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腹闆硬,兩手推拒,眵障其目,目亦不開,焦燥其唇,唇乾裂血,咳嗽不揚而聲被痰黏,痛癢不知,而煩懊如故。

    呼吸氣粗,面色晦滯,脈象右寸弦澀,右關數實,右尺重按似有搏指之意,左寸濡數,左關見弦,左尺嫌太露有不藏之象。

    此由風溫蘊於肺胃,逆傳宮城之內,痰積熏於臟腑之間,蒙迷清曠之地。

    蓋風溫本屬陽邪,變燥化火,素為易事,痰積自有穢熱之氣,熏竅蒸絡,尤屬不免。

    大抵心主一臟義不受邪,人之聰明智慧,皆繫於此。

    既被邪陷入,自然險象疊出,忌款畢集。

    聊作背城之計,竊恐畫餅於紙,徒增想象之嘆,得邀蒼天默佑,或可轉機一線否。

     參鬚 鬱金 射幹 鮮薄荷 生廣軍 川象貝 光杏 桔梗 連翹 遠志炭 天竺黃 另:豬牙皂(三分) 九節菖(三分) 陳膽星(三分) 明雄精(半分) 同研末,用雅梨一隻、薄荷頭兩朵,打汁調服。

     改方:去雄精加安宮牛黃丸半粒,大黃換摩。

     (案21)夾食似瘧,發於小雪之後,已屬遲而且晚,濁邪之甚,病根之深,何待言哉?復以因積而起三者,置成犄角之勢,無怪其病及四旬,不但濁邪未化,抑且積亦不清,如不見虛象,從似瘧例治,當不緻於鞭長莫及,而體質已傷,竟是輕舟重載,變幻莫測矣。

     半夏 藿梗 茯苓神 廣生軍 淡芩 草果仁 丹參 雅連 枳殼實 連皮檳 桑葉 摩烏藥、石菖根沖。

     (案22)初診:夏令暑濕,至冬而發,始起為瘧,繼合成痢,腹痛攻撐,裡急後重,舌淡黃而厚濁,脈弦而右實,納少噦惡,寒熱依然。

    伏暑必挾濕濁。

    是以日久不愈,復加鬱怒異常,食物不謹,經病未已,腑病接踵。

    諺雲:瘧變為痢,最屬大忌。

    竊恐轉輾不愈,有猝變之險。

     上川樸 赤芍 蔻砂仁 藿梗 通草 紫蘇梗 連皮檳 川芍 沉香曲 紅曲 桑葉 青陳皮 赤豬苓 香砂枳實丸 木香導滯丸 改方:去導滯丸,加荷葉(半張) 二診:大抵下痢之病,當分虛實,實乃腑積欲下,虛則臟液被劫,前用痛欲其通之法,今得黑垢一次,腹痛隨之較減,其為積也,何疑?夫痢症根於暑令濕熱夾積,交秋不發,及冬而病,其病深也可知。

    矧而先患瘧疾,既而變痢,方書謂之經邪入腑,忌逆之象。

    世有先瘧後痢為不治之諺,危也險也,何煩餘言?再擬一方,以圖弋獲。

    備商。

     紅建曲 煨葛根 黃芩炭 桑葉 上川樸 連翹 五穀蟲 炒豆豉 枳殼實 雞金 炒澤瀉 砂仁 另:摩青皮(五分) 檳榔(六分) 香連丸(八分) 山楂炭(一錢) 同研末服,或和入藥內。

     三診:數十次之下痢,今減至六七之度,兩月以外之似瘧,刻已熱勢退清,兩方之效,可謂美矣。

    夫服藥則下黑糞,不藥則仍紅痢,其故在何?痢症必夾濕熱,傷氣則色白,傷營則色赤,水穀雖入於胃,摩運則在於脾,泌別必由於腸。

    從此而論,足太陰未克輸化之故,手陽明難司傳導之職,向推病情專事中下為要領,和氣化濕為佐,如得應手,方收全功。

     豆豉 淡芩炭 青皮 五穀蟲 廣木香 駐車丸 楂炭 赤白芍 澤瀉 雞內金 臟連丸 沉香 穀芽 (案23)西方生燥,燥必爍金,金屬庚辛,在人為肺,即燥之一字已足令人為病。

    況值冬令氣暖,風夾溫氣,名曰風溫。

    風溫乃無形之邪,首必襲肺,肺主皮毛而司咽喉,肺為風爍,肺氣不能下降,胃濁凝聚成痰。

    冬至一陽未復,燥氣乘機而發。

    是以先為咳嗽,繼則身熱,音啞氣逆,胸脅作痛,喉間痰聲霍霍,咽房腫漫如梗,會厭之內白腐滿布,連日嘔痰數盂,症勢較前舒松。

    然未得暢汗,大便堅結,肺胃之風溫痰濁尚未得以外達。

    風溫為天之陽邪,其性迅速,恐其偏退易復,須得內外分洩,方為妥貼。

     麻黃 薄荷 象、川貝 杏仁 馬勃 淨蟬衣 苦甘草 牛蒡 玄參 桔梗 前胡 生梔 生石膏 另:摩犀尖 鬱金 和入風化硝調服。

     大便雖行,尚未自然,六脈雖一,尚嫌弦大。

    得食則腹有脹陣,得飲則痰出較易,交寅則虛火上炎,至晨則咳甚汗洩,其為陰分日虛,陽不潛藏可知。

    蓋人猶天也,天以春夏為生髮,人逾四十,臟氣漸衰,今則年已五旬外,時屆秋冬,欲望生生,不亦難矣。

    前投潛陽之品,胃納不減,古人立方,無非補偏救弊,陰欲其平,陽欲其秘則壽,陰竭於下,陽炎於上則病。

    法當加重前方,以冀陰充陽潛,納食漸加,或可返秋冬而變春夏,則陽和之氣充滿乾坤。

     炙龜闆 川百合 棗仁炭 金斛 女貞子 人參鬚 大麥冬 北沙參 淮麥 海浮石 川貝母 (案24)夫厥者,盡也。

    凡物陰盡而陽生,陽盡則陰復,人之厥陰寓肝,肝為木,木能生火,火為陽,陽宗於陰。

    所以古人有相火藏肝之訓也。

    肝性條達而捨生風,一有悒鬱,母子則經育兩難,肝病及脾則為腹痛,為攻撐,忽寒忽熱,為不寐,為心悸,常噦常吐。

    《經》雲:肝膽乃生髮之機,脾胃謂之營衛之源,肝氣橫久化火,胃陰日見消耗,所病神乏形疲,納減不寐,甚至血從上溢,難過莫名,無一非生髮之氣衰敗,營衛之源枯槁。

    治肝之法,《內經》有「辛以補之,酸以益之,甘以緩之」。

    名曰:治體治用治本。

    苟能肝臟一治,則脾胃自復,所患之病可愈矣。

    即擬膏方,一則能代湯藥之繁,一則可收緩圖之效,所有謬疵,即請有道政之。

     生熟地 西黨參 茯苓神 蘇羅子 杭白芍 當歸身 紫石英 冬於術 新會皮 女貞子 酸棗仁 炙甘草 厚杜仲 龍眼肉 延胡索 陳香櫞 奎杞子 柏子仁 細香附 陳阿膠 白蜜收膏。

     (案25)初診:下江之地,濕邪恆多,況久居滬上,地濕尤盛。

    濕為土氣,不在胃而在脾。

    胃居中脘,脾主肌肉,苟其脾胃之氣充足,運化有權,安有濁留中脘,濕阻脾絡之患?此症始起似屬勞倦無力,繼則不寒身熱,已而兩足酸重,步履維艱,邇來手亦如是,上舉無力,轉側不能,脈來濡滑而數,舌色厚白而膩,咳嗽痰沫,小溲渾濁。

    良由冬令氣暖,寒風外襲,肺經內應,肺屬乾金,以配為天,脾胃屬土,以配為地,地濕已甚,天氣復痹,競為陰霾四合,清曠失司,燥烈之地變為沃壤之土。

    幸而風寒不多,尚可不成痛痹。

    且開天氣,逐地濕,冀其內外分化,擬方候商。

     麻黃 半夏 川芎 橘絡皮 茅朮 活絡丹 桂枝 前胡 蔥白 桑葉枝 川樸 枳殼實 二診:《內經》曰:人有五臟,外配五合,皮毛是肺之合,肌肉是脾之合,血脈是心之合,筋絡是肝之合,骨髓是腎之合,營行脈內,衛行脈外,晝行二十五度,夜行二十五度,左升右降,迴流不息,猶日月轉旋耳。

    今因濕濁內阻,營衛失於流利,經絡被其窒痹,牽掣轉側維難,咳不揚而痰黏,脘常痞而不暢,小溲雖渾,大便未行,脈象似大於前,舌苔已化其半,時覺煩懊,得汗不暢。

    前服五積散合活絡丹一法,絡隧稍通,蘊濕略化,無如中脘既為濁滯所踞,不能下降自然上泛,胃為陽土以通為主,脾為陰土以運為用,若得脾胃通運之有權,何患濕濁之不化?再擬一方,以冀漸入佳境。

     熟附 北細辛 桂枝尖 川芎 羌獨活 青蔥管 桑枝 橘紅 枳殼實 絡石藤 寄生金狗脊 溫化丸 (案26)洩則傷脾,久則必傷於腎。

    所以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