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術類

關燈
光緒辛巳四月初二日,會稽李蒓客侍禦慈銘閱《古微堂外集》而言曰:「自道光以來,經學之書充棟,諸儒考訂之密,無以復加.於是一二心思才智之士,苦其繁富,又自知必不能過之,乃剏為西漢之說.謂微言大義汨於東京以後,張皇幽眇,恣臆妄言,攻擊康成,土苴沖遠,力詆乾隆諸大儒,以為章句餖飣,名物繁碎,敝精神於無用,甚至謂海夷之 固,粵寇之亂,釀成於漢學.實則自便空疏,景附一二古書,寱語醉醟,欺誆愚俗.其所尊者,《逸周書》,《竹書紀年》,《春秋繁露》,《尚書大傳》,或斷爛叢殘,或悠謬無徵,以為此七十子之真傳,三代先秦之古誼.復搜求乾,嘉諸儒所輯之《古易注》,《今文尚書說》,《三家詩考》,攘而秘之,以為此微言大義所在也.又本武進莊存與之說,考尊公羊,扶翼解詁,卑《穀梁》為輿皁,比《左氏》於盜賊.蓋幾於非聖無法,病狂喪心.而所看之書不過十餘部,所治之經不過三四種,較之為宋學者,尚須守五子之語錄,辨朱,陸之異同,其用力尤簡,得名尤易,此人心學術之大憂,至今未已也.魏默深才粗而氣浮,心傲而神狠,於學無所得,乃遁而附於常州莊氏,其臆決竅談,固無待駁辨也.」 張文襄說經 南皮張文襄公之洞說經鏗鏗,頗多妙解。

    嘗謂《大易繫詞》「金曰從革」,「從革」當作「縱橫」。

    蓋書契歷千百餘年,蟫蠹叢殘,脫落偏房,穿漏筆畫,意中事也。

    後人未遑深考,遂緻沿從革之訛。

    又謂「孤篷聽雨」,在詩中則為妙境,若身歷其地,便覺難堪。

    其妙想隨在表示,不獨說經也。

     張文襄論通經之法 張文襄嘗言士子宜通經,而條舉其法,其言如下。

     一,讀經宜讀全本也。

    《周禮》、《禮記》、《左傳》斷不可刪,即魯鈍者亦須買全本,就其上鉤乙選讀,日後尚可尋檢寓目,不然,終身不知此經有幾卷矣。

     一,解經宜先識字【字書、韻書之學,經學家謂之小學。

    】也。

    字有形,形不一。

    一古文,二籀文,三小篆,四八分,五隸書,六真書,相因遞變。

    字有聲,聲不一。

    有三代之音,有漢、魏之音,有六朝至唐之音。

    字有義,義不一。

    有本義,有引申義,有通借義。

    形聲不審,訓詁不明,豈知經典為何語耶。

    如何而後能審定音義?必須識小篆,通《說文》,熟《爾雅》。

    【五《雅》、《玉篇》、《廣韻》並宜參究。

    】俗師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末,不知其源,騁其臆說,止如寱語。

    此事甚不易,非繙檢字書便能通曉者也。

    【《說文》字部難於尋檢。

    毛謨《說文檢字》、黎永椿《說文通檢》頗便初學,黎書較勝。

    《方言》、《釋名》、《小爾雅》、《廣雅》、《埤雅》為五《雅》。

    或以明方以智《通雅》易《埤雅》。

    】《說文》初看無味,稍解一二,便覺趣妙無窮。

    國朝講《說文》之書甚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最善。

    段注繁博,可先看徐鉉注《說文解字》。

    【俗稱《許氏說文》,其書較簡約。

    】 一,讀經宜正音讀也。

    古時九州語言不同,而誦詩讀書,同歸正讀。

    故太史公曰:「言不雅馴,薦紳難言。

    班孟堅曰:「讀應《爾雅》,古語可知。

    」雅者,正也。

    近世一淆於方音,一誤於俗師。

    至於句讀離合,文義所繫,尤宜講明音讀。

    雅正可據者,有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一書,其中皆采集魏、晉、南北朝諸家音釋不同者並存之,各本經文不同者標出之,此可聽學者自視家法,擇善而從,總不出此書之外,即可為有本之學。

     經傳中語,同此一字,而區分平仄,音讀多門,以緻韻書數部並收,異同之辨,相去杪忽,此皆六朝時學究不達本原、不詳通變者所為,【本原者形聲,通變者轉注、假借。

    】揆之六書之義,實多難通。

    故《顏氏家訓》已發其端,《經典釋文敘錄》直攻其失,近代通儒糾擿尤備。

    特初學諷誦,不示區分,將各騁方言,無從畫一。

    且義隨音別,解【記也。

    】釋為易,律體詩賦一出,更難通融,此乃因時制宜之道。

    又同此一字,或小有形變而解詁遂殊,點畫無差而訓釋各別,訓因師異,事隨訓改,各尊所受,歧說滋多。

    然正賴此經本,異文、異讀、異義參差抵牾,得以鉤考古義。

    學者博通以後,於音義兩端窺見本原,自曉通借,先知其分而後知其合,不可躐等。

    【此二條雖是約說,頗有深談,小學家字書、韻書大指略具,通材詳焉。

    】 一,宜講漢學也。

    漢學者何?漢人注經講經之說是也。

    經是漢人所傳,注是漢人創作,義有師承,語有根據,去古最近,多見古書,能識古字,通古語,故必須以漢學為本而推闡之,乃能有合。

    以後諸儒傳注,其義理精粹,足以補正漢人者不少。

    要之,宋人皆熟讀注疏之人,故能推闡發明。

    【朱子論貢舉治經,謂宜討論諸家之說,各立家法,而皆以注疏為主雲雲。

    即如南宋理學家如魏鶴山、詞章家如葉石林,皆爛熟注疏,其他可知。

    】儻不知本源,即讀宋儒書,亦不解也。

    方今學官所頒《十三經注疏》,雖不皆為漢人所作,然注疏所言,即漢學也。

    【國朝江藩有《漢學師承記》當看。

    阮元《經籍纂詁》為訓詁最要之書。

    】 漢學所要者二:一音讀訓詁,一考據事實。

    音訓明,方知此字為何語;考據確,方知此物為何物,此事為何事,此人為何人,然後知聖賢此言是何意義。

    不然,空談臆說,望文生義,即或有理,亦所謂郢書燕說耳,於經旨無與也。

    譬如晉人與楚人語,不通其方言,豈能知其意中事;不問其姓氏裡居,豈能斷其人之行誼何如耶?【漢人說豈無譌漏。

    漢學者,用漢人之法,得漢人之意之謂也。

    】 《十三經注疏》及相臺嶽氏本《五經》,皆古注,【《易》王弼、韓康伯注,《書》孔安國傳,《詩》鄭康成注,《春秋左傳》杜預集解,《禮記》鄭康成注。

    】沿明制通行之《五經》,皆宋元注,【《易》朱子本義、程傳,《書》蔡沈傳,《詩》朱子集傳,《春秋》舊用胡傳,今廢,仍用《左傳》杜注;《禮記》陳灝集說。

    】此為正經正注。

    《禦纂七經》,乃薈萃歷代傳說以裁定者也。

     一,宜讀國朝人經學書也。

    經語,惟漢人能解。

    漢儒語,惟國朝通儒能徧解。

    何也?諸大儒讀書多,記書真,校書細,好看古書,不敢輕改古本,不肯輕駁古說,善思善悟,善參校,善比例,善分別真偽,故經學為千古之冠。

    書多矣,以《皇清經解》為大宗,雖未全錄,已得大概。

    此書一千餘卷,當從何種看起?先看郝疏《爾雅》、段注《說文》、王氏《經義述聞》三種。

    【此書書精價廉,一舉而得數十百種書,計無便於此矣。

    乍看注疏,人所不耐,故必以國朝人經說先之。

    】學海堂輯刻《皇清經解》,成書後,續出者尚多,先出而未見未收者亦不少,以此例之,即得通志堂刻《經解》,卷軸雖富,菁華無多。

    【其中上駟多有別刻本,李衡《周易義海撮要》、敖繼公《儀禮集說》、衞湜《禮記集說》無別刻本。

    】當徐健庵初刻時,即為何義門所譏,所與學海堂刻《經解》相去遠甚。

    若治經從此下手,窮年莫殫,所得有限,不惟徒勞,且茫無師法,轉緻迷罔矣。

    若於此道源流派別既已秩然,再取讀之,未為晚也。

     一,宜專治一經也。

    十三經豈能盡通,專精其一,即已不易。

    歷代經師大儒,大約以一經名家者多,兼通羣經者,古今止有數人。

    今且先治其一,再及其他。

    但仍須參考諸經,博綜羣籍,方能通此一經。

    不然,此一經亦不能通也。

     一,治經宜有次第也。

    先師旌德呂文節公賢基嘗教不佞曰:「欲用注疏工夫,先看《毛詩》,次及三《禮》,再及他經。

    」其說至精,請申其義。

    蓋《詩》、《禮》兩端,最切人事,義理較他經為顯,訓詁較他經為詳,其中言名物學者,能達與否,較然易見。

    且四經皆是鄭玄注,完全無闕。

    《詩》則毛傳,粹然為西漢經師遺文,更不易得。

    欲通古訓,尤在於茲。

    【古人訓詁,乍讀似覺不情,非於此冰釋理順,解經終是隔膜。

    】《禮》之條目頗多,卷帙亦鉅,初學畏難。

    《詩》義賅比興,兼得開發性靈,鄭箋多及禮制。

    此經既通,其於禮學尋途探求,自不能已。

    《詩》、《禮》兼明,他經方可著手。

    《書》道政事,《春秋》道名分,典禮既行,然後政事、名分可得而言也。

    【《尚書》家伏生,《左傳》家賈生,《公羊》家董膠西、何劭公,皆精於禮學,案其書可知。

    】《易》道深微,語簡文古,訓詁禮制,在他經為精,在《易》為粗。

    所謂至精,乃在陰陽變化消息,然非得其粗,無由遇其精。

    【此姚姬傳論學古文法,援之以為治《易》法,精者可遇不可鑿,鑿則妄矣。

    】三《禮》之中,先《儀禮》、《禮記》,次《周禮》。

    《儀禮》句碎字實,難讀能解,難記易曉,注家最少,異說無多,好在《禮記》一書,即是外傳。

    【《禮記》難於《儀禮》,《儀禮》止十七件事,《禮記》之事多矣,特其文條達耳。

    】《周禮》門類較多,事理更為博大,漢人說者亦少,【晚出之故。

    】故較難。

    然鄭注及國朝人零星解說,亦已明白。

    《尚書》辭義既古,隸古傳寫,通借譌誤,自漢初即有今古文兩家,異文歧讀。

    【此謂真古文,非蔡傳所雲今文無,古文有之古文也。

    】至西晉梅氏古文晚出,唐初偽孔傳專行,【六朝江左即盛行,未定一尊耳。

    】而漢代今古文兩家之經傳一時俱絕,故尤難通。

    《春秋》乃聖人治世大權,微文隱義,本非同家人言語。

    【《史記》明言之。

    】三傳並立,旨趣各異。

    《公羊》家師說雖多,末流頗涉傅會,何注又復奧樸。

    《左傳》立學最晚,漢人師說寥寥,惟杜注行世,世人以其事博辭富,求傳而不求經。

    故《公羊》家理密而事疏,《左傳》家事詳而理略。

    【非謂左氏,謂治左氏者耳。

    】《穀梁》師說久微,【見《隋書?經籍志》】國朝人治之者亦少。

    學者於《春秋》若謂事事能得聖心,談何容易。

    至於《周易》,統貫天人,成於四聖,理須後聖,方能洞曉。

    京、孟、虞、鄭諸大師以及後代諸家,皆止各道所得,見仁見知,從無一人能為的解定論,勢使然也。

    且陰陽無形,即使謬稱妄說,無人能質其非,所以通者雖少而注者最多,演圖比象,任意紛紜,所謂畫狗馬難於畫鬼神之比也。

    總之,《詩》、《禮》可解,《尚書》之文、《春秋》之義不能盡解,《周易》則通儒畢生探索,終是解者少而不解者多。

    故治經次第,自近及遠,由顯通微,如此為便,較有實獲。

    尹吉甫之詩曰:「古訓是式,威儀是力。

    」古訓,《詩》學也;威儀,《禮》學也。

    此古人為學之方也。

    【春秋時幾無人不誦《詩》學《禮》,稱道《尚書》者已較少,至於《周易》,除蔔筮外,談者無多,意亦可知三代時《易》不以教學僮,惟太史掌之。

    今賴有《繫辭》,或可窺見一斑耳。

    】非謂此經精通,方讀彼經,謂淺顯者未明,則深奧者不必妄加穿鑿,橫生臆見。

    津梁既得,則各視性之所近,深造緻精可也。

    治《詩》、《禮》,可不兼三經,治三經,必涉《詩》、《禮》。

     一,治經貴通大義也。

    每一經中,皆有大義數十百條,宜研究詳明,會通貫串,方為有益。

    若僅隨文訓解,一無心得,仍不得為通也。

     考據自是要義,但關繫義理者,必應博考詳辨,弗明弗措。

    若細碎事體,猝不能定,姑仍舊說,不必徒耗日力。

     廖季平關通羣經 廖平,字季平,井研人,博聞人也,為湘潭王壬秋檢討闓運主講蜀中時之高弟子。

    初明《公羊》,漸關通羣經,至老不倦。

    凡素王之道,昭遰於心,嶷然而不滯,炳然而大成。

    嘗謂春秋以前,字若繩紐,孔子正名,乃制六書譒經,為孔氏古文,而舊之史文便從闕廢。

    又謂人服禮化,各有倫等,為設六位,以別禽獸,肇乎野人,終於聖域,因其成德而為之分。

    故瀛士之士,未離質野,當廣孔氏之教,有以正之。

    又謂《大學》修身為本,以喻襃聖臨世,天下既平,一日克己,四海歸仁,精感神明,乃能止定靜慮,行先知後,始終之道,蓋與舊說敻乎異焉。

    又謂諸子九流,皆出經術,有各明其一方,實非立乎二術。

    又謂六藝各有疆畛,與時偕行,不徒為我國取效朝夕。

    名物之號,異實同居,在善分別,乃無不貫。

    又謂《春秋》王制,所以治中國,《尚書》、《周禮》,所以治天下,六合之內,於茲備焉。

    又謂六合以外,《詩》、《易》主之,遊神變化,不可方物。

    道釋之流,茲其由枿。

    又謂六緯所傳,天地成毀,來往變異,萬族之故,殊域遠鄙,播為教學。

    此雖獨鬯微言,撟乎恆誼,亦可謂博雅廣大,近世所無者矣。

     易寅村服膺王氏 長沙易培基寅村究心問學,結廬於黃道門外白沙泉畔,閉戶讀書。

    於高郵王氏之學,蓋篤好之,少時肄業兩湖書院,著書糾正王氏《公羊箋》之誤。

    楊惺吾奇賞之,賦詩相贈,有「大著搥碎湘綺樓」之句。

    其服膺高郵王氏之學,乃過信湘鄉曾文正之說。

    本朝考據家精博者甚多,王氏率意改字,開鹹、同以來單文孤證之病,其不以「俔天之妹」為《山海經》「刑天」之妹也者,幾希矣。

     易經之精義 《易》自明儒求知德舍義理而談象數,先脫宋儒窠臼,元和惠氏三世傳經,成《易》漢學,又自為解釋曰《周易述》,大旨遵虞翻,補以鄭、荀,學者多以未能專一少之。

    武進張惠言以為漢人之《易》,孟、費諸家勢不能合,孟氏無傳;具於虞氏,虞氏逸文斷句,猶可考見大略,為《虞氏易》九卷,又表其大旨為《消息》二卷,又撰《虞氏易禮》、《易候》、《易事》、《易言》,孤絕經學,藉此大明。

    姚配中通消息於先天,焦循證王、韓非空說,皆《易》學之金桴也。

     汪默庵深於易 休寧汪璲,字文儀,號默庵,深於《易》,置象數而專言理,嘗雲:「今說《易》之家謂《易》以道陰陽,務以圓妙幽渺籠罩影響,如捕風,如捉影,無當實用。

    故愚以為學《易》,當就平實切近處用功。

    」 蕭洪治精於易 蕭洪治,字自本,常寧諸生。

    博學多才藝,尤精於《易》。

    康熙癸醜吳三桂之叛,遣偽將訪洪治,至夜,洪治指乾象示之曰:「天意有在,若等徒自辱耳。

    」晚築精廬,覃思撰著,以《易》之道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而皆本於一五一十,乃作《五十學易圖》等書。

     李恆齋精於易 李恆齋以窮經為學,尤精於《易》,嘗謂《易》本為蔔筮而作,必先明象數而後其辭占可決。

    於是玩味《繫辭》諸傳之旨,參之楓林朱氏、瞿塘來氏之說,作《本義拾遺》。

    雖取象指數,若與朱子不相侔者,然其卦變卦互卦之則,本程子反覆往來上下之言,與《繫辭》所謂雜物撰德,非其中爻不備之雲而闡明之,以補《本義》之所未備者,非臆說也。

     胡文良治易 光山胡文良公煦,康熙朝侍郎也,為道學名臣。

    治《易》,究圖書之蘊,著《函書》數十萬言。

    聖祖屢召見之,問爻象疑義,命畫圖講說,歎曰:「真苦心讀書人也。

    」其所著《周易函微》,推闡精微,窮搜象數,與洛、閩頗有異同,經河南撫臣於采書之役,續呈禦覽。

    胡本無諡,因是書收入《四庫》,始追賜焉。

    紀文達公有句雲:「四代經神四胡氏,【原注:宋胡瑗有《周易口義》,元胡一桂有《易本義附錄纂疏》、《易學啟蒙翼傳》。

    明胡居仁有《易象鈔》。

    】兩朝耆宿兩文良。

    」【原注:雍正中,高公其倬先諡文良。

    】 程緜莊治易 程廷祚,字緜莊,以經學名。

    其治《易》,乃專主義理而力排象數。

    然治《易》當以象為先,如以理而已,則卦爻中曷為多方設象,且言狐言鬼,而狐何以言三狐,鬼何以言一車乎?蓋理處於隱,聖人設象以顯之;理處於虛,聖人設象以實之。

    虛者實之,即祭祀為屍之意也;隱者顯之,即鑄鼎象物之意也。

    故曰《易》者象也,象者像也,使眾人觀象玩辭,而理見焉,此牖民覺世之苦心也。

    緜莊又曰:「墨守宋學已非,墨守漢學尤非。

    此袁子才謂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其知言乎!」 秦震宇枯坐玩易 秦鳴雷,字震宇,無錫諸生。

    少以孝稱,私淑其外大父王繩曾,得儒先一脈。

    弱冠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