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將藥乘沸衝下,鼻吸其氣,俟溫即服,服即安臥,其效甚速。
然亦為血虛者設耳。
補精忌涼 補精之藥,固忌溫熱,然以天道驗之,時非溫熱,則地氣不能升而為雲,天氣不能降而為雨。
人身之道,何莫異斯,然則腎雖寒補,實資溫助,故昔人以蓯蓉、巴戟、故紙、茴香之類,發揚腎氣,使陰陽交蒸而生精。
知此理也,自丹溪出而黃柏、知母為補腎之藥,誤人多矣。
夫黃柏、知母雖稟北方寒水之氣而生,然其性降而不升,殺而不生,暫用其寒,可以益水,久服其苦,反能助火,經不雲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渴由血虛 治渴必須益血,蓋血即津液所化,津液既少,其血必虛,故須益血。
凡吐血之後,多能發渴,益知渴病生於血虛也。
脾虛補腎 今人隻知脾胃虛則當補,補之不應則補其母,如是足矣,而不知更有妙處,補腎是也,脾土克腎水,不相為用,如何反補其所勝以滋肝木,曰:不然,此其妙正在相剋處也。
五行以相剋為用,所以《尚書·大禹謨》說個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此聖人立言之妙,其說甚長,今且以水與土言之,水不得土,何處發生,何處安著,土不得水,卻是一個燥岔物事,如何生出萬物來。
水土相滋,動植化生,此造化相剋之妙。
而醫家所以謂脾為太陰濕土,濕之一字,分明土全賴水為用也,故曰補脾必先補腎。
至於腎精不足,則又須補之以味,古人以謂補腎不若補脾,二言各有妙理,不可偏廢也。
口糜 經雲: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宜以清涼之劑利小便,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相合,服之神效。
又雲:少陽之復,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則又當用苦寒之劑也。
如二法不效,則宜加炮乾薑之類反佐之。
身重宜補 身重之症,時師止知燥濕,而不知補虛,《素問·示眾容論》篇歷言肝虛腎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足知身重乃虛症也。
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消息與之。
五積 治積之法,理氣為先,氣既升降,津液流暢,積聚何由而生。
丹溪乃謂氣無形而不能作塊成聚,隻以消痰破血為主,誤矣。
天地間有形之物,每自無中生,何止積聚也。
戴復庵以一味大七氣湯治一切積聚,知此道歟。
肝積肥氣,用前湯煎熱待冷,卻以鐵器燒通紅,以藥淋之,乘熱服。
肺積息賁,用前湯加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錢。
心積伏梁。
用前湯加石菖蒲、半夏各半錢。
脾積痞氣,用前湯下紅圓子。
腎積奔豚,用前湯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半錢。
陰維病 《難經》雲:陰維為病,苦心痛。
陰維行諸陰而主榮,榮為血,血屬心,故苦心痛也。
潔古雲:其治在足少陽三陰交,仲景太陰證則理中湯,少陰證則四逆湯,厥陰證則當歸四逆吳茱萸湯。
氣疾求腎 今人治一切氣疾,止知求之脾肺,而不知求之腎,所以鮮效。
夫腎間動氣,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房勞過度,或稟受素弱,腎經不足,氣無管束,遂多鬱滯,是生諸疾,醫者以為是當理氣,枳、樸、烏藥、香附之類,集然前陳,而氣愈不可理矣。
宣之洩之,以快藥下之,而人之死者已過半矣。
於是醫之識見稍高者,以為脾虛不能運化精微之故,而眾事於補,然僅可以苟延歲月,而多至於因循蹉跎而不可救,此不知補腎之過也。
凡氣藥內須兼用和血之藥佐之,蓋未有氣滯而血能和者,血不和則氣益滯矣。
小便不利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何謂氣化,津液乃氣所化也。
「經脈別論」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益譬之蒸物然,陽氣上薰,金甑遂為津而下滴,此脾氣熏蒸肺葉,所以遂能調水道而輸膀胱也。
故小便不通之症,審系氣虛而水涸者,利之益甚,須以大劑人參,少佐升麻煎湯飲之。
陽升陰降,是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也,自然通利矣。
丹溪嘗治一人傷寒,得汗熱退後脈尚洪,此洪脈作虛脈論,與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當歸、芍藥、陳皮,數日其脈仍大,又小便不通,小腹下妨悶,頗為所苦,但仰臥則點滴而出,曰補藥服之未至,前藥內倍加黃耆、人參,大劑與服二日,小便方利。
大便不通 「金匱真言論」雲: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
故腎陰虛則大小便難,宜以地黃、蓯蓉、車前
然亦為血虛者設耳。
補精忌涼 補精之藥,固忌溫熱,然以天道驗之,時非溫熱,則地氣不能升而為雲,天氣不能降而為雨。
人身之道,何莫異斯,然則腎雖寒補,實資溫助,故昔人以蓯蓉、巴戟、故紙、茴香之類,發揚腎氣,使陰陽交蒸而生精。
知此理也,自丹溪出而黃柏、知母為補腎之藥,誤人多矣。
夫黃柏、知母雖稟北方寒水之氣而生,然其性降而不升,殺而不生,暫用其寒,可以益水,久服其苦,反能助火,經不雲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渴由血虛 治渴必須益血,蓋血即津液所化,津液既少,其血必虛,故須益血。
凡吐血之後,多能發渴,益知渴病生於血虛也。
脾虛補腎 今人隻知脾胃虛則當補,補之不應則補其母,如是足矣,而不知更有妙處,補腎是也,脾土克腎水,不相為用,如何反補其所勝以滋肝木,曰:不然,此其妙正在相剋處也。
五行以相剋為用,所以《尚書·大禹謨》說個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此聖人立言之妙,其說甚長,今且以水與土言之,水不得土,何處發生,何處安著,土不得水,卻是一個燥岔物事,如何生出萬物來。
水土相滋,動植化生,此造化相剋之妙。
而醫家所以謂脾為太陰濕土,濕之一字,分明土全賴水為用也,故曰補脾必先補腎。
至於腎精不足,則又須補之以味,古人以謂補腎不若補脾,二言各有妙理,不可偏廢也。
口糜 經雲: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宜以清涼之劑利小便,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相合,服之神效。
又雲:少陽之復,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則又當用苦寒之劑也。
如二法不效,則宜加炮乾薑之類反佐之。
身重宜補 身重之症,時師止知燥濕,而不知補虛,《素問·示眾容論》篇歷言肝虛腎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足知身重乃虛症也。
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消息與之。
五積 治積之法,理氣為先,氣既升降,津液流暢,積聚何由而生。
丹溪乃謂氣無形而不能作塊成聚,隻以消痰破血為主,誤矣。
天地間有形之物,每自無中生,何止積聚也。
戴復庵以一味大七氣湯治一切積聚,知此道歟。
肝積肥氣,用前湯煎熱待冷,卻以鐵器燒通紅,以藥淋之,乘熱服。
肺積息賁,用前湯加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錢。
心積伏梁。
用前湯加石菖蒲、半夏各半錢。
脾積痞氣,用前湯下紅圓子。
腎積奔豚,用前湯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半錢。
陰維病 《難經》雲:陰維為病,苦心痛。
陰維行諸陰而主榮,榮為血,血屬心,故苦心痛也。
潔古雲:其治在足少陽三陰交,仲景太陰證則理中湯,少陰證則四逆湯,厥陰證則當歸四逆吳茱萸湯。
氣疾求腎 今人治一切氣疾,止知求之脾肺,而不知求之腎,所以鮮效。
夫腎間動氣,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房勞過度,或稟受素弱,腎經不足,氣無管束,遂多鬱滯,是生諸疾,醫者以為是當理氣,枳、樸、烏藥、香附之類,集然前陳,而氣愈不可理矣。
宣之洩之,以快藥下之,而人之死者已過半矣。
於是醫之識見稍高者,以為脾虛不能運化精微之故,而眾事於補,然僅可以苟延歲月,而多至於因循蹉跎而不可救,此不知補腎之過也。
凡氣藥內須兼用和血之藥佐之,蓋未有氣滯而血能和者,血不和則氣益滯矣。
小便不利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何謂氣化,津液乃氣所化也。
「經脈別論」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益譬之蒸物然,陽氣上薰,金甑遂為津而下滴,此脾氣熏蒸肺葉,所以遂能調水道而輸膀胱也。
故小便不通之症,審系氣虛而水涸者,利之益甚,須以大劑人參,少佐升麻煎湯飲之。
陽升陰降,是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也,自然通利矣。
丹溪嘗治一人傷寒,得汗熱退後脈尚洪,此洪脈作虛脈論,與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當歸、芍藥、陳皮,數日其脈仍大,又小便不通,小腹下妨悶,頗為所苦,但仰臥則點滴而出,曰補藥服之未至,前藥內倍加黃耆、人參,大劑與服二日,小便方利。
大便不通 「金匱真言論」雲: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
故腎陰虛則大小便難,宜以地黃、蓯蓉、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