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關燈
小
中
大
日之後,應屬三陰之經,不受邪,不傳也。
)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入陰者,入三陰臟,實陰臟自病。
)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不傳,不入陽明之腑,不傳少陽之經也。
入陽明腑,亦陽明腑自病。
傳少陽經,亦少陽經自病也。
)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使經不傳,使榮衛不傳榮衛也。
針榮衛中之胃經,以洩榮衛之氣,故愈。
傳經二字,是榮衛傳榮衛。
陽旺之人,乃能再經。
針胃經以洩陽旺之氣,陰陽自和,故病癒而不再傳。
若陽氣不旺之人,如榮衛不能汗解,則入三陰之臟,不能再作經也。
)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三日為少陽經之期。
脈小,少陽經氣不動。
) 風家,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日一經,十二日,則榮衛傳榮衛兩周。
以上八章論傳經。
)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
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
以陽數七,陰數六也。
(此章言榮衛表病,不入裏大概,不必拘執。
) 傳經讀法 經字應當作兩解。
一作表字解,一作裏字解。
表則統屬於榮衛,裏則各分臟腑。
傳字應作兩解,一作入字解,一作傳字解。
由榮衛入臟腑曰入,既入此臟此腑,則不再入彼臟彼腑之謂。
由榮衛傳榮衛曰傳,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
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
不論何日應傳何經,隻要不見何經本臟本腑之病,仍是惡寒發熱身痛,仍是榮衛之事之謂。
榮衛者,六經公共之表氣也。
臟腑者,六經各個之裏氣也。
公共的為傳,各個的為入。
名雖曰入,其實乃為各個自病也,人身臟腑以外,皆為榮衛,皮毛屬太陽,皮下白肉屬陽明,白肉下之膜屬少陽,膜下紅肉屬太陰,骨屬少陰,筋屬厥陰。
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雲雲也。
疑難篇 疑難各章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足即伸。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脈浮,自汗,尿數,心煩,惡寒,攣急,乃津液耗傷的陰虧證。
厥,乾,躁,煩,吐,乃中宮陽亡的寒症。
熱藥耗津拔陽,故服熱藥,中氣轉寒。
但雖中寒,而津傷絡熱,故攣急譫語,燒針,拔陽更甚。
)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兩(而)譫語。
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脛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之。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
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乾,煩燥,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
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兩脛乃伸。
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陽旦證,即桂枝湯證。
附子能補陽,亦能拔陽。
躁為陽氣拔跟,雖陽明譫語,先溫中回陽,後用清潤,病則壞矣。
法則嚴焉。
以上二章,論榮衛壞入太陰脾臟牽連肝胃。
)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當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渴欲飲水四句,接醫下之也句讀。
如其不下者句下,有心下不痞意。
無所苦,無胃實證。
前為榮衛而太陰,後為榮衛而陽明。
此一章論榮衛壞入太陰脾臟,借陽明胃燥以明之。
)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洩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痲湯主之。
(中氣虛寒,金燥木熱,上逆下陷,經絡閉塞,此病復雜矣。
此一章論榮衛牽連肝肺壞病。
)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小便難也。
(由榮衛中風而陽明病,為陽明中風,口苦少陽,滿喘陽明,寒熱脈浮太陽。
為三陽合病。
)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
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
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
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脈浮太陽,緊與咽燥,口苦少陽。
腹滿至身重陽明,心中九句,先接身重句讀。
三陽合病之陽明,陽不實,濕反多。
)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申明上章小便不利,汗出多,小便即少也。
)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
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
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弦少陽,浮太陽,太陽明。
短氣腹滿黃噦,陽明。
鼻乾潮熱陽明。
脇痛心痛嗜臥少陽。
少陽經,循耳前後。
不尿腹滿為脾敗,噦為胃敗,故成不治。
)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
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腹滿身重至遺尿諸證,如加自汗,是陽明燥極之證,如不自汗而發汗傷津,譫語更甚。
如下之,則傷胃陽也。
若自汗句,接遺尿句讀。
以上五章,論榮衛與陽明少陽合病。
) 陽明病,脈沉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
但浮,必盜汗出。
(沉緊,閉束之象,熱不能通,故潮熱有時。
浮為陰虛熱越,故盜汗。
)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痛。
翕翕如有熱狀。
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
脈緊則愈。
(尿難骨痛,水濕之病。
穀氣作汗,水濕即出。
先狂而後汗出,鬱而後通也。
)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
二三日,咳而嘔,手足厥者。
必苦頭痛。
若不咳不嘔不厥者,頭不痛。
(咳嘔厥,脈緊之證,閉束不降,故頭痛。
)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
而咳,其人必苦咽痛。
若不咳者,咽不痛。
(眩與咳,皆閉束不降,咽痛者,氣不降也。
以上四章,論陽明脈緊。
)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
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不可與。
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少陽經結,故十餘日病不解,他經無十餘日病仍如故者。
自吐自下,大柴胡證。
大柴餘波,故與調胃,如非大柴餘波,腹滿便溏,乃太陰寒證。
但嘔而無自吐自下,故知非大柴胡證。
嘔與自吐自下,皆大柴胡證,故以既嘔,則知自吐自下也。
)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
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表半在裏也。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
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少陽病,即病結,小柴胡湯補中升降以解結。
惡寒,冷滿,硬細,皆結。
頭汗表結,脈沉裏結。
得屎而解,用大柴胡湯也。
以上二章,論少陽與陽明少陰之疑似證。
)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
吐下則悸而驚。
(由榮衛中風,而少陽經病,為少陽中風。
少陽不直接中風。
此一章論少陽病當保津 液。
)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由榮衛中風而太陰病,為太陰中風。
) 少陰中風,陽微陰浮,為欲愈。
(由榮衛中風而少陰病,為少陰中風。
)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由榮衛中風而厥陰病,為厥陰中風。
世謂三陰直中,其根據即在此。
然則上文陽明中風,少陽中風,又將何說。
以上三章,論三陰將愈之證。
)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疑闕。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疑闕。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疑闕。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疑闕。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疑闕。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疑闕。
疑難篇讀法 讀傷寒論,要一眼將整個看個了然。
偶因一章,疑難費解,便將整個耽擱。
本篇讀法,為能一眼了然整個之故。
將疑難費解各章,列為最後一篇。
吾人了然整個之後,再讀疑難各章,疑難者,亦不疑難矣。
類傷寒病篇 類傷寒各章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溫乃木氣疏洩之病,風乃木氣疏洩之氣,溫病忌發汗,發汗則疏洩又疏洩矣。
風溫雲者,疏洩又疏洩之病也。
自汗出以下諸證,皆疏洩之甚,肺陰復亡之現象。
此風字,非風寒之風也。
此一章,論溫病。
溫病未立方,原理即方也。
)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
(津液傷,故脈細。
)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緻痙。
(發汗太多,故津液傷。
)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
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身熱足寒等等,痙病等等,皆津液傷所緻。
痙病現證如此。
)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痙病方詳金匱。
)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以上五章論痙病。
) 濕家之為病。
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土色為黃,土氣為濕,故濕病則身黃。
濕阻榮衛,故身疼發熱。
)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
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關節疼煩,脈沉而細,濕傷津,故疼痛脈細。
)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脂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脂乃脂膏之脂,寒字作痰字解。
下有熱而胸有痰,所以舌上如脂也。
)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
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緻也。
(日晡,乃申酉時,此時空氣收斂,風濕歸內故劇。
)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
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微微似欲汗出者,惟病人自己知道。
)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小便利,大便硬,津液傷,濕不去。
必小便減,大便和,濕乃去也。
)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濕流關節,陽虛不能外達。
)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內藥鼻中,藥方缺。
)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汗喘陽亡於上,便利陽亡於下,上下脫,中氣亡,故死也。
以上九章,論濕病。
)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闆齒燥。
若發汗則惡寒甚。
加溫針則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
(暍乃暑火,暑火傷肺,肺主皮毛,與榮衛相合,肺熱故作寒熱。
身重,疼痛,毛聳,逆冷,身熱,因於肺熱。
肺熱難於呼吸,故口開。
肺熱則腎熱,故齒燥。
弦細芤遲,皆暑傷津液之象。
遲者熱則脈緩也。
)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肺熱則汗出而渴,肺內熱,故外惡寒。
暍病方祥金匱。
)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緻也。
(暑天浴於冷水,水氣將熱氣閉住,故發熱身疼重也。
以上三章,論暍病。
)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
答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
(霍者大也,又散之速也。
升降倒行,中氣將亡之大亂也。
)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
自吐下,利止復更發熱也。
(榮衛根於脾胃,故吐利則作寒熱。
吐則傷津,故利止復更發熱。
) 霍亂,頭疼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霍亂病,有熱霍亂,有寒霍亂,濕霍亂,乾霍亂,寒熱混合霍亂。
經文隻論濕寒二種也。
)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寒霍亂中,常有此病。
陽亡極速,故用四逆湯。
)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欲利而尿又利,又大汗出,脈又欲絕,陽將亡也,故用四逆湯回陽。
) 吐下已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汗出而厥,陽將亡矣,故用通脈四逆回陽,加豬膽汁養胃膽之陰,以收陽氣也。
) 惡寒,脈微而復和,利止亡血也。
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脈和而惡寒為亡血者,陽氣既微,陰血亦弱也。
故用四逆補陽,人參補氣以生血。
和字不可誤利字。
)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身痛不休為有表證,故用桂枝湯。
)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脈平,此病已愈之脈。
以上九章論霍亂。
) 傷寒,其脈微濇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
轉入陰必利。
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矢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
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本嘔下利,此是霍亂,不可用傷寒三陰之法為治。
便硬矢氣,此是陽明,又不可用霍亂之法為治。
) 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
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
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六日為一經,後六日為後經。
能食而病癒,胃陽旺也。
能食而病不愈,乃霍亂病下利之後虛證也。
以上二章,乃傷寒霍亂相似之病。
然霍亂不傳經,蓋借霍亂以證傷寒耳。
) 大病差後喜唾,久而不了了者。
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此病常有。
)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中虛胃熱,胃熱,則氣不降,故少氣。
)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腰下有水,乃濕熱瘀阻。
) 傷寒差已,復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
脈浮者,以汗解之,脈實者,以下解之。
(惟少陽經病纏綿,因其在表裏之間也。
若無少陽經證,浮以汗解,實以下解。
)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勞復多熱多結。
)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
損穀則愈。
(病新差,脾胃弱,損穀以養脾胃。
以上六章,論差後勞復。
)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
或引陰中筋(痙)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醫陽以陰,醫陰以陽,天人之妙,皆圓運動。
此一章,論陰陽易病。
) 類傷寒篇讀法 傷寒論,乃人身整個病。
人身有臟腑,有榮衛,榮衛主表,臟腑主裏,表裏之間又有少陽之經。
人身整個病者,腑病熱,臟病寒。
榮病熱,衛病寒。
少陽之經,病半熱半寒是也。
溫痙濕暍霍亂諸章,所以借證傷寒整個的病,非論溫痙濕暍霍亂的病。
為一目了然傷寒整個的病計,應將整個以外各章,另列一篇,以清界限。
溫痙濕暍諸章,非傷寒整個的病,是傷寒類似的病也。
讀法總結 研究傷寒論,鬚根據事實,以探求學理。
內容六瓣之一橘,事實也。
本篇榮衛病各章,原文稱為太陽病。
表病責在榮衛,或由表入腑而病陽熱,或由表入臟而病陰寒,隻視各人素來陰陽之偏耳。
若將表病責在太陽,起首便將表裏混亂。
所以後人又添出傳經為熱,直中為寒之臆度。
整個傷寒論的理路,更使人無法找尋。
本篇首揭榮衛,名正言順,事實顯然。
上篇榮衛本病,為桂痲汗法之病,陽明胃腑本病,為三承氣下法之病,三陰臟本病,為薑附溫法之病。
少陽膽經本病,為柴胡和解之病。
上章各章,應作一氣讀。
一概念間,便將整個傷寒論的本體了然。
中篇各章,皆本體較復的事實。
然既能於一概念間了然上篇的整個,自能於一概念間了然中篇的整個也。
下篇榮衛壞病,由本體病變壞而來。
上中篇揭出本病,正以使下篇易於分別何以成壞病也。
下篇陽明胃腑病寒,名雖陽明,實則陽明陽退也。
下篇三陰臟病熱,太陰則濕盛鬱住木氣,木鬱則生熱也。
少陰則心火與腎水同氣,火敗則水寒,火復則生熱也。
厥陰則肝經與心包同氣,相火敗則木氣寒,相火復則生熱也。
少陽膽經壞病,少陽經與臟腑相通,亦如榮衛與臟腑相通,故少陽亦有壞病也。
如此則一概念間了然下篇的整個。
如此則一概念間,了然三篇仍是整個。
傳經另立一篇,所以使傳經二字的意義,徹底明顯也。
疑難各章,另立一篇,事實與文字,多費思索之故,有礙一概念間整個認識的成功也。
類證另立一篇,不因借證旁參之故,窒礙本論整個之表現也。
人身一個小宇宙,整個的傷寒論,乃整個人身,整個宇宙的剖解學,與修理學。
認識整個傷寒論,一切外感內傷各病的原理,自能認識。
此篇次序,乃為求認識整個傷寒論之一法耳。
爰為訣以作全篇之歸納焉。
訣曰: 傷寒之病,先分表裏,表曰榮衛,裏曰臟腑。
榮熱衛寒,腑熱臟寒,寒熱偏見,運動不圓。
榮衛之法,桂枝麻黃,總統六經,並非太陽。
太陽桃核,陽明承氣,少陽曰經,大小柴劑。
太陰四逆,少陰附子,厥陰烏梅,諸法由此。
腑不病寒,臟不病熱,腑寒臟熱,別有關涉。
榮衛少陽,乃有壞病,少陰厥陰,獨有死證。
傳經二字,令人滋疑。
隻問見證,莫拘日期。
傷寒之法,是一整個,表裏與經,條理不錯。
整個之外,溫痙等則,借證傷寒,另列於後。
)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入陰者,入三陰臟,實陰臟自病。
)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不傳,不入陽明之腑,不傳少陽之經也。
入陽明腑,亦陽明腑自病。
傳少陽經,亦少陽經自病也。
)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使經不傳,使榮衛不傳榮衛也。
針榮衛中之胃經,以洩榮衛之氣,故愈。
傳經二字,是榮衛傳榮衛。
陽旺之人,乃能再經。
針胃經以洩陽旺之氣,陰陽自和,故病癒而不再傳。
若陽氣不旺之人,如榮衛不能汗解,則入三陰之臟,不能再作經也。
)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三日為少陽經之期。
脈小,少陽經氣不動。
) 風家,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日一經,十二日,則榮衛傳榮衛兩周。
以上八章論傳經。
)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
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
以陽數七,陰數六也。
(此章言榮衛表病,不入裏大概,不必拘執。
) 傳經讀法 經字應當作兩解。
一作表字解,一作裏字解。
表則統屬於榮衛,裏則各分臟腑。
傳字應作兩解,一作入字解,一作傳字解。
由榮衛入臟腑曰入,既入此臟此腑,則不再入彼臟彼腑之謂。
由榮衛傳榮衛曰傳,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
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
不論何日應傳何經,隻要不見何經本臟本腑之病,仍是惡寒發熱身痛,仍是榮衛之事之謂。
榮衛者,六經公共之表氣也。
臟腑者,六經各個之裏氣也。
公共的為傳,各個的為入。
名雖曰入,其實乃為各個自病也,人身臟腑以外,皆為榮衛,皮毛屬太陽,皮下白肉屬陽明,白肉下之膜屬少陽,膜下紅肉屬太陰,骨屬少陰,筋屬厥陰。
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雲雲也。
疑難篇 疑難各章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足即伸。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脈浮,自汗,尿數,心煩,惡寒,攣急,乃津液耗傷的陰虧證。
厥,乾,躁,煩,吐,乃中宮陽亡的寒症。
熱藥耗津拔陽,故服熱藥,中氣轉寒。
但雖中寒,而津傷絡熱,故攣急譫語,燒針,拔陽更甚。
)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兩(而)譫語。
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脛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之。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
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乾,煩燥,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
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兩脛乃伸。
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陽旦證,即桂枝湯證。
附子能補陽,亦能拔陽。
躁為陽氣拔跟,雖陽明譫語,先溫中回陽,後用清潤,病則壞矣。
法則嚴焉。
以上二章,論榮衛壞入太陰脾臟牽連肝胃。
)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當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渴欲飲水四句,接醫下之也句讀。
如其不下者句下,有心下不痞意。
無所苦,無胃實證。
前為榮衛而太陰,後為榮衛而陽明。
此一章論榮衛壞入太陰脾臟,借陽明胃燥以明之。
)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洩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痲湯主之。
(中氣虛寒,金燥木熱,上逆下陷,經絡閉塞,此病復雜矣。
此一章論榮衛牽連肝肺壞病。
)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小便難也。
(由榮衛中風而陽明病,為陽明中風,口苦少陽,滿喘陽明,寒熱脈浮太陽。
為三陽合病。
)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
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
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
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脈浮太陽,緊與咽燥,口苦少陽。
腹滿至身重陽明,心中九句,先接身重句讀。
三陽合病之陽明,陽不實,濕反多。
)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申明上章小便不利,汗出多,小便即少也。
)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
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
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弦少陽,浮太陽,太陽明。
短氣腹滿黃噦,陽明。
鼻乾潮熱陽明。
脇痛心痛嗜臥少陽。
少陽經,循耳前後。
不尿腹滿為脾敗,噦為胃敗,故成不治。
)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
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腹滿身重至遺尿諸證,如加自汗,是陽明燥極之證,如不自汗而發汗傷津,譫語更甚。
如下之,則傷胃陽也。
若自汗句,接遺尿句讀。
以上五章,論榮衛與陽明少陽合病。
) 陽明病,脈沉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
但浮,必盜汗出。
(沉緊,閉束之象,熱不能通,故潮熱有時。
浮為陰虛熱越,故盜汗。
)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痛。
翕翕如有熱狀。
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
脈緊則愈。
(尿難骨痛,水濕之病。
穀氣作汗,水濕即出。
先狂而後汗出,鬱而後通也。
)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
二三日,咳而嘔,手足厥者。
必苦頭痛。
若不咳不嘔不厥者,頭不痛。
(咳嘔厥,脈緊之證,閉束不降,故頭痛。
)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
而咳,其人必苦咽痛。
若不咳者,咽不痛。
(眩與咳,皆閉束不降,咽痛者,氣不降也。
以上四章,論陽明脈緊。
)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
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不可與。
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少陽經結,故十餘日病不解,他經無十餘日病仍如故者。
自吐自下,大柴胡證。
大柴餘波,故與調胃,如非大柴餘波,腹滿便溏,乃太陰寒證。
但嘔而無自吐自下,故知非大柴胡證。
嘔與自吐自下,皆大柴胡證,故以既嘔,則知自吐自下也。
)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
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表半在裏也。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
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少陽病,即病結,小柴胡湯補中升降以解結。
惡寒,冷滿,硬細,皆結。
頭汗表結,脈沉裏結。
得屎而解,用大柴胡湯也。
以上二章,論少陽與陽明少陰之疑似證。
)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
吐下則悸而驚。
(由榮衛中風,而少陽經病,為少陽中風。
少陽不直接中風。
此一章論少陽病當保津 液。
)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由榮衛中風而太陰病,為太陰中風。
) 少陰中風,陽微陰浮,為欲愈。
(由榮衛中風而少陰病,為少陰中風。
)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由榮衛中風而厥陰病,為厥陰中風。
世謂三陰直中,其根據即在此。
然則上文陽明中風,少陽中風,又將何說。
以上三章,論三陰將愈之證。
)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疑闕。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疑闕。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疑闕。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疑闕。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疑闕。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疑闕。
疑難篇讀法 讀傷寒論,要一眼將整個看個了然。
偶因一章,疑難費解,便將整個耽擱。
本篇讀法,為能一眼了然整個之故。
將疑難費解各章,列為最後一篇。
吾人了然整個之後,再讀疑難各章,疑難者,亦不疑難矣。
類傷寒病篇 類傷寒各章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溫乃木氣疏洩之病,風乃木氣疏洩之氣,溫病忌發汗,發汗則疏洩又疏洩矣。
風溫雲者,疏洩又疏洩之病也。
自汗出以下諸證,皆疏洩之甚,肺陰復亡之現象。
此風字,非風寒之風也。
此一章,論溫病。
溫病未立方,原理即方也。
)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
(津液傷,故脈細。
)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緻痙。
(發汗太多,故津液傷。
)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
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身熱足寒等等,痙病等等,皆津液傷所緻。
痙病現證如此。
)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痙病方詳金匱。
)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以上五章論痙病。
) 濕家之為病。
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土色為黃,土氣為濕,故濕病則身黃。
濕阻榮衛,故身疼發熱。
)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
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關節疼煩,脈沉而細,濕傷津,故疼痛脈細。
)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脂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脂乃脂膏之脂,寒字作痰字解。
下有熱而胸有痰,所以舌上如脂也。
)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
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緻也。
(日晡,乃申酉時,此時空氣收斂,風濕歸內故劇。
)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
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微微似欲汗出者,惟病人自己知道。
)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小便利,大便硬,津液傷,濕不去。
必小便減,大便和,濕乃去也。
)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濕流關節,陽虛不能外達。
)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內藥鼻中,藥方缺。
)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汗喘陽亡於上,便利陽亡於下,上下脫,中氣亡,故死也。
以上九章,論濕病。
)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闆齒燥。
若發汗則惡寒甚。
加溫針則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
(暍乃暑火,暑火傷肺,肺主皮毛,與榮衛相合,肺熱故作寒熱。
身重,疼痛,毛聳,逆冷,身熱,因於肺熱。
肺熱難於呼吸,故口開。
肺熱則腎熱,故齒燥。
弦細芤遲,皆暑傷津液之象。
遲者熱則脈緩也。
)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肺熱則汗出而渴,肺內熱,故外惡寒。
暍病方祥金匱。
)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緻也。
(暑天浴於冷水,水氣將熱氣閉住,故發熱身疼重也。
以上三章,論暍病。
)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
答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
(霍者大也,又散之速也。
升降倒行,中氣將亡之大亂也。
)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
自吐下,利止復更發熱也。
(榮衛根於脾胃,故吐利則作寒熱。
吐則傷津,故利止復更發熱。
) 霍亂,頭疼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霍亂病,有熱霍亂,有寒霍亂,濕霍亂,乾霍亂,寒熱混合霍亂。
經文隻論濕寒二種也。
)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寒霍亂中,常有此病。
陽亡極速,故用四逆湯。
)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欲利而尿又利,又大汗出,脈又欲絕,陽將亡也,故用四逆湯回陽。
) 吐下已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汗出而厥,陽將亡矣,故用通脈四逆回陽,加豬膽汁養胃膽之陰,以收陽氣也。
) 惡寒,脈微而復和,利止亡血也。
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脈和而惡寒為亡血者,陽氣既微,陰血亦弱也。
故用四逆補陽,人參補氣以生血。
和字不可誤利字。
)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身痛不休為有表證,故用桂枝湯。
)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脈平,此病已愈之脈。
以上九章論霍亂。
) 傷寒,其脈微濇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
轉入陰必利。
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矢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
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本嘔下利,此是霍亂,不可用傷寒三陰之法為治。
便硬矢氣,此是陽明,又不可用霍亂之法為治。
) 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
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
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六日為一經,後六日為後經。
能食而病癒,胃陽旺也。
能食而病不愈,乃霍亂病下利之後虛證也。
以上二章,乃傷寒霍亂相似之病。
然霍亂不傳經,蓋借霍亂以證傷寒耳。
) 大病差後喜唾,久而不了了者。
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此病常有。
)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中虛胃熱,胃熱,則氣不降,故少氣。
)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腰下有水,乃濕熱瘀阻。
) 傷寒差已,復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
脈浮者,以汗解之,脈實者,以下解之。
(惟少陽經病纏綿,因其在表裏之間也。
若無少陽經證,浮以汗解,實以下解。
)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勞復多熱多結。
)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
損穀則愈。
(病新差,脾胃弱,損穀以養脾胃。
以上六章,論差後勞復。
)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
或引陰中筋(痙)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醫陽以陰,醫陰以陽,天人之妙,皆圓運動。
此一章,論陰陽易病。
) 類傷寒篇讀法 傷寒論,乃人身整個病。
人身有臟腑,有榮衛,榮衛主表,臟腑主裏,表裏之間又有少陽之經。
人身整個病者,腑病熱,臟病寒。
榮病熱,衛病寒。
少陽之經,病半熱半寒是也。
溫痙濕暍霍亂諸章,所以借證傷寒整個的病,非論溫痙濕暍霍亂的病。
為一目了然傷寒整個的病計,應將整個以外各章,另列一篇,以清界限。
溫痙濕暍諸章,非傷寒整個的病,是傷寒類似的病也。
讀法總結 研究傷寒論,鬚根據事實,以探求學理。
內容六瓣之一橘,事實也。
本篇榮衛病各章,原文稱為太陽病。
表病責在榮衛,或由表入腑而病陽熱,或由表入臟而病陰寒,隻視各人素來陰陽之偏耳。
若將表病責在太陽,起首便將表裏混亂。
所以後人又添出傳經為熱,直中為寒之臆度。
整個傷寒論的理路,更使人無法找尋。
本篇首揭榮衛,名正言順,事實顯然。
上篇榮衛本病,為桂痲汗法之病,陽明胃腑本病,為三承氣下法之病,三陰臟本病,為薑附溫法之病。
少陽膽經本病,為柴胡和解之病。
上章各章,應作一氣讀。
一概念間,便將整個傷寒論的本體了然。
中篇各章,皆本體較復的事實。
然既能於一概念間了然上篇的整個,自能於一概念間了然中篇的整個也。
下篇榮衛壞病,由本體病變壞而來。
上中篇揭出本病,正以使下篇易於分別何以成壞病也。
下篇陽明胃腑病寒,名雖陽明,實則陽明陽退也。
下篇三陰臟病熱,太陰則濕盛鬱住木氣,木鬱則生熱也。
少陰則心火與腎水同氣,火敗則水寒,火復則生熱也。
厥陰則肝經與心包同氣,相火敗則木氣寒,相火復則生熱也。
少陽膽經壞病,少陽經與臟腑相通,亦如榮衛與臟腑相通,故少陽亦有壞病也。
如此則一概念間了然下篇的整個。
如此則一概念間,了然三篇仍是整個。
傳經另立一篇,所以使傳經二字的意義,徹底明顯也。
疑難各章,另立一篇,事實與文字,多費思索之故,有礙一概念間整個認識的成功也。
類證另立一篇,不因借證旁參之故,窒礙本論整個之表現也。
人身一個小宇宙,整個的傷寒論,乃整個人身,整個宇宙的剖解學,與修理學。
認識整個傷寒論,一切外感內傷各病的原理,自能認識。
此篇次序,乃為求認識整個傷寒論之一法耳。
爰為訣以作全篇之歸納焉。
訣曰: 傷寒之病,先分表裏,表曰榮衛,裏曰臟腑。
榮熱衛寒,腑熱臟寒,寒熱偏見,運動不圓。
榮衛之法,桂枝麻黃,總統六經,並非太陽。
太陽桃核,陽明承氣,少陽曰經,大小柴劑。
太陰四逆,少陰附子,厥陰烏梅,諸法由此。
腑不病寒,臟不病熱,腑寒臟熱,別有關涉。
榮衛少陽,乃有壞病,少陰厥陰,獨有死證。
傳經二字,令人滋疑。
隻問見證,莫拘日期。
傷寒之法,是一整個,表裏與經,條理不錯。
整個之外,溫痙等則,借證傷寒,另列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