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關燈
小
中
大
立胃關煎脾腎雙補之法。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源。
脾傷則運化乏力,胃納應減,胃為陽土而主容納,脾為陰土,專司磨運,一納一運,互相資生。
至於腎經一臟,內藏命火,火如充足方能腐熟水穀,生化氣血。
而今時寒烘熱已退,固是暑濕化解之徵,無奈洩之不休,今及兩月,飲食日減,心蕩顴赤,脈來細弦,右尺按之虛散,舌質淡紅,滿布點點白疳。
即此見端已有藥不勝病之慮,況十日後陡增咳嗽氣促,不但用藥有顧此失彼之虞,抑且肺經因咳再傷,土本生金,金為水母,循環傷虛,滋漫難圖。
擬引火歸源,猶如釜底增薪,如能土健火旺,洩少谷增,冬行春令,或有望焉。
玄武版(五錢) 淡附子(三分,煎湯炙) 白芍(一錢) 訶子(錢半) 血鹿片(三錢,先煎) 菟絲子(三錢) 茯苓神(各三錢) 淮藥(四錢) 生炒於術(二錢) 五味(四錢) 炒黃川貝 東西洋參(各一錢) 秫米(三錢) 白蘞(一錢) 蛤蚧尾(一對) 四神丸 (案27)諸恙經治漸平,元氣未能迅復。
婦人不孕,因有數端。
考之方書,不外稟賦薄弱,肝脾氣鬱,子宮寒涼,衝任同病。
欲得天上玉麟,而借草木之功者,無非補氣血,疏肝脾,暖子宮,兼調衝任,自宜靜養遠怒親觀,或可一索而得。
大熟地(六兩) 青陳皮(各一兩) 茺蔚子(三兩) 茯苓神(各三兩) 當歸身(三兩) 大川芎(一兩) 山萸肉(三兩) 淮山藥(二兩) 杭白朮(三兩) 制香附(三兩) 大有耆(二兩) 潼白蒺(各二兩) 滁菊花(二兩) 奎杞子(炙,二兩) 西黨參(二兩) 二泉膠(二兩) 臺烏藥(二兩) 陳艾絨(八錢) 上藥同研細末,水泛為丸綠豆大,每日清晨、入暮各服二三錢,開水送下。
(案28)風溫症一候之外,曾見熱蒙痰痹,神識昏亂,氣喘呃咳,甚至撮空罵詈,二便不知。
治者不止一人,病家亦知難救,有用葶藶瀉肺湯,有用蘇子降氣湯,皆佐摩鬱金刀豆子一類。
案頭諸方談論不一。
餘亦謝其不效,細思風溫發於冬令,必非伏邪,自然先傷於肺,繼入於胃,逆傳必至膻中,正與葉氏法合。
蓋葶藶瀉肺中之有水氣咳喘,蘇子治上實下虛之氣喘,雖未盡進,進亦無益。
勉擬東垣清心涼膈散,參入鮮薄荷、雪梨汁、鮮枇杷葉、白茅根,送入萬氏清心丸。
一劑知,二劑減,後因熱痰尚踞,神識難清,而用導赤散加入膽星、竹黃、菖蒲等品,諸象皆退,惟如舌根灰黃,小溲痛閉,榮雲上中痰熱盡移於下,心肺久受病困則膀胱無輸化之權,小腸為熱邪之結,八正、三石不應,必是下焦陰虛,濕熱閉結,乃用通關滋腎丸,非惟小溲大暢,抑且旬餘之宿垢亦從後陰而出矣。
凡病自兇變吉,豈可不運神思,不任幹係。
當時餘雖辭謝,因思人命至重,又兼病家勿怪,乃有此舉。
方附案內 (案29)初診:經停三月,按徐之才逐月司胎,本在足厥陰經。
厥陰屬肝,肝為木,木能生火,火沖胃濁。
例有嘔吐、惡食、喜酸等象,辛溫雜投,甚至上下血溢。
血為陰,陰虛則陽更旺,幸有平木養陰之劑,絡和血止,但嘔吐仍然,滴水不納,膠痰頻出,通宵不寐,五心煩躁,近日尚用冷水口含,勿含則嘔惡連作,竟有風動頸搖,四肢震掉,足冷額汗,氣從下升,明是痙厥脫離之險。
蓋人陰陽有偏必有旺,嘔吐一症,本有寒而有熱,景嶽之神香散為寒而設也,《內經》之諸嘔吐酸屬熱之文也,自入姜藿,反加血溢,其為熱嘔明矣。
然刻下胃氣逆亂,陰液大傷,純苦又恐格拒,姑仿經旨,甘以緩急,涼以洩熱,先示其喜,而後復用苦以降之,寒以清之,未識得線效否。
鮮生地 雪梨 鮮石斛 蘆根 同打汁,溫熱,先服一半,後送三補丸一錢。
二診:此病一劑減半,二劑已止,而後擴充前方乃愈。
三補丸取其黃柏堅下,則於火不協為患,黃連清肝,黃芩洩膽。
後進者,胃虛惡苦是也。
不清其下,雖甘寒治胃亦屬徒然。
四汁法取鮮地、鮮斛養陰,蘆根、雪梨滋液。
先服者,胃虛喜甘,然後胃氣乃降,方可受其苦寒以至下焦也。
用汁取其力全,用丸取其過胃方化耳。
(案30)《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
有外感內侵之義也。
蓋衣寒風寒從外而入,飲寒食寒從內而侵。
肺司皮毛,肺主上焦,外感無有不自皮毛而侵,豈能不由上焦?所以肺經之病較倍於他臟,肺病氣上逆,多緻咳嗽。
是症肇起,多服苦寒解毒,嗣又寒冷不慎,咳嗽之患已延數載,遇冬則甚,交夏稍平。
肺為天,天氣不用則土氣常濕;脾為地,地氣不燥則金氣益疲。
津液既難於上輸,水濁不易於下化,究竟肺病為本,脾病為標。
是咳甚於嗽,痰少於聲耳。
今雖苗秀之紀,陽旺之時,尚難杜除,始至二八之歲,陰通之日,止能帶病為累矣?姑宗經旨,肺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降之,溫以化之之例。
商進。
東洋參(一兩) 苦杏仁(一兩) 蘇子(一兩) 製半夏(一兩半) 廣鬱金(一兩) 雲茯苓(一兩五錢) 桂枝尖(二錢) 前胡 黃白朮(一兩) 上耆皮(一兩五錢) 北細辛(錢半) 薄橘紅(五錢) 上藥共研細末,用枇杷葉卅片、白果肉卅粒,煎湯泛丸,每服三四錢,開水送下。
(案31)大凡損症,惟肺最易者,何也?蓋肺病必咳,咳則氣易洩,火易動。
氣洩則不固,火動則陰傷,然後高源漸竭,龍相均熾,水火日偏,陰陽失濟。
所以古人有損則不復,謂之癆症。
必上為痰紅,下為走洩,咳嗽不已,食減肌灼,傳至便洩而後已。
即越人所謂:上下交損,中土已敗也。
客秋諸象俱見,後又值經營煩冗,天地之陽未復,人身之陽多動,皮毛開張,風邪侵隙,先覺頭脹咳嗽,繼則吐紅夢遺。
兩進參蘇飲,外邪已盡,今擬膏方,並補三陰,俾得太陰有相生之權,少陰無觸陰之弊,則土能生金,水能涵木,厥陰一經亦得平補矣。
大生熟地(各一兩) 西歸頭(二兩) 奎杞(二兩) 西洋參(二兩) 黨參(三兩) 肥知母(二兩) 茯苓神(各三兩) 天麥冬 連須(二兩) 女貞子(二兩) 制香附 粉丹皮(二兩) 黑豆衣(三兩) 白芍(三兩) 炙紫菀(一兩五錢) 蛤黛散(三兩) 川百合(二兩) 石決明(煨,四兩) 阿膠(二兩) 煅龍骨、牡蠣(各三兩) 雪梨膏(二兩) 川斛(二兩) 白蒺藜(三兩) 桑葉(二兩) 龜膠(二兩) (案32)閨秀十四,通經本屬順正,因肝氣常郁,肺氣不宣,藏統失職,衝任貯少,以緻一潮即止,脈來細數,大腹旋滿,忌款見矣,藥恐難圖。
全當歸 撫芎 香附 延胡 月季花 沉香化氣丸 五靈脂 花檳 砂仁 烏藥 茺蔚子 四制香附丸 (案33)右脈稍揚,左關尚弦,肺氣少宣,肝陽未平。
肺屬金,肝屬木,木無所畏,則風陽上騰,金不能制,則子氣亦衰,病非六淫,效焉能速。
歸身炭 黑衣豆 秦艽 橘白葉(炒) 白蒺藜 穀芽 功勞葉 川斷肉 香附 金狗脊 桑椹枝 (案35)痛無定處,氣病為多。
蓋脘為胃部,腹為肝地。
胃喜降,肝喜疏,疏降既應,痛自輕緩,再從土木同治。
川楝子 赤白芍 烏藥 青皮 橘葉白 木香 陳香櫞 大腹皮 枳殼 穀芽 砂仁殼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源。
脾傷則運化乏力,胃納應減,胃為陽土而主容納,脾為陰土,專司磨運,一納一運,互相資生。
至於腎經一臟,內藏命火,火如充足方能腐熟水穀,生化氣血。
而今時寒烘熱已退,固是暑濕化解之徵,無奈洩之不休,今及兩月,飲食日減,心蕩顴赤,脈來細弦,右尺按之虛散,舌質淡紅,滿布點點白疳。
即此見端已有藥不勝病之慮,況十日後陡增咳嗽氣促,不但用藥有顧此失彼之虞,抑且肺經因咳再傷,土本生金,金為水母,循環傷虛,滋漫難圖。
擬引火歸源,猶如釜底增薪,如能土健火旺,洩少谷增,冬行春令,或有望焉。
玄武版(五錢) 淡附子(三分,煎湯炙) 白芍(一錢) 訶子(錢半) 血鹿片(三錢,先煎) 菟絲子(三錢) 茯苓神(各三錢) 淮藥(四錢) 生炒於術(二錢) 五味(四錢) 炒黃川貝 東西洋參(各一錢) 秫米(三錢) 白蘞(一錢) 蛤蚧尾(一對) 四神丸 (案27)諸恙經治漸平,元氣未能迅復。
婦人不孕,因有數端。
考之方書,不外稟賦薄弱,肝脾氣鬱,子宮寒涼,衝任同病。
欲得天上玉麟,而借草木之功者,無非補氣血,疏肝脾,暖子宮,兼調衝任,自宜靜養遠怒親觀,或可一索而得。
大熟地(六兩) 青陳皮(各一兩) 茺蔚子(三兩) 茯苓神(各三兩) 當歸身(三兩) 大川芎(一兩) 山萸肉(三兩) 淮山藥(二兩) 杭白朮(三兩) 制香附(三兩) 大有耆(二兩) 潼白蒺(各二兩) 滁菊花(二兩) 奎杞子(炙,二兩) 西黨參(二兩) 二泉膠(二兩) 臺烏藥(二兩) 陳艾絨(八錢) 上藥同研細末,水泛為丸綠豆大,每日清晨、入暮各服二三錢,開水送下。
(案28)風溫症一候之外,曾見熱蒙痰痹,神識昏亂,氣喘呃咳,甚至撮空罵詈,二便不知。
治者不止一人,病家亦知難救,有用葶藶瀉肺湯,有用蘇子降氣湯,皆佐摩鬱金刀豆子一類。
案頭諸方談論不一。
餘亦謝其不效,細思風溫發於冬令,必非伏邪,自然先傷於肺,繼入於胃,逆傳必至膻中,正與葉氏法合。
蓋葶藶瀉肺中之有水氣咳喘,蘇子治上實下虛之氣喘,雖未盡進,進亦無益。
勉擬東垣清心涼膈散,參入鮮薄荷、雪梨汁、鮮枇杷葉、白茅根,送入萬氏清心丸。
一劑知,二劑減,後因熱痰尚踞,神識難清,而用導赤散加入膽星、竹黃、菖蒲等品,諸象皆退,惟如舌根灰黃,小溲痛閉,榮雲上中痰熱盡移於下,心肺久受病困則膀胱無輸化之權,小腸為熱邪之結,八正、三石不應,必是下焦陰虛,濕熱閉結,乃用通關滋腎丸,非惟小溲大暢,抑且旬餘之宿垢亦從後陰而出矣。
凡病自兇變吉,豈可不運神思,不任幹係。
當時餘雖辭謝,因思人命至重,又兼病家勿怪,乃有此舉。
方附案內 (案29)初診:經停三月,按徐之才逐月司胎,本在足厥陰經。
厥陰屬肝,肝為木,木能生火,火沖胃濁。
例有嘔吐、惡食、喜酸等象,辛溫雜投,甚至上下血溢。
血為陰,陰虛則陽更旺,幸有平木養陰之劑,絡和血止,但嘔吐仍然,滴水不納,膠痰頻出,通宵不寐,五心煩躁,近日尚用冷水口含,勿含則嘔惡連作,竟有風動頸搖,四肢震掉,足冷額汗,氣從下升,明是痙厥脫離之險。
蓋人陰陽有偏必有旺,嘔吐一症,本有寒而有熱,景嶽之神香散為寒而設也,《內經》之諸嘔吐酸屬熱之文也,自入姜藿,反加血溢,其為熱嘔明矣。
然刻下胃氣逆亂,陰液大傷,純苦又恐格拒,姑仿經旨,甘以緩急,涼以洩熱,先示其喜,而後復用苦以降之,寒以清之,未識得線效否。
鮮生地 雪梨 鮮石斛 蘆根 同打汁,溫熱,先服一半,後送三補丸一錢。
二診:此病一劑減半,二劑已止,而後擴充前方乃愈。
三補丸取其黃柏堅下,則於火不協為患,黃連清肝,黃芩洩膽。
後進者,胃虛惡苦是也。
不清其下,雖甘寒治胃亦屬徒然。
四汁法取鮮地、鮮斛養陰,蘆根、雪梨滋液。
先服者,胃虛喜甘,然後胃氣乃降,方可受其苦寒以至下焦也。
用汁取其力全,用丸取其過胃方化耳。
(案30)《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
有外感內侵之義也。
蓋衣寒風寒從外而入,飲寒食寒從內而侵。
肺司皮毛,肺主上焦,外感無有不自皮毛而侵,豈能不由上焦?所以肺經之病較倍於他臟,肺病氣上逆,多緻咳嗽。
是症肇起,多服苦寒解毒,嗣又寒冷不慎,咳嗽之患已延數載,遇冬則甚,交夏稍平。
肺為天,天氣不用則土氣常濕;脾為地,地氣不燥則金氣益疲。
津液既難於上輸,水濁不易於下化,究竟肺病為本,脾病為標。
是咳甚於嗽,痰少於聲耳。
今雖苗秀之紀,陽旺之時,尚難杜除,始至二八之歲,陰通之日,止能帶病為累矣?姑宗經旨,肺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降之,溫以化之之例。
商進。
東洋參(一兩) 苦杏仁(一兩) 蘇子(一兩) 製半夏(一兩半) 廣鬱金(一兩) 雲茯苓(一兩五錢) 桂枝尖(二錢) 前胡 黃白朮(一兩) 上耆皮(一兩五錢) 北細辛(錢半) 薄橘紅(五錢) 上藥共研細末,用枇杷葉卅片、白果肉卅粒,煎湯泛丸,每服三四錢,開水送下。
(案31)大凡損症,惟肺最易者,何也?蓋肺病必咳,咳則氣易洩,火易動。
氣洩則不固,火動則陰傷,然後高源漸竭,龍相均熾,水火日偏,陰陽失濟。
所以古人有損則不復,謂之癆症。
必上為痰紅,下為走洩,咳嗽不已,食減肌灼,傳至便洩而後已。
即越人所謂:上下交損,中土已敗也。
客秋諸象俱見,後又值經營煩冗,天地之陽未復,人身之陽多動,皮毛開張,風邪侵隙,先覺頭脹咳嗽,繼則吐紅夢遺。
兩進參蘇飲,外邪已盡,今擬膏方,並補三陰,俾得太陰有相生之權,少陰無觸陰之弊,則土能生金,水能涵木,厥陰一經亦得平補矣。
大生熟地(各一兩) 西歸頭(二兩) 奎杞(二兩) 西洋參(二兩) 黨參(三兩) 肥知母(二兩) 茯苓神(各三兩) 天麥冬 連須(二兩) 女貞子(二兩) 制香附 粉丹皮(二兩) 黑豆衣(三兩) 白芍(三兩) 炙紫菀(一兩五錢) 蛤黛散(三兩) 川百合(二兩) 石決明(煨,四兩) 阿膠(二兩) 煅龍骨、牡蠣(各三兩) 雪梨膏(二兩) 川斛(二兩) 白蒺藜(三兩) 桑葉(二兩) 龜膠(二兩) (案32)閨秀十四,通經本屬順正,因肝氣常郁,肺氣不宣,藏統失職,衝任貯少,以緻一潮即止,脈來細數,大腹旋滿,忌款見矣,藥恐難圖。
全當歸 撫芎 香附 延胡 月季花 沉香化氣丸 五靈脂 花檳 砂仁 烏藥 茺蔚子 四制香附丸 (案33)右脈稍揚,左關尚弦,肺氣少宣,肝陽未平。
肺屬金,肝屬木,木無所畏,則風陽上騰,金不能制,則子氣亦衰,病非六淫,效焉能速。
歸身炭 黑衣豆 秦艽 橘白葉(炒) 白蒺藜 穀芽 功勞葉 川斷肉 香附 金狗脊 桑椹枝 (案35)痛無定處,氣病為多。
蓋脘為胃部,腹為肝地。
胃喜降,肝喜疏,疏降既應,痛自輕緩,再從土木同治。
川楝子 赤白芍 烏藥 青皮 橘葉白 木香 陳香櫞 大腹皮 枳殼 穀芽 砂仁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