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關燈
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水氣阻礙上焦降氣,故現諸證。

    )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水氣因外熱而亂溢,膽胃因中寒而不運,故現諸證。

    )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醫見其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原理與上章相同,中氣較上章虛寒。

    )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

    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中不虛寒,誤服溫補,中愈滯故利愈甚。

    )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水濕阻在心下,亦能心痞。

    五苓證,尿不利。

    )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

    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

    
(中傷胃逆,故痞硬氣噫。

    )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

    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家不可與之。

    
(寒字作痰字解,痰在上焦,故可用吐法。

    果胸寒,則忌吐。

    )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脇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

    經脈動惕者,久而成萎。

    
(有上逆諸證,而經脈動惕,津血枯極,故久則成萎。

    )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

    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俱竭。

    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

    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燒針傷陰,木枯克土。

    微黃肢溫,木土尚和,獨少也。

    以上十二章,論痞證。

    ) 太陰脾臟熱病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中下濕寒,中上濕熱。

    )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繋在太陰。

    太陰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

    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脾濕瘀熱,故病發黃。

    腐穢,即脾家實物。

    )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蘗皮湯主之。

    
(身黃發熱,尿必不利,熱瘀濕中故也。

    ) 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土?敗濕生,鬱阻木氣,木鬱生熱,熱瘀之由。

    )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熱因濕瘀,濕因熱聚,熱下尿通,濕乃出去。

    以上五章,論太陰脾臟濕鬱木氣,木鬱生熱證。

    ) 本太陽證,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脾傷不運,木氣遂結。

    太陰陰寒,無下證也。

    )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木邪由結而實,下結實之木邪,非下太陰土氣。

    )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胃氣弱易動故也。

    
(太陰陽微無下證。

    芍藥大黃,性寒敗陽。

    )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

    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當於寒濕中求之。

    
(濕寒黃為土氣本病。

    濕熱黃為木氣瘀熱。

    以上四章,論太陰脾臟熱病之下證。

    下木氣之結,非下太陰也。

    ) 少陰腎臟熱病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

    虛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心煩為陽復,利傷津故渴,若小便色白以下,以虛寒證明陽復也。

    )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

    不差者,與桔梗湯。

    
(腎陽復,生心火,火不降,則咽痛,中氣虛也。

    )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陽復上衝,化火咽痛。

    ) 少陰病,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聲音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少陰陽復,是生心火,火逆傷肺之證也。

    )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陽復化熱傷津滋補津液以養陽氣,故愈。

    )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陽亡於外也,此屬少陰。

    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陽亡亦咽痛,上熱因下寒也,補上章之義。

    )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陽復化燥,土氣又濕。

    )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陽復化熱,灼傷陰液之證。

    )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膀胱經行身外,故身盡熱,熱不藏,故便血。

    )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陽復生熱,熱生木滯,故現諸證。

    ) 少陰病,便膿血者,可刺。

    
(陽復化熱,熱傷陰血,刺法所以洩熱也。

    )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申明上章少陰便膿血之本病,原是寒也。

    以上十二章,論少陰腎臟陽復生熱。

    )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

    欲吐復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

    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肢寒弦遲,乃實痰在胸阻滯陽氣不通之證。

    此一章論少陰陽復之吐證。

    ) 少陰負趺陽者,順也。

    
(少陰寒水,趺陽中土,土旺為順。

    言陽勝陰負乃為順也。

    )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水負太過,亦不宜也。

    )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之急下證,乃水負太過之證。

    )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燥土克傷水分之病,非少陰本病。

    一為燥土克傷少陰心液。

    二為燥土克傷肝液。

    三為燥土克傷脾液。

    上列急下三證,特別少有。

    以上四章,論少陰下證。

    下燥土也非下少陰也。

    此病傷寒少有。

    ) 厥陰肝臟熱病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虛家亦然。

    
(降極而升,升極而降,陰陽相接,便不見厥。

    ) 傷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

    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陰陽往復,厥熱疊現。

    下字作清字解。

    ) 傷寒,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

    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升降均和,則六日不厥。

    )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

    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厥多為陽退,則上章厥應下之,乃熱深也。

    熱深亦厥,陽退亦厥,寒熱之分,全慿脈證。

    )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

    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

    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六日九日設詞。

    食後發熱,胃陽外散也。

    以上五章,論厥陰肝臟復生熱,仍以陽退生寒以明之也。

    )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

    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厥少熱多,陽氣復旺,陰經之熱,最傷血也。

    )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脇煩滿者,其後必便膿血。

    
(厥與嘔煩並見,熱蓄於陰經之中,故便膿血。

    )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

    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陰經陽復之熱,最傷陰血故也。

    )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下利者,必自止。

    見厥復利。

    
(由陰轉陽,故利自止。

    由陽轉陰,故復利。

    )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

    
(汗出傷陰,咽痛熱滯,故喉痹。

    痹者,血傷也。

    ) 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

    若不止,必便膿血。

    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熱傷陰部,故便膿血,熱血俱去,故喉通也。

    ) 下利,寸脈浮數,尺脈自濇者,必圊膿血。

    
(浮數經熱,尺濇陰熱。

    陰經屬血,熱故膿血。

    )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微熱而渴為陽復。

    脈弱乃陽復本象。

    ) 厥陰病欲飲水者,少少與之。

    
(欲飲為陽復之熱。

    微陽初復,難消化水也。

    )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

    
(木陷陽復,故下利有熱。

    熱清木氣自升。

    )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木熱下陷,而又疏洩,疏洩不通,故下重。

    )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

    
(厥陰陽復,陰陽未調故煩,心下濡,有濕也。

    )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此燥屎,乃陰液被陽復之熱所傷而成者。

    凡可下之利,必水中夾硬粒。

    且利時有屁。

    舌有黃苔。

    以上十三章,論厥陰肝臟陽復生熱傷血。

    )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

    心下滿而煩,饑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當吐之,宜瓜蒂散。

    
(肢冷脈緊,痰阻清陽,風木鬱衝,故饑不食。

    此一章論厥陰肝臟陽復之吐證。

    ) 陽明胃腑寒病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中字作病字解,風字是陪詞,熱之意也。

    )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

    所以然者,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胃中冷,不是外寒入胃冷的。

    此汗出無燥證。

    大便下白物為固瘕。

    ) 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水之消化,較難於穀。

    噦者,噁心欲吐之意。

    )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胃氣大敗,則噦不能食,虛又被攻,故大敗。

    )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

    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

    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也。

    
(火熱藏於下為主,逆與上為客。

    火逆於上,中下皆塞,中塞不能運化四維,故脈數也。

    )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

    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拂鬱者,皮膚作癢也。

    外氣不交內氣,則拂鬱而為癢,中寒故也。

    ) 陽明病,法多汗。

    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久虛故也。

    
(申明上章外氣拂鬱之證,陽氣虛越故癢。

    )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

    利止者愈。

    
(硬滿為中寒,利不止則中氣亡,故也。

    ) 結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膽經不降則嘔。

    膽逆則中下皆寒,故忌攻。

    )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

    脈短者死。

    脈自和者不死。

    
(亡陽譫語,心氣失根,心主脈,脈短無生意。

    )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

    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喘滿,肝心肺胃絕,下利脾腎絕。

    )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申明上兩章亡陽之譫語,乃是虛證也。

    以上十二章,論陽明胃腑陽退生寒證。

    此胃家陽不實也。

    )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胃冷宜溫,中寒不運,上焦反熱。

    )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熱濕瘀積膈膜之上,水之化源不通,故黃。

    )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

    必發熱。

    色黃,小便不利。

    
(面赤為火越,攻之火散無歸,故發黃也。

    )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

    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但頭汗出,熱也,小便不利,濕也,故病黃。

    )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

    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肢溫頭汗,熱在上也。

    膈上熱瘀故懊憹也。

    )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火熏則生熱,熱瘀濕中,故黃。

    額上汗,熱也。

    )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

    雖下之,腹滿如故。

    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此脈遲為胃虛,胃虛遭下,所以不愈。

    )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腹滿而噦,濕熱虛證,二便清通,濕熱出路。

    以上八章,論陽明胃腑陽虛又兼上熱證。

    )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脇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膽經,由耳下胸循脇。

    便溏尿利,非脾濕,乃膽熱。

    潮熱,膽胃熱也。

    ) 陽明病,脇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上焦津液不通,故舌上胎白,胃和則汗出。

    以上二章,論陽明胃腑虛而又兼少陽經之病。

    ) 少陽膽經壞病 本來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脇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

    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轉入少陽,實少陽自病。

    少陽經結,故脈沉緊。

    此一章,論少陽經壞病之提綱。

    )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

    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

    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滿結渴汗寒熱心煩,少陽證。

    小便不利,太陰證。

    ) 傷寒八九日,下之。

    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相火根拔,則煩驚譫語。

    土濕則身盡重。

    )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脇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

    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

    食穀者噦。

    
(身黃項強尿難,太陰濕也,服寒藥則下重。

    以上三章,論少陽膽經壞入太陰脾贓。

    )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

    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不和則煩而悸。

    
(弦細譫語,津液耗傷,津傷火浮,故煩悸也。

    )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木土液傷,相火不降,則煩悸,三日少陽期,詳傳經篇。

    )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土木津液虧極,則動悸結代,醫藥之誤也。

    )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

    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急鬱煩三證,須右脈實大,或沉緊沉滑,方可下。

    )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先以小柴胡湯以解外,復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下藥不兼解少陽,故利而少陽病證仍在。

    下之而不利的而字,易當字讀便明顯。

    )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下後經氣內陷,再升之則經和,振寒而解。

    以上六章,論少陽膽經壞入陽明胃腑。

    )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

    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脇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無大熱,無表熱也。

    汗出,內熱也。

    水結可攻水。

    )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

    
(痞證中寒,上熱中虛,濕鬱。

    以上二章,論少陽膽經壞病結胸痞證.) 太陽少陽並(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入,其人心煩。

    
(下利不止,水漿不入,心下硬而兼心煩,便非太陰寒利。

    ) 太陽與少陽並(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肺俞瀉洩衛,肝俞洩榮,期門洩肝,肝洩膽和。

    ) 太陽少陽並(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上章忌汗,本章忌下,故用刺法,津液不傷,又能愈病。

    以上三章,論榮衛與少陽經並(並)病結胸。

    
下篇讀法 壞病。

    榮衛臟腑,各有正病。

    病在榮衛,經醫治誤,牽連臟腑,表裏混亂,是曰壞病。

    結胸,榮衛之氣,與胃腑經氣,被下混亂,中氣下傷,經氣陷而不升,則為協熱下利。

    經氣陷而復升,將水飲邪熱結聚於胃口之上,則為結胸。

    關上脈浮者,水邪格熱於上,關脈沉者,水邪結於胃口也。

    大陷胸湯,下水下熱,其力甚猛。

    胃中空虛四字,垂訓深矣。

    痞證,中氣下虛,不能運化,有虛兼濕寒,虛兼濕熱之分。

    寒則陰臟本氣,熱則濕鬱不行,阻塞木火升降之路,結胸與痞證,乃壞證之更壞證也。

     先知榮衛本病,臟腑本病,然後知榮衛臟腑牽連不分之壞病。

    故壞病結胸痞證,列於下篇。

    先知陰臟本病,隻病寒不病熱,然後知陰臟病熱,別有原因。

    先知陽腑本病,隻病熱不病寒,然後知陽腑病寒,別有原因。

    故陰臟熱證陽腑寒證,列於下篇。

    先知榮衛本病,臟腑本病,少陽經本病,然後知少陽經牽連臟腑榮衛之壞病。

    故少陽壞病,列於下篇。

    上篇各本體病各章,能先徹底認識,下篇各章,自能認識也。

     傳經篇 傳經各章 大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陰陽氣鬱,必生阻滯。

    阻滯既去,陰陽自和,和則病癒。

    陰陽不和,陽盛陰退則病入腑,陰盛陽退則病入臟。

    入臟入腑,則臟腑自病。

    )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

    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不傳者,不入臟腑。

    為傳者,或入臟或入腑。

    )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榮衛中有六經,一曰太陽,二曰陽明,三曰少陽,四曰太陰,五曰少陰,六曰厥陰。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