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欲盡發而不留,疹欲盡出而無病。

    或邪氣之郁遏兮,留而不去,或正氣之損傷兮,困而未伸。

    毒歸五臟,變有四症;毒歸脾胃兮,洩瀉不止而變痢;毒歸心肝兮,煩熱不退而發驚;咳嗽久而血出兮,毒歸於肺;牙齒爛而疳餂兮,毒歸於腎。

    輕者,從制以向善,平之有功;重者,拒敵而肆惡,攻之不勝。

    熱不除者,調元湯加麥冬知母,作搐兮,藥以抱龍溫驚(琥珀抱龍丸,錢氏溫驚丸),咳不止者,阿膠散(小阿膠散)加杏仁枳實,帶血兮,專以補肺太平(錢氏補肺阿膠散,十藥神書太平丸)。

    注下兮,異功豬苓澤瀉(錢氏異功散),虛滑者大作參苓(參苓白朮散),滯下者,異功當歸芍藥;休息者,少與真人(真人養臟湯),惟有牙疳之病,原呼走馬之名,初息臭而腐肉,漸血出而穿齦。

    內服地黃兮,制其火怪(地黃丸);外擦蚊蛤兮,殺其?精(蚊蛤散)。

    牙若脫落兮,崩砂之狀可畏,聲若啞嗄兮,狐惑之證難明。

    應出不出兮,發之初惺惺,次通聖奪命,大發而有準(惺惺散,防風通聖散,奪命丹)。

    應收不收兮,解之初葛根,次化斑涼膈,大解而最靈(升麻葛根湯,化斑湯,河間涼膈散)。

    色淡白兮為虛,四物去川芎加紅花桂枝(四物湯),色紫黑兮血熱,化斑去人參加玄參燒糞(化斑湯)。

    奪命發斑疹之聖(奪命丹),無價解疫癘之神(無價散)。

    發不出而煩躁兮,虞不能臘;黑不變而譫妄兮,食不及新。

    熱蒸蒸兮色赤,痢滴滴兮氣腥。

    羸瘦骨肉之脫,瘈瘲神識之昏。

    喘急兮,胸高肩聳;疳爛兮,漏腮缺唇。

    休誇三世之妙手,難留一息之遊魂。

    豈不聞誤服湯丸兮,不如勿藥;又不見特犯禁忌兮,可以自省。

    愛吃鹹酸兮,咳嗽連綿而未已;喜啖辛燥兮,火熱燔灼而不寧。

    甘甜過而齒齲,生冷多而糞清。

    雞則生風之畜,魚則動火之鱗。

    雞魚貪而亂食,風火併而起釁。

    邪反滋甚兮,為斑疹而不息;毒反深入兮,值疫癘而再經。

    斯則疹之遺毒,亦若痘之餘症。

    欲決內傷,須詳外症。

    目常赤痛兮,青童抱火;鼻常鼽血兮,素女臥薪。

    病牙齒以終身兮,玄武困於湯鑊;發癲癇而連年兮,朱雀驚於燒林。

    溲數短澀兮,乃州都之遭火;便溏垢蠱兮,必倉廩之被焚。

    哮喘炎上之象,丹瘤赤熛之形。

    唇舌多瘡兮,門戶殘煙未熄;咽喉常腫兮,管龠餘燼猶存。

    敬求其故兮,則一言之可盡;欲撥其本兮,豈一旦之能平。

    噫!此賦之作,效蛙之鳴。

    詞雖鄙俚兮,積如磊石;法則珍秘兮,故曰碎金。

     原痘論 上古之時,未聞瘡之症,《素》《難》之文,鮮有及者,豈其人淳龐樸野,積精全神,虛邪苛毒,莫之能害歟。

    或雲,自建武徵虜,遂染其毒,流布中國,謂之「虜瘡」。

    或曰「聖瘡」,言其變化莫測也。

    或曰「天瘡」,言為天行疫癘也。

    或曰「百歲瘡」,言人自少至老,必作一番也。

    或曰:「豌豆瘡」,言其形之相似也。

    故病此者,如蛇蛻皮,如龍蛻骨,死生存於呼吸之間。

    夫上古所無,而末世有之,抑時世異耶!抑人將失之耶!予思其由天地之氣,春夏生養之紀也;其物熙熙,秋冬殺戮之紀也;其物黟黟,時逮末世,已非泰和之景,不可謂非時世之異。

    然人日習偽,不知持滿禦神之道,七損八益之數,務快其心,以散其真,不可謂非人自失之也。

    有論穢毒者,有論淫火者,有論時行正病者,靡有定論;將謂穢毒淫火,邪則一歲之中,大而郡縣,小而村落,病者相似,而死相繼,比屋哭聲,穢毒淫火,未必人人若此之甚也,將謂時行正病,邪何以自少至老,但作一度,厥後再無傳染也?蓋父母於子,一體而分,精血之毒已蓄於陽,施陰化之始,固不待誕生之頃,咽其血而後有是毒也。

    況男子惜其氣以養其精,女子耗其氣以養其血。

    苟失所養,即貽他日之患,子之受於父母者雖殊,其為毒則一也。

    豈有男子淫火起於氣,為陽毒而易治,女子淫火起於血,為陰毒而難治之理耶?至於天行正病,亦有其時,但遇天年之所加,及有四時不正之氣,即知有是正病也。

    然則待時而發者,胎毒也。

    或速而危,或徐而持,或暴而死者,氣之微甚所使也。

    發則其毒洩矣。

    所以終身但作一度,後有其氣,不復傳染焉。

     痘為胎毒昭昭矣,其間或疏而輕,或密而重,或重變輕,或輕變重,變化叵測,是又有說焉。

    疏而輕者,始終如一;密而重者,變怪百出。

    或因父母相傳而然,或因疫癘相染而然,或因鬼疰相著而然。

    杳冥恍惚,出於聞見,思慮之所不及。

    此與智者道之,癡人前不必說夢也。

    何者?蓋痘疹之毒,父母原自有之,雖嘗作過一番,而臟腑、經絡、皮毛、肌肉、骨髓之間餘毒猶有存者,一旦分形化氣,注之於子,其毒亦隨之洩矣。

    所以子之瘡瘢,多肖親也。

    加之調攝失宜,放恣無忌,其毒益甚。

    瘡痘之候,沉因危篤者,未必非父母之所緻也。

    凡子之侏儒、跛躄,必肖於親,況疹痘之毒乎?且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地之氣變,人之氣亦變,或遇遷正失守,淫勝郁復之紀,德令乖常,異災疊見,自然癘氣傳染,證候相似,所以輕則俱輕,重則俱重。

    若有主之者,是則疫癘之所為也。

    故人之疫癘而死者,精靈不散,遊魂往來,隨氣而行。

    常以其氣疰於平人而為之疾;如瘵癘之傳染,然形質龐厚,福澤悠遠者,不能相及。

    苟體虛福薄之人,陰為舛亂之歲,則膏肓之豎,臺駘之祟,互相染著,反復變化,術不能禁,工不能治也,此非鬼疰之害乎?夫治此三者,當奈何?曰:必為之豫解其毒,平其氣,遷其處,庶乎可免矣。

     胎毒論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又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夫乾稱父,資始者,氣之始也。

    坤稱母,資生者,形之始也。

    人之有生,受氣於父,成形於母,是以毛髮、皮膚、肌肉、筋骨、四肢百骸,其來固有自矣。

    然則胚胎造化之始,精施血受之候,輔翊調養,抑豈無道耶?奈何為父者,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命門衰敗,陽道勿興,乃服助陽之劑。

    至於陽火益熾,陰水益枯,失其乾道,此父遺毒於氣之始也。

    為母者,褊急妒忌,以緻衝任氣逆,月事不時,乃服暖宮之劑,煎熬真陰,血中伏火,失其坤道,此母遺毒於形之始也。

    且古之男子,必待婦人月水時下之後,與之交媾,以成其胎,婦人有孕,則居側室,以保其胎,而又不妄作勞,飲食必謹。

    今之夫婦,不知此理,情欲妄動,飲食妄嗜,此父母之遺毒,又不特一朝一夕而已也。

    況子喘息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