十)。
若發熱不休,小便利者可治。
小便不利者難痊,以導赤散(三十五)、牛黃清心丸(三十六)相兼治之。
如瘡疹收靨之後又發驚者,此真氣虛弱,火邪內攻,宜急治之,恐久成癇,以貽終身之害,寧神湯(三十九)、抱龍丸(四十)主之。
如初發熱,大便自調,狂亂者,五苓散(二十八)加辰砂主之。
如大便秘者,輕則三黃丸(八),甚則承氣湯(三十)主之。
譫妄 譫者,多言也;妄,虛妄也;譫妄者,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