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說約
關燈
小
中
大
感也。
感寒則陰盛而陽虛,感熱則陽盛而陰虛。
心虛則怯,小腸虛則濁,肝虛則攣,膽虛則恐,脾虛則洩,胃虛則吐,肺虛則咳,大腸虛則痢,腎虛則腰痛,膀胱虛則癃。
氣虛則表虛,血虛則裡虛,脈必(主軟緩微弱)軟緩微弱,此其常也。
大約心虛補血,肺虛補氣,脾虛補中,肝虛緩中,腎虛補精,兼用“虛則補母”之法,則虛可治矣。
雜症分目 風門 頭眩 頭眩者,氣體虛衰,火動其痰也。
即有因風者,亦必有痰,故曰:“無痰不能作眩。
”脈必上溢下空。
其症:風則脈浮項強,寒則脈緊拘痛,暑則脈虛煩渴,濕則脈細垂重。
大抵內虛宜固本,外邪宜和解;肥人宜清痰降火兼補氣,瘦人宜滋陰降火兼抑肝。
脈必浮弦滑數者吉,虛搏澀脫者兇。
頭痛 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耳。
脈必浮弦而滑。
若太陽則脈浮而髮際痛,陽明則脈長而額前痛,少陽則脈弦而頭角痛,太陰則脈沉必吐痰腹滿而痛,少陰則脈微沉而腦痛,厥陰則脈微緩而巔痛。
血虛則脈芤而星星,氣虛則脈大而眩暈,食積則脈緊而飽後節痛,痰涎則脈滑而眉稜亦痛。
大抵風則抽掣,寒則拘急,熱則煩心,濕則頭重,痰則欲吐。
治宜清痰降火兼散風邪。
至於偏頭痛,亦屬少陽,左屬風與血虛,右屬濕痰與熱,又當隨症治之。
如手足青而寒者,又為真頭痛,不可治也。
脈浮滑者生,短澀者死。
頭風 頭風起於過暖反緻受寒。
太陽則眉稜至腦後痛,脈浮緊弦數;陽明則痛達齒頰,脈洪弦數;少陽則耳前後左右痛,脈浮弦數,即偏頭痛也。
太陰無症,若少陰則虛煩不眠,脈虛數微弱,即血虛頭痛也;厥陰則畏寒肢冷,脈沉弦急。
當審左為血虛,右為濕痰,久為火鬱,而治其風熱與痰。
面風 面風浮腫屬陽明胃經。
大抵虛則能食,熱則不食,陽盛則面熱,陽衰則面寒,胃熱則面瘡,須辨而治之。
目 目病屬風熱、血少、神勞、腎虛,脈必弦洪而數。
在表宜除風散熱,在裡宜養血安神;眼皮紅爛宜瀉脾,兩眥肉綻宜瀉心,白上紅筋宜瀉肺,兩輪腫痛宜瀉肝,瞳昏作痛宜瀉腎,多淚作癢宜疏風,瞳神無光宜補腎,視物昏花宜補氣,乾枯宜補血,羞明宜補氣,眼眶脹痛宜抑肝順氣,目眩不定宜宣風去痰。
統治宜四物,以目主肝,肝藏血也。
然脾為諸陰之首,目為血脈之宗,若不兼理脾胃,豈治本者哉? 耳 耳者,腎之外候,水涸火炎則癢且鳴,左屬肝火,右屬相火,脈必洪數,治宜瀉火補水。
停膿作痛則去風熱,聾則調氣開關。
若病後陰虛火動,必補血降火。
鼻 鼻為肺竅,鼻塞則感風寒,宜驅風發汗;鼻淵則外寒束內熱,宜散之;鼻衄則血不歸經,宜清之。
至若傷酒則生齄,傷風則乾痛等症,不可不用涼劑也。
口舌唇 口病,熱極則糜爛,中虛火上炎,總屬於熱。
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胃熱則口淡,熱甚則口臭,宜瀉火滋腎。
舌病,外因強短,內因則腫長,腎虛則淡黑,肺痰則脹,肝衄則瘡,以至重舌、木舌,莫非心火為熾,以舌乃心之苗也,治宜涼膈瀉心。
唇病屬脾,風則瞤動,寒則掀翻,熱則乾裂,血虛則淡,氣虛則腫,又當從脾胃補瀉之。
牙 牙屬腎,牙床屬胃,又胃脈貫上齦,大腸脈貫下齦也。
動搖者腎虛,宜滋陰補腎;口臭者胃熱,宜安胃瀉火;呷風則痛者,腸胃有風邪,宜清熱去風;若生疳出血,皆熱症也,總以降火為主。
痛風(麻木附) 痛風者,濕痰濁血流注為痛,肝木病也。
血熱之際,三氣相侵,熱得寒而凝,受濕而著,遇風而閉,是以作痛。
其症:風則脈浮汗黃,寒則脈緊掣髓,濕則脈細重痛,熱則脈數煩疼,內傷則刺痛,食積則停痰,血氣虛則不榮理。
治宜行氣活血、流濕疏風,久則帶補,其大要也。
若麻木是為不仁,麻屬氣虛,久麻則氣血為風痰所湊;木屬濕痰死血,久木則氣血凝滯,外挾風寒,此不特痛風為然。
痹 五痹者,春為筋痹,夏為脈痹,長夏為肌痹,秋為皮痹,冬為骨痹。
又風勝為行痹,脈浮宜散風;寒勝為痛痹,脈緊宜散寒;濕勝為著痹,脈澀宜散濕。
至如氣虛則麻,濕痰瘀血則木,又宜和血通氣、消痰逐瘀,當與痛風參看,不可補之太早也。
斑疹 斑者,心火克肺,故紅見皮膚,乃熱毒也,然有陰陽之分。
脈如洪數,為腸胃風熱之標病,謂之陽斑,宜表裡清之;脈如遲緩,為肺脾心腎之陰火,謂之陰斑,宜溫散之。
疹如蛟跡,起伏隱現,非比斑有錦紋,此必結胸下痢,宜清散之。
蓋少陽相火發為斑,少陰君火發為疹,白輕紅重而紫黑危也。
脈者,血之波,爛發斑血見皮膚,其脈必伏,須細察之。
寒門 咳嗽 咳者有聲無痰,肺氣傷也;嗽者無聲有痰,脾濕動也;咳嗽者有聲有痰,傷肺氣動脾濕也。
治嗽以治痰為先,治痰以理氣為本。
其症:火則面赤,濕則有聲,鬱則發喘,頑則如膏,清則不黏,風則頓出,寒則惡寒,酒則內熱,食則濃黃。
五更嗽為食積,上午嗽為胃火,午後嗽為陰虛,黃昏嗽為火浮於肺。
若幹嗽則陰虛火動,咳膿血者須防肺痿、肺癰,皆難治也。
自表入者病在陽,宜辛溫散邪;自內生者病在陰,宜甘以壯水、潤以養金。
其脈:風浮,寒緊,濕細,熱數,痰涎則滑,房勞則澀,脾則濡,肝衰則短,肺傷則浮短。
大約浮大者順,沈伏者逆也。
(與痰門參看) 心痛 心痛者,包絡痛也。
古有飲食、風冷、熱悸、蟲疰、氣九種,須知:鬱氣則否結而脈沈微急,宜主調氣;瘀血則隱隱而脈沈弦澀,宜主和血;痰涎則結礙而脈滑,宜主消痰。
若久鬱則痛不甚而止發無常,脈必澀弱虛數,宜開鬱調氣血兼清熱。
痛在胃上下者,胃脘也。
氣鬱則脈沈,痰凝則脈滑,火鬱則脈弦數,食停則滑緊,受寒則脈緊,傷熱則脈數,蛔厥則脈無定,瘀血則脈澀,胃虛則脈弱。
理氣、驅痰、降火、消食、除寒、去熱、安蛔、逐瘀、暖胃,須隨症治之。
凡痛脈沈細者吉,浮弦者兇。
若真心痛者,大寒犯心或汙血衝心,手足俱青,乃絕症也。
腹痛 腹痛必因血脈凝澀,雖主於寒,亦有熱者,必脹閉拒按、喜寒、脈實氣粗、新病年壯補心不效者也,反此皆寒。
太陰則中脘痛,少陰則臍腹痛,厥陰則小腹痛。
又寒則綿綿,熱則不常,食則欲便,痰則溺澀,火則腸鳴,蟲則吐水,氣則痞悶,瘀血則不移,中虛則不思飲食。
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濁氣在上者湧之,清氣在下者提之,治之大法也。
脈沈小者生,浮大者死。
暑門 瘧 瘧者,陰陽相爭,即指營衛言也。
陰勝則寒,陽勝則熱,先寒後熱為寒瘧,先熱後寒為溫瘧,熱而不寒為瘅瘧。
雖寒熱本屬少陽,亦有六經形症,邪在三陽(風熱暑濕)為外感,宜汗宜吐;邪在三陰(生冷積滯)為內傷,宜溫宜和。
其脈多弦,遲則寒,數則熱,代散者危也。
語曰:“無痰不成瘧。
”故必兼
感寒則陰盛而陽虛,感熱則陽盛而陰虛。
心虛則怯,小腸虛則濁,肝虛則攣,膽虛則恐,脾虛則洩,胃虛則吐,肺虛則咳,大腸虛則痢,腎虛則腰痛,膀胱虛則癃。
氣虛則表虛,血虛則裡虛,脈必(主軟緩微弱)軟緩微弱,此其常也。
大約心虛補血,肺虛補氣,脾虛補中,肝虛緩中,腎虛補精,兼用“虛則補母”之法,則虛可治矣。
雜症分目 風門 頭眩 頭眩者,氣體虛衰,火動其痰也。
即有因風者,亦必有痰,故曰:“無痰不能作眩。
”脈必上溢下空。
其症:風則脈浮項強,寒則脈緊拘痛,暑則脈虛煩渴,濕則脈細垂重。
大抵內虛宜固本,外邪宜和解;肥人宜清痰降火兼補氣,瘦人宜滋陰降火兼抑肝。
脈必浮弦滑數者吉,虛搏澀脫者兇。
頭痛 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耳。
脈必浮弦而滑。
若太陽則脈浮而髮際痛,陽明則脈長而額前痛,少陽則脈弦而頭角痛,太陰則脈沉必吐痰腹滿而痛,少陰則脈微沉而腦痛,厥陰則脈微緩而巔痛。
血虛則脈芤而星星,氣虛則脈大而眩暈,食積則脈緊而飽後節痛,痰涎則脈滑而眉稜亦痛。
大抵風則抽掣,寒則拘急,熱則煩心,濕則頭重,痰則欲吐。
治宜清痰降火兼散風邪。
至於偏頭痛,亦屬少陽,左屬風與血虛,右屬濕痰與熱,又當隨症治之。
如手足青而寒者,又為真頭痛,不可治也。
脈浮滑者生,短澀者死。
頭風 頭風起於過暖反緻受寒。
太陽則眉稜至腦後痛,脈浮緊弦數;陽明則痛達齒頰,脈洪弦數;少陽則耳前後左右痛,脈浮弦數,即偏頭痛也。
太陰無症,若少陰則虛煩不眠,脈虛數微弱,即血虛頭痛也;厥陰則畏寒肢冷,脈沉弦急。
當審左為血虛,右為濕痰,久為火鬱,而治其風熱與痰。
面風 面風浮腫屬陽明胃經。
大抵虛則能食,熱則不食,陽盛則面熱,陽衰則面寒,胃熱則面瘡,須辨而治之。
目 目病屬風熱、血少、神勞、腎虛,脈必弦洪而數。
在表宜除風散熱,在裡宜養血安神;眼皮紅爛宜瀉脾,兩眥肉綻宜瀉心,白上紅筋宜瀉肺,兩輪腫痛宜瀉肝,瞳昏作痛宜瀉腎,多淚作癢宜疏風,瞳神無光宜補腎,視物昏花宜補氣,乾枯宜補血,羞明宜補氣,眼眶脹痛宜抑肝順氣,目眩不定宜宣風去痰。
統治宜四物,以目主肝,肝藏血也。
然脾為諸陰之首,目為血脈之宗,若不兼理脾胃,豈治本者哉? 耳 耳者,腎之外候,水涸火炎則癢且鳴,左屬肝火,右屬相火,脈必洪數,治宜瀉火補水。
停膿作痛則去風熱,聾則調氣開關。
若病後陰虛火動,必補血降火。
鼻 鼻為肺竅,鼻塞則感風寒,宜驅風發汗;鼻淵則外寒束內熱,宜散之;鼻衄則血不歸經,宜清之。
至若傷酒則生齄,傷風則乾痛等症,不可不用涼劑也。
口舌唇 口病,熱極則糜爛,中虛火上炎,總屬於熱。
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胃熱則口淡,熱甚則口臭,宜瀉火滋腎。
舌病,外因強短,內因則腫長,腎虛則淡黑,肺痰則脹,肝衄則瘡,以至重舌、木舌,莫非心火為熾,以舌乃心之苗也,治宜涼膈瀉心。
唇病屬脾,風則瞤動,寒則掀翻,熱則乾裂,血虛則淡,氣虛則腫,又當從脾胃補瀉之。
牙 牙屬腎,牙床屬胃,又胃脈貫上齦,大腸脈貫下齦也。
動搖者腎虛,宜滋陰補腎;口臭者胃熱,宜安胃瀉火;呷風則痛者,腸胃有風邪,宜清熱去風;若生疳出血,皆熱症也,總以降火為主。
痛風(麻木附) 痛風者,濕痰濁血流注為痛,肝木病也。
血熱之際,三氣相侵,熱得寒而凝,受濕而著,遇風而閉,是以作痛。
其症:風則脈浮汗黃,寒則脈緊掣髓,濕則脈細重痛,熱則脈數煩疼,內傷則刺痛,食積則停痰,血氣虛則不榮理。
治宜行氣活血、流濕疏風,久則帶補,其大要也。
若麻木是為不仁,麻屬氣虛,久麻則氣血為風痰所湊;木屬濕痰死血,久木則氣血凝滯,外挾風寒,此不特痛風為然。
痹 五痹者,春為筋痹,夏為脈痹,長夏為肌痹,秋為皮痹,冬為骨痹。
又風勝為行痹,脈浮宜散風;寒勝為痛痹,脈緊宜散寒;濕勝為著痹,脈澀宜散濕。
至如氣虛則麻,濕痰瘀血則木,又宜和血通氣、消痰逐瘀,當與痛風參看,不可補之太早也。
斑疹 斑者,心火克肺,故紅見皮膚,乃熱毒也,然有陰陽之分。
脈如洪數,為腸胃風熱之標病,謂之陽斑,宜表裡清之;脈如遲緩,為肺脾心腎之陰火,謂之陰斑,宜溫散之。
疹如蛟跡,起伏隱現,非比斑有錦紋,此必結胸下痢,宜清散之。
蓋少陽相火發為斑,少陰君火發為疹,白輕紅重而紫黑危也。
脈者,血之波,爛發斑血見皮膚,其脈必伏,須細察之。
寒門 咳嗽 咳者有聲無痰,肺氣傷也;嗽者無聲有痰,脾濕動也;咳嗽者有聲有痰,傷肺氣動脾濕也。
治嗽以治痰為先,治痰以理氣為本。
其症:火則面赤,濕則有聲,鬱則發喘,頑則如膏,清則不黏,風則頓出,寒則惡寒,酒則內熱,食則濃黃。
五更嗽為食積,上午嗽為胃火,午後嗽為陰虛,黃昏嗽為火浮於肺。
若幹嗽則陰虛火動,咳膿血者須防肺痿、肺癰,皆難治也。
自表入者病在陽,宜辛溫散邪;自內生者病在陰,宜甘以壯水、潤以養金。
其脈:風浮,寒緊,濕細,熱數,痰涎則滑,房勞則澀,脾則濡,肝衰則短,肺傷則浮短。
大約浮大者順,沈伏者逆也。
(與痰門參看) 心痛 心痛者,包絡痛也。
古有飲食、風冷、熱悸、蟲疰、氣九種,須知:鬱氣則否結而脈沈微急,宜主調氣;瘀血則隱隱而脈沈弦澀,宜主和血;痰涎則結礙而脈滑,宜主消痰。
若久鬱則痛不甚而止發無常,脈必澀弱虛數,宜開鬱調氣血兼清熱。
痛在胃上下者,胃脘也。
氣鬱則脈沈,痰凝則脈滑,火鬱則脈弦數,食停則滑緊,受寒則脈緊,傷熱則脈數,蛔厥則脈無定,瘀血則脈澀,胃虛則脈弱。
理氣、驅痰、降火、消食、除寒、去熱、安蛔、逐瘀、暖胃,須隨症治之。
凡痛脈沈細者吉,浮弦者兇。
若真心痛者,大寒犯心或汙血衝心,手足俱青,乃絕症也。
腹痛 腹痛必因血脈凝澀,雖主於寒,亦有熱者,必脹閉拒按、喜寒、脈實氣粗、新病年壯補心不效者也,反此皆寒。
太陰則中脘痛,少陰則臍腹痛,厥陰則小腹痛。
又寒則綿綿,熱則不常,食則欲便,痰則溺澀,火則腸鳴,蟲則吐水,氣則痞悶,瘀血則不移,中虛則不思飲食。
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濁氣在上者湧之,清氣在下者提之,治之大法也。
脈沈小者生,浮大者死。
暑門 瘧 瘧者,陰陽相爭,即指營衛言也。
陰勝則寒,陽勝則熱,先寒後熱為寒瘧,先熱後寒為溫瘧,熱而不寒為瘅瘧。
雖寒熱本屬少陽,亦有六經形症,邪在三陽(風熱暑濕)為外感,宜汗宜吐;邪在三陰(生冷積滯)為內傷,宜溫宜和。
其脈多弦,遲則寒,數則熱,代散者危也。
語曰:“無痰不成瘧。
”故必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