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患,由腎虛而緻者甚多,肝乃腎之子,而前陰腎之竅也,欲補其肝,能無顧其母乎。
而世俗執肝無補法之論,逢一疝症,輒謂肝實,過用克伐,死者多矣。
今《纂要》中全不載一補法,時師既無自悟之明,又無他書足考,焉得而不誤也。
按丹溪雲:疝有挾虛而發者,其脈不甚沉緊,而大豁無力者是也,當以參、術為君,疏導藥佐之,何嘗無補法哉!張仲景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本草衍義》稱其無不應驗,豈非補肝之效乎!餘每治病甚,氣上衝心危急者,以八味丸投之立應,又補腎之一驗也。
又大便不通者,當利大便,如許叔微、羅謙甫皆用芫花是己;小便不通者,當利小便,如許叔微治宋荀甫以五苓散是已。
今如《纂要》言不幹腎經,則五苓不當用,又言疝不可下,則芫花不當用,而所列者惟數種破氣之藥,苦辛雜收,寒熱無別,既不能補肝腎之真陰,又不能通利二竅,使邪有所洩,而徒耗其氣於冥冥之中,且日趨於危而不覺也,豈不悖哉! 潰瘍 一人生附骨疽,膿熟不能洩,潰而入腹,精神昏憒,粥藥不入,醫無所措手,延餘治。
餘診之脈細如蛛絲,氣息奄奄欲絕,餘曰:無傷也,可以鈹針刺其腹,膿大洩,然昏清稀洩,時若蟹吐沫。
在法為透膜不治,或訊餘。
餘又曰:無傷也,可治,參、耆、附子加厥陰行經之藥,大劑飲之,為制八味丸,丸成服之。
食大進,日啖飯升餘,肉數臠,旬日而平,所以知可治者。
潰瘍之脈洪實者死,徐細者生,今脈微細,形病相合,知其受補,故雲可治也。
所以刺其腹者,膿不洩有內攻之患,且按之而知其創深,即刺之無苦也。
所以信其不透膜,即透膜無損者,無惡候也。
所以服八味丸者,八味丸補腎,氣旺而上升,則胃口開而納食,故食大進也。
洩膿既多,刀圭之藥,其何能濟,遷延遲久,且有他患,故進開胃之藥,使多食粱肉以補之,肌乃速生。
此治潰瘍之要法也。
青霞散方 隆慶庚午,餘自秋闈歸,則亡妹已病,蓋自七月病乳腫不散,八月用火針取膿,醫以十全大補湯與之,外敷鐵箍散不效,反加喘悶,九月產一女,潰勢益大,兩乳爛盡,延及胸腋,膿水稠黏,出膿幾六七升,略無斂勢,十一月始歸就醫。
改用解毒和中平劑,外摻生肌散,龍骨、寒水石等劑,膿出不止,流濺所及,即腫泡潰膿,二旁紫黑,瘡口十數,胸前腋下,皆腫潰不可動側,其勢可畏,餘謂產後毒氣乘虛而熾,宜多服黃耆,解毒補血,益氣生肌,而醫不敢用,十二月中旬後益甚,瘡口廿餘。
諸藥盡試不效,始改用餘藥。
時膿穢黏滯,煎楮葉豬蹄湯沃之頓爽,乃制一方,名黃耆托裡湯,黃耆之甘溫以排膿益氣生肌為君,甘草補胃氣解毒,當歸身和血生血為臣,升麻、葛根、漏蘆為足陽明本經藥,及連翹、防風皆散結疏經,瓜蔞仁、黍黏子解毒去腫,皂角刺引至潰處,白芷入陽明敗膿長肌,又用川芎三分及肉桂炒柏為引用,每劑入酒一盞,煎送白玉霜丸,疏膿解毒。
時膿水稠黏,方盛未已,不可遽用收澀之藥,理宜追之,乃制青霞散外摻,明日膿水頓稀,痛定穢解,始有向安之勢,至辛未新正,患處皆生新肉,有紫腫處,俱用蔥慰法,隨手消散,但近腋足少陽分,尚未斂,乃加柴胡一錢,青皮三分,及倍川芎,膿水將淨者,即用搜膿散摻之,元宵後遂全安。
(白玉霜丸乃明礬末、雞子清為丸,每服一錢。
)凡治癰疽,須審經絡部分,今所患正在足陽明之分,少侵足少陽經分,俗醫不復省別,一概用藥,藥無嚮導,終歸罔功,甚可嘆也!近有患之劇甚,如亡妹所苦者,一庠友就餘求方,餘以冗未及應,諸瘍醫拱手以待其斃,餘甚傷焉,議且刊布其方,不忍自秘也。
隆慶辛未九日記。
青霞散 治癰疽潰爛,膿多不斂,先用楮葉豬蹄湯洗過,以此敷之。
青黛(二錢) 乳香(一錢五分) 沒藥(一錢五分) 韶粉(一錢) 海螵蛸(一錢五分) 枯礬(一錢) 白蘞(一錢) 寒水石(一錢) 冰片(三分) 紅粉霜(一錢。
各另研極細和勻,再研入) 杏仁(去皮尖,廿四個) 有死肉加白丁香(五分) 大癰疽爛疽甚腐多加銅綠(一錢五分) 此方專治潰瘍,因血熱肉腐,化而為膿,故用青黛涼血解毒,而使肉無腐為君,乳香、沒藥之活血止痛而消腫為臣,寒水石之寒而佐青黛以涼血,使肉不腐,枯礬之收澀排膿而追毒,韶粉、海螵蛸之收濕止膿汁之多而不燥,粉霜之拔毒,白蘞之斂創,冰片之透肌以為佐使,諸藥多燥,又假杏仁之油以潤之。
此制方之意也。
而世俗執肝無補法之論,逢一疝症,輒謂肝實,過用克伐,死者多矣。
今《纂要》中全不載一補法,時師既無自悟之明,又無他書足考,焉得而不誤也。
按丹溪雲:疝有挾虛而發者,其脈不甚沉緊,而大豁無力者是也,當以參、術為君,疏導藥佐之,何嘗無補法哉!張仲景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本草衍義》稱其無不應驗,豈非補肝之效乎!餘每治病甚,氣上衝心危急者,以八味丸投之立應,又補腎之一驗也。
又大便不通者,當利大便,如許叔微、羅謙甫皆用芫花是己;小便不通者,當利小便,如許叔微治宋荀甫以五苓散是已。
今如《纂要》言不幹腎經,則五苓不當用,又言疝不可下,則芫花不當用,而所列者惟數種破氣之藥,苦辛雜收,寒熱無別,既不能補肝腎之真陰,又不能通利二竅,使邪有所洩,而徒耗其氣於冥冥之中,且日趨於危而不覺也,豈不悖哉! 潰瘍 一人生附骨疽,膿熟不能洩,潰而入腹,精神昏憒,粥藥不入,醫無所措手,延餘治。
餘診之脈細如蛛絲,氣息奄奄欲絕,餘曰:無傷也,可以鈹針刺其腹,膿大洩,然昏清稀洩,時若蟹吐沫。
在法為透膜不治,或訊餘。
餘又曰:無傷也,可治,參、耆、附子加厥陰行經之藥,大劑飲之,為制八味丸,丸成服之。
食大進,日啖飯升餘,肉數臠,旬日而平,所以知可治者。
潰瘍之脈洪實者死,徐細者生,今脈微細,形病相合,知其受補,故雲可治也。
所以刺其腹者,膿不洩有內攻之患,且按之而知其創深,即刺之無苦也。
所以信其不透膜,即透膜無損者,無惡候也。
所以服八味丸者,八味丸補腎,氣旺而上升,則胃口開而納食,故食大進也。
洩膿既多,刀圭之藥,其何能濟,遷延遲久,且有他患,故進開胃之藥,使多食粱肉以補之,肌乃速生。
此治潰瘍之要法也。
青霞散方 隆慶庚午,餘自秋闈歸,則亡妹已病,蓋自七月病乳腫不散,八月用火針取膿,醫以十全大補湯與之,外敷鐵箍散不效,反加喘悶,九月產一女,潰勢益大,兩乳爛盡,延及胸腋,膿水稠黏,出膿幾六七升,略無斂勢,十一月始歸就醫。
改用解毒和中平劑,外摻生肌散,龍骨、寒水石等劑,膿出不止,流濺所及,即腫泡潰膿,二旁紫黑,瘡口十數,胸前腋下,皆腫潰不可動側,其勢可畏,餘謂產後毒氣乘虛而熾,宜多服黃耆,解毒補血,益氣生肌,而醫不敢用,十二月中旬後益甚,瘡口廿餘。
諸藥盡試不效,始改用餘藥。
時膿穢黏滯,煎楮葉豬蹄湯沃之頓爽,乃制一方,名黃耆托裡湯,黃耆之甘溫以排膿益氣生肌為君,甘草補胃氣解毒,當歸身和血生血為臣,升麻、葛根、漏蘆為足陽明本經藥,及連翹、防風皆散結疏經,瓜蔞仁、黍黏子解毒去腫,皂角刺引至潰處,白芷入陽明敗膿長肌,又用川芎三分及肉桂炒柏為引用,每劑入酒一盞,煎送白玉霜丸,疏膿解毒。
時膿水稠黏,方盛未已,不可遽用收澀之藥,理宜追之,乃制青霞散外摻,明日膿水頓稀,痛定穢解,始有向安之勢,至辛未新正,患處皆生新肉,有紫腫處,俱用蔥慰法,隨手消散,但近腋足少陽分,尚未斂,乃加柴胡一錢,青皮三分,及倍川芎,膿水將淨者,即用搜膿散摻之,元宵後遂全安。
(白玉霜丸乃明礬末、雞子清為丸,每服一錢。
)凡治癰疽,須審經絡部分,今所患正在足陽明之分,少侵足少陽經分,俗醫不復省別,一概用藥,藥無嚮導,終歸罔功,甚可嘆也!近有患之劇甚,如亡妹所苦者,一庠友就餘求方,餘以冗未及應,諸瘍醫拱手以待其斃,餘甚傷焉,議且刊布其方,不忍自秘也。
隆慶辛未九日記。
青霞散 治癰疽潰爛,膿多不斂,先用楮葉豬蹄湯洗過,以此敷之。
青黛(二錢) 乳香(一錢五分) 沒藥(一錢五分) 韶粉(一錢) 海螵蛸(一錢五分) 枯礬(一錢) 白蘞(一錢) 寒水石(一錢) 冰片(三分) 紅粉霜(一錢。
各另研極細和勻,再研入) 杏仁(去皮尖,廿四個) 有死肉加白丁香(五分) 大癰疽爛疽甚腐多加銅綠(一錢五分) 此方專治潰瘍,因血熱肉腐,化而為膿,故用青黛涼血解毒,而使肉無腐為君,乳香、沒藥之活血止痛而消腫為臣,寒水石之寒而佐青黛以涼血,使肉不腐,枯礬之收澀排膿而追毒,韶粉、海螵蛸之收濕止膿汁之多而不燥,粉霜之拔毒,白蘞之斂創,冰片之透肌以為佐使,諸藥多燥,又假杏仁之油以潤之。
此制方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