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吸,氣通於親,故蓄毒於腸胃、膈膜、皮毛、筋骨之間,待時而發,或為瘡瘧,或為驚忤,或為丹瘤。
胎毒之間,惟痘最酷,加以天地肅煞之氣,歲運乖戾之變,水土之不齊,疫癘之交作,則夭昏稚殪,難以枚舉,是雖氣數,抑人之所自緻歟。
誠使為父母者,以繼嗣為重,以無後為慮,節其嗜欲,守其禁忌,父之有疾,責而治之,母之有疾,責而治之,必使精血和平,則陽施陰化,氣清形粹,子亦不攖其毒,復何夭殤之恫耶? 或曰:兒在胎之時,其母不畏禁忌,恣意所欲,加添滋味,好啖辛酸,或食毒物,其氣搏於胞胎之中,所以兒受此毒,發為瘡疹也。
殊不知人之有生,受氣於父,成形於母,胞胎之毒,父當分任其咎,未可專責母也,如東垣所論紅絲瘤是也。
又曰:胎在腹中,食母穢液。
至生之時,啼聲一發,口中所含惡血隨吸而下,寄於右腎胞絡之中。
瘡疹之發,乃下焦相火熾也,蓋兒在胞中,賴母氣以養其形,母懷胎之時,天食以五氣,各有所湊也。
如臊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之類。
地食以五味,各有所入也。
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之類。
至於五志之動,各有所傷。
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之類。
兒之受病於母者,不特始生咽血一事而然也。
又曰:小兒瘡疹,五臟之中,惟腎無候,以在腑下,不能受穢故也。
夫腎有兩枚,左為腎,右為命門,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胎。
胚之初,精血混合,設有其毒,腎先受之,豈有腎在腑下,而不受毒者哉?況肝生筋,心生血脈,脾生肌肉,肺生皮毛,腎生骨,設使腎無所受,何以能生骨也?既瘡疹諸症,起於右腎之下,行足太陽之經,足太陽膀胱,腎之腑也,安得為腎無候乎?或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今謂起於右腎者,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而天氣不加,相火者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君火之氣,所以心者,君火也,欲彰其德;右腎為命門,相火代君之令而行之耳,故曰起於右腎之下也。
昔人謂兒在胞中,飢則食母之血,渴則飲母之漿,予獨謂其不然。
蓋兒始受氣之時,一月胚,二月胎,不過一點精血,凝結中涵生意也,至三月以後,其形漸成,在胞之中,譬諸禽鳥雛在卵殼中,渾融變化,熏蒸滋養,惟所受太初之氣,漸自生長,日月既足,乃破其胎卵而出矣。
何以能飲食耶?必謂有所飲食,則胚胎之初,形象未具,何飲何食耶?且血者渣滓之物,入則有出,十月之前,所飲所食之血,又從何道出耶?若生下口含惡血,乃母臨蓐之時,血穢流溢,入兒口中,未必便是先在腹中所食之血也。
但雲兒在胎中,滋養形體,長育變化。
培根蒂者,則在母之血液也。
瘡疹惟腎無候論 錢氏曰:痘疹始出之時,五臟證見,惟腎無候,但見平證耳,骩(尾觚骨也)涼、耳涼是也。
骩、耳俱屬於腎,其居北有主冷也,後人不知腎獨無候之理,遽謂腎在府下,不受穢毒,所以無候,欲專補脾土以制腎水,又欲虛其腎,以免黑陷之變。
《內經》曰: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五氣不可以偏勝,苟失其平,則為災孽。
今瘡毒之火,起於三焦,煎熬臟腑,燔灼皮肉,非腎水有以制之,則慓悍之勢,莫之能禦。
惟腎無候者,所以存生生之源,見陰陽造化之妙也。
又腎在下而主骨,腎獨無侯者,此瘡疹之毒升浮發散而出於外,不然,則反陷伏入於內矣。
觀其但見平者,乃耳骩如常,不似渾身之熱,非謂真冷也。
蓋腎主骨,骩者骨之本也,腎通竅於耳,故骩涼耳涼,為腎不病,若反熱,則火炎水涸,真陰敗絕,而死不旋踵矣。
或欲用四君子湯,專補脾土以制腎水者,殊不知白朮之燥,腎之所惡,茯苓淡滲腎中津液,腎本無侯,而又伐之,所謂誅罰無罪也,或見錢氏用百祥丸,以下腎之實者,又欲虛其腎,以防黑陷之變,不知百祥丸正謂黑陷,為毒氣入腎,故以百祥丸下。
若不煩躁,大小便秘,安可下之乎。
謂之實者,邪氣實也,苟無黑陷而下之,寧不反虛其裡,自取陷伏之變乎?或雲:以瀉膀胱,非瀉腎也,此文飾之詞,不足信也。
然則保脾土以制腎水者非歟?曰:察其虛實,如果內虛洩瀉,則補脾土,使裡氣實,瘡疹不至於陷伏;若內實,則補脾之說,正犯實實之戒。
但雲補脾土使毒不陷伏而歸於腎,則可;謂補脾土以制腎水,則不可。
腎主痘中之水論 論者皆曰,痘瘡惟腎無證,腎不可實,腎實則為黑陷,有欲虛其腎之意,是未知五行生化之理也。
蓋心肝脾肺腎,五行之所屬也,聲色臭味液,五行之所化也。
《難經》雲: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腎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聲呻,其液唾。
此五臟之中,各具一五行也。
然肝主色,五色之變,在乎木也;心主臭,五臭之變,在乎火也;脾主味,五味之變,在乎土也;肺主聲,五聲之變,在乎金也;腎主液,五液之變,在乎水也。
此一臟之中,統體一五行也。
既曰肝為水疱,以淚出如水,淚則腎之液也;肺為膿疱,以涕出稠濁,涕則腎之液也;心為斑,以血色赤而小,血則腎之液也(在內為血,在外為汗)。
夫五臟之液,皆本於腎如此。
然則痘中之水,腎乃主之,至於結痂,則土來制水而幹較,所以脾主結痂,其色微黃也。
腎又為封藏之本,痘之痂靨,腎又主之。
觀乎此,不可謂腎無證,亦不可使之虛也。
雖曰腎主黑陷,乃火太過,水不能勝,津液枯萎而變矣。
痘疹五臟證見論 凡病發於一臟,惟痘疹之症,五臟悉見。
蓋兒受父母之氣以成形,屬毛離裡,喘息畢通,肝氣通於筋,心氣通於血脈,脾氣通於肌肉,肺氣通於皮毛,腎氣通於骨髓,至發痘疹之時,內連臟腑,外達百骸,所以五臟悉具也。
故發熱之初,呵欠頓悶,肝證也;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多睡,脾證也;面燥,腮赤,咳嗽嚏噴,肺證也;驚悸,心證也;骩涼、耳涼,腎之平證也。
於其證之多寡,可以知其臟之主病矣。
自是之後,初出一點血,心也,諸瘡屬心,其毒斬關而出,血先受之也。
血化為水,肝也,肝主泣,水疱者,淚出如水也。
水化為膿,肺也,肺主涕,膿疱者,似涕稠濁也。
膿成毒解而結痂者,脾也
胎毒之間,惟痘最酷,加以天地肅煞之氣,歲運乖戾之變,水土之不齊,疫癘之交作,則夭昏稚殪,難以枚舉,是雖氣數,抑人之所自緻歟。
誠使為父母者,以繼嗣為重,以無後為慮,節其嗜欲,守其禁忌,父之有疾,責而治之,母之有疾,責而治之,必使精血和平,則陽施陰化,氣清形粹,子亦不攖其毒,復何夭殤之恫耶? 或曰:兒在胎之時,其母不畏禁忌,恣意所欲,加添滋味,好啖辛酸,或食毒物,其氣搏於胞胎之中,所以兒受此毒,發為瘡疹也。
殊不知人之有生,受氣於父,成形於母,胞胎之毒,父當分任其咎,未可專責母也,如東垣所論紅絲瘤是也。
又曰:胎在腹中,食母穢液。
至生之時,啼聲一發,口中所含惡血隨吸而下,寄於右腎胞絡之中。
瘡疹之發,乃下焦相火熾也,蓋兒在胞中,賴母氣以養其形,母懷胎之時,天食以五氣,各有所湊也。
如臊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之類。
地食以五味,各有所入也。
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之類。
至於五志之動,各有所傷。
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之類。
兒之受病於母者,不特始生咽血一事而然也。
又曰:小兒瘡疹,五臟之中,惟腎無候,以在腑下,不能受穢故也。
夫腎有兩枚,左為腎,右為命門,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胎。
胚之初,精血混合,設有其毒,腎先受之,豈有腎在腑下,而不受毒者哉?況肝生筋,心生血脈,脾生肌肉,肺生皮毛,腎生骨,設使腎無所受,何以能生骨也?既瘡疹諸症,起於右腎之下,行足太陽之經,足太陽膀胱,腎之腑也,安得為腎無候乎?或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今謂起於右腎者,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而天氣不加,相火者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君火之氣,所以心者,君火也,欲彰其德;右腎為命門,相火代君之令而行之耳,故曰起於右腎之下也。
昔人謂兒在胞中,飢則食母之血,渴則飲母之漿,予獨謂其不然。
蓋兒始受氣之時,一月胚,二月胎,不過一點精血,凝結中涵生意也,至三月以後,其形漸成,在胞之中,譬諸禽鳥雛在卵殼中,渾融變化,熏蒸滋養,惟所受太初之氣,漸自生長,日月既足,乃破其胎卵而出矣。
何以能飲食耶?必謂有所飲食,則胚胎之初,形象未具,何飲何食耶?且血者渣滓之物,入則有出,十月之前,所飲所食之血,又從何道出耶?若生下口含惡血,乃母臨蓐之時,血穢流溢,入兒口中,未必便是先在腹中所食之血也。
但雲兒在胎中,滋養形體,長育變化。
培根蒂者,則在母之血液也。
瘡疹惟腎無候論 錢氏曰:痘疹始出之時,五臟證見,惟腎無候,但見平證耳,骩(尾觚骨也)涼、耳涼是也。
骩、耳俱屬於腎,其居北有主冷也,後人不知腎獨無候之理,遽謂腎在府下,不受穢毒,所以無候,欲專補脾土以制腎水,又欲虛其腎,以免黑陷之變。
《內經》曰: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五氣不可以偏勝,苟失其平,則為災孽。
今瘡毒之火,起於三焦,煎熬臟腑,燔灼皮肉,非腎水有以制之,則慓悍之勢,莫之能禦。
惟腎無候者,所以存生生之源,見陰陽造化之妙也。
又腎在下而主骨,腎獨無侯者,此瘡疹之毒升浮發散而出於外,不然,則反陷伏入於內矣。
觀其但見平者,乃耳骩如常,不似渾身之熱,非謂真冷也。
蓋腎主骨,骩者骨之本也,腎通竅於耳,故骩涼耳涼,為腎不病,若反熱,則火炎水涸,真陰敗絕,而死不旋踵矣。
或欲用四君子湯,專補脾土以制腎水者,殊不知白朮之燥,腎之所惡,茯苓淡滲腎中津液,腎本無侯,而又伐之,所謂誅罰無罪也,或見錢氏用百祥丸,以下腎之實者,又欲虛其腎,以防黑陷之變,不知百祥丸正謂黑陷,為毒氣入腎,故以百祥丸下。
若不煩躁,大小便秘,安可下之乎。
謂之實者,邪氣實也,苟無黑陷而下之,寧不反虛其裡,自取陷伏之變乎?或雲:以瀉膀胱,非瀉腎也,此文飾之詞,不足信也。
然則保脾土以制腎水者非歟?曰:察其虛實,如果內虛洩瀉,則補脾土,使裡氣實,瘡疹不至於陷伏;若內實,則補脾之說,正犯實實之戒。
但雲補脾土使毒不陷伏而歸於腎,則可;謂補脾土以制腎水,則不可。
腎主痘中之水論 論者皆曰,痘瘡惟腎無證,腎不可實,腎實則為黑陷,有欲虛其腎之意,是未知五行生化之理也。
蓋心肝脾肺腎,五行之所屬也,聲色臭味液,五行之所化也。
《難經》雲: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腎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聲呻,其液唾。
此五臟之中,各具一五行也。
然肝主色,五色之變,在乎木也;心主臭,五臭之變,在乎火也;脾主味,五味之變,在乎土也;肺主聲,五聲之變,在乎金也;腎主液,五液之變,在乎水也。
此一臟之中,統體一五行也。
既曰肝為水疱,以淚出如水,淚則腎之液也;肺為膿疱,以涕出稠濁,涕則腎之液也;心為斑,以血色赤而小,血則腎之液也(在內為血,在外為汗)。
夫五臟之液,皆本於腎如此。
然則痘中之水,腎乃主之,至於結痂,則土來制水而幹較,所以脾主結痂,其色微黃也。
腎又為封藏之本,痘之痂靨,腎又主之。
觀乎此,不可謂腎無證,亦不可使之虛也。
雖曰腎主黑陷,乃火太過,水不能勝,津液枯萎而變矣。
痘疹五臟證見論 凡病發於一臟,惟痘疹之症,五臟悉見。
蓋兒受父母之氣以成形,屬毛離裡,喘息畢通,肝氣通於筋,心氣通於血脈,脾氣通於肌肉,肺氣通於皮毛,腎氣通於骨髓,至發痘疹之時,內連臟腑,外達百骸,所以五臟悉具也。
故發熱之初,呵欠頓悶,肝證也;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多睡,脾證也;面燥,腮赤,咳嗽嚏噴,肺證也;驚悸,心證也;骩涼、耳涼,腎之平證也。
於其證之多寡,可以知其臟之主病矣。
自是之後,初出一點血,心也,諸瘡屬心,其毒斬關而出,血先受之也。
血化為水,肝也,肝主泣,水疱者,淚出如水也。
水化為膿,肺也,肺主涕,膿疱者,似涕稠濁也。
膿成毒解而結痂者,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