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藝香先生醫案

關燈
粉前胡 枳殼 赤砂糖 西血珀(四分) 煨木香(四分) 同研末先服。

     (案7)夏邪秋髮,謂之伏邪。

    伏邪二字,邪根深蘊可知。

    況今歲,甫交夏天即暴熱,吳氏所謂:時未至而氣先至,此謂太過。

    人處其間,壯者猶可運行;怯者從此感受,至秋風而成病。

    病來寒熱無序,起伏不一,汗不遍體,噦惡便難,胸悶煩懊,通宵達旦,無一刻可安之勢,從脘至腹按之闆痛,乃積膈腸胃之徵。

    脈來滑數而渾,舌苔膩而心絳者,陰分素虧,陽邪獨發,夾積阻氣蒸濁成痰,內擾肺胃,上迫膻中。

    年雖不過五外,而早已未病先虛,當此之證,不但用藥殊難,更蔔其易生變幻。

    姑擬一方,若得如合其意,或有見長之地則更妙矣。

     半夏 淡芩 廣生軍 藿梗 鎊犀尖 桑葉 竹茹 豆豉 雅連 枳殼實 姜仁 白茅根 茯神 另:西牛黃(二釐) 濂珠(二分) 九節菖(三分) 生黑醜(三分) 同研末,先服。

     二診:熱勢輕劇無序,即謂之起伏。

    他症無起伏,惟伏邪能起伏者,須從伏字著想,蓋伏即進,起即出,能進者能出,人身之氣道,晝夜運行,循環不息,晝夜行二十五度以分陰陽。

    今因伏暑內蘊,邪與衛氣並居,雖不能阻其往來之道路,而必隨衛氣以出入,至其所發,過其所伏。

    若論輕重長短,視其邪之多寡,正氣之強弱。

    其中夾他病,須隨症參切。

    此症素體陰虛,今為隔食阻氣,氣有餘即為火,昨用大黃黃連法復入清洩氣分,便已數行,腹硬得減,脈仍滑而帶數,舌轉花,淡黃而露底,望之質乾紅刺密布,良是滯積下而未清,胃中之津液傷。

    有限之陰液,難勝無情之邪熱,至於熱起之時,時候常早,似難捉摸。

    外來之病猶如盜賊,逐去即安,當此大戰之際,對敵之寇,若得散而不聚,應無猖獗之勢矣。

    擬方高明商進。

     鮮生地 黑山梔 粉丹皮 石斛 茅根 瓜蔞仁 連翹 枳殼實 玄參 竹茹 摩犀尖(二分) 摩花檳(四分) 二味沖服。

     (案8)上吐下瀉,名曰霍亂。

    霍亂者,霍然而亂之謂也。

    病有真偽之別,真者勢不可當,險如朝露;偽者不過寒積交阻,中宮格拒。

    此症固然非真,上不得納,便行如水,而今四日,指臂不溫,脈來沉濡而滑,舌苔淡黃而膩,乃寒積夾濕,交阻中宮,升降失度,水穀不分。

    煙體當此,近則恐其閉脫,遠則防轉為痢。

    姑用芳開天氣,溫通地道一法。

    擬方候商。

     香薷(一錢) 木香(六分) 烏藥(三錢) 法半夏(三錢) 枳殼實(三錢) 藿梗(三錢) 紫樸(八分) 帶皮花檳(三錢) 橘皮(一錢) 紫豆蔻(六分) 桂枝尖(三分) 溫化丸(三錢) 桑枝(四錢) (案9)年已古稀之外,氣液無有不虛。

    病患暑濕,竟成癉瘧,今已十有二日,熱勢雖衰,尚未退清。

    脈象小數,舌色光紅,有時神識不清,口渴頗喜得飲,濕因液虧而化,暑由氣虛尚逗。

    大凡暑病之不寒獨熱者,陽明病也,《經》所謂陰氣先傷,陽氣獨發,良有以耳。

    刻下虛多於實,正負於邪,古法本有扶正達邪之治,胃氣不振,托邪難盡,胃陰不復,飲食艱進,竊恐病去元敗,臨崖勒馬收韁而有不及之嘆。

    姑仿先賢兩虛一實之例,然否? 鮮南沙參(五錢) 川貝母(一錢) 益元散(四錢) 方通草(五分) 香粳稻葉(三十片) 肥知母(錢半) 鮮荷梗(二尺) 佛手露(一兩) 金釵石斛(三錢) 大豆卷(三錢) 新會白(五分) 佩蘭露(一兩) 連翹心(三錢) 元參心(三錢) 蘆根(一兩) 竹茹(五錢) (案10)初診:夫暑為天之氣,濕為地之氣,天之暑氣一動,地之濕氣隨之,人在氣交之中,觸目口鼻,內伏而發,秋涼引激,病於少陽則為瘧,即《內經》所謂「瘧不離膽」是也。

    病於陽明則寒不能慄,熱不退清,雖亦名瘧,然必嘔噦,胸痞煩悶。

    是症今五日矣,見象大概如是。

    而以脈象參之,左部見弦,右手濡數,弦則必有轉瘧之勢,濡則仍居於胃。

    胃為中土,又為坤地,地氣上騰,天氣不肅,猶如隆冬之雲霧迷空,日光被蔽,胸中清曠之地,宛如煙塵之處。

    煩躁難過,夜不安寐,勢當然耳。

    刻交成敗之際,正勝則邪達,似可日增康境;邪勝則正負,必至內陷神昏,扶正本非其時,達邪誠為要事。

    古雲急者先治,旨哉斯言!但暑居濕下,清之徒然,濕遏熱上,開洩為主。

    治以苦辛,使其氣之升降,溫芳闢其濕之瀰漫,輕淡宣其蘊伏,希能應手而效,尚屬立陣布兵之時,何能一鼓掃蕩,如邪勢折挫,能免變幻,幸矣。

    備方商進。

     香豆豉(三錢) 上川樸(八分) 苦桔梗(一錢) 桑葉 檀屑(三分) 全紫蘇(三錢) 上紫蔻(五分) 光杏仁(三錢) 闢瘟丹(三分,熱甚時服) 廣藿香(三錢) 生香附(三錢) 滑石塊(四錢) 九節菖、廣鬱金(各三分,研末服) 二診:《經》曰:暑傷氣,濕亦傷氣。

    氣能開合,邪隨開而為起,合而為伏。

    前日之起伏者,即氣為暑濕所傷,開合失其常度故也。

    煩悶為肺氣之合,膚冷為脾氣之合,不便為腸氣之合,是以桔梗以開肺,檀附以開脾,藿樸以開胃,郁菖以開痹,花檳專流於下焦之氣阻,豉滑以蕩胸中氣熱,蘇蔻以祛濕中之穢氣。

    而今氣開未全,暑濕未清,以緻症象雖減不能大解也,仍處昏蒙之險,再當擴充前方。

     上川樸 枳殼 鮮佛手 藿梗 生香附 炒香櫞 連皮檳 光杏仁 九節菖 桑葉 上紫菀 竹瀝滾痰丸 (案11)今歲甫交夏至即為大熱,吳氏所謂:時未至而氣先至,乃太過之謂也。

    人處其間,壯者猶可運行,怯者著而成病。

    病恰半月,熱仍夜盛,煩悶乾噦,脘闆而痛,遍體透斑,斑色紅紫,固是正理,兼晦澀不澤者誠非佳兆,脈來濡滑而數,舌苔淡黃而垢,熱由氣膠錮不化之時,姑用大黃黃連瀉心合犀角大青之法。

    蓋斑與疹、?不同,斑宜清化,古人早已示後,原可一例而治,未識符否。

    備商。

     半夏 川雅連 淡芩 廣鬱金 光杏仁 白茅根 黑山梔 鎊犀角 桔梗 薄荷頭 廣生軍 杜竹茹 (案12)六淫,即謂之六邪,惟暑濕二字,每都連呼者,良由天之暑氣動,地之濕氣自騰,人處其間,氣強壯者自可運行洩化,氣怯弱者未免著而成病。

    病經一旬,熱勢雖為大戢,而退之不清,脈來濡滑而數,舌苔積白如粉。

    自汗溱溱,暑可從此而洩,濕仍留戀中土,且素來心力紛勞,肺之液,胃之津,不但不得上供,未免因病益傷也,姑用十味香薷飲出入。

     香薷 川樸 陳皮 川雅連(乾薑二分,同炒) 丹皮 歸身 茯苓 滑石 江枳實 杜竹茹 (案13)初診:夏病秋痢雖屬趲季為痢,然有其病者必有其因,抑且今歲天符熱早,雖非夏行秋令,其氣先至,顯然人為一小天地,豈不隨時更變?此症今恰半月,開手即痢,日夜竟有五六十度,裡急後重,紅白相兼,穀食宛如登仙,大腹竟似仰瓦,口舌滿布糜腐,幸而脈濡沉細。

    想其腸胃中之積滯早已隨痢而去,瀰漫之濕熱現被胃火充斥,升降失度,上衝則為腐為呃,下攻則為痢為洩。

    較之陰火為腐者,似輕一層,但年近花甲,症情已屬上為實熱,下為虛寒,上下宛如冰炭,用藥之難何待言者?擬用連理湯出入,應如桴鼓,或可斡旋元吉。

    候用。

     東西洋參(各一錢,同粳米炒) 雅連(三分,東壁土炒) 茯苓(四錢) 橘白(八分) 鮮竹茹(錢半,薑汁炒) 生炙甘草(各二分) 炮姜(三分) 扁豆(三錢,炒) 砂仁(三分) 駐車丸(二錢,另服) 炒於白朮(各錢半) 訶子(一錢,麵裹煨) 白芍(三錢) 黃芩(一錢) 陳倉米(三錢,鮮荷葉色刺孔,煎湯代水) 二診:大便直行謂瀉,溏水細屑為洩,膠膿黏膩為痢,此三者似分而實合也。

    其間有臟腑之別,淺深之分。

    蓋瀉從腸胃而來,洩由太陰而起;至於痢之一症,雖則臟腑皆有,而實腑少臟多。

    大腸為腑,因其隸屬庚金,金旺於秋,痢為秋病,故以大腸為下痢之主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