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作剿賊之將,然危篤若是,百中圖一而已。

    商用 別直參,河水煎濃湯,調服下藥:明雄精、陳膽星、豬牙皂、當門麝香,四味研末,調服。

     (案7)初診:熱勢輕劇無序,他症無起伏,即謂之起伏,惟伏邪能起伏者,須從伏字著意。

    蓋伏即進,起即出,而進者能出。

    人身之氣道,晝夜運行,循環不息,晝行二十五度,夜行二十五度以分陰陽。

    今因伏暑內蓄,邪與衛氣並居,雖不能阻其往來之道路,而必隨衛氣以出入,至其所則起,過其所則伏。

    若論輕重長短,視其邪之多寡,正氣之強弱為轉移,其中夾他病,須隨症參切。

    是症今恰半月,熱仍夜甚,煩悶乾噦,脘腹闆痛,遍體透斑,斑色紅紫,固是正理,兼有晦青不澤者,誠非佳兆。

    脈來濡滑而數,舌苔淡黃而垢,良由稟賦本虧,病初之際,經事適來,陰氣暗洩,邪熱乘襲,當此濁邪與積膠錮之時,宜出大隊軍兵。

    所謂無糧之師,貴於速戰。

    姑用大黃黃連瀉心合犀角大青之法,蓋斑與疹?不同,斑宜清化,古人早已示後,原可一例施治,未識符否,備商。

     生軍 雅連 淡芩 法半夏 犀角 大青葉 黑山梔 鬱金 薄荷 茅根肉 苦杏仁 連翹殼 摩枳實 二診:治病猶如敵寇,用藥宛若用兵,應戰則戰,當守則守。

    是病邪積膠錮,而正陰素虧,無糧之師,貴乎速戰。

    故昨用大黃黃連合犀角大青之法,幸得便已數行,腹硬較軟,斑色之紅稍退,脈象仍帶滑數,舌轉淡黃而露底,望之色幹,紅刺密布,想由腸胃之積滯下而未清,身中之陰液日傷一日,有限之陰液既傷,難勝無情之邪熱,外來之病竟似盜寇,逐去即安。

    當此大戰之際,對敵之寇苟能散而不聚,可無猖獗之勢矣。

     摩犀角 鮮生地 赤芍 丹皮 鮮石斛 元參 茅根肉 瓜蔞仁 生梔子 連翹 摩枳實 竹茹 摩花檳榔 (案8)初診:《經》曰:夏傷於暑,秋必成瘧。

    又曰:暑必夾濕。

    夫瘧雖不離少陽一經,然與咳相類,臟腑皆有,贅在《素問》。

    是症始起,寒雖不慄,熱可退清,仍屬膽病。

    病尚未楚,即加跋涉道途,不慎於食,不安於居,所以轉加腹撐便洩,形疲力乏。

    今診脈象,左手弦數,右部濡滑,舌苔薄白,呃逆頻見,納食頗減,痰出黏膩。

    細思肝膽表裡相應,又為甲乙之木,膽病則肝亦病;脾胃本屬相聯,又為戊己之土,脾病則胃亦病。

    迄今寒熱止,而脈見弦數者,肝臟病也,腹撐便洩,火升面赤,是其徵也。

    納少呃逆乃木剋土位,膽脾不能同升,肝胃焉能獨降?脈見濡滑者,脾胃病也,便洩數多,納不能飯,是其徵矣。

    中少砥柱,氣竄上下,是土被木侮,左道升之太過,右路降之不及。

    蓋萬物皆有五行,論病首先重此。

    金生水,則肺腎同旺;水生木,則肝得滋養;木生火,則心主安寧;火生土,則脾胃充足;土生金,則人病何來,名曰相生。

    金剋木,則肺肝乖違;木剋土,則脾胃受侮;土剋水,則腎水枯槁;水剋火,則心主無權;火剋金,則肺損源絕,名曰相剋。

    克無多見,一臟一腑已屬難療,人之至要,必在脾胃,所以自古聖人皆以後天為本。

    脾為營血之源,胃為衛氣之根,方書所謂能納者尚有返還之意,不能納者,徒恃藥力無功。

    前論木剋土位為一忌,納食迅減為再忌,便洩加呃為三忌,兩脈弦滑為四忌,況年屆杖國,輕重善惡毋庸言而可喻矣。

    姑擬一法以圖弋獲。

     人參 於術 茯苓 橘葉白 柿蒂 吳萸汁 炒白芍 枇杷葉 竹茹 木香 香稻葉 刀豆子 燕窩湯 摩檀香 二診:《經》曰:脈為血府,百骸貫通,臟腑配合,可推病情。

    位分三部,息分九候。

    左寸屬心,膻中配之;左關屬肝,膽為其腑;左尺屬腎,小腸同居;右寸屬肺,胸中配之;右關屬脾,胃為其腑;右尺屬腎,大腸同居,此言其臟腑之配合也。

    又雲:肝生於左,肺臟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胃位中,膽寓於肝,小腸在大腸之上,膀胱傍二腎之側,此言其臟腑之部位也。

    今診左寸無神,心血久已不足;左關獨弦,肝膽氣火有餘;左尺不鼓,是腎氣之衰弱;右寸微滑,肺經素有貯痰;右關軟濡,脾胃運納無權;右尺乏力,乃腎陽之式微。

    際此少腹攻撐,下趨則便洩數多,上逆則氣升胸窒,暮夜身熱,兩顴先見戴陽,納惟湯飲,米粒不能嚥下,慵於語言,聲啞不揚,此皆今日病象。

    初診因其呃逆不已,便洩不止而用六君柿蒂之法,據述藥病相當,頗有轉機之意,無如高年元弱,變端不一。

    前案已言,木剋土位,不能納者,徒於傷寒邪積盤踞之際,雖用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