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藝香先生醫案

關燈
若論臟痢,肝脾腎三經皆有,腑淺臟深,輕重有分。

    此症開手即痢,諸款畢集,前進連理湯兩劑,不但圊數大減,且有轉洩態勢,即穀食亦可稍進,似屬佳徵。

    惟呃忒不平,喉腐未退,良以由肺胃宜降而返逆,所蘊之熱濁無不隨氣上衝,如七日不減就有非常之變,不得不預告知,抑不得不預防之,擬方。

    候商。

     釘頭赭石(煅,三錢) 紫石英(四錢) 於白朮(各錢半) 東西洋參(各二錢) 刀豆子(三錢) 法半夏(三錢) 煨訶子肉(二錢) 旋覆花(二錢,包) 雲茯苓(三錢) 雅連(二分) 白芍(炒,三錢) 橘皮(八分) 竹茹(一錢) 另:上沉香(二分) 公丁香(一分) 大砂仁(半分) 西血珀(三分) 四味同研末服。

     三診:夏病秋痢,晝夜無度,竟然口腐呃忒,穀粒不納,已屬危險之至,不堪設想矣。

    幸而素不嗜煙,為日不久,腐不滿口,呃不連聲,是暑邪蘊於陽明,濕滯阻於太陰,運化少權,和降失司而成,尚屬從實面而來,猶可挽回。

    即用連理湯兩劑,庶得圊數大減,噦惡得止,稍進穀食,口腐漸脫,雖屬佳徵,然延至今日,為勢隻有輕減之意,而無告退之期,多延一日則元氣傷殘一日,直至土頹胃爛則去生遠矣,擬方。

    備商。

     西洋參 茯苓 淮藥 橘白 公丁香 竹茹 於白朮 白芍 石斛 雅連 白扁豆 紋銀(懸煎,半分) 柿蒂 紫石英 (案14)夏令穢濕痹氣,觸自口鼻曰痧,當時針刮皆由散而不清,遂緻似病非病者兩月,其間食物必雜,至今變為寒熱。

    熱有起伏,寒無定時,舌苔淡黃而厚,脈象濡數右大,腹痛闆硬,便洩似痢,膩噦惡,汗少頭脹。

    先寒熱而後洩者,古謂經邪入腑,屬不順而逆。

    夫經者,陽明之表;腑者,腸胃之裡。

    胃為六腑之冠,腸為傳導之首,胃病則熱,腸病則寒,陽明半表半裡,其名募原,募原為病,寒熱不分。

    吳氏有達原飲一法,喻氏設逆流挽舟一法,羅氏參黃敗毒一法。

    刻下經邪未達,府積未通,為瘧為痢皆屬易易。

    年適花甲,如不早為驅逐,必緻近則內閉外脫,遠則噤口昏陷。

    三子之法從中去取而治,必期應手,方為轉機,即請有道政之。

     羌獨活(各八分) 柴胡(四分) 前胡(錢半) 木香(五分) 佛手(二錢) 上川樸(七分) 摩花檳(七分,沖) 薄荷(一分) 藿梗(二尺) 枳殼炭(一錢) 摩青皮(五分,沖) 豆豉(三錢) 生熟砂仁(各四分,打,後入) (案15)胎前久瘧,產後未止,忌象疊見,藥焉能挽?勉強擬一方,以盡人謀。

     東西洋參(各一錢五分,粳米炒) 茯苓(三錢) 煨肉果(一錢) 上上於術(錢半) 澤瀉(二錢) 煨訶子(一錢,土炒) 白芍(二錢) 木香(煨,五錢) 炙五味(二分) 毛燕窩(錢半) 香稻葉 生穀芽(一兩,荷葉包刺孔) (案16)初診:暮秋至今,天晴不雨,燥氣流行,人處其間,感而受病,無有不襲肺。

    蓋西方生燥,在時為秋,在人為肺,一定之理。

    所以先為咳嗽身熱,汗洩不暢,痰白不濃,且不安易出,煩躁狂起,神糊亂語,脘腹闆硬而痛,大便溏洩不實,脈來浮滑而數,舌乾白而底絳,此風溫化燥,濁未成痰與積交蒸,傷陰爍液,肺胃迫近心包,如再進一步則不堪設想矣。

    症經十有一日,本在波濤洶湧之際,抑恐狂瀾莫挽矣。

    擬方候商。

     麻黃 光杏仁 生石膏 薄荷 前胡 天竺黃 牛蒡梗 竹茹 枳殼實 檳榔丸 連翹 茅根 玄參 二診:夾有時邪,治必散解。

    古人早已立論,蓋風溫口鼻而入,須從毫竅而出。

    所出者,汗也。

    積是穀食而成,定由糟粕而下。

    所下者,便也。

    前進麻杏甘膏湯復入檳榔丸一法,得汗透?,且已大便,表裡似已通暢,邪積應可分化,無如既成時症大病,非一汗透痦,便行一次即可解散,所以勢雖稍和,口渴舌乾,臍上依然闆痛,咳痰猶然不爽,脈滑而數,重按少靜,乃所存之邪積仍然化熱蒸痰,傷陰爍液。

    當此兩候末期而正在進退之際,抑且邪積半留半化之時,若論其變尚易易,須得小心防護,始能挽入佳境。

    再擬涼膈散出入,以冀裡通表達。

     豆豉 連翹 廣生軍 薄荷 前胡 鮮石斛 黑山梔 淡芩 連皮檳 桔梗 枳實 白茅根 (案17)冬令正病皆是傷寒。

    今因自秋至今,天符亢燥,燥氣盛行,肺經感受所發見症,肖乎傷寒而實風溫也。

    夫傷寒乃冬令寒邪,先伏太陽,繼則循次傳經,延至七日,經盡乃戰,得汗而解;而風溫一症,始終在肺,夾痰濁者,兼涉陽明,因不傳經,故不外戰,所以病經一句,表外似達,裡熱尚甚,咳不揚,痰如沫,神糊語亂,汗洩不暢,當臍膨滿,大便欲解不行,脈來悶滑而數,舌苔淡黃而膩,此由風溫為濁所戀,濁未成痰,欲化熱而未化火,互蘊肺胃。

    而肺胃居於胸膈,迫於心包,心包為君主宮城,城外既為熱灼,神明焉得不亂。

    抑且病前已見寒熱,正氣無有不傷,誠恐正不勝邪,為內陷昏閉之變。

     麻黃 鬱金 半夏 竹黃 桔梗 生石膏 連皮檳 前胡 光杏 枳實 薄荷 橘紅 牛蒡子 另:太乙紫金錠(三分) 加入上西黃二釐同研和,另服。

     改方加黑山梔、犀尖。

     (案18)《經》曰:夏令汗出少者,至秋風而為瘧。

    瘧類有四,其因非一,此症不但發於冬令,抑且間日而作。

    夏邪秋髮,已屬隔季為病,安知交冬甫發乎?邪之深蘊何待言哉?夫間日瘧者,其邪本不在少陽,而蘊於營衛之間。

    衛者陽氣,行於脈外;營者陰血,行於脈內,而衛氣一日一周力,左升右降,循環不息,氣為血舟,血隨氣流行其間,既為伏邪所遏而不能與衛氣俱行,邪亦不出,故間日而作。

    現已逾月,前日尚來,餘濁故未掃清,而營衛亦可為寒熱也。

    蓋瘧者,虐也,久則傷脾。

    脾統血,統攝無權,便血後發。

    脾屬土,脾病則木來乘侮,以緻滿腹攻撐,當臍作痛,脈來細澀而弦,舌苔花白而底絳,血見糞後,仲祖謂之遠血,此非大腸為病,乃從肝脾而來也。

    《金匱玉函經》詳註最細,用黃土湯一法,補少陰之火,生太陰之土,抑且恐溫藥性烈,內有生地以益陰,阿膠以養營,冀其剛柔相濟,火土合德,統攝有權,則血自歸經矣。

    當宗其旨,略為擴充。

     熟附子 炙草 歸頭 伏龍肝 砂仁 紫石英 淡芩 大生地 白芍 橘葉 白粳米 於術 戊己丸 (案19)初診:症交七日,已作一候,起伏太甚,甚至譫語不已,起坐頻頻,四末乍寒乍熱,脈象右小左大,舌苔滿黃,大便直洩,伏暑夾濕夾積,頗有不得外達輾轉入裡之險。

    蓋暑為無形之氣,濕為瀰漫之邪,同氣相求,每傷人氣。

    氣分三焦,主宰在肺。

    肺氣開展,則胸中清曠之處或可不成煙霧之天,心居其內方能君主有權,不為暑濕所侵,而緻昏閉等險。

     豆豉 桔梗 九節菖 鮮藿香 滑石 鬱金 上川樸 枳實炭 鮮薄荷 囫圇蔻仁 鮮佛手 另:天竺黃(三分) 陳膽星(二分) 二味研末服。

     二診:症經九日,其勢本在顛風折浪之際,雖昨日午後得汗,熱勢外揚,神識覺慧,似屬邪從外越,熱傳膻中之險得以稍緩。

    然呃已三日不平,呃則氣逆,痰亦隨之上升。

    肺胃本宜下降,升則逆,降則順。

    逆則諸氣皆逆,肺胃失其順降之職,生化之權漸失,如日延一日,傷而益傷,勢必正不勝邪,而起內陷昏閉之變。

    擬方備商。

     川樸 廣生軍 豆豉 陳廣皮 代赭石 枳殼 冬桑葉 半夏 嫩前胡 炒竹茹 另:上沉香(一分五釐) 公丁香(二分) 白蔻仁(二分) 同研末服。

     三診:伏邪暮秋而發,本屬遲遲,若論愈期,輕則兩候得退,重則二十一天方愈。

    此症今恰十有二日,熱勢雖和,尚有起伏,便雖數行,得汗不暢,乃欲退而不愈之兆,似在正理。

    但呃仍不平,神識不慧,脘部闆痛,咳痰不爽,由於無形之邪與有形之積痰互阻肺胃,而難洩化。

    夫肺胃皆欲下降,今既為其所阻,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