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關燈
小
中
大
木香 枳實 鮮薄荷 鮮竹茹
另:石葛根(二分) 生黑醜(三分) 煨木香(三分) 巴豆殼(四釐) 上川樸(三分) 五味為末,先服。
(案9)古雲:體肥多濕。
暑必挾濕,體肥則中氣必弱,暑濕亦傷氣分。
夫氣主於肺,邪從口鼻而入,內伏而發,名曰伏邪。
六淫之邪,惟暑濕易伏,伏於臟為瘧,瘧之間作日作即邪之可淺可深耳。
伏於胃亦為瘧,瘧之不寒起伏,乃兩陽合明故也。
是症今交十有三日,始今的是陽明瘧症,所雲暑濕皆病於氣,肺胃見象無一不具。
鼻竅黴黑,鼻尖不溫,熱勢起伏,胸痞煩悶,皆其徵也。
蓋暑為天之陽邪,濕屬地之陰邪,暑欲化火化燥而不果者,濕遏故也,濕濁瀰漫而內蒙者,暑之蒸也。
舌苔灰黴,底質乾燥,渴飲,脘痞,右脈濡小,皆其徵也。
暑濕相互必當開氣,氣開則暑濕不合,清氣自升,津液乃復。
法當開展上焦,宣化中焦,淡利下焦,俾得肺氣清曠,化源自流,則暑濕之邪自然分洩矣。
由此而論,治上為主,取微苦微辛條,參入芳香甘寒一二,以望應手。
不爾,恐暑濕交蒸,熱穢之氣內衝心包,必至神識昏糊,四末清厥等險。
拙見如是,即請有道商進。
香豆豉 大腹皮 川萆蘚 苦桔梗 蠶沙 光苦杏 廣鬱金 生苡仁 乾白荷花瓣 辰滑石 摩犀尖(半分) 摩花檳(三分) 二味和沖服。
(案10)初診:天之熱邪為暑,地之陰邪為濕,暑濕蒸騰,人受之以口鼻,發於少陽則為正瘧,發於陽明則為起伏。
起伏之因根於募原,正瘧由乎半表半裡也。
所以熱至亦覺先寒,惟是寒不能慄,熱不退清,謂之陽明之起伏瘧。
蓋胃與脾相為表裡,胃病則脾亦病,病甚強食不化而為積,與濕雜蘊於迴腸而成下痢。
夫痢症,古稱滯下。
又謂其病先痢而後瘧者,其病輕而為順;先瘧而後痢者,其病重而為逆。
何況多病久煙之軀,瘧勢未衰,痢又復甚乎?即此兩端已屬險危,猶堪灰黃之苔,邊有白腐,熱甚之時中兼神迷乎。
歷考古方,先瘧後痢名曰經邪入腑,羅氏有敗毒一法,虛則加以人參,實則增以大黃,其法最美。
喻氏稱謂逆流挽舟,提邪出腑,概可想見。
今症邪積未去,人參難加,素體不足,大黃可去,治宗敗毒之意,以冀弋獲之幸,未識然否。
羌獨活 木香炭 柴胡 枳殼 炒撫芎 紅神麯 前胡 赤苓 苦桔梗 福澤瀉 薄荷 滑石(辰拌) 戊己丸 香粳稻葉(同荷葉包刺孔) 二診:凡人有經有腑,腑乃藏積之處,經有留邪之地。
夫邪有感,有伏。
伏則自內而發,感則從外而入。
瘧痢之為病,暑濕之根源,暑濕為夏令之邪,瘧痢是秋時之病,其為內伏而發,如操券矣。
所以始起為瘧,繼則變痢,經邪因府之積而益熾,痢症由乎瘧病而為逆。
痢必有積,瘧必有痰。
至於裡急後重,腹痛窘迫,勢所必然,舌苔灰黃,痰黏神昏,理之固耳。
前投敗毒一法,寒熱較減,痢勢亦稀,未始不美。
第久煙多病之體,呃忒苔腐之忌,一線轉機,焉能足恃,再擬一方,希圖旋吉。
葛根炭(二錢) 淡酒芩(一錢) 五穀蟲炙(二錢) 福澤瀉(二錢) 苦桔梗(八分) 赤芍炭(錢半) 柴胡(四分) 前胡(二錢) 香連丸(七分) 紅神麯(各三錢) 槐米炭(二錢) 枇杷葉(一片) 檀香(三枚) 三診:凡人生長皆在脾胃,所以五行配土,八卦為坤。
胃司納而下降,脾司健運而上升。
水穀入胃,精液生脾,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氣血由此而生,百病從何而至?古之聖賢無不歸重於脾胃,正所謂土生萬物是也。
刻診自瘧變痢,體本煙虛,初進逆挽之法,繼投葛芩之劑,寒熱神昏固退,下痢度數亦稀,未始不為美事。
惟宿垢雖下,納仍不加,紅膩雖少,急重不除,四肢有牽振之意,遍體出溱溱之汗,時見呃忒,苔現灰浮,左脈弦數,右手更甚。
暑濕積滯雖有分化之機,中土氣陰已具敗變之象,叔和雲:胃見肝脈,木假土也。
醫書雲:痢宜小脈與症符也。
蓋痢雖濕積所成,能成則愈。
今則所納之物止能米飲,稍多即覺停滯中脘,必借煙力撫磨而後方可。
其胃之敗,其脾之戕,朗若列眉,其病之兇,其款之忌,明如繪素也。
自昔聖賢以藥治病,無非補偏救弊而已,至於收功無一不以脾胃為主,前之李氏,後之葉氏,皆詳論也。
為今之計,宜先扶土以振後天,疏補以冀運納,然襪線鉛刀不足以濟事矣。
南沙參 於術 懷山藥 扁豆 石蓮子 秦皮炭 茯苓 赤白芍 地榆 香粳米 另:五穀蟲(一錢) 當歸(一錢) 炮薑炭(七分) 上於術(六分) 黃柏(五分) 煨木香(七分) 研末,米飲為丸。
四診:苔浮乃腐之根,不食乃呃之源,痢之敗症,必有之事,何也?蓋陰傷則陽亢為腐,中虛則氣弱為呃,所以謂之敗症也。
症既敗矣,藥何能調?但既操司愈之權,雖屬臨淵結網不及之事,不得不縈思披素,上挽天機,下盡我心,是固有數存焉者矣。
大西洋參 野於術 生白芍 山藥 鐵皮 石斛 炒赤芍 毛燕窩 扁豆 陳阿膠 香粳米 豬苓 五診:古雲:洩久傷脾,痢久傷陰。
昨用仲聖豬苓法益陰化濕,參以東垣之方補脾醒胃,服後竟得便行成糞之垢半碗之多,腐苔化去,絳底黑麵,此等轉機,確非淺鮮。
無如陰液不能一時而復,元氣難以頃刻即回,自覺煩躁,日常睡露,脈象仍見弦數,口渴時喜飲湯。
以此而論,尚在險津。
歷考聖賢,痢久元傷之門,有用益陰,有用補氣,雖能轉險為夷,然中土弊敗,藥力難施,姑再出入前意而治,第恐杯水不足以救輿薪,蝦力何能主任行舟也?再疏一方,仍冀亦兼之吉。
西洋參(半生半熟) 生熟龜闆 杭白芍 於術 石榴子 生山藥 金石斛 陳阿膠 宣木瓜 茯苓神 黑豆豉 六診:痢多傷陰,心陰傷則夜不寐,肝陰傷則肢震動,胃陰傷則煩而燥,脾陰傷則舌根強,種種見端,皆其徵也。
今雖納食轉醒,焉能供其悉欲取資於胃液乎?前進益陰養營,有裨於下,未礙於中,所論諸陰皆傷,東垣、易老本有胃陰傷則不食之訓,養陰之藥甘寒為主,鹹寒佐之,酸寒之品亦可濟陰,不爾其病雖退,其元不復,如能氣陰恢復,飲食漸加,方可一日霍然而愈。
不然,近則恐厥脫,遠則惟慮損怯。
沙參(三錢) 鮮斛(五錢) 生龜闆(七錢) 牡蠣(五錢) 野於術(錢半) 白芍(三錢) 豆衣(三錢) 淮山藥 阿膠(錢半) 五味子(五分) 訶子(錢半) 棗仁(三錢) 濂珠(二分) 真玳瑁(三分) 同研末服。
七診:二十餘次之痢數,轉為幹溏兩次,誠為快事。
然脾土既不能運,必無痢數遞減之理,胃土既虛於陰,自然清養漸進,穀食湯飲雖少,形神日乏,痰吐頗多,納穀難化。
胃陰之虧,脾氣之虛,猶可據矣。
但一波未平,一波復起,病者豈可主任,治者不遑應接。
古人雲:有胃則生,無胃則敗。
良非謬言,歷考東垣、潔古之訓,萬病皆以胃藥收功。
蓋醒胃之藥,非溫即燥,施於痢久傷陰,舌紅刺滿之症,可乎?否乎?從陰陽而減,前法勢難迅棄,姑選陰不味厚,陽不溫燥,以冀有彼此得益,是耶?非耶?是症波折既甚,用藥可謂掣肘,擬方冀能應手,未識有從人願否。
北沙參(五錢) 金石斛(三錢) 竹茹(錢半) 上於術(二錢) 製半
(案9)古雲:體肥多濕。
暑必挾濕,體肥則中氣必弱,暑濕亦傷氣分。
夫氣主於肺,邪從口鼻而入,內伏而發,名曰伏邪。
六淫之邪,惟暑濕易伏,伏於臟為瘧,瘧之間作日作即邪之可淺可深耳。
伏於胃亦為瘧,瘧之不寒起伏,乃兩陽合明故也。
是症今交十有三日,始今的是陽明瘧症,所雲暑濕皆病於氣,肺胃見象無一不具。
鼻竅黴黑,鼻尖不溫,熱勢起伏,胸痞煩悶,皆其徵也。
蓋暑為天之陽邪,濕屬地之陰邪,暑欲化火化燥而不果者,濕遏故也,濕濁瀰漫而內蒙者,暑之蒸也。
舌苔灰黴,底質乾燥,渴飲,脘痞,右脈濡小,皆其徵也。
暑濕相互必當開氣,氣開則暑濕不合,清氣自升,津液乃復。
法當開展上焦,宣化中焦,淡利下焦,俾得肺氣清曠,化源自流,則暑濕之邪自然分洩矣。
由此而論,治上為主,取微苦微辛條,參入芳香甘寒一二,以望應手。
不爾,恐暑濕交蒸,熱穢之氣內衝心包,必至神識昏糊,四末清厥等險。
拙見如是,即請有道商進。
香豆豉 大腹皮 川萆蘚 苦桔梗 蠶沙 光苦杏 廣鬱金 生苡仁 乾白荷花瓣 辰滑石 摩犀尖(半分) 摩花檳(三分) 二味和沖服。
(案10)初診:天之熱邪為暑,地之陰邪為濕,暑濕蒸騰,人受之以口鼻,發於少陽則為正瘧,發於陽明則為起伏。
起伏之因根於募原,正瘧由乎半表半裡也。
所以熱至亦覺先寒,惟是寒不能慄,熱不退清,謂之陽明之起伏瘧。
蓋胃與脾相為表裡,胃病則脾亦病,病甚強食不化而為積,與濕雜蘊於迴腸而成下痢。
夫痢症,古稱滯下。
又謂其病先痢而後瘧者,其病輕而為順;先瘧而後痢者,其病重而為逆。
何況多病久煙之軀,瘧勢未衰,痢又復甚乎?即此兩端已屬險危,猶堪灰黃之苔,邊有白腐,熱甚之時中兼神迷乎。
歷考古方,先瘧後痢名曰經邪入腑,羅氏有敗毒一法,虛則加以人參,實則增以大黃,其法最美。
喻氏稱謂逆流挽舟,提邪出腑,概可想見。
今症邪積未去,人參難加,素體不足,大黃可去,治宗敗毒之意,以冀弋獲之幸,未識然否。
羌獨活 木香炭 柴胡 枳殼 炒撫芎 紅神麯 前胡 赤苓 苦桔梗 福澤瀉 薄荷 滑石(辰拌) 戊己丸 香粳稻葉(同荷葉包刺孔) 二診:凡人有經有腑,腑乃藏積之處,經有留邪之地。
夫邪有感,有伏。
伏則自內而發,感則從外而入。
瘧痢之為病,暑濕之根源,暑濕為夏令之邪,瘧痢是秋時之病,其為內伏而發,如操券矣。
所以始起為瘧,繼則變痢,經邪因府之積而益熾,痢症由乎瘧病而為逆。
痢必有積,瘧必有痰。
至於裡急後重,腹痛窘迫,勢所必然,舌苔灰黃,痰黏神昏,理之固耳。
前投敗毒一法,寒熱較減,痢勢亦稀,未始不美。
第久煙多病之體,呃忒苔腐之忌,一線轉機,焉能足恃,再擬一方,希圖旋吉。
葛根炭(二錢) 淡酒芩(一錢) 五穀蟲炙(二錢) 福澤瀉(二錢) 苦桔梗(八分) 赤芍炭(錢半) 柴胡(四分) 前胡(二錢) 香連丸(七分) 紅神麯(各三錢) 槐米炭(二錢) 枇杷葉(一片) 檀香(三枚) 三診:凡人生長皆在脾胃,所以五行配土,八卦為坤。
胃司納而下降,脾司健運而上升。
水穀入胃,精液生脾,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氣血由此而生,百病從何而至?古之聖賢無不歸重於脾胃,正所謂土生萬物是也。
刻診自瘧變痢,體本煙虛,初進逆挽之法,繼投葛芩之劑,寒熱神昏固退,下痢度數亦稀,未始不為美事。
惟宿垢雖下,納仍不加,紅膩雖少,急重不除,四肢有牽振之意,遍體出溱溱之汗,時見呃忒,苔現灰浮,左脈弦數,右手更甚。
暑濕積滯雖有分化之機,中土氣陰已具敗變之象,叔和雲:胃見肝脈,木假土也。
醫書雲:痢宜小脈與症符也。
蓋痢雖濕積所成,能成則愈。
今則所納之物止能米飲,稍多即覺停滯中脘,必借煙力撫磨而後方可。
其胃之敗,其脾之戕,朗若列眉,其病之兇,其款之忌,明如繪素也。
自昔聖賢以藥治病,無非補偏救弊而已,至於收功無一不以脾胃為主,前之李氏,後之葉氏,皆詳論也。
為今之計,宜先扶土以振後天,疏補以冀運納,然襪線鉛刀不足以濟事矣。
南沙參 於術 懷山藥 扁豆 石蓮子 秦皮炭 茯苓 赤白芍 地榆 香粳米 另:五穀蟲(一錢) 當歸(一錢) 炮薑炭(七分) 上於術(六分) 黃柏(五分) 煨木香(七分) 研末,米飲為丸。
四診:苔浮乃腐之根,不食乃呃之源,痢之敗症,必有之事,何也?蓋陰傷則陽亢為腐,中虛則氣弱為呃,所以謂之敗症也。
症既敗矣,藥何能調?但既操司愈之權,雖屬臨淵結網不及之事,不得不縈思披素,上挽天機,下盡我心,是固有數存焉者矣。
大西洋參 野於術 生白芍 山藥 鐵皮 石斛 炒赤芍 毛燕窩 扁豆 陳阿膠 香粳米 豬苓 五診:古雲:洩久傷脾,痢久傷陰。
昨用仲聖豬苓法益陰化濕,參以東垣之方補脾醒胃,服後竟得便行成糞之垢半碗之多,腐苔化去,絳底黑麵,此等轉機,確非淺鮮。
無如陰液不能一時而復,元氣難以頃刻即回,自覺煩躁,日常睡露,脈象仍見弦數,口渴時喜飲湯。
以此而論,尚在險津。
歷考聖賢,痢久元傷之門,有用益陰,有用補氣,雖能轉險為夷,然中土弊敗,藥力難施,姑再出入前意而治,第恐杯水不足以救輿薪,蝦力何能主任行舟也?再疏一方,仍冀亦兼之吉。
西洋參(半生半熟) 生熟龜闆 杭白芍 於術 石榴子 生山藥 金石斛 陳阿膠 宣木瓜 茯苓神 黑豆豉 六診:痢多傷陰,心陰傷則夜不寐,肝陰傷則肢震動,胃陰傷則煩而燥,脾陰傷則舌根強,種種見端,皆其徵也。
今雖納食轉醒,焉能供其悉欲取資於胃液乎?前進益陰養營,有裨於下,未礙於中,所論諸陰皆傷,東垣、易老本有胃陰傷則不食之訓,養陰之藥甘寒為主,鹹寒佐之,酸寒之品亦可濟陰,不爾其病雖退,其元不復,如能氣陰恢復,飲食漸加,方可一日霍然而愈。
不然,近則恐厥脫,遠則惟慮損怯。
沙參(三錢) 鮮斛(五錢) 生龜闆(七錢) 牡蠣(五錢) 野於術(錢半) 白芍(三錢) 豆衣(三錢) 淮山藥 阿膠(錢半) 五味子(五分) 訶子(錢半) 棗仁(三錢) 濂珠(二分) 真玳瑁(三分) 同研末服。
七診:二十餘次之痢數,轉為幹溏兩次,誠為快事。
然脾土既不能運,必無痢數遞減之理,胃土既虛於陰,自然清養漸進,穀食湯飲雖少,形神日乏,痰吐頗多,納穀難化。
胃陰之虧,脾氣之虛,猶可據矣。
但一波未平,一波復起,病者豈可主任,治者不遑應接。
古人雲:有胃則生,無胃則敗。
良非謬言,歷考東垣、潔古之訓,萬病皆以胃藥收功。
蓋醒胃之藥,非溫即燥,施於痢久傷陰,舌紅刺滿之症,可乎?否乎?從陰陽而減,前法勢難迅棄,姑選陰不味厚,陽不溫燥,以冀有彼此得益,是耶?非耶?是症波折既甚,用藥可謂掣肘,擬方冀能應手,未識有從人願否。
北沙參(五錢) 金石斛(三錢) 竹茹(錢半) 上於術(二錢) 製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