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臺醫話

關燈
遍刻送人,凡窮鄉僻巷元醫者,當各置一冊,以備臨時之用,亦保產之道也。

    餘刻有增補一編更善。

     小兒科,《薛氏醫案》內有幼科四種。

    《景嶽全書》內有《小兒則》、《痘症注》,以及《幼幼集成》、《慈幼箋》皆佳。

     痘科,聶久吾《活幼心法》與《痘疹定論》皆佳。

     外科,《薛氏醫案》內九種外科最佳,以立齋原由外科出身,故其業精。

    次《景嶽全書》內《外科鈐》以及《外科正宗》皆佳,然此唯專門者始得其妙。

     《醫宗金鑑》,九十卷,類分十一科,廣輯詳註,可謂大成。

    其中《外科心法要訣》十六卷,皆繪有圖,所當參看。

     按外科雖雲由濕熱熱毒而緻,然症有陰有陽,須分別虛實,始得其治。

    如症一涉虛即用內托之法,自可萬全,切不可專用外治,以及寒涼等劑。

    如業外科而不知內托之法,此不可與言醫也。

     艾火有起死回生之功,凡治外科無名癰毒,以及疔瘡當初起時,總以獨蒜切片置患處,用艾火灸之。

    不痛灸至痛止,痛灸至不痛止,此絕妙法也。

     《眼科大全》佳,即《審視瑤函》。

    外《銀海精微》,《千金》、《外臺》皆可。

     論曰:方書至今日汗牛充棟,不為不多矣,然其中書有醇疵,家有大小,不可不辨。

    大家議論精詳,見理老到,所謂醇也,小家議論駁雜,卑無高論,所謂疵也。

    猶時文中有大家與墨卷是也,然讀墨卷而不讀大家,猶可以混科名,讀醫書而不讀大家,必至於害人性命,蓋見理不透,認症不準確,鮮有不敗事者。

    此所以不得不廣搜博取,慎思明辨也。

    入門之道,首在於博極群書,博則多見多聞,不得於此,必得於彼。

    自然左右逢源。

    昔程子曰,聖賢之道先博後約,未有耳目狹而心廣者。

    吾於醫道亦雲。

     論脈 脈不可看坊間所售叔和脈訣。

    晉王叔和撰脈經十卷,為醫家一經,最妙書也。

    其實並無脈訣歌括之式,後因真書喪亡,五代時高陽生偽造歌訣,假冒叔和之名,魚目混珠,遂使其書不可為訓,歷代諸名家辨之詳矣,而士材辨之尤力。

    今人所見不廣,不知真假,群以此書奉為典型,家弦戶誦,以緻脈理不明,大為所誤,良可唄也,然而脈書惟李士材《診家正眼》議論精詳,皆本《內經》,實千古脈家之大成。

    次之《瀕湖脈學》、張景嶽《脈神章》,皆有道之言,而景嶽十六脈尤為簡老概括。

    然必平日先看《士材三書》二十八脈,與瀕湖二十七脈,然後方看景嶽十六脈,始知議論簡老,概括之妙,此餘閱歷之言,亦凡事由博入約自然之理,不可不知所先後也,會心人自領之。

     脈有三部九侯,寸關尺三部也,浮中沉九侯也。

    每部各有浮中沉三侯故曰九。

    每侯五十至,每一部脈看一百五十至,三部共四百五十至,左右六部共九百至。

    今人胡亂看之,可謂粗之至矣。

    左寸屬心,關屬肝,尺屬腎,謂之心肝腎。

    右寸屬肺,關屬脾,尺屬命門,謂之肺脾命門。

    然而左尺右尺皆腎也,左腎屬水,右腎屬火,命門居兩腎之中,士材辨之詳矣,而亦謂之肺脾命者,不過分別令人便記耳。

    然右尺腎火,即命門相火亦通。

     人迎系陽明胃脈,氣口系太陰肺脈,所謂寸口即氣口也,非指左右而言也。

    李士材《醫宗必讀》與張景嶽書辨之甚詳,不可膠柱而鼓瑟也。

     寸關尺三部歌訣,實照依《內經》新編,此圖悉載《士材三書·診家正眼》中,並《醫宗必讀·四言脈訣》,一見自明(按大小腸系下焦部位,高陽生偽訣竟列之心肺上部,謬也)。

    今照《內經》改正:左心膻中肝膈腎,內與小腸膀胱並。

    右肺胸中連胃脾,命門大腸皆一定。

     二十八脈名目歌訣:(瀕湖二十七脈無疾脈)浮沉遲數動牢革,長短洪微疾滑澀:緊緩細濡代促弦,散芤結伏弱虛實。

    此餘所新編便記者,以浮沉遲數四字作起,提綱也,以虛實二字作結,點睛也。

    極有深意,明乎此,可與言脈矣。

     浮沉遲數四字提綱訣:(亦新編)洪虛散芤濡微革,七脈俱在浮分得。

    若夫伏牢細弱實,五脈又於沉中別。

    緩澀結代遲之形,滑緊促動數之列。

    惟有弦脈與長短,三脈不在四部設。

     景嶽十六脈,有論在前。

     浮沉遲數,洪微滑澀,弦芤緊緩,結伏虛實。

     死脈六部歌訣,此即無胃氣之脈,內經所謂真藏脈見是也。

    雀啄連來三兩啄,屋漏半日一點落,魚翔似有又如無,蝦遊靜中忽一躍,彈石硬來尋即去,搭指散亂如解索,寄語醫人仔細看,六脈一見休下藥。

     奇經八脈,此二十八脈之外,另有此奇經八脈也。

    督、任、沖、帶、陽蹻、陰蹻、陽維、陰維。

     診脈法 滑伯仁曰,診脈之道,先調自己氣息,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取定關位,去下前後二指,初輕候消息之,次中候消息之,自寸關至尺逐部尋究。

    一呼一吸之間脈行四至為率,閏以太息五至,為平脈也。

    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

    各以其部斷之。

     又曰,臂長則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

    三部之內大小浮沉遲數同等,尺寸陰陽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強弱相應,四時之脈不相戾,命曰平人。

    其或一部之內獨大、獨小、獨疾、獨遲,左右強弱之相反,四時男女之相背,皆病脈也。

    左手不和為病在表,為陽、主四肢。

    右手不和為病在裡,為陰、主腹藏。

     又曰,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則陰陽虛實不別也。

    上者為陽,下者為陰,來者為陽,去者為陰,至者為陽,止者為陰也。

    上者自尺部上幹寸口,陽生於陰也。

    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

    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

    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

    應曰至,息曰止也。

     重輕審察 扁鵲曰,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

     脈分四時六氣 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為初之氣,厥陰風木主令。

    經曰,厥陰之至其脈弦。

     春分至小滿,為二之氣,少陰君火主令,經曰,少陰之至其脈鉤。

     小滿至六月大暑,為三之氣,少陽相火主令,經曰,少陽之至大而浮。

     大暑至八月秋分,為四之氣,大陰濕土主令,經曰,太陰之至其脈沉。

     秋分至十月小雪,為五之氣,陽明燥金主令,經曰,陽明之至短而澀。

     小雪至十二月大寒,為六之氣,太陽寒水主令,經曰,太陽之至大而長。

     脈分五臟 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

     五藏平脈 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木稍,曰肝平。

    招招猶迢迢。

    揭高舉也。

    高揭長竿,稍必和緩,乃弦長而兼和緩柔軟之象也。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如循琅玕,曰心平。

    連珠、琅玕,皆狀其盛滿流行,而無太過不及之弊也。

     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

    和柔者悠悠揚揚也。

    相離者不模糊也。

    如雞踐地,取其緩而不迫胃氣之妙也。

     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

    厭厭、聶聶澀之象也。

    如落榆莢毛之象也。

    輕浮和緩為和平之象。

     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

    喘喘、累累、如鉤,此三者皆心脈之陽也,而濟之以沉石,則陰陽和平也。

     反關脈 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手陽明大腸經也,以其不正行於關上,故曰反關,必反其手而診之,乃可見也。

    左手得之主貴,右手行之主富,左右俱反富貴兩全,男女皆然。

     衝陽太谿太衝 衝陽者,胃脈也。

    一曰趺陽,在足面大指間五寸骨間動脈是也。

    凡病勢危篤,當侯衝陽,以驗其胃氣之有無,蓋土為萬物之母,資生之本也。

    故經曰衝陽絕死不治。

     太谿者,腎脈也。

    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動脈是也。

    凡病勢危篤,當侯太谿,以驗其腎氣之有無,蓋水為天一之元,資始之本也。

    故經曰太谿絕死不治。

     太衝者,肝脈也。

    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

    經曰診病人太衝有無可以決生死。

    《難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是人當吐,不吐者死。

     脈有不可言傳之說 脈之理微,自古記之,昔在黃帝,生而神靈,猶曰若窺深淵,而迎浮雲。

    許叔微曰,脈之理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

    凡可以筆墨載,可以口舌言者,皆跡象也。

    至於神聖,非心領神會,烏能盡其元微,如古人形容胃氣之脈,而曰不浮不沉,此跡象也,可以中候求也。

    不疾不徐,此跡象也,可以至數求也。

    獨所謂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非古人秘而不言,欲名狀之而不可得,故「引而不發,躍如。

    」於言詞之表,以待能者之自認耳。

    東垣至此亦窮於詞說,而但言脈貴有神,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跡象求、言語告也。

    又如形容滑脈而曰替替然如珠之圓轉。

    形容澀脈而曰如雨沾沙。

    形容緊脈而曰如切繩轉索。

    形容散脈而曰如楊花散漫。

    形容任脈而曰寸口丸丸。

    此皆跡象之外別有神理,就其所言之狀,正惟窮於言語,故借形似以揣摹之耳,蓋悟理雖入微之事,然跡象未明,從何處悟入,思境未苦,從何處悟出。

    必於四言之訣,二十七字之法誦之極其熟,思之極其苦,夫然後靈明自動,神鬼來通。

    啟玄子曰:「欲登泰岱,非徑奚從?詣扶桑,無舟莫適。

    」其是之謂乎。

     因形氣以定診之說 逐脈審察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士也。

    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洪。

    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沉數。

    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

    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

    看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

    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

    少壯之脈多大,老年之脈多虛。

    酒後之脈常數,飯後之脈常洪。

    遠行之脈必疾,久飢之脈必空。

    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

    經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死。

    」其可不察於此乎! 診貴提綱之說 脈者氣血之先,陰陽之兆,貴得其綱領而提摯之也。

    左手為陽,右手為陰。

    關前為陽,關後為陰。

    浮取為陽,沉取為陰。

    長大為陽,短小為陰。

    明乎此,而脈之大端已在是矣。

    故曰約而言之,隻浮沉遲數已見其梗概,博而考之,雖二十四字未盡其精詳。

    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脈有相似宜辨 洪與虛皆浮也,浮而有力為洪,浮而無力為虛。

    沉與伏皆沉也,沉脈行筋間,重按即見;伏脈行於骨間,重按不見,必推筋至骨乃可見也。

    數與緊皆急也,數脈以六至得名,而緊則不必六至,惟弦急而左右彈狀,如切緊繩也。

    遲與緩皆慢也,遲則三至,極其遲慢,緩則四至,徐而不迫。

    實與牢皆兼弦大實長之四脈也,實則浮中沉三取皆然;牢則但於沉侯取也。

    洪與實皆有力也,洪則重按少衰,實則按之亦強也。

    革與牢皆大而弦也,革則浮取而得,牢則沉取而見也,濡與弱皆細小也,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見也;弱主沉分,輕取不可見也。

    細與微皆無力也,細則指下分明,微則似有若無模糊難見矣。

    促結澀代皆有止者也,數時一止為促,緩時一止為結,往來遲滯似止非止為澀,動而中止不能自還止有定數為代。

     脈有相反宜參 浮沉者脈之升降也,遲數者脈之急慢也,滑澀者脈之通滯也,虛實者脈之剛柔也,長短者脈之盈縮也,洪微者脈之盛衰也,緊緩者脈之張馳也,牢革者脈之內外也。

    動伏者脈之出處也,促結者脈之陰陽也,濡弱者脈之窮於進退者也,芤弦者脈之見於盛衰者也。

    經曰前大後小,前小後大,來疾去徐,來徐去疾,去不盛,來反盛,去盛來不盛,乍大乍小,乍長乍短,乍數乍疏,是又二脈之偶見者也。

     脈無根有兩說 以寸關尺三部言之,尺為根,關為幹,寸為枝葉。

    若尺部無神,則無根矣,以浮中沉三侯言之,沉侯為根,中侯為幹,浮侯為枝葉,若沉侯不應,則無根矣。

     女人脈法 陰博陽別謂之有子。

    (謂尺中之陰脈搏大,與寸部之陽部迥別者,乃有子也。

    )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虛血衰於下,則陽火上亢矣,血為火迫不得安其位,乃為崩漏之疾。

    )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手少陰者心脈也,動甚者形如豆粒,急數有力也。

    心主血,血旺乃能成胎,心脈動甚而旺之象,故當妊子) 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有病,如腹痛拘急之類。

    無邪脈,謂無病脈也。

    )婦人慾生,其脈離經,夜半覺,日中則生也。

    (離經者謂離於常經之脈,如昨小今大,昨澀今滑,昨浮今沉之類。

    夜半覺,日中生子者,子午相沖也。

    ) 小兒脈法 小兒五歲以下,未可診寸關尺,惟看男左女右虎口食指第一節寅位,為風關,脈見易治。

    第二節卯位,為氣關,脈見為病深。

    第三節辰位,為命關,脈見為命危。

    紫脈為熱,紅脈傷寒,青脈驚風,白脈疳疾,黃脈隱隱為常侯也,黑脈者多危,脈紋入掌為內鉤,紋彎裡為風寒,紋灣外為食積。

     五歲以上,以一指取寸關尺三部,六至為和平,七八至為熱,四五至為寒。

     半歲以下,於額前眉端髮際之間,以名中食三指候之。

    兒頭在左舉右手候,兒頭在右舉左手候,食指近發為上,名指近眉為下,中指為中。

    三指俱熱,外感於風,鼻塞咳嗽。

    三指俱冷,外感於寒,內傷飲食,發熱吐瀉。

    食中二指熱,主上熱下冷。

    名中二指熱,主夾驚。

    食指熱,主食滯。

     七診 岐伯曰:察九侯七診(九候注見前)。

    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些言九候之中有獨見之脈,而與他部不同,即按其部而知其病之所在也。

    七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