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術類

關燈
枯坐玩《易》,以己意參爻象。

    經年,學大進,嘗言以心持心則不可,以心持志則可;以心詧心則不可,以心詧意則可;以心攝心則不可,以心攝情則可,吾儒存養宗旨如此。

    其治經,不偏主漢宋諸儒傳注也。

     焦裡堂專治易 焦裡堂善讀書,博聞強記,識力精卓,於學無所不通。

    著書數百卷,尤邃於經。

    於經無所不治,而於《周易》、《孟子》,則專勒成書。

    且自曾祖、祖、父三世均為《周易》之學。

    嘗疑一號咷也,何以既見於《旅》,又見於《同人》;一拯馬壯也,何以既見於《復》,又見於《明夷》;密雲不雨之象,何以《小畜》與《小過》同辭;甲庚三日之占,何以《蠱》象與《巽》象相例。

    丁父憂後,乃徧求說《易》之書閱之,撰述成帙。

    嘉慶甲子後,復精研舊稿,悟洞淵九容之術,實通於《易》,乃以數之比例求《易》之比例,於是擬撰通釋一書。

    丁卯,疾危,以《易》未成為憾。

    病瘳,誓於先聖先師,盡屏他務,專治此經,乃遂成《易通釋》二十卷。

     書經之精義 《尚書》今古文並傳,而攻古文者始自吳棫,朱子繼之,明梅鷟大發其覆。

    而閻若璩之疏證,惠棟之《古文尚書考》,宋鑒之考辨,眾證確鑿,無可諱言。

    至江聲之集注,孫星衍之注疏,彙羣儒之大成,示後學之良矩,固已至精至粹也。

    陳壽祺《大傳輯說》,較盧見曾為優,朱右尊《逸書校釋》,較盧文弨為精。

    莊述祖心精力果,以古義古音疏通精確,惜止刻行九篇,全書未能徧傳也。

     胡朏明之禹貢錐指 聖祖南巡,德清胡朏明渭撰《平成頌》並所著《禹貢錐指》獻諸行在。

    有詔嘉獎,召至南書房直廬賜饌,禦書「耆年篤學」四大字賜之,儒者皆以為榮。

    後閻若璩垂老入都,諄諄以求禦書為言,蓋深羨朏明之遇也。

     江賓谷精於書 江都江昱,字賓谷,廩膳生。

    下帷研經,尤經於《書》,著《尚書私學》若幹卷,析疑發覆,為一時治經諸儒所折服。

    嘗在秣陵,與程緜莊辨論《尚書》古文,至日晡忘食,袁子才目之為經癡。

     王述庵引書論水利 王昶,號述庵,嘉定人。

    嘗以從征北至興安,南逾蠻暮,有句雲:「昔依北鬥今南鬥。

    」又從征金川句雲:「我今更度大漠西,已踰江源一千裡。

    」壯哉!又有詩自注雲:「虞夏時,黃河循太行自北而東,至洚水,分九河以殺其勢,復為逆河,歸于海,其餘衍沃,皆資種食。

    魏、晉、六朝以至遼、金,皆精水利,未有運南方粟米供給北方者。

    自明開會通河運濟,而北方水利久廢,昔日九河,今變為三十六澱、七十二沽,千裡內外,沮洳淤澱。

    海門又復狹隘,不能迅速歸墟,是以往昔膏腴,悉歸蕪沒。

    」其論黃河今昔利病,頗為簡括。

    年五十八,乞歸修墓,還京,以病乞休。

    高宗鑒其老,允之,諭以歲暮寒,俟春融歸。

    明年歸,名其堂曰春融堂。

    嘉慶己未,分賠滇銅,鬻田宅以入官。

    居於廟廡,朋舊贈遺,盡以刻書。

    卒年八十三。

    提倡風雅,士藉品藻以成名緻通顯者甚眾。

    生平重倫紀,尚名節。

    在軍中時,和平簡易,自科爾沁親王以下皆重之。

     曾太君命孫為禹貢山川圖 新化鄒景山明經文蘇,性至孝,事其母曾太君,盡色養。

    課子漢紀嚴,不及程,輒怒。

    怒時聞太君言,即解。

    一日,怒甚,太君使漢紀聚灰為《禹貢》山川圖,自臨上坐視,而命其婦吳氏侍焉,即景山之婦也。

     詩經之精義 西漢遺經,惟《毛詩》最稱完整,孔穎達作疏,亦精博勝於他經。

    明吳江諸生朱鶴齡於明亡後,屏居著述,作《毛詩通義》二十卷。

    其邑人陳啟源為參正之,因撰《毛詩稽古編》三十卷。

    曰《毛詩》者,明所宗也。

    曰《稽古編》者,為唐以前專門之學也。

    於歐陽修《本義》、朱子《集傳》、吳祖謙《詩紀》,頗為釋其疑誤,學者以為勝於鶴齡。

    自後段玉裁、焦循、馬瑞辰、胡承珙諸人拾遺補闕,各盡能事。

    其兼治三家者,蘇則阮元,閩則陳喬樅。

    元有《三家詩補遺》三卷,喬樅有《三家詩遺說考》四十二卷。

     趙損之撰毛詩辨論 趙文哲,字損之,上海人。

    少有盛名於吳會間,嘗撰《毛詩辨論》數十篇,博而能精,多東萊、華谷、貴與諸家所未發者,誠為經術湛深之士。

     任太君以經教子孫 顧九苞,字文子,興化人。

    博聞強記,長於《毛詩》、三《禮》。

    母任太君,為子田之祖姑,通經達史,文子之學,母教之也。

    文子於乾隆辛醜成進士,未幾,卒。

    子鳳毛,字超宗,號小謝,亦受經於祖母,年十一,通《五經》。

     勞莪野受毛詩於母 勞潼,字莪野,南海人,幼聰穎,母談太孺人常於榻上口授《毛詩》,輒能成誦。

    為諸生,以《毛詩》應試,兩薦不售。

    或勸其改經,莪野曰:「吾不敢忘母教也。

    」乾隆乙酉鄉試,以第二人冠其經。

     于竹初深於毛詩 宜興于竹初上舍震,以婦家錢塘,遂僑居於杭。

    嘉慶戊辰十月某日,其友吳德旋過訪之,則竹初適於是日還自吳,見吳,狂喜曰:「惟子知我,我望子久矣。

    」乃出其所著《詩經酌注》示之,曰:「子歸而閱之,為我削其不合者,序而存之。

    」蓋竹初治經尤深於《毛詩》也。

     程春海精於詩禮 程春海侍郎為阮文達公再傳弟子,文達入相,與侍郎結鄰,嘗以暇相講習。

    文達校《毛詩》「有椒其馨」,「椒」字訛「馥」字,其訛久在六朝,罕可相語者,持示侍郎。

    侍郎謂《詩》「苾芬孝祀」,《韓詩》作「馥芬孝祀」,「馥」字《毛》、《韓》兩見,形聲不謬,於六書為加一證。

    侍郎又謂近人治算,由九章通四元,可謂發明絕學,而儀器罕有傳者,乃與鄭君復光有修復古儀器之約。

    又嘗深究《開元占經》,謂道光丁亥木火同度,當有火災,果驗。

    吉地案發,因水之故,曹文正問古有之乎,侍郎對水齧王季墓,見棺之前和,見《呂覽》。

    所撰《國策地名考》,謂孟津在河北,非今孟津縣,亦非古河陽縣。

    蒲反非舜都,乃衞蒲邑,以嘗入秦,仍歸,故曰蒲反。

    文達甚韙之。

     三禮之精義 三《禮》之學,張爾岐於《儀禮》首正鄭注句讀,廓清之功,比於武事。

    專考譌脫者,則有盧文弨、金曰追諸人。

    專習漢讀者,則有段玉裁、胡承珙諸人。

    分類專考者,則有任啟運、程瑤田諸人。

    若胡培翬者,博聞篤志,閱數十年,上推周公、孔子垂教之旨,發明鄭康成、賈疏之得失,旁逮鴻儒經生之議,成《正義》四十卷,唐宋以來,罕有其匹。

    《周禮》則戴震考工,熟精名物;段玉裁漢讀,博通訓詁;阮元校勘,廣列異同。

    似此諸家,鹹宜甄錄。

    《禮記》則通校全書,不遺細微者,元與張敦仁是也。

    疏證明通,篤守師法者,李富孫、陳喬樅是也。

    若夫衣服宮室之度,冠昏喪祭之儀,軍賦官祿之制,天文地理之說,能考求古義,集禮家之大成者,則莫如秦蕙田之《五禮通考》。

    而綜貫羣經,博采眾論,實事求是,惟善是,不墨守一家之學者,江永之《禮書綱目》,黃以周之《禮書通故》,亦其選也。

     湯文起緻疑於月令 湯文起,名愈,常熟人,乾隆進士。

    座主秦文恭公蕙田著《五禮通考》,欲延之參纂,以親老辭歸,歸二年而卒。

    文起生具慧相,舌端有川字文,好學深思,於經傳古書皆有論說,而其論夏正為最善。

    以為《夏小正》文雖古雅,而雕琢過甚,不類三代以上之書。

    且《孟子》「夏後氏五十而貢」,無公田,而經曰「正月初服於公田」,其疑一;《月令》孟春,「昏參中」,而經亦曰「昏參中」,以歲差法推之,中星安得相同,其疑二;《月令》「二月桃始華,五月木堇榮」,而經「五月桃華,二月堇榮」,時物違異,其疑三;《虞書》「仲夏火中」,則六月而流,七月而伏矣,經「五月大火中」,與《虞書》合,而又曰「九月內火」,《大戴禮》以火為大火,則火豈至是始伏,其疑四;疑《月令》而信《小正》,吾未見彼失而此得也。

    文起卒時,年四十有六。

     江慎修治禮 江慎修為諸生數十年,博通古今,專攻《十三經注疏》,而於三《禮》尤深。

    以朱子晚年治《禮》為《儀禮經傳通解》,書未就,黃氏、楊氏相繼纂續,亦非完書,乃廣摭博討,大綱細目,一從吉兇軍賓嘉五禮舊次,題曰《禮經綱目》,凡八十八卷。

    引據諸書,釐正發明,實足終朱子未竟之緒也。

     陳凝齋遵古禮 乾隆壬申,新城陳凝齋大令道奉父命有事於北,歸途聞父訃,匍匐奔喪歸。

    治喪葬,悉遵古禮,不用浮屠、鼓樂,弔客至,不飲燕。

    於是鄉裡之間皆知喪葬用浮屠者固非,即鼓樂燕客亦非所宜矣。

    既終葬事,本父遺意,立義田。

    以為範文正之義田,自高祖以下族之食者百口,故千畝之入,足以均其食。

    然力能自食者無所需此,不如斟酌其法,變而通之,由始祖以下,以待夫力不能自食者,庶幾君子周急不繼富之義。

    於是以二千畝為父祭田,自歲供祭祀而外,權其所入以贍族,立為規條。

    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力不能婚喪者有贈,有志向學力不能從師者有助,應試乏資斧者行李有資。

    於是鄉裡之間又知贍族有義田之制矣。

    其諸子復先後增設學田、祭田、小宗義田至七千石。

     當凝齋持喪時,祝人齋赴弔,既與之諮諏喪禮,因歎議禮家言人人殊,欲薈萃先儒簡要精義為一書,俾學者童而習之,稍有以窺古聖制禮之意,屬其事於人齋。

    以人齋曾自任注《禮》,且以其年近五十,未舉子,欲俾以著書家居,因資以膏火費,止其客遊也。

    而自任《春秋》,以為左、公、穀三傳傳經,或誣或誕,不但彼此多牴牾,其於經意亦違悖,即後來胡氏傳義理,正矣,而多以己意解經,非聖人本旨,至《國語》與《左傳》互見,亦頗可采,故欲於其中擇是去非以成一書。

     華子宏習儀禮 華孳亨,字子宏,無錫人。

    與顧棟高並習《儀禮》,嘗畫宮室制度於棋枰,以棋子記賓主升降之節,器物陳設之序,若以身揖讓進退其間。

     徐舫亭作朱子釋宮圖證 徐煥,字舫亭,嘉慶時進士,官禮部主事。

    少治《儀禮》,嘗作《朱子釋宮圖證》,闢堂前方丈地,導諸生,令進退揖讓於其間。

    王公子弟多執經門下,朱文正公珪題其楹曰:「先生畫堵同綿蕞,弟子傳經半繡衣。

    」 曾文正服習五禮通考 秦文恭博學多識,官禮部尚書時,即其幼年所窮禮制,參閱石室金匱諸書,所撰成之《五禮通考》。

    湘鄉曾文正謂是書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繩之以禮,可謂體大思精。

    蓋文正中年以後,即服習是書,至老不倦。

    其在江南大營平亂也,治官書,上封事,指陳屬官一切,有所施行,率多取諸《五禮通考》,而於後生小子,亦兢兢以是書為言。

    文恭之為是書也,精博宏雅,成一代大著述,洵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

     春秋三傳之精義 《春秋》三傳,自唐孔穎達作《左氏疏》,徐彥作《公羊疏》,楊士勛作《穀梁疏》以後,注《左》者代不乏人,惟宋之張洽、元之趙汸最為明晳,大抵詳書法而略紀載。

    近行林堯叟本,又泰半勦襲,絕少會心。

    當代鉅儒綜覽諸家,旁采眾籍,以廣杜預之所未備者,如顧炎武之《左傳杜解補正》,洪亮吉之《左傳詁》,梁履繩之《左通補釋》,其精確遠過於前人。

    至《公羊》、《穀梁》二書,研究者寡,幾成絕學。

    自孔廣森、劉逢祿、陳立諸人出,而後《公羊》有《通義》、《釋例》、《義疏》之作,自柳興恩、鍾文蒸諸人出,而後《穀梁》有《大義述》、《補注》之作。

    二傳大義,昭如日星,皆諸人之功也。

     華時亨著春秋法鑑錄 順治甲申,世祖定鼎燕京而明亡,華時亨大悲,乃惟以杜門著述為事。

    日坐所謂劍光閣者,聚生徒,講學其中。

    目雖失明,輒命一童子旁誦《春秋左氏傳》,意有所發,復命一童子旁書之。

    所著有《春秋法鑑錄》,蓋自託於左氏也。

     顧棟高篤好左氏春秋 顧棟高少治《春秋》,篤好《左氏》學,晝夜研誦,輒未暫輟。

    偶有忿懥,家人以《左傳》一卷置於其幾,怡然誦之,不問他事。

    自壯至老,懃懃訂述,常若不及。

    夏月閉戶,不見一客,卸衣解襪,據案玩索,膝搖動不止,每仰視屋梁而笑,人知其一通畢矣。

     左傳非姓左者所作 武陵趙文恪公慎畛嘗聞人言,《左傳》非姓左者所作,以傳在經左,故名《左傳》,昔之論左邱明者,均無確據也。

     劉張侯世傳左氏學 儀徵劉張侯師蒼之曾祖文淇,祖毓崧,父壽曾,俱見國史《儒林傳》。

    張侯世傳《左氏》學,故師漢計相,而字其姓焉。

    中光緒丁酉拔貢,旋中本科舉人。

    嘗試經古覆試,諸人皆攜書籍滿竹籠,若負畚者,至力不能勝,張侯惟提一小籃,載筆硯數事。

    試題為《穀梁》大義,劉振筆直書,或與之語,口答手寫,幾於五官並用。

    其青谿舊屋,門署一聯為「紅豆三傳,儒林趾美;青藜四照,寶樹聯芳。

    」或曰:「君家四傳矣。

    」張侯亟對曰:「不敢,不敢。

    」其實惠氏亦四傳也。

    從弟師培應秋試,張侯來江寧省其弟,在鎮江怡和躉船,失足墮水死。

    蓋其目短視,軀幹龐碩,褦襶無比,黑夜登舟,故及於難也。

     廖季平章太炎之左氏學 廖季平初為王闓運入室弟子,其後學術頗與之異。

    廖初治《左氏春秋》,後變而治《穀梁》,成《穀梁春秋古義疏》十一卷,其說以《穀梁》與《王制》相出入。

    嘗自謂與張文襄公之洞論《左氏》,為成條例若幹事,其後章太炎絳謁文襄,文襄出所為條例示之。

    錢恂謂文襄之識絳,實先見絳所為《左氏》,故謂有大才可治事,因屬其羅緻之。

    時恂在文襄幕,求諸四方,得之於上海,與往湖北偕見文襄。

    時絳已稍稍有主張革命名,不敢晝見,匿之於恂室中,午夜屏人見之,談達曙,大服之。

    月緻百金,留匿署中而無所事。

    會文襄赴覲,後任為譚繼洵,不敢留,送二百金,辭之去。

    絳大怒,頗詈文襄矣。

    絳,字太炎,後改名炳麟,餘杭人。

     孝經之精義 《孝經》止存唐玄宗注、宋邢昺疏,鄭注不傳。

    嚴可均輯本一卷,過於零落。

    偽孔注、偽鄭注出於日本,殊不足觀。

    為之疏者,前則阮福,後則潘任而已。

    福著《孝經義疏補》九卷,任著《孝經鄭注疏》十卷。

     讀書眼推勘深細 《抱桐讀書眼》一帙,款署鎮洋顧陳垿玉停著。

    抱桐,殆別字也。

    書凡百餘條,皆《四書》中別解,其精確處,實較集注之推勘為深細,而於古義有未安處,亦不為調停曲徇之說,擇而存之,足備參考。

    陳垿為康熙甲午舉人,後官行人。

    沈文愨公德潛嘗謂婁東詩人,皆宗仰吳梅村,玉停獨能自闢町畦,宜其讀書能自具隻眼也。

     論孟之精義 《論語》存於今者,有魏何晏注及梁皇侃、宋邢昺兩疏,又有毛奇齡之《論語稽求篇》,錢坫之《論語後錄》,劉台拱之《論語駢枝》,焦循之《論語補疏》。

    惟劉寶楠之《論語正義》二十四卷,體大思精,閎通淹雅,非他人之小小補苴者所可及也。

     《孟子》存趙岐注,宋孫奭為之《音義》。

    未詳何人儗他經為《正義》,於注義多所未解,而妄說之處,全鈔《音義》,略加數語,署曰孫奭疏,即朱子所雲邵武一士人為之者也。

    自明以來,學官所貯者止此。

    爰及國朝,戴震出,得舊校本,付曲阜孔繼涵、安邱韓岱雲鋟闆,於是經注之譌可正,闕可補。

    又撰《孟子字義疏證》,真有功於《孟子》者。

    循復著《正義》三十卷,遂得一洗偽疏之陋。

     孟子有逸文 《孟子》逸文,散見於經史者,「舜生五十,不失其赤子之心」,見康成《坊記》註。

    「堯舜之道,非遠人也,而人不思之耳」,見桓寬《論》。

    「人皆知糞其田,而不知糞其心」,見《說苑》。

    「三見齊王而不言事」,見《荀子》。

    「堯舜不勝其美,桀紂不勝其惡」,見《史記》。

    又《後漢書?郅惲傳》,惲曰:「孟軻以『彊其君之所不能為忠,量其君之所不能為賊』」,今《孟子》無此語,亦逸文也。

     小學之精義 魁儒之說經鏗鏗者,莫不由《說文》以辨形聲,由《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