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關燈
小
中
大
氣攻伐,聖人尚言急下存正,所以七日不食,有腸胃固絕之戒。
是症始起為瘧疾,繼則諸事繁冗,食物不純,直至不能支持,而後已病象日變,元正日乏,竟蹈無胃不治一端。
餘本膚才淺見,焉能謬膺重任。
既承推愛,勉再搜索枯腸,一則以盡下愚之忱,一則以邀彼蒼之佑,鉛刀襪線盡在於斯,即請明眼採裁。
人參 於白朮 金石斛 白芍 防風根 五穀蟲 桑葉 丹皮 竹茹 香粳谷 荷葉蒂 伽南香 牡蠣 橘白 三診:洩則傷脾,久則必傷於腎,蓋腎主二陰,權亦不小,所以古人立胃關煎脾腎雙補之法。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源,脾傷則運化乏力,胃納應減,胃為陽土而主容納,脾為陰土專司磨運,一納一運,互相資生,至於腎經一臟,內藏命火,火如充足方能熟腐水穀,生化氣血。
而今時寒,烘熱已退,固是暑濕化解之徵,無奈洩之不休,將及兩月,飲食日減,心宕顴赤,脈來細弦,右尺虛散,舌質淡紅,滿布白疳,即此見端,已有藥不勝病之憂。
矧十日前陡增咳嗽氣促,不但用藥有顧此失彼之嘆,抑且肺金因咳再傷。
土本生金,金為水母,循環受傷,虛莫能支,漫擬引火歸源,猶如釜底添薪,如能土仗火旺,洩少谷多,冬行春令,或有望耳。
東西洋參 砂仁 炒於白朮 朱拌茯苓神 姜渣炒白芍 附子湯 炙龜闆 麩炒山藥 菟絲子 川貝 炒秫米 血鹿片 蛤蚧尾 四神丸 (案9)初診:夏邪秋髮,病已兩候,始則微寒,繼則足冷,熱勢起伏,間有輕重。
初飲頗多,今反不渴,每痰必嗽,每醒必汗,舌苔滿布淡黃,脘腹按之作痛,此皆伏邪夾積夾濕重症本有之事,無如六脈細數不耐重按,面色?白,天庭青暗,詢之正元素乏,未病氣鬱,是以邪內鬱而不得外達,並從虛而恐緻內陷。
蓋時症一候之中,難分勝負,兩候之內,可見成敗。
刻已將及三候,元正日有不支之形,邪客竟無纖毫解退之機。
由此而論,雖用開洩疏化之法,竊恐其鞭雖長,其腹難及。
桑葉 豆卷 薄荷梗 光杏仁 桔梗 鬱金 滑石 川樸 佛手 枳殼 花檳榔 石菖蒲 二診:《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可見六淫之邪不從表汗,不得外越。
前因暑濕混淆,氣機窒痹,邪郁不達,濕遏不宣,以緻足冷,身熱起伏,輕重不一,不咳有痰,臥醒有汗,舌苔淡黃滿布,胸悶腹硬作痛,前用開洩上中,疏化邪濕,竟得大汗遍體,?乃密布,熱勢居然退清,舌色已化七八,脈緩而胸次開展,無一不是佳景。
惟腑道日久未通,臍間自覺阻滯,顯系無形之暑濕可以表解,有質之宿垢必從裡通。
第症交三候,稟賦素虛,難任承氣大攻大伐,且非急下陽明之際,既從無形而退,仍當專事氣分。
古人有言曰:治積先治氣,氣行積自去。
此症殆有是焉。
至於勞復食復兩端,自宜存之左卷。
桑葉 光杏仁 桔梗 川樸 佛手 蔻仁 枳殼 石菖蒲 香附 通草 花檳榔 竹瀝達痰丸 (案10)人之智識靈慧,皆本乎心,心為君主之官,心包代君用事,諸病之糊塗囈語,無非邪熱痰穢矇蔽心包。
心包用藥難表難下,惟取精靈之品佐以滌痰之味,護內攘外,清熱開塞。
症方五日,肢冷身熱,頓為神識不慧,糊語不休,苔黃邊白,脈象滑數。
此係暑濕入裡,濕為熱蒸成痰,暑為痰遏難解,痰熱迷竅,穢濁上蒙,直迫心包,君主無權,閉脫之變,勢恐接踵而至。
生山梔 連翹心 竹葉心 淡芩 朱滑石 朱燈心 石菖蒲 鬱金 川貝 天竺黃 另:麝香 西黃 雄精 玳瑁 膽星 以上五味研末,先服。
(案11)初診:肢寒身熱三日,已見苔黃溲赤,獲汗而勢不衰,非風寒也,伏邪也。
昨夜煩懊異常,人事模糊,今午忽爾手舞足蹈,目瞪不語,此名謂閉。
猶如天時鬱勃,六合閉塞,風電交加,雖經針刺稍定,然有形之痰與無形之暑膠結,如樞紐不能遽化,現閉極生風,勢有外脫之虞。
欲不外脫,須開內閉。
再詢之,數日未便,按腹闆硬呼痛,又兼積滯內阻,用藥可謂掣肘矣。
生山梔 連翹 竹葉 薄荷 鉤鉤 膽星 天竺黃 朱燈心 碧玉散 鬱金 枳實 竹瀝 滾痰丸(鮮荷葉包入煎) 至寶丹(研細,用細葉菖湯送下) 二診:症經七日,十齡童子已作一候矣,過候而諸恙不退者,尤非所宜。
蓋時症以一候為限期,如候上得松,其病漸退;如候上增劇,其勢必有進無退。
即如此症,閉象雖開,迷糊不清,手舞雖定,
是症始起為瘧疾,繼則諸事繁冗,食物不純,直至不能支持,而後已病象日變,元正日乏,竟蹈無胃不治一端。
餘本膚才淺見,焉能謬膺重任。
既承推愛,勉再搜索枯腸,一則以盡下愚之忱,一則以邀彼蒼之佑,鉛刀襪線盡在於斯,即請明眼採裁。
人參 於白朮 金石斛 白芍 防風根 五穀蟲 桑葉 丹皮 竹茹 香粳谷 荷葉蒂 伽南香 牡蠣 橘白 三診:洩則傷脾,久則必傷於腎,蓋腎主二陰,權亦不小,所以古人立胃關煎脾腎雙補之法。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源,脾傷則運化乏力,胃納應減,胃為陽土而主容納,脾為陰土專司磨運,一納一運,互相資生,至於腎經一臟,內藏命火,火如充足方能熟腐水穀,生化氣血。
而今時寒,烘熱已退,固是暑濕化解之徵,無奈洩之不休,將及兩月,飲食日減,心宕顴赤,脈來細弦,右尺虛散,舌質淡紅,滿布白疳,即此見端,已有藥不勝病之憂。
矧十日前陡增咳嗽氣促,不但用藥有顧此失彼之嘆,抑且肺金因咳再傷。
土本生金,金為水母,循環受傷,虛莫能支,漫擬引火歸源,猶如釜底添薪,如能土仗火旺,洩少谷多,冬行春令,或有望耳。
東西洋參 砂仁 炒於白朮 朱拌茯苓神 姜渣炒白芍 附子湯 炙龜闆 麩炒山藥 菟絲子 川貝 炒秫米 血鹿片 蛤蚧尾 四神丸 (案9)初診:夏邪秋髮,病已兩候,始則微寒,繼則足冷,熱勢起伏,間有輕重。
初飲頗多,今反不渴,每痰必嗽,每醒必汗,舌苔滿布淡黃,脘腹按之作痛,此皆伏邪夾積夾濕重症本有之事,無如六脈細數不耐重按,面色?白,天庭青暗,詢之正元素乏,未病氣鬱,是以邪內鬱而不得外達,並從虛而恐緻內陷。
蓋時症一候之中,難分勝負,兩候之內,可見成敗。
刻已將及三候,元正日有不支之形,邪客竟無纖毫解退之機。
由此而論,雖用開洩疏化之法,竊恐其鞭雖長,其腹難及。
桑葉 豆卷 薄荷梗 光杏仁 桔梗 鬱金 滑石 川樸 佛手 枳殼 花檳榔 石菖蒲 二診:《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可見六淫之邪不從表汗,不得外越。
前因暑濕混淆,氣機窒痹,邪郁不達,濕遏不宣,以緻足冷,身熱起伏,輕重不一,不咳有痰,臥醒有汗,舌苔淡黃滿布,胸悶腹硬作痛,前用開洩上中,疏化邪濕,竟得大汗遍體,?乃密布,熱勢居然退清,舌色已化七八,脈緩而胸次開展,無一不是佳景。
惟腑道日久未通,臍間自覺阻滯,顯系無形之暑濕可以表解,有質之宿垢必從裡通。
第症交三候,稟賦素虛,難任承氣大攻大伐,且非急下陽明之際,既從無形而退,仍當專事氣分。
古人有言曰:治積先治氣,氣行積自去。
此症殆有是焉。
至於勞復食復兩端,自宜存之左卷。
桑葉 光杏仁 桔梗 川樸 佛手 蔻仁 枳殼 石菖蒲 香附 通草 花檳榔 竹瀝達痰丸 (案10)人之智識靈慧,皆本乎心,心為君主之官,心包代君用事,諸病之糊塗囈語,無非邪熱痰穢矇蔽心包。
心包用藥難表難下,惟取精靈之品佐以滌痰之味,護內攘外,清熱開塞。
症方五日,肢冷身熱,頓為神識不慧,糊語不休,苔黃邊白,脈象滑數。
此係暑濕入裡,濕為熱蒸成痰,暑為痰遏難解,痰熱迷竅,穢濁上蒙,直迫心包,君主無權,閉脫之變,勢恐接踵而至。
生山梔 連翹心 竹葉心 淡芩 朱滑石 朱燈心 石菖蒲 鬱金 川貝 天竺黃 另:麝香 西黃 雄精 玳瑁 膽星 以上五味研末,先服。
(案11)初診:肢寒身熱三日,已見苔黃溲赤,獲汗而勢不衰,非風寒也,伏邪也。
昨夜煩懊異常,人事模糊,今午忽爾手舞足蹈,目瞪不語,此名謂閉。
猶如天時鬱勃,六合閉塞,風電交加,雖經針刺稍定,然有形之痰與無形之暑膠結,如樞紐不能遽化,現閉極生風,勢有外脫之虞。
欲不外脫,須開內閉。
再詢之,數日未便,按腹闆硬呼痛,又兼積滯內阻,用藥可謂掣肘矣。
生山梔 連翹 竹葉 薄荷 鉤鉤 膽星 天竺黃 朱燈心 碧玉散 鬱金 枳實 竹瀝 滾痰丸(鮮荷葉包入煎) 至寶丹(研細,用細葉菖湯送下) 二診:症經七日,十齡童子已作一候矣,過候而諸恙不退者,尤非所宜。
蓋時症以一候為限期,如候上得松,其病漸退;如候上增劇,其勢必有進無退。
即如此症,閉象雖開,迷糊不清,手舞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