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說約
關燈
小
中
大
脅痛(季肋痛附)
脅痛屬少陽,本肝經病,左為怒火、死血,右為痰食、七情、負重勞傷、閃挫瘀血,屬有餘,脈弦數者宜疏利之;憂郁悲哀、房勞傷損屬不足,脈芤者宜清升補益。
又季肋痛者屬痰,連小腹者為血積,宜消痰行血。
遺滑 遺滑皆相火所動、濕熱所為,以主藏者腎,而主洩者肝也。
有熱則流溢,有心不攝腎者,有思欲不遂者,有傷色滑洩者,尺脈必數,去濕熱、降相火、安心神、滋水藏則止矣。
赤白濁 赤濁屬小腸火,濕傷血也;白濁屬大腸金,濕傷氣也,宜燥濕降火,或升提之。
心虛者宜清,腎虛者宜補,其尺脈洪數與遺滑同。
淋(氣、血、石、膏、勞) 五淋皆屬於熱,腎虛則溺數,膀胱熱則水澀也。
氣淋遺瀝,脈沈弱;血淋莖痛,脈澀數;石淋溺砂,尺脈有力;膏淋如膏,脈洪數;勞淋痛引氣衝,脈沈數。
又腎虛、死血、老人氣虛、痰熱隔滯,亦皆成淋,總宜清心補腎、解熱利水,不可發汗。
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屬氣虛、血虛、實熱、痰氣閉塞、蓄血,皆宜吐之,氣升則水自降也。
肺燥宜清肺,腎熱而膀胱不利宜瀉火,脾濕不運宜燥脾,大腸瀉則小腸竭宜分利,氣滯宜通,實熱宜清,大虛宜補,氣結宜提,孕婦宜升舉,老人宜補腎,其脈必浮弦澀。
小便不禁 小便不禁,心腎氣虧也,赤屬熱,白屬寒。
肺虛宜補氣,膀胱虛宜澀脫,挾寒宜溫腎,挾熱宜清心。
老人下元不足,寒者居多;小兒脬氣未固,熱者居多;妊婦遺尿宜清熱,產後遺尿宜補陰,其脈遲為寒,數為熱,可類推也。
脫肛 脫肛屬氣虛、血虛與熱,他病後氣陷、脈虛宜補氣,病後血虛、脈澀宜補血,陽明火性下迫、脈數宜清火,老人血燥、產後血虛、脈澀無力宜滋補,久痢脈虛宜補脾,小兒久瀉脈弱宜補益,皆宜兼用升提。
喉痹 喉痹者,俗名乳蛾,乃相火沖逆也。
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標。
火性急速,故病發暴悍,且吸門為人身之門戶,若卒腫痛、水漿不入、語言不通,其病危矣,治必大湧其痰,或刺其腫處,急則治其標也,脈必洪數。
脾胃門 傷食 傷食者,病在脾胃,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然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湧於上則嘔吐,積於中則痞滿,注於下則洩瀉。
生冷則受寒,堅硬則不化,酒酪則中濕,油膩則積滯,挾風寒痰氣則發熱停結,種種病因,未可悉舉。
其脈氣口洪滑,若微弱者為裡虛,人迎浮必兼外感也。
消食健脾,固不待言,大約始則在上宜吐,繼則在中宜消,終則在下宜下。
積聚症瘕痞塊 積者,陰也,血之所積,五藏所生,其發有根,其痛有處,其脈結伏;聚者,陽也,氣之所聚,六腑所成,其發無根,其痛無定,其脈浮結。
左屬死血,右屬氣食,中屬痰飲,其實皆太陰脾土之病,正氣不足,邪氣踞之,不攻何待?然急攻則正氣轉傷,惟初宜用攻,中宜攻補相兼,末宜用補,去之及半,純用溫補,所謂「大積大聚,衰其半而已」。
如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軟者摩之,鹹以軟之,苦以瀉之,全其氣而補之,隨其所利而行之,隨機應之可也。
成塊曰癥,或有或無曰瘕,痞即脾之否,積塊即癥之類,治亦同法。
蓋癥者,徵也,實有徵驗之謂;瘕者,假也,亦假物而成之謂;痞者,否也,不通之謂;而塊則有形矣,可辨而治之,總不可以峻削,以病非一日而成,豈可一日而愈乎? 氣門 氣滯 氣滯皆因濕熱痰積所緻,上滯則痞悶,中滯則刺痛或周身,下滯則秘結,須散火破氣、養血補虛,其脈必沈。
血門 吐血 吐血屬胃實、肝經受傷也。
陽盛身熱、脈數為積熱怒火,必先痰後血,宜涼血行氣;陰盛身涼、脈遲為心力勞傷,必先血後痰,宜滋陰。
脈大而芤,嘔血同治。
衄血 衄血,熱溢肺胃也,宜涼血為主,若不止,必氣鬱也,須調氣,氣行則血自歸經。
白者為汗,紅者為衄。
咳血嗽血唾血咯血 咳血屬肺,嗽血屬脾,隨唾出者屬腎,咯則胞絡受傷,紅絲則肺腎俱傷,總宜滋陰降火。
溺血 溺血,心經受熱、小腸火熾也,暴熱實熱者宜利之,若因虛損房勞,宜滋陰補腎。
便血 便血,腹痛者為腸風,略痛者為臟毒。
清者,風也;紅者,熱也;黑者,熱甚;血黯者,寒也;濁者,毒也;不痛者,濕也;糟粕混者,食積也。
初宜和血祛風,久宜止澀補脾。
若先血後糞,血從大腸來也,謂之臟毒,宜清大腸之火;先糞後血,血從小腸來也,謂之結陰便血,宜清小腸之火;前後雜見,血從脾胃來,宜涼血。
痔漏 痔者,食積大腸所緻,所謂「腸澼為痔」也。
雖有牛舌、雞冠、翻花、蜂窠、穿腸等名,總以涼血為主,而瀉火和血,或寬潤升提,自宜兼治。
穀道左右別出一孔、流膿血水,名曰痔漏,須以溫暖內補,涼劑外敷。
痰門 喘哮 喘者,火逆上氣不下也。
火爍肺氣,氣衰則喘,其盛者,肺中之火耳。
氣虛火入肺者,宜補氣;陰虛火剋金者,宜壯水;風寒宜散,濕氣宜滲,暑邪宜驅,肺熱宜清,痰壅宜消,氣鬱宜發,停飲宜吐,火實宜降。
其脈浮滑者吉,澀數者兇。
氣促曰喘,有聲曰哮,總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所緻,治實相同。
噁心嘈雜噯氣 噁心屬胃虛,脈必緊滑,宜溫中散寒;若鬱火,脈必滑數,宜和中清利;久病體虛,脈必虛微,宜補益元氣。
此症停痰者多,總宜豁痰開胃。
嘈雜者,氣滿痰結為本,否滿火鬱為標,宜順氣消痰降火;若血少胃虛、得食即止者,宜補之。
噯氣者,胃中有火也,宜消食豁痰、順氣開鬱。
嘔吐噦 嘔吐噦總屬於胃。
嘔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屬陽明;吐者,有物無聲,血病,屬太陰;噦者,有聲無物,氣病,屬少陽。
上焦吐者,氣也,脈浮而洪,食已即吐;中焦吐者,積也,脈浮而遲,或吐而痛,或痛而吐;下焦吐者,寒也,脈沈而遲,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總以平胃為主。
其症:氣則眩暈,食則滿悶,寒則厥冷,熱則便結,痰則不止,水則怔忡,瘀血則腥,客風則熱,暑則煩渴,氣虛則脹,蟲則咳痛,須分治之。
脈必滑數而弦,虛細者易,實大者難也。
飯逆 飯逆者,氣逆上衝,土敗木賊也。
不足者,勞役傷脾則陰火上炎,久病中虛則寒火相搏,宜補之;有餘者,飽食則不降,痰鬱則不舒,宜導之。
脈浮緩可治,弦急無力者難也。
噎膈反胃關格 (五噎:食噎、氣噎、勞噎、憂噎、思噎;五膈:熱膈、寒膈、氣膈、恚膈、憂膈) 噎膈反胃,總屬血液衰耗、胃脘乾枯。
其槁在上者,能飲難食,為噎膈;槁在下者,食久復吐,為反胃。
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噎膈屬熱,反胃屬寒,然亦勿拘,審其陰傷火旺者,養血為急;脾傷陰盛者,溫補為先,而順氣消痰、補血開鬱、養胃清火、潤肺滋燥,可相兼
又季肋痛者屬痰,連小腹者為血積,宜消痰行血。
遺滑 遺滑皆相火所動、濕熱所為,以主藏者腎,而主洩者肝也。
有熱則流溢,有心不攝腎者,有思欲不遂者,有傷色滑洩者,尺脈必數,去濕熱、降相火、安心神、滋水藏則止矣。
赤白濁 赤濁屬小腸火,濕傷血也;白濁屬大腸金,濕傷氣也,宜燥濕降火,或升提之。
心虛者宜清,腎虛者宜補,其尺脈洪數與遺滑同。
淋(氣、血、石、膏、勞) 五淋皆屬於熱,腎虛則溺數,膀胱熱則水澀也。
氣淋遺瀝,脈沈弱;血淋莖痛,脈澀數;石淋溺砂,尺脈有力;膏淋如膏,脈洪數;勞淋痛引氣衝,脈沈數。
又腎虛、死血、老人氣虛、痰熱隔滯,亦皆成淋,總宜清心補腎、解熱利水,不可發汗。
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屬氣虛、血虛、實熱、痰氣閉塞、蓄血,皆宜吐之,氣升則水自降也。
肺燥宜清肺,腎熱而膀胱不利宜瀉火,脾濕不運宜燥脾,大腸瀉則小腸竭宜分利,氣滯宜通,實熱宜清,大虛宜補,氣結宜提,孕婦宜升舉,老人宜補腎,其脈必浮弦澀。
小便不禁 小便不禁,心腎氣虧也,赤屬熱,白屬寒。
肺虛宜補氣,膀胱虛宜澀脫,挾寒宜溫腎,挾熱宜清心。
老人下元不足,寒者居多;小兒脬氣未固,熱者居多;妊婦遺尿宜清熱,產後遺尿宜補陰,其脈遲為寒,數為熱,可類推也。
脫肛 脫肛屬氣虛、血虛與熱,他病後氣陷、脈虛宜補氣,病後血虛、脈澀宜補血,陽明火性下迫、脈數宜清火,老人血燥、產後血虛、脈澀無力宜滋補,久痢脈虛宜補脾,小兒久瀉脈弱宜補益,皆宜兼用升提。
喉痹 喉痹者,俗名乳蛾,乃相火沖逆也。
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標。
火性急速,故病發暴悍,且吸門為人身之門戶,若卒腫痛、水漿不入、語言不通,其病危矣,治必大湧其痰,或刺其腫處,急則治其標也,脈必洪數。
脾胃門 傷食 傷食者,病在脾胃,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然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湧於上則嘔吐,積於中則痞滿,注於下則洩瀉。
生冷則受寒,堅硬則不化,酒酪則中濕,油膩則積滯,挾風寒痰氣則發熱停結,種種病因,未可悉舉。
其脈氣口洪滑,若微弱者為裡虛,人迎浮必兼外感也。
消食健脾,固不待言,大約始則在上宜吐,繼則在中宜消,終則在下宜下。
積聚症瘕痞塊 積者,陰也,血之所積,五藏所生,其發有根,其痛有處,其脈結伏;聚者,陽也,氣之所聚,六腑所成,其發無根,其痛無定,其脈浮結。
左屬死血,右屬氣食,中屬痰飲,其實皆太陰脾土之病,正氣不足,邪氣踞之,不攻何待?然急攻則正氣轉傷,惟初宜用攻,中宜攻補相兼,末宜用補,去之及半,純用溫補,所謂「大積大聚,衰其半而已」。
如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軟者摩之,鹹以軟之,苦以瀉之,全其氣而補之,隨其所利而行之,隨機應之可也。
成塊曰癥,或有或無曰瘕,痞即脾之否,積塊即癥之類,治亦同法。
蓋癥者,徵也,實有徵驗之謂;瘕者,假也,亦假物而成之謂;痞者,否也,不通之謂;而塊則有形矣,可辨而治之,總不可以峻削,以病非一日而成,豈可一日而愈乎? 氣門 氣滯 氣滯皆因濕熱痰積所緻,上滯則痞悶,中滯則刺痛或周身,下滯則秘結,須散火破氣、養血補虛,其脈必沈。
血門 吐血 吐血屬胃實、肝經受傷也。
陽盛身熱、脈數為積熱怒火,必先痰後血,宜涼血行氣;陰盛身涼、脈遲為心力勞傷,必先血後痰,宜滋陰。
脈大而芤,嘔血同治。
衄血 衄血,熱溢肺胃也,宜涼血為主,若不止,必氣鬱也,須調氣,氣行則血自歸經。
白者為汗,紅者為衄。
咳血嗽血唾血咯血 咳血屬肺,嗽血屬脾,隨唾出者屬腎,咯則胞絡受傷,紅絲則肺腎俱傷,總宜滋陰降火。
溺血 溺血,心經受熱、小腸火熾也,暴熱實熱者宜利之,若因虛損房勞,宜滋陰補腎。
便血 便血,腹痛者為腸風,略痛者為臟毒。
清者,風也;紅者,熱也;黑者,熱甚;血黯者,寒也;濁者,毒也;不痛者,濕也;糟粕混者,食積也。
初宜和血祛風,久宜止澀補脾。
若先血後糞,血從大腸來也,謂之臟毒,宜清大腸之火;先糞後血,血從小腸來也,謂之結陰便血,宜清小腸之火;前後雜見,血從脾胃來,宜涼血。
痔漏 痔者,食積大腸所緻,所謂「腸澼為痔」也。
雖有牛舌、雞冠、翻花、蜂窠、穿腸等名,總以涼血為主,而瀉火和血,或寬潤升提,自宜兼治。
穀道左右別出一孔、流膿血水,名曰痔漏,須以溫暖內補,涼劑外敷。
痰門 喘哮 喘者,火逆上氣不下也。
火爍肺氣,氣衰則喘,其盛者,肺中之火耳。
氣虛火入肺者,宜補氣;陰虛火剋金者,宜壯水;風寒宜散,濕氣宜滲,暑邪宜驅,肺熱宜清,痰壅宜消,氣鬱宜發,停飲宜吐,火實宜降。
其脈浮滑者吉,澀數者兇。
氣促曰喘,有聲曰哮,總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所緻,治實相同。
噁心嘈雜噯氣 噁心屬胃虛,脈必緊滑,宜溫中散寒;若鬱火,脈必滑數,宜和中清利;久病體虛,脈必虛微,宜補益元氣。
此症停痰者多,總宜豁痰開胃。
嘈雜者,氣滿痰結為本,否滿火鬱為標,宜順氣消痰降火;若血少胃虛、得食即止者,宜補之。
噯氣者,胃中有火也,宜消食豁痰、順氣開鬱。
嘔吐噦 嘔吐噦總屬於胃。
嘔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屬陽明;吐者,有物無聲,血病,屬太陰;噦者,有聲無物,氣病,屬少陽。
上焦吐者,氣也,脈浮而洪,食已即吐;中焦吐者,積也,脈浮而遲,或吐而痛,或痛而吐;下焦吐者,寒也,脈沈而遲,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總以平胃為主。
其症:氣則眩暈,食則滿悶,寒則厥冷,熱則便結,痰則不止,水則怔忡,瘀血則腥,客風則熱,暑則煩渴,氣虛則脹,蟲則咳痛,須分治之。
脈必滑數而弦,虛細者易,實大者難也。
飯逆 飯逆者,氣逆上衝,土敗木賊也。
不足者,勞役傷脾則陰火上炎,久病中虛則寒火相搏,宜補之;有餘者,飽食則不降,痰鬱則不舒,宜導之。
脈浮緩可治,弦急無力者難也。
噎膈反胃關格 (五噎:食噎、氣噎、勞噎、憂噎、思噎;五膈:熱膈、寒膈、氣膈、恚膈、憂膈) 噎膈反胃,總屬血液衰耗、胃脘乾枯。
其槁在上者,能飲難食,為噎膈;槁在下者,食久復吐,為反胃。
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噎膈屬熱,反胃屬寒,然亦勿拘,審其陰傷火旺者,養血為急;脾傷陰盛者,溫補為先,而順氣消痰、補血開鬱、養胃清火、潤肺滋燥,可相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