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案1)齒垢舌黃,積之據也;熱壯汗少,邪之徵也。

    腹硬而痛,屢圊便少,可以下矣;脈浮而數,膚灼舌乾,可以汗矣。

    症恰七日,伏邪為患,用下不可以承氣,用汗不可以麻桂,姑擬辛涼開表,微苦通裡,如得汗下雙暢,或可不緻昏閉。

     薄荷 浮萍 葛根 豆豉 光杏仁 鮮佛手 枳殼實 花檳榔 竹瀝滾痰丸 玉樞丹 (案2)夏受暑邪,至秋而發,隔季而病,是名曰伏,病之難退,正理此耳。

    邪之所伏,必在募原。

    夫募原乃隔膜之稱,居於少陽陽明之間。

    如伏邪歸入少陽,則為寒熱交作之正瘧;走入陽明,則為不寒但熱之癉瘧。

    是症始起微寒不慄,熱退不清,的系募原之證,中途轉為連熱,因其挾積邪,並陽明與積合病故也。

    而今積滯已去,暑濕未化,仍然盤踞陽明,隨衛氣以出入。

    衛為陽氣,行於周身者也,既為暑濕相客,其間必有聚處,至其所則起,過其所則伏。

    脈形細數,汗出不快,神倦懶語,有時譫言,病經十有七日,暑濕之未化,正由汗之不暢。

    而汗也者,乃陽氣陰津蒸化濁邪而出。

    際此氣陰俱傷,蒸化乏力,欲其有汗難矣,姑從暑濕著想,惟以清洩為主。

     法半夏 淡芩 雅連 西洋參 黑山梔 豆豉 薄荷 茯苓神 連翹 竹茹 石菖蒲末 濂珠末 川貝母 益元散 (案3)夏受暑邪,秋必成瘧。

    瘧類有四,治宜分晰。

    此症始而間日起伏,先為寒熱不分,繼則寒能戰慄,熱可退清,今變但熱不寒,的是伏暑之邪,從募原走少陽而轉入陽明,竟成癉瘧重症。

    嘗讀古聖遺訓,陽明之瘧有白虎加桂一法,姑師其意。

     桂枝 蘆根 知母 淡芩 黑山梔 豆豉 通草 滑石 鬱金 佛手 (案4)時症三候,例當邪焰已殺,正氣漸復,方為向安之象,詎料暑濕積三寇鼎立不解,竊恐奮勇之師無糧不能前矣。

    姑效淮陰背水一法,至於成敗利鈍,非餘所能逆料也。

     南沙參 淡豆豉 桔梗 薄荷 滑石 黃芩 川樸 佛手 鬱金 枳實 檳榔 大黃 玉樞丹 西牛黃 (案5)初診:風、寒、暑、濕、燥、火謂之六淫。

    六淫即謂之六邪,六邪之中暑濕兩字每多連呼者,良有暑為天之氣,而濕為地之氣。

    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濁自騰,人在氣交中,強者可禦,弱者易受。

    從口鼻吸入,內伏而發,秋涼引動,病於少陽則為瘧,即《內經》所謂「瘧不離膽」是也;病於陽明則寒不能慄,熱不退清,雖亦名瘧,然必嘔噦、煩悶、胸痞。

    此症今五日矣,見象大概如是,而以脈象參之,左部見弦,右手濡數,弦則似有轉瘧之勢,濡則仍居於胃。

    胃為中土,又為坤地,地氣上騰,天氣不肅,猶如隆冬之雲霧迷空,日光被蔽,胸中清曠之地變成煙塵之區,煩躁難過,夜不安寐,勢當然耳。

    刻交成敗之際,正勝則邪達,自可日臻康壯,邪勝則正負,必緻內陷神昏,扶正本非其時,達邪誠為要事。

    古雲:急者先治。

    旨哉,斯言!但暑濕皆傷氣分,暑居濕下,清之徒然,濕遏熱上,開洩為主,且以苦辛使其氣之升降,溫苦解其濕之瀰漫,輕淡宣其蘊伏,如能應手而效,尚屬立陣布兵之時,何能一鼓掃蕩?望其邪勢折挫,能免變幻幸焉。

     桔梗 光杏仁 檀香 香附 枳殼實 檳榔 藿香 川樸 豆豉 滑石 蘇葉 蔻仁 鬱金末 石菖蒲末 二末先服。

     二診:暑之中人也,壯者感而即發,虛者著而蘊伏,內舍於骨髓,外舍於分肉,不能傳送,暑邪達外必待秋,秋涼冬寒相搏而出,發於霜降前者為輕,病於霜降後者為重。

    夫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氣能開合,邪隨開而為起,合而為伏,氣為暑濕所傷則開合失其常度。

    肺氣合則煩悶,胃氣合則嘔噦,腸氣合則不便,脾氣合則膚冷,故昨用桔、杏以開肺,檀、附以開胃,枳、檳專流於三焦以通腸,藿、樸以開脾,郁、菖以開痹,豉、滑以蕩胸中之熱氣,蘇、蔻以祛濕之穢氣,而今氣開未全,暑濕未清,所以症象衰減,不能不解也。

    仍慮昏蒙之險,再當擴充前方。

     桑葉 豆豉 桔梗 光杏仁 鬱金 藿梗 佛手 川樸 蔻仁 花檳榔 枳殼實 竹瀝達痰丸 (案6)不寒獨熱,今恰半月。

    刻見神識昏迷,譫語無音,面色青晦,目有白翳,六脈濡數而浮,舌苔灰黃似腐,熱不外揚,渴不多飲。

    此由中陽式微,砥柱無權,暑濕不能達外,反緻內陷。

    古雲:陷者舉之。

    東垣所謂補中益氣是也。

    扶正達邪,本屬善治,無如邪固可達,痰濕難化,嘗考薛葉諸家每以辛香解逐,由此而論,扶正為督戰之師,達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