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案1)大凡時症,不外六淫。

    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是也。

    燥火與風,陽多陰少,隨感隨發;寒與暑濕,陽少陰多,能伏能蘊,所以傷寒與癉瘧都有內伏而發者。

    秋季之病由於暑。

    伏暑必夾濕,濕能傷氣,暑亦傷寒。

    是病不寒獨熱,今恰半月。

    刻見神識昏迷,譫語無音,面色青晦,目有白翳,六脈濡數而浮,舌苔灰黃似腐,熱不外揚,渴不多飲。

    此由中陽式微,砥柱無權,暑濕不能達外,反緻內陷。

    古雲:陷者舉之。

    東垣所謂補中益氣是也。

    扶正達邪本屬善治,無如邪固可達,痰濕難化,嘗考薛、葉諸賢每以辛香能逐。

    由此而論,扶正為督戰之師,達邪作剿賊之將。

    然危篤若此,百中圖一而已。

    擬方即請有道商進。

     上明雄精(二分) 九制膽星(二分) 當門麝(二釐) 豬牙皂(二分) 四味同研末,用人參鬚五分,河水煎濃湯調服。

     (案2)症恰半月,已屬三候期日,際此中秋節令,向愈之期,似不為遲。

    然不但暑濕未化,抑且積亦未清,暑、濕、積三者已屬鼎足之勢,安可增一熱字?所以熱戀不退,稍動輒汗,汗不通體,睡中較多,咳嗽痰黏,煩懊夜甚。

    從脘至腹偏右一帶按之闆硬,問之略痛,脈形濡滑渾數,重按無力,舌色淡黃幹垢,尖紅心露。

    想其暑乃夏令之邪,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氣自騰,人處其間,無不感受。

    暑濕兩字每多連呼,暑由三伏而受,故謂之伏,夏邪秋髮,亦謂之伏。

    伏之一字,邪根深蘊,可知現已化熱,熱之性固速,而與暑濕為伍,亦不易化,且易傷液。

    症之口渴、煩躁、面赤、舌紅,皆從此出。

    胸前刻雖紅疹密布,而隱約未透,固是暑濕熱之出路,然不足以挫其病勢。

    昔諺雲:透疹之際,不可下奪。

    非確論也。

    蓋疹?之來,必從暑濕積熱鬱蒸而出,若得四者可以分化,何傷其疹與?哉?論變非昏即厥,須預防之。

    擬方請政。

     鎊犀尖 白桔梗 丹皮 連翹 蟬衣 竹茹 鮮薄荷 全瓜蔞 粉葛根 黑梔 鬱金 枳實 茅根 另:上犀黃 石菖蒲 風化硝 同研末,先服。

     (案3)症恰三候,始起寒熱似瘧,得汗不解,繼則熱戀不退,入夜為甚,咳嗽痰黏,煩悶不舒,脈來郁澀而數,左部帶弦,舌底光紅幹碎,苔如糜腐。

    此由濁邪交蒸化熱,兼之情懷悒鬱,木不條達,亦易化火,充斥肺胃,蒸濁成痰,上熾於華池,消灼於陰液也。

    當此時邪為病,自然持之於藥,草木之功原可克奏,若論拂鬱情傷,須期怡情暢懷,兩者並行方合病機。

    擬方商進。

     玄參 薄荷 淡芩 生石膏 生梔 知母 連翹 益元散 鮮生地、淡豆豉(同打) 牛蒡 竹茹 蘆根 摩鬱金 摩犀尖 二味沖。

     (案4)症經四日,當時大寒大熱,自午後而起,逕至黎明,得汗而解,以後至時復作,卻不甚重,汗亦不多。

    此非邪達勢輕,乃邪伏募原,氣為邪遏不得外越,所以昨日午後來勢又甚,甚則煩悶胸躁,渴難多飲,脈來弦滑而數,舌苔厚黃而膩,乃暑濕內蘊,為新寒新積觸發。

    積乃飲食所成,而必在胃。

    胃屬陽明,乃多氣多血之鄉,胃既為病,氣血不得流暢,邪必因之而入,是以日輕日重,是起伏,惟恐淹纏生變。

     香薷 葛根 半夏 制茅朮 制廣軍 白蔻仁 川樸 柴胡 藿梗 焦枳實 冬桑葉 闢瘟丹(一兩) (案5)年紀甫冠,智慧過人,以緻情竇早開,腎關不固可知矣。

    邇來不寒但熱,今交三日,熱勢起伏。

    伏則猶可,起則煩懊胸悶,睡中背部出汗,湧吐涎沫,當臍跳躍,偏右按痛,脈來弦滑而數,舌苔淡黃而膩。

    此由夏令之暑邪內伏募原,新傷之寒滯盤踞陽明。

    若論動氣,非大虛即大實,病甫起而見此,所謂未病先虛。

    當臍乃少陰地位,顯系元海不藏,封固失司,體虛症實,不但用藥殊難,更蔔易生變幻。

    商進。

     南沙參 蘇葉 全瓜蔞 乾薑 連皮檳 桑葉 粉前胡 陳皮 法半夏 枳實 上川樸 豆蔻 摩烏藥(四分) 摩石募(三分) 二味沖。

     (案6)夏受暑邪,秋必成瘧。

    瘧類有四,治宜分晰。

    此症始而先為寒熱,繼則但熱不寒,腹硬按痛,的是暑邪從募原走少陽,而傳入陽明,與積合病,竟成癉瘧也。

    列於諸瘧門中,似敘似釋,亦未立方。

    後出喻嘉言,立甘寒一法,即熱之謂,濕乃黏之濁,每以清洩取效。

    是病熱積未聚,攻消不合,過清非宜。

    轉輾思之,擬芩葛並瀉心法,其間復入宣竅蕩滯之品,未識符否,請主翁斧政。

     鎊犀尖 葛根 淡芩 川雅連 石菖蒲 白茅根 豆豉 枳實 鮮荷葉 白桔梗 連翹 竹黃 木香導滯丸 (案7)初診:症經四月有餘,始起寒不能慄,熱不退清。

    刻下寒熱雖退,變為腹脹,得食脘痛,手按輒拒,舌苔滿布濁膩,脈象右手沉實,小溲不多,大便艱行。

    《經》雲:先夏至者病溫,後夏至者病暑。

    病肇祭屈之令,競渡之際,其為暑濕無疑,病於少明之間,名曰似瘧。

    其時若能藥當病情,風食禁忌,何緻迄今不愈,反加成臌之險?邪濕既不能達,自然壅積為內傷脾土,中焦運化之機乃息,為腫、為脹,諸症紛起。

    《經》所謂,濁氣在上,則生?脹。

    太陰氣至,亦?脹也。

    為今之計不得不用疏逐一法。

    古人有言,兩虛一實當開實面。

    且是症元傷成損,當可緩調,喘急驟加,危期至速。

    姑擬先賢劉河間神佑舟車為主,五皮洩水佐之,以望有形濁滯隨便而去,無形清氣由此而升,方可轉機。

    然背水之戰,即此一舉矣,未識然否。

    即質高明。

     金沸草 冬瓜皮 前胡 澤瀉葉 青陳皮 蔞皮 連皮檳 赤豬苓 上川樸 焦枳實 舟車丸 方通 二診:儒經雲:氣之輕清而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而下凝者為地。

    人身之中以肺為天,脾胃為地。

    蓋肺位本高,其氣清輕,卦中配為乾天。

    脾胃居於中下,其氣重濁,卦中配為坤地。

    肺降脾升以成天地交泰而生萬物,何病之有?今因瘧後濁邪渾合,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為否卦。

    否者,脾也。

    絡氣不和,隧道壅塞,為腫、為脹、為痞、為滿,無一不為,竟成束手重症,幸得大方疊進,化險為夷,否轉為泰。

    濁邪化其六七,病情退下三舍。

    然還須慎寒暖,節飲食,方不再蹈前轍。

    再擬一方,以冀餘氣肅清為妥。

     金沸草 前胡 上川樸 冬瓜皮 製半夏 桑根皮 老桂木 香附 茯苓皮 連皮檳 草果仁 炒姜皮 (案8)天氣清明,地氣安靖,氣來如正則人民少病。

    今歲甫交夏至,天氣暴熱,吳氏謂之未至而至。

    氣來不正,即謂之邪,人處其間,壯者自可運行,怯者著而內蘊,至秋而發,皆曰伏邪。

    觀其時之早晚,邪之多寡,而伏必在募原,其發或入少陽,或歸陽明。

    入於少陽則輕,可成瘧疾,歸入陽明則重。

    此症皆因胃腑傷積,所以甫發即陽明與積合病,病已十有三日,入暮四肢漸寒,繼則甚熱,煩懊頭暈,腹時呼痛,從脘而至少腹俱為滿硬,大便雖行,盡是稀水,脈來滑數而弦,舌苔黃而膩。

    熱至寅卯之間,無汗而和。

    夫寅卯從陰轉陽,身中之氣循行注肺,所以無論傷寒癉瘧此時必和。

    蓋邪猶如陰柔小人,一切轉陽則伏,設使有汗當言其伏,況無汗乎?一切款端刻皆隱匿於後,恐其接踵而至,便成棘手重候,際此大戰之秋,安可不出大隊臨陣?否則悔之晚矣。

     黑山梔 豆豉 桔梗 連翹 川鬱金 方通草 橘紅 蟬衣 花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