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夏(三錢) 枇杷葉(十片) 川貝母(三錢) 新會白(一錢) 雲苓(四錢) 海蛤殼(一兩) 資生丸(三錢) (案11)向有停飲,外感風邪,表氣束縛,不從汗洩,風氣通肝,邪郁絡阻,左脅作痛,邪郁生熱與有形之痰積交蒸,神明為之擾亂,大便不解,頭脹身熱無汗,言語有時錯亂,氣逆噯氣,舌苔中心幹糙。

    此風溫夾積夾痰,不達不化,將顯傷陰劫液之象,脈細數少力,是本質素虧。

    無糧之師,利在速戰,管窺之見,請主翁裁奪。

     牛蒡子 桔梗 廣鬱金 桑葉 杜竹茹 川貝母 橘紅 摩枳實 前胡 竹瀝達痰丸(三錢) (案12)大概六淫之邪,上受者不離手太陰肺經,下受者不外足太陽膀胱經。

    《內經》雲:清邪中上,濁邪中下。

    風燥為陽化之邪,自傷肺經,肺主一身之氣,又司五音,在時為秋,在色為白,在變動為咳,在津液為涕。

    刻症肺病畢具,所重者鼻竅扇動,但坐難臥,熱勢重而脈象過數,咳嗽甚而舌苔黃濁。

    不離風燥為主,抑且痰積相互而閉,裡痹表鬱則動風生驚,氣升喘促。

    諺所謂夾驚肺脹者是也。

    擬方備商。

     淡射幹 前胡 光杏 象貝 冬桑葉 豆豉 牛蒡 橘紅 另:摩鬱金 摩枳殼 用鮮荷葉(五錢)、萊菔(半個)、雅梨(半隻,打汁) 調二摩末藥服。

     (案13)痢曰滯下,滯乃不通之謂。

    由於濕熱食積阻於迴腸屈曲之間,傷氣則色白,傷血則多赤,傷於五臟,各隨其臟色而異。

    治法暴則為實宜通,久則為虛宜澀。

    此病已愈兩旬,始起寒熱似瘧,繼則變為腹痛下痢,舌色灰黃而幹,脈形濡數而實,所痢之物紅勝於白,竟有形塊,稍見穢膩,仍無宿垢,形神日削,納隻粥飲。

    濕熱積滯互阻不通,脾土無消運之權,腸金乏傳導之官。

    古雲:兩虛一實,尚開一面,標本同病,急在先治。

    明指實急於虛,通先於補之義。

    脈舌症象匯而合參,不得不假法於一下。

    如能濕滯分消,方可痢止痛停,二便如常,納食復舊矣。

    倘言因其元虛而因循望愈,則呃逆、起腐,延恐不免,拙見如此,即請明商。

     煨葛根 建澤瀉 淡芩 撫芎 赤芍 楂肉炭 紅神麯 煨木香 青皮 雅連 木香檳榔丸 (案14)《內經》論血,陽絡傷則血外溢。

    又曰:陰氣者,靜則充長,動則消亡,所動之由,氣也火也。

    所以古人治法不清其火,必降其氣。

    徐之才、繆宜亭所謂氣為血之舟楫,火能載血上浮是耳。

    刻下吐血雖止,脈尚帶數,陰絡固靜,氣火未熄。

    今宜安養以待其復,倘仍經營操持,必緻由傷而損,自損成癆之險。

     西洋參(五錢) 炙紫菀(一兩五錢) 石斛(二兩) 冬瓜子(二兩) 茜草(二兩) 大生地(三兩) 大白芍(二兩) 黛蛤散(三兩) 黑山梔(二兩) 西瓜子(二兩) 蓮鬚(一兩五錢) 陳阿膠(二兩) 黑豆衣(二兩) 粉丹皮(一兩五錢) 鬱金(一兩) 淡黃芩(一兩) 龜膠(二兩) 鮮藕汁(兩碗) 真秋石(三錢) 用水煎之,次將兩膠化入,下秋石,藕汁收膏。

     (案15)夫痧必在於肺者,皆由痧從風溫而成。

    蓋風為有形之陽邪,溫是化熱之氣,無形無質,其從口鼻而入,肺居上焦,首先犯之。

    肺為嬌臟,又曰華蓋,而司一身之氣,氣宜下降。

    肺既受病,則氣道憤郁,濁聚成痰,逆而不降,以緻喉間痰聲漉漉,氣粗宛如拽鋸,脈來滑數,舌苔黃膩而厚,已成肺脹重症,病之重險可知。

    當用疏胃府而化其濁,宣肺氣以徹其邪,使其邪達濁化,其氣自降。

    如不應手,則變幻倏忽矣。

     麻黃 橘紅 金沸草 半夏 廣鬱金 生石膏(桑葉包煨) 牛蒡 前胡 光杏仁 枳實 炙白前 控涎丹 (案16)大凡病中不能食者,脾胃必虛。

    《經》雲:清氣在下則飧洩。

    中氣不足,溲便為變,皆指脾胃而言。

    便洩氣滯溲清,舌淡面色無華,脈形小而無力,何一非中焦為賊蹂躪,倉廩久乏積貯之故。

    蓋五穀入胃,磨運在脾,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灑陳於五臟,和調乎六腑,諸經與絡得以滲灌,內外表裡皆能充實。

    所以體之壯者其食倍加,面有露桃之色,指有扛鼎之力;體之怯者其食減常,面具露氣之痰,手乏縛雞之能。

    至於脾胃之論,最重東垣,大旨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和者取其甘溫,升者必用溫熱。

    姑以耆附六君加減,俾得脾胃並復,穀食有增則病愈速矣。

     綿耆(三錢) 東洋參(三錢) 茯苓(三錢) 於白朮(二錢) 炙升麻(五分) 炙草(三分) 淡熟附(五分) 木香(七分) 菟絲餅(三錢) (案17)濕為六淫之一,其傷人也有表有裡,裡生於水穀,表由乎雨露。

    雨露從天而降,由皮毛而走經絡,水穀自內達外,由臟腑而走經絡。

    古人以肺與膀胱為濕之表病,脾與胃腑為濕之裡病。

    主治之法,有散有運,並宜分利,大概如是。

    是病也,遍體作痛,手足麻木,舌苔黃膩,寒熱不甚,乃表裡同病,皆由勞倦則脾肺之氣皆傷,傷則衛外不固,表濕襲而蘊於經絡,運化不司則裡濕聚而營漸失和。

    濕性瀰漫,最怕神識昏糊之險,姑仿羌活勝濕湯加減。

     羌獨活 桑葉枝 秦艽 桂枝 蠶沙 建曲 川萆薢 赤豬苓 川樸 防風 蔻仁 陳皮 (案18)運籌握算,本傷心脾,脾傷則易生濕痰,心傷則不充神血。

    是以未病之前常有嗽痰少寐,今暑熱伏邪已經匝月有餘,其中輕重變遷不煩多贅,且就刻下而論,熱不外揚,神識糊塗,呃逆頻頻,不嗜湯飲,舌苔漸黃而黴,脈象濡數,時見噯氣,大便溏薄。

    此乃平素痰濁與積為伍,伏暑之邪本喜入心,心經神血一虛則內走尤易,脾臟濁痰不化則窒塞益甚。

    頃見吐痰兩甌,呃忒,神識頓覺稍慧,其為上中清曠之地悉被痰濕矇昧可知。

    蓋時症患於元虛之體,已屬不支易變,矧加呃忒糊塗之忌,險重何待餘言?姑擬開洩滌化宣竅安護一法,竊恐投鞭不足以斷流耳。

     金沸草 香附 丹參 法半夏 枇杷葉 茯苓神 天竺黃 紫菀 橘紅 廣鬱金 姜竹茹 另:陳膽星(三分) 刀豆子(四分) 九節菖(三分) 上沉香(三分) 同研細末,加竹油一小碗、薑汁一小匙。

     (案19)今秋天過亢晴,晴則燥,燥乃溫類所盛之邪,是以一熱則甚,甚緻言語糊塗,今得大汗遍體,熱勢已解大半,似有告痊之機。

    然左脅以及胸膺呼吸皆痛,舌苔淡黃而厚,脈象糊悶而數,此由邪熱因汗而稍達,氣閃於絡而不和。

    《經》雲:肝生於左,肺生於右。

    又雲:肝臟血轉司經絡。

    昔賢治法,溫邪當分感與伏,閃氣宜辨肝與肺。

    今病溫邪在肺,宜用辛涼;閃氣在肝,宜和血絡。

    姑擬一方,以望應手,庶免昏喘痰紅之險。

     牛蒡子 前胡 豆豉 紫蔻仁 枳實 達痰丸 竹茹 橘紅絡 桑葉 光杏 金沸草 上鬱金、細香附,同研末服。

     (案20)夏令暑濕,至秋而發,名曰伏氣。

    夾積則病甚於裡,腑受則洩矣,感風則病甚於表,經受則熱矣。

    是症始起不覺寒熱,即為便洩,其夾積也,昭如繪素。

    雖經調理而愈,未久即患寒熱,似瘧非瘧,膽胃同病。

    據述中途寒熱雖止,不免口腹未謹,皮毛未固,既感時令風溫,復傷新食之積,是以病來兩候,已見神識昏糊,不言不語,熱勢內熾,舌質灰黃,口渴飲少,汗疹全無,數日之前大便夾雜紅穢,今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