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使者,有先使氣後使味者,有先使味後使氣者,不可不審者也。
五味補瀉 問:五味之補瀉五臟,其義何居?答:天地之氣不交,則造化幾乎息矣。
故辛者散也,東方之氣散,宜辛而反酸,是震中有兌也。
酸者斂也,西方之氣斂,宜酸而反辛,是兌中有震也。
故酸入肝而補肺,辛入肺而補肝,是震兌互也。
鹹入腎而補心,苦入心而補腎,是坎離互也。
脾不主時,寄旺於四季,則守其本味而已矣。
至其瀉也又不然,腎肝之各以本味為瀉,易知也,乃心脾獨異何耶,曰心君主官也,脾臟腑經絡之所從稟氣者也,故獨異也。
君主之官,以所生之味為瀉,惡其洩氣也。
脾納水穀,散精於臟腑,新新相因,故以生我之味為瀉,惡其休氣也,我王則生我者休故也。
治肝補脾 《金匱》首條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唯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
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是其義也。
餘臟準此。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見《靈樞·逆順》篇。
肝病實脾,乃七十七難之文,而仲景述之,補用酸雲雲,則仲景之辭也。
嘗以問學者,不了其義,解《難經》者,亦復憒憒。
若以肝病為肝虛,則何不補其腎母而補脾土,反生肺金以為之賊乎?若以肝病為肝實,則又與肝虛則用此法語相悖戾,且實又能傷腎,以緻心火盛,金氣不行,而肝氣盛則肝病,何時已乎,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乃起死回生之秘訣。
而不熟讀《素》《難》,則仲景婆心,委之草莽而已。
今不惜饒舌,博證而詳著之。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
又曰: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膏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法當死。
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
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上風邪入表,蓋傳之緩者也。
「標本病傳論」曰: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心火傳肺金。
)三日脅支痛,(肺金傳肝木。
)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肝木傳脾土。
)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肺金傳肝木。
)一日身重體痛,(肝木傳脾土。
)五日而脹,(傳胃。
)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肝木傳脾土。
)五日而脹,(傳胃。
)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脾胃土傳腎水。
)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脾自傳胃。
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脾土傳腎水。
)三日背??筋痛小便閉,(傳膀胱。
)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閉,(腎傳膀胱。
)三日腹脹,(腎膀胱水傳小腸火。
)三日兩脅支痛。
(小腸傳心。
)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胃土傳腎水。
)三日背??筋痛小便閉,(傳膀胱。
)五日身體重,(膀胱水傳心火。
)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胻酸,)膀
五味補瀉 問:五味之補瀉五臟,其義何居?答:天地之氣不交,則造化幾乎息矣。
故辛者散也,東方之氣散,宜辛而反酸,是震中有兌也。
酸者斂也,西方之氣斂,宜酸而反辛,是兌中有震也。
故酸入肝而補肺,辛入肺而補肝,是震兌互也。
鹹入腎而補心,苦入心而補腎,是坎離互也。
脾不主時,寄旺於四季,則守其本味而已矣。
至其瀉也又不然,腎肝之各以本味為瀉,易知也,乃心脾獨異何耶,曰心君主官也,脾臟腑經絡之所從稟氣者也,故獨異也。
君主之官,以所生之味為瀉,惡其洩氣也。
脾納水穀,散精於臟腑,新新相因,故以生我之味為瀉,惡其休氣也,我王則生我者休故也。
治肝補脾 《金匱》首條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唯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
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是其義也。
餘臟準此。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見《靈樞·逆順》篇。
肝病實脾,乃七十七難之文,而仲景述之,補用酸雲雲,則仲景之辭也。
嘗以問學者,不了其義,解《難經》者,亦復憒憒。
若以肝病為肝虛,則何不補其腎母而補脾土,反生肺金以為之賊乎?若以肝病為肝實,則又與肝虛則用此法語相悖戾,且實又能傷腎,以緻心火盛,金氣不行,而肝氣盛則肝病,何時已乎,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乃起死回生之秘訣。
而不熟讀《素》《難》,則仲景婆心,委之草莽而已。
今不惜饒舌,博證而詳著之。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
又曰: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膏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法當死。
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
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上風邪入表,蓋傳之緩者也。
「標本病傳論」曰: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心火傳肺金。
)三日脅支痛,(肺金傳肝木。
)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肝木傳脾土。
)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肺金傳肝木。
)一日身重體痛,(肝木傳脾土。
)五日而脹,(傳胃。
)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肝木傳脾土。
)五日而脹,(傳胃。
)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脾胃土傳腎水。
)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脾自傳胃。
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脾土傳腎水。
)三日背??筋痛小便閉,(傳膀胱。
)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閉,(腎傳膀胱。
)三日腹脹,(腎膀胱水傳小腸火。
)三日兩脅支痛。
(小腸傳心。
)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胃土傳腎水。
)三日背??筋痛小便閉,(傳膀胱。
)五日身體重,(膀胱水傳心火。
)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胻酸,)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