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舍其虛洋。
欲知透與不透兮,於手足而細察;欲知足與不足兮,於輔頰以端詳。
設四末之未透,取脾胃而服藥;如一方之未足,視經絡以求方。
譬如為山兮,勿功虧於簣土;又如執熱兮,寧濯洗於探湯。
面頰最嫌破頂,肩背尤怕焦囊。
腫忽消兮氣脫,語忽妄兮神亡。
食谷則嘔兮胃爛,飲水則嗆兮咽傷。
咬牙兮,肝火熾而腎敗;寒戰兮,陽氣弱而陰強。
膿反幹兮倒陷,膿不成兮伏藏。
叫哭不止兮,毒攻腸胃;悶亂不寧兮,火烈膈肓。
倉廩不藏兮,魂魄歸於溟漠;水泉不出兮,姻親泣於北邙。
膿血已化,收靨相當。
兆自唇吻兮,漿吐結如珠粒;斷自人中兮,部分發默以意量。
令行秋冬兮,依先後而不亂;氣別陰陽兮,循上下而有常。
顴上平幹兮,應乎倒靨;額間先收兮,謂之不祥。
痂不落而壅腫兮,由榮血之淖溢;瘡盡裂而皺揭兮,此衛氣之殘傷。
當靨不靨,當藏不藏。
便秘未通兮,裡氣熱而涼導;便溏不實兮,中氣虛而溫養。
熱傷皮毛兮,怪肺金不收餘氣;溫傷肌肉兮,責脾土不燥殘漿。
頭瘡堆膿不平兮,孤陽似鰥而不生;足瘡包水不幹兮,純陰如寡而不長。
飲食減少兮,迤邐引日而斃:煩熱增劇兮,倏忽絕命而亡。
若問痂皮之不脫,其間病氣之相妨。
痘若敗壞兮,補空痘勿疑番次;瘡如潰爛兮,成潰瘡莫壓膿漿。
遍身浸淫兮,黏被席而最苦;正面腫灌兮,息腥臭而再妨。
利多水液兮,此蓄水之病也,水去盡而自止;便多膿血兮,此倒靨之症也,膿去盡而可詳。
瘢痕凹凸兮,陷者虛而突者實;痂皮嫩薄兮,裡則固而外則瘍。
邪氣盡而正復,痂皮脫而身康。
苟幼軀之多病,定餘毒之有藏。
出或未盡兮,無空痘須防卒暴;發或未透兮,無潰膿必發疽瘍。
不及期兮早收,毒火焰而可怕;或過期兮不靨,邪氣留而堪悵。
身熱審其虛羸,咽啞觀乎嘔嗆。
忽灑淅而肌熱兮,知風寒之外感;暴吐瀉而腹痛兮,必飲食之內傷。
病有苦而眩暈兮,兇多吉少之占;身無邪而昏瞀兮,否去泰來之象。
聲音不出兮,求諸肺腎之經;斑疹復現兮,責其心脾之臟。
疳蝕出血者,難治;洞洩完穀者,莫講。
勿謂痘收而縱馳,勿謂毒去而迨遑。
正氣浸長而未復,邪氣方消而未殃。
特犯禁忌兮,今即生變;恣食肥甘兮,後必有殃。
疥癩腐潰兮,一面黥瘢而似鬼;癰疽流注兮,四肢殘廢而如尪。
目腫赤痛兮,冷痘入而成翳;齒宣黑爛兮,熱毒浸而潰床。
雖曰餘毒之為害,抑皆定數之莫防。
形容頓改兮,令人駭愕;調治悔遲兮,空自惆悵。
謂人不能勝天兮,何以立乎醫藥;謂醫不如用巫兮,安能格乎窮蒼。
但逢出痘之歲,多求解毒之方。
重者必輕兮,輕者不出;兇者變吉兮,吉者何妨。
其方則有,其效未嘗。
與其先事而輕妄,孰若臨時以消詳。
審天氣之災祥兮,必解其鬱;視形氣之勇怯兮,各平其臟。
欲避癘氣傳染兮,必先擇地之善;欲仗藥力調護兮,尤要識醫之良,惺惺參蘇乃發散之妙劑(惺惺散,參蘇散),人參通聖誠疫癘之奇方(人參敗毒散,防風通聖散)。
熱而驚悸兮,導赤瀉青合用(導赤散,瀉青丸),熱而焦渴兮,柴胡葛根作湯(小柴胡湯,升麻葛根湯)。
自利兮黃芩(黃芩芍藥湯),不便兮清涼(四順清涼飲)。
腹痛毒攻兮,勻氣散再加枳實;腰痛病劇兮,敗毒散更入木香。
調元可補兮,表裡實者勿飲調元湯;承氣可攻兮,脾胃弱者莫嘗小承氣湯。
養正兮,黃耆、人參、甘草;解毒兮,連翹、山豆、牛蒡。
咽喉痛苦兮,甘桔湯中加大力;斑疹夾出兮,防風散內去硝黃(防風通聖散)。
小便赤澀兮,連翹導赤(連翹飲,導赤散);大便滑洩兮,豆蔻木香(豆蔻丸,木香散)。
瘡若幹枯兮,四物合乎涼膈(四物湯,東垣涼膈散);痘如黑陷兮,奪命助以水楊(奪命丹,水楊浴法)。
赤豔焮腫兮,解毒入生黃歸芍(黃連解毒湯);灰白平塌兮,異功用桂枝耆防(錢氏異功散)。
氣虛而毒盛者,無價四君枳實(無價散,四君子湯);血虛而毒盛者,無價四物牛蒡(四物湯);氣血兩虛兮,十全無價(十全大補湯)。
便溺俱阻兮,八正三黃(八正散,三黃丸),再用膽導之法,以洩毒氣之藏。
黑陷審其虛實,虛者大補,實者涼膈(十全大補湯,河間涼膈散)。
癢塌分其急緩,急者異功,而緩者調陽(陳氏異功散,調陽即調元湯)。
昏悶譫妄兮,龍腦膏孰知其妙;虛煩迷亂兮,抱龍丸莫及其良。
滿面燥痛兮,百花調水(百花膏);遍身潰爛兮,敗草鋪床(敗草膏)。
蟬蛻去目中之膚翳(蟬蛻散),苦參治身上之淫瘡(苦參丸)。
虛熱多汗兮,調元湯引用浮麥;食積腸痛兮,脾積丸飲以原湯。
飢不喜食兮,異功宜久(錢氏異功散);渴欲飲水兮,白朮可嘗(白朮散)。
敗毒通聖允矣,沖陣之先鋒(人參敗毒散,防風通聖散);調元異功信乎,殿後之大將(調元湯,錢氏異功散)。
大抵醫要識症,藥不執方。
專行溫補者,則宗乎文中,喜用涼瀉者,則師乎仲陽。
不解其書兮,似瞽冥行於溪徑;未會其神兮,如矮仰望乎宮牆。
嘆吾年之耄兮,欲深造而力不足;懼斯道乎晦兮,特發明而言不章。
嘔盡心肺兮,非欲立異;勞費頰舌兮,豈敢恃長。
幸取正於巨眼,徒見笑於大方。
賦下 疹屬君火,氣本少陰。
傳於其子兮,故為脾胃之症;乘於其妻兮,現乎皮毛之分。
亦胎毒之所發,因疫癘而成。
咳嗽噴嚏兮,辛金爍於丁火;頓悶泣出兮,君主禦乎將軍。
迎而奪之兮,其鋒易挫;隨而擊之兮,其銳難勝。
如折勾萌兮,斧斤不用;苟得燎原兮,玉石俱焚。
其色如斑兮,摸之有跡;其形似痘兮,視之無津。
朝出暮收兮,發之於陽,暮出朝收兮,發之於陰。
變化莫測,出沒靡定。
大抵愛赤而惡黑,治者喜涼而忌溫。
赤如點朱兮,火明彰顯之象;黑如灑墨兮,火鬱曛昧之甚。
制以酸涼兮,收炎光於麗澤;投以辛熱兮,縱赫曦於重明。
敗毒防風開發斬關之將(人參敗毒散,防風通聖散),解毒連翹制伏降虜之兵(黃連解毒湯、連翹飲)。
如錦爛熳兮,服化斑而豔斂(化斑湯);似火熏蒸兮,飲涼膈而熱清(東垣涼膈散)。
咽痛兮,甘桔牛蒡止咳嗽更能潤肺(甘桔湯);溺澀兮,導赤芍藥定驚悸又可涼心(導赤散,一名火府湯)。
便秘兮承氣膽導(調元承氣湯,膽導法),便洩兮黃芩豬苓(黃芩芍藥湯,豬苓湯)。
大渴兮,膈焦置瓜蔞於白虎(白虎湯),苦煩兮,裡熱加山梔於安神(安神丸)。
無伐天和兮,使陰陽之適調;勿犯胃氣兮,雖攻補之不盡。
痘
欲知透與不透兮,於手足而細察;欲知足與不足兮,於輔頰以端詳。
設四末之未透,取脾胃而服藥;如一方之未足,視經絡以求方。
譬如為山兮,勿功虧於簣土;又如執熱兮,寧濯洗於探湯。
面頰最嫌破頂,肩背尤怕焦囊。
腫忽消兮氣脫,語忽妄兮神亡。
食谷則嘔兮胃爛,飲水則嗆兮咽傷。
咬牙兮,肝火熾而腎敗;寒戰兮,陽氣弱而陰強。
膿反幹兮倒陷,膿不成兮伏藏。
叫哭不止兮,毒攻腸胃;悶亂不寧兮,火烈膈肓。
倉廩不藏兮,魂魄歸於溟漠;水泉不出兮,姻親泣於北邙。
膿血已化,收靨相當。
兆自唇吻兮,漿吐結如珠粒;斷自人中兮,部分發默以意量。
令行秋冬兮,依先後而不亂;氣別陰陽兮,循上下而有常。
顴上平幹兮,應乎倒靨;額間先收兮,謂之不祥。
痂不落而壅腫兮,由榮血之淖溢;瘡盡裂而皺揭兮,此衛氣之殘傷。
當靨不靨,當藏不藏。
便秘未通兮,裡氣熱而涼導;便溏不實兮,中氣虛而溫養。
熱傷皮毛兮,怪肺金不收餘氣;溫傷肌肉兮,責脾土不燥殘漿。
頭瘡堆膿不平兮,孤陽似鰥而不生;足瘡包水不幹兮,純陰如寡而不長。
飲食減少兮,迤邐引日而斃:煩熱增劇兮,倏忽絕命而亡。
若問痂皮之不脫,其間病氣之相妨。
痘若敗壞兮,補空痘勿疑番次;瘡如潰爛兮,成潰瘡莫壓膿漿。
遍身浸淫兮,黏被席而最苦;正面腫灌兮,息腥臭而再妨。
利多水液兮,此蓄水之病也,水去盡而自止;便多膿血兮,此倒靨之症也,膿去盡而可詳。
瘢痕凹凸兮,陷者虛而突者實;痂皮嫩薄兮,裡則固而外則瘍。
邪氣盡而正復,痂皮脫而身康。
苟幼軀之多病,定餘毒之有藏。
出或未盡兮,無空痘須防卒暴;發或未透兮,無潰膿必發疽瘍。
不及期兮早收,毒火焰而可怕;或過期兮不靨,邪氣留而堪悵。
身熱審其虛羸,咽啞觀乎嘔嗆。
忽灑淅而肌熱兮,知風寒之外感;暴吐瀉而腹痛兮,必飲食之內傷。
病有苦而眩暈兮,兇多吉少之占;身無邪而昏瞀兮,否去泰來之象。
聲音不出兮,求諸肺腎之經;斑疹復現兮,責其心脾之臟。
疳蝕出血者,難治;洞洩完穀者,莫講。
勿謂痘收而縱馳,勿謂毒去而迨遑。
正氣浸長而未復,邪氣方消而未殃。
特犯禁忌兮,今即生變;恣食肥甘兮,後必有殃。
疥癩腐潰兮,一面黥瘢而似鬼;癰疽流注兮,四肢殘廢而如尪。
目腫赤痛兮,冷痘入而成翳;齒宣黑爛兮,熱毒浸而潰床。
雖曰餘毒之為害,抑皆定數之莫防。
形容頓改兮,令人駭愕;調治悔遲兮,空自惆悵。
謂人不能勝天兮,何以立乎醫藥;謂醫不如用巫兮,安能格乎窮蒼。
但逢出痘之歲,多求解毒之方。
重者必輕兮,輕者不出;兇者變吉兮,吉者何妨。
其方則有,其效未嘗。
與其先事而輕妄,孰若臨時以消詳。
審天氣之災祥兮,必解其鬱;視形氣之勇怯兮,各平其臟。
欲避癘氣傳染兮,必先擇地之善;欲仗藥力調護兮,尤要識醫之良,惺惺參蘇乃發散之妙劑(惺惺散,參蘇散),人參通聖誠疫癘之奇方(人參敗毒散,防風通聖散)。
熱而驚悸兮,導赤瀉青合用(導赤散,瀉青丸),熱而焦渴兮,柴胡葛根作湯(小柴胡湯,升麻葛根湯)。
自利兮黃芩(黃芩芍藥湯),不便兮清涼(四順清涼飲)。
腹痛毒攻兮,勻氣散再加枳實;腰痛病劇兮,敗毒散更入木香。
調元可補兮,表裡實者勿飲調元湯;承氣可攻兮,脾胃弱者莫嘗小承氣湯。
養正兮,黃耆、人參、甘草;解毒兮,連翹、山豆、牛蒡。
咽喉痛苦兮,甘桔湯中加大力;斑疹夾出兮,防風散內去硝黃(防風通聖散)。
小便赤澀兮,連翹導赤(連翹飲,導赤散);大便滑洩兮,豆蔻木香(豆蔻丸,木香散)。
瘡若幹枯兮,四物合乎涼膈(四物湯,東垣涼膈散);痘如黑陷兮,奪命助以水楊(奪命丹,水楊浴法)。
赤豔焮腫兮,解毒入生黃歸芍(黃連解毒湯);灰白平塌兮,異功用桂枝耆防(錢氏異功散)。
氣虛而毒盛者,無價四君枳實(無價散,四君子湯);血虛而毒盛者,無價四物牛蒡(四物湯);氣血兩虛兮,十全無價(十全大補湯)。
便溺俱阻兮,八正三黃(八正散,三黃丸),再用膽導之法,以洩毒氣之藏。
黑陷審其虛實,虛者大補,實者涼膈(十全大補湯,河間涼膈散)。
癢塌分其急緩,急者異功,而緩者調陽(陳氏異功散,調陽即調元湯)。
昏悶譫妄兮,龍腦膏孰知其妙;虛煩迷亂兮,抱龍丸莫及其良。
滿面燥痛兮,百花調水(百花膏);遍身潰爛兮,敗草鋪床(敗草膏)。
蟬蛻去目中之膚翳(蟬蛻散),苦參治身上之淫瘡(苦參丸)。
虛熱多汗兮,調元湯引用浮麥;食積腸痛兮,脾積丸飲以原湯。
飢不喜食兮,異功宜久(錢氏異功散);渴欲飲水兮,白朮可嘗(白朮散)。
敗毒通聖允矣,沖陣之先鋒(人參敗毒散,防風通聖散);調元異功信乎,殿後之大將(調元湯,錢氏異功散)。
大抵醫要識症,藥不執方。
專行溫補者,則宗乎文中,喜用涼瀉者,則師乎仲陽。
不解其書兮,似瞽冥行於溪徑;未會其神兮,如矮仰望乎宮牆。
嘆吾年之耄兮,欲深造而力不足;懼斯道乎晦兮,特發明而言不章。
嘔盡心肺兮,非欲立異;勞費頰舌兮,豈敢恃長。
幸取正於巨眼,徒見笑於大方。
賦下 疹屬君火,氣本少陰。
傳於其子兮,故為脾胃之症;乘於其妻兮,現乎皮毛之分。
亦胎毒之所發,因疫癘而成。
咳嗽噴嚏兮,辛金爍於丁火;頓悶泣出兮,君主禦乎將軍。
迎而奪之兮,其鋒易挫;隨而擊之兮,其銳難勝。
如折勾萌兮,斧斤不用;苟得燎原兮,玉石俱焚。
其色如斑兮,摸之有跡;其形似痘兮,視之無津。
朝出暮收兮,發之於陽,暮出朝收兮,發之於陰。
變化莫測,出沒靡定。
大抵愛赤而惡黑,治者喜涼而忌溫。
赤如點朱兮,火明彰顯之象;黑如灑墨兮,火鬱曛昧之甚。
制以酸涼兮,收炎光於麗澤;投以辛熱兮,縱赫曦於重明。
敗毒防風開發斬關之將(人參敗毒散,防風通聖散),解毒連翹制伏降虜之兵(黃連解毒湯、連翹飲)。
如錦爛熳兮,服化斑而豔斂(化斑湯);似火熏蒸兮,飲涼膈而熱清(東垣涼膈散)。
咽痛兮,甘桔牛蒡止咳嗽更能潤肺(甘桔湯);溺澀兮,導赤芍藥定驚悸又可涼心(導赤散,一名火府湯)。
便秘兮承氣膽導(調元承氣湯,膽導法),便洩兮黃芩豬苓(黃芩芍藥湯,豬苓湯)。
大渴兮,膈焦置瓜蔞於白虎(白虎湯),苦煩兮,裡熱加山梔於安神(安神丸)。
無伐天和兮,使陰陽之適調;勿犯胃氣兮,雖攻補之不盡。
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