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脾屬土,萬物功成於土,痂皮微黃者,土之色也。
其所以收斂閉藏者,肺與腎也。
肺主收斂,腎主閉藏也。
如初出一點血,隱伏皮下,不成顆粒者,毒伏於心,其死至速。
出如水珠,皮肉染丹者,毒伏於肝,必加癢塌而死,出如灰白,皮枯不潤者,毒伏於肺,必喘呼悶亂而死。
出於皮下,肉先浮腫者,毒伏於脾,必至灌爛,嘔瀉不食而死。
出多血疱,黑陷者,毒伏於腎,必血妄行而暴死矣。
如初出成顆,漸乾黑者,玄府閉塞,毒無從出,其血先幹,轉添悶亂而死者,心之病也。
血化為水,浮囊嫩薄者,肌肉已敗,必至癢塌,肝之病也。
脾主肌肉,肝木克之,脾敗者,死。
皮破復灌,飲食能進,此脾土尚強,肝木不能犯之也。
水化為膿,膿未及成,忽然收較,痂皮焦黑,肺之病也。
未至而至,是謂太過,反兼火化也。
若於空中再出一番,此腎不受邪,復還於肺,從下上者,順也。
以痘疹言之,裹束於外者,脾也,脾虛則易破;充拓於裡者,氣也,肺主氣,肺虛則不起發;榮於根腳者,血也,肝主血,肝虛則色不榮;痘中之水,腎也,腎虛則乾枯,黑陷,癢痛者,心也,心主火,實則痛,虛則癢。
以痘之色言之,紅活者,心也,惡其嬌豔;中黑者,腎也,惡其焦陷;漿白者,肺也,惡其灰褐;蒼蠟者,肝也,惡其青幹;淡黃者,脾也,惡其肉爛。
臨病之工,審察五臟以施方,治無不效矣。
臟腑主證治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主風,惡風,其色青,屬木,其味酸,其臭臊,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液為淚;其聲為呼,在變動為握,開竅於目。
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頓悶,項急,虛則咬牙多欠;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撚物。
諸風振掉,皆屬於肝。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生薑;以酸瀉之,芍藥。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主驚,惡熱,其色赤,屬火,其味苦,其臭焦,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其液為汗,其聲為笑,在變動為噫,開竅於舌。
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熱則合面睡,口中氣溫,上竄咬牙。
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鹹補之,炒鹽;以甘瀉之,甘草。
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
主困,惡濕,其色黃,屬土,其味甘,其臭香,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肉,其液為涎,其聲為歌,開竅於口,在變動為噦。
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主喘,惡寒,其色白,屬金,其味辛,其臭腥,其華在毛,其充在皮,其液為涕,其聲為哭,開竅於鼻,在變動為咳。
實則悶亂喘促;虛則哽氣長出;氣熱則手掐眉目面。
諸氣憤郁,皆屬於肺。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訶子皮(一作黃芩);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辛瀉之,桑白皮:以酸補之,五味子。
腎者,主蟄藏之本,精之處也。
主虛,惡燥,其色黑,屬水,其味鹹,其臭腐,其華在發,其充在骨,其液為唾,其聲為呻,開竅於二陰,又雲開竅於耳,在變動為慄,虛則目無精光,畏明,然骨重腎怯,則猝失音。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
六氣十二經所主證治 太陽所至為腰痛,太陽病,發熱,腰痛脊強,項????,頭痛,小便赤澀。
足太陽膀胱經,氣病則腎痛腰似折,血病則狂顛疾。
手太陽小腸經,氣病則嗌痛頜腫,血病則頰腫。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鹹瀉之。
足太陽經,麻黃、桂枝、澤瀉、黃柏;手太陽經,生地黃、赤茯苓。
二經通用羌活、防風、藁本。
陽明所至為皴揭。
陽明病,身熱,目赤,作渴,譫妄,大便秘。
足陽明胃經,氣病則喜呻數欠,驚妄發狂,血病則唇胗喉痹。
手陽明大腸經,氣病則頸腫,血病則鼽衄,喉痹。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足陽明經,半夏、蒼、白朮、防風;手陽明經,連翹、秦艽、麻仁。
二經通用升麻、葛根、白芷、石膏、大黃。
少陽所至為嚏嘔瘡瘍,惡病暴死。
少陽病,乍寒乍熱,胸脅痛,乾嘔心煩。
足少陽膽經,氣病則口苦,善太息,血病則腋下腫。
手少陽三焦經,氣病則嗌腫、喉痹,血病則目銳眥痛,頰痛。
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
足少陽經,半夏、龍膽草、連翹;手少陽經,川芎,熟地黃、附子、細辛、黃耆。
二經通用柴胡、青皮。
太陰所至為中滿吐下。
太陰病,自利,四肢逆冷。
足太陰脾經,氣病則舌本強,食則嘔,善噫,血病則溏洩。
手太陰肺經,氣病則喘咳,血病則渴、煩心。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足太陰經防風、蒼白朮、當歸、白芍藥、吳茱萸、黃耆、人參、甘草、砂仁;手太陰經,升麻、白芷、桔梗、麻黃、黃芩、梔子、石膏、天麥門冬、桑白皮、杏仁。
少陰所至為瘍疹。
少陰病,咽痛、口舌燥。
足少陰腎經,氣病則善恐,血病則舌乾,咽腫,嗜臥。
手少陰心經,氣病則嗌乾,渴而欲飲,血病則衄蔑血汗。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熱淫所勝,平以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足少陰經,附子、丁香、桂、黃耆;手少陰經,麻黃、桂心、生地黃、黃連、當歸。
二經通用獨活、細辛。
厥陰所至為嘔洩。
厥陰病,四肢厥冷,時作搐搦,舌卷卵縮。
足厥陰肝經,氣病則腰痛,嗌乾;血病則嘔逆,飧洩,遺溺,閉癃。
手厥陰心包絡,氣病則臂肘攣急,腋腫脅痛,血病則煩心,掌中熱。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足厥陰經,羌活、吳茱萸、甘草、當歸、龍膽草;手厥陰經,熟地黃、牡丹皮。
二經通用柴胡、青皮。
凡痘疹發於三陽者可治,發於三陰者不可治。
其所以收斂閉藏者,肺與腎也。
肺主收斂,腎主閉藏也。
如初出一點血,隱伏皮下,不成顆粒者,毒伏於心,其死至速。
出如水珠,皮肉染丹者,毒伏於肝,必加癢塌而死,出如灰白,皮枯不潤者,毒伏於肺,必喘呼悶亂而死。
出於皮下,肉先浮腫者,毒伏於脾,必至灌爛,嘔瀉不食而死。
出多血疱,黑陷者,毒伏於腎,必血妄行而暴死矣。
如初出成顆,漸乾黑者,玄府閉塞,毒無從出,其血先幹,轉添悶亂而死者,心之病也。
血化為水,浮囊嫩薄者,肌肉已敗,必至癢塌,肝之病也。
脾主肌肉,肝木克之,脾敗者,死。
皮破復灌,飲食能進,此脾土尚強,肝木不能犯之也。
水化為膿,膿未及成,忽然收較,痂皮焦黑,肺之病也。
未至而至,是謂太過,反兼火化也。
若於空中再出一番,此腎不受邪,復還於肺,從下上者,順也。
以痘疹言之,裹束於外者,脾也,脾虛則易破;充拓於裡者,氣也,肺主氣,肺虛則不起發;榮於根腳者,血也,肝主血,肝虛則色不榮;痘中之水,腎也,腎虛則乾枯,黑陷,癢痛者,心也,心主火,實則痛,虛則癢。
以痘之色言之,紅活者,心也,惡其嬌豔;中黑者,腎也,惡其焦陷;漿白者,肺也,惡其灰褐;蒼蠟者,肝也,惡其青幹;淡黃者,脾也,惡其肉爛。
臨病之工,審察五臟以施方,治無不效矣。
臟腑主證治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主風,惡風,其色青,屬木,其味酸,其臭臊,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液為淚;其聲為呼,在變動為握,開竅於目。
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頓悶,項急,虛則咬牙多欠;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撚物。
諸風振掉,皆屬於肝。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生薑;以酸瀉之,芍藥。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主驚,惡熱,其色赤,屬火,其味苦,其臭焦,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其液為汗,其聲為笑,在變動為噫,開竅於舌。
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熱則合面睡,口中氣溫,上竄咬牙。
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鹹補之,炒鹽;以甘瀉之,甘草。
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
主困,惡濕,其色黃,屬土,其味甘,其臭香,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肉,其液為涎,其聲為歌,開竅於口,在變動為噦。
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主喘,惡寒,其色白,屬金,其味辛,其臭腥,其華在毛,其充在皮,其液為涕,其聲為哭,開竅於鼻,在變動為咳。
實則悶亂喘促;虛則哽氣長出;氣熱則手掐眉目面。
諸氣憤郁,皆屬於肺。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訶子皮(一作黃芩);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辛瀉之,桑白皮:以酸補之,五味子。
腎者,主蟄藏之本,精之處也。
主虛,惡燥,其色黑,屬水,其味鹹,其臭腐,其華在發,其充在骨,其液為唾,其聲為呻,開竅於二陰,又雲開竅於耳,在變動為慄,虛則目無精光,畏明,然骨重腎怯,則猝失音。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
六氣十二經所主證治 太陽所至為腰痛,太陽病,發熱,腰痛脊強,項????,頭痛,小便赤澀。
足太陽膀胱經,氣病則腎痛腰似折,血病則狂顛疾。
手太陽小腸經,氣病則嗌痛頜腫,血病則頰腫。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鹹瀉之。
足太陽經,麻黃、桂枝、澤瀉、黃柏;手太陽經,生地黃、赤茯苓。
二經通用羌活、防風、藁本。
陽明所至為皴揭。
陽明病,身熱,目赤,作渴,譫妄,大便秘。
足陽明胃經,氣病則喜呻數欠,驚妄發狂,血病則唇胗喉痹。
手陽明大腸經,氣病則頸腫,血病則鼽衄,喉痹。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足陽明經,半夏、蒼、白朮、防風;手陽明經,連翹、秦艽、麻仁。
二經通用升麻、葛根、白芷、石膏、大黃。
少陽所至為嚏嘔瘡瘍,惡病暴死。
少陽病,乍寒乍熱,胸脅痛,乾嘔心煩。
足少陽膽經,氣病則口苦,善太息,血病則腋下腫。
手少陽三焦經,氣病則嗌腫、喉痹,血病則目銳眥痛,頰痛。
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
足少陽經,半夏、龍膽草、連翹;手少陽經,川芎,熟地黃、附子、細辛、黃耆。
二經通用柴胡、青皮。
太陰所至為中滿吐下。
太陰病,自利,四肢逆冷。
足太陰脾經,氣病則舌本強,食則嘔,善噫,血病則溏洩。
手太陰肺經,氣病則喘咳,血病則渴、煩心。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足太陰經防風、蒼白朮、當歸、白芍藥、吳茱萸、黃耆、人參、甘草、砂仁;手太陰經,升麻、白芷、桔梗、麻黃、黃芩、梔子、石膏、天麥門冬、桑白皮、杏仁。
少陰所至為瘍疹。
少陰病,咽痛、口舌燥。
足少陰腎經,氣病則善恐,血病則舌乾,咽腫,嗜臥。
手少陰心經,氣病則嗌乾,渴而欲飲,血病則衄蔑血汗。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熱淫所勝,平以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足少陰經,附子、丁香、桂、黃耆;手少陰經,麻黃、桂心、生地黃、黃連、當歸。
二經通用獨活、細辛。
厥陰所至為嘔洩。
厥陰病,四肢厥冷,時作搐搦,舌卷卵縮。
足厥陰肝經,氣病則腰痛,嗌乾;血病則嘔逆,飧洩,遺溺,閉癃。
手厥陰心包絡,氣病則臂肘攣急,腋腫脅痛,血病則煩心,掌中熱。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足厥陰經,羌活、吳茱萸、甘草、當歸、龍膽草;手厥陰經,熟地黃、牡丹皮。
二經通用柴胡、青皮。
凡痘疹發於三陽者可治,發於三陰者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