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術類
關燈
小
中
大
羣經精義之發明
經學之分漢、宋,猶理學之分朱、陸也。
其專宗漢學以抵程、朱之隙者,為毛奇齡、惠棟、戴震諸人。
其義理宗程、朱,仍博稽漢、唐注疏者,為李光地、方苞、姚鼐諸人。
自有明中葉,人皆敝精力於帖括,而根柢之學闕焉。
國初,樸學之士始出,顧炎武、閻若璩開風氣之先,其後鉅儒踵接,元和惠氏、武進莊氏、高郵王氏、嘉定錢氏盛於吳中,婺源江氏、休寧戴氏繼起於宣、歙。
由是漢學昌明,遠紹微言,兼通大義,千載沈霾,一朝復旦。
極盛於乾隆,益精於嘉慶,遺經端緒,皆有條理。
然江藩作《漢學師承記》,凡稍近宋學者皆擯之。
阮元刻《皇清經解》千四百餘卷,而光地與苞之著述一字一收,蓋幾於分茅設蕝矣。
一時風氣所趨,遂以搜殘舉碎為功,詆宋儒為空疏,肆力掊擊,抑又過矣。
要知漢儒之訓詁,宋儒之義理,相須而行,闕一不可,其激而互有勝負者,皆末流之失也。
經學有北南二派 長沙有校經堂,創自湘撫吳榮光。
光緒初,學使餘姚朱肯夫少詹逌然籌款擴之,人才號為極盛。
湘潭葉奐彬主政德輝,其魁碩也,有論經之言,今節錄之。
其論經學北派也,則曰博野有顏元,蠡縣有李(王恭).(王恭)所著曰《周易傳注》,《詩經傳注》,《李氏樂學錄》.元之學,一傳而為李(王恭),(王恭)又受學於毛奇齡,此南學合北學之始.再傳而為程廷祚,則又以南人而為北學.然如所著《晚書訂疑》,《禘袷辨誤》二書,絕不附和毛氏《古文尚書冤詞》及《郊社禘袷問》之說,是則冰寒青勝,派同而學不同.至所著《春秋識小錄》,已入乾嘉考據一派,其殆學成之日乎?元之學,初不行於南方,厥後二百餘年,德清戴望本其先世家學,著《顏氏學記》一書表揚之.望晚年又從陳奐受《毛詩》,從宋翔鳳受《公羊》,所注《論語》,即發明《公羊》之義,是又轉入南學今文派矣. 曲阜有孔廣森,所著曰《顨軒所著書》,孔廣林所著曰《孔叢伯遺書》。
廣森受學於戴震,震為江永高弟,是當列於婺源派之再傳。
然北方為漢學者,紀文達公昀無傳書,獨孔氏一家為之,至馬國翰而極盛,故特列為一派,以張漢幟。
其論經學南派也,則曰崑山派有顧炎武,所著曰《亭林遺書》、《音學五書》、《日知錄》。
徐乾學為炎武甥,所著為《讀禮通考》。
潘耒為炎武弟子,刻《亭林遺書》。
炎武之學,出於朱子,而實事求是,遂開東南漢學之先,論一代儒宗,當以炎武與元和惠周惕為不祧之祖。
江藩《漢學師承記》退炎武與黃宗羲居於卷末,是誠所謂蚍蜉撼大樹者矣。
元和派有惠周惕,所著曰《詩說》。
士奇為周惕子,所著為《易說》、《禮說》、《春秋說》。
棟為士奇子,所著為《易例》、《周易述》、《易漢學》、《易大義》、《易微言》、《周易本義辨證》、《古文尚書考》、《明堂大道錄》、《禘說》、《左傳補注》、《九經古義》。
惠氏三世治經,至棟而益盛,吳中漢學,實惠氏一家開之。
故周惕與炎武,不獨化被三吳,澤及桑梓,即天下後世,亦當推為兩巨師焉。
棟之弟子,一為江藩,著《周易述》、《補爾雅小箋》。
一為餘蕭客,著《古經解鉤沈》,皆於漢學一派有功後學者也。
婺源派有江永,所著曰《周禮疑義舉要》、《儀禮釋例》、《儀禮釋宮增注》、《禮記訓義擇言》、《深衣考誤》、《禮書綱目》、《律呂新義》、《律呂闡微》、《春秋地理考實》、《鄉黨圖考》、《羣經補義》。
戴震為永弟子,所著曰《戴氏遺書》。
段玉裁為震弟子,所著曰《經韻樓全書》、《說文解字注》。
龔自珍為玉裁外孫,所著曰《尚書泰誓答問》、《春秋決事比》。
龔橙為自珍子,所著曰《詩本誼》。
永之學出於朱子,震乃操入室之戈,再傳而為玉裁,猶是古文學一派。
三傳而為自珍,又轉入今文學一派。
此無他,師承之嚴重不如漢京,故學者但隨風氣為轉移,遂不惜背師而馳,自亂統系。
常州派,一曰陽湖派,有莊存與,所著曰《周官記》、《周官說》、《周官說補》、《春秋正辭》四種。
述祖為存與從子,所著曰《尚書校逸》、《尚書說》、《毛詩考證》、《周頌口義》、《夏小正考釋》、《五經小學述》、《說文古籀疏證》。
劉逢祿為述祖弟子,所著曰《尚書今古文集解》、《公羊何氏釋例》、《公羊何氏解詁箋》、《論語述何》、《發墨守評》、《箴膏肓評》、《廢疾申何》。
龔自珍為逢祿弟子,所著曰《婺源三傳書》。
魏源亦逢祿弟子,所著曰《書古微》、《詩古微》。
孫星衍所著曰《周堂集解》、《尚書今古文馬鄭注》、《尚書今古文注疏》、《明堂考》、《魏三體石經考》、《孔子集語》。
張惠言所著曰《茗柯全書》、《儀禮圖》。
成孫為惠言子,所著曰《說文諧聲譜》。
常州之學,本分二派,一為今文學派,莊氏一家開之,傳至龔、魏,橫流極矣。
然其學通天人之故,接西京之傳,蓋得董、賈之精微,而非如龔、魏之流於狂易。
江藩《漢學師承記》不列其名與書,殆有彼哉之意乎?一為古文學派,孫星衍卓然名師,為古學之勁旅,當時與洪亮吉齊名鄉裡。
亮吉所著《左傳詁》,遠不如孫之精深。
蓋洪後以史學地理名家,精神別有專用也。
惠言精研《易》、《禮》,實惠氏之旁支。
崑山元和以外,其學派未有過於常州者也。
儀徵派有阮元,所著曰《皇清經解》、《詩書古訓》、《車制圖解》、《儀禮石經校勘記》、《曾子注釋》、《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經籍纂詁》。
元主持漢學,全在《經解》一書。
節鉞所至之處,於廣州則創學海堂,於浙江則建詁經書院,兩省承學之士,百年以來,猶沿其餘風。
湘省漢學,興起最遲,然創湘水校經堂者,則其弟子巡撫吳榮光也。
瞽宗之祀,其為先河乎?長沙王先謙續編《經解》一書,推衍宗風,網羅散佚,其嫡派終在湖湘。
新學既興,南風不競矣。
高郵派有王念孫,所著曰《讀書雜志》、《廣雅疏證》。
引之為念孫子,所著曰《經義述聞》、《經傳釋詞》。
高郵自創一派,專以形聲訓詁校勘古書,於是千古沈晦不可解之文詞,循其例,無不渙然冰釋。
俞樾踵其後,為《羣經平議》,為《諸子平議》,為《古書疑義舉例》,而後四部書之訛文脫簡,重門洞開,可謂周、孔之掃夫,劉、班之嫡子。
曾文正《聖哲畫像記》推為集小學之大成,蓋猶等夷之見矣。
南雷派有黃宗羲,所著曰《易學象數論》、《深衣考》、《孟子師說》。
南雷得蕺山之傳,其理學為陽明一派,然為全祖望所私淑,又為萬斯大兄弟受業之師,浙中經學之風,故當以宗羲為鼻祖。
四明派有萬斯大,所著曰《萬氏經學五書》。
斯同為斯大弟,有《石經考》。
四明之學,為浙中漢學之先聲,非毛奇齡逞其口辯一味叫囂之比也。
少時兄弟師事南雷,得聞蕺山之緒論,平日持論,以為非通諸經,不能通一經;非悟傳注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亦無由悟傳注之失。
至理名言,誠實事求是之義。
當時並無漢學名幟,而治經之法,遂為一代宗風,不可謂非豪傑之士也。
桐城派有方苞,所著曰《望溪全集》。
劉大櫆為苞弟子,不傳經。
姚鼐為大櫆弟子,有《左傳補注》、《公羊補注》、《穀梁補注》、《國語補注》、《九經說》。
桐城方氏說經諸書,源出北宋,再傳為鼐,以參合義理、考據、詞章為宗。
桐城之學,至此一變,曾文正師之。
東塾派有陳澧,所著曰《東塾讀書記》、《漢儒通義》。
澧為阮元再傳弟子,然近世所謂漢、宋兼采一派者,至澧而始定其名,故別為派以殿於後。
經有六證 葉奐彬深於經學,嘗謂經有六證,可以經證經,以史證經,以子證經,以漢人文賦證經,以《說文解字》證經,以漢碑證經。
今錄其證經之言如下。
一以經證經 如以《禮》證《易》,則有張惠言《虞氏易禮》。
以《春秋》證《易》,則有毛奇齡《春秋占筮書》。
以《春秋》證《禮》,則有宋張大亨《春秋五禮例宗》。
以《公羊》證《禮》,則有淩曙《公羊禮疏》、《公羊禮說》,陳奐《公羊逸禮考徵》。
以《穀梁》證《禮》,則有侯康《穀梁禮徵》。
以《禮》證《詩》,則有包世榮《毛詩禮徵》。
以《公羊》證《論語》,則有劉逢祿《論語述何》。
昔人雲,不通羣經,不能治一經,此解經第一要義也。
一以史證經 司馬遷受經於孔安國,故言漢學者,推為古文家,不盡然也。
《史記》一書,《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可以證《尚書》,春秋列國《世家》可以證《尚書》,亦可證《左傳》,《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可以證《論語》,《荀孟列傳》可以證《孟子》。
自餘前漢諸人,其列傳中引用經文,多與今本殊異,繆佑孫有《兩漢書引經考》,最為詳洽,可以參觀。
《史》、《漢》以外,則《三國志》、《南北史》,不獨經師遺說時有異同,即其授受源流,亦足以資考索。
至《國語》、《國策》、《逸周書》,本屬經類,或與《春秋》相表裏,或與《尚書》相貫通,雖純駁不同,而參考必備,《四庫全書》均入於史部雜史,非知三書源流者也。
一以子證經 諸子皆六藝之支流,其學多出於七十子。
周、秦、兩漢九流分馳,諸儒往往摭其書之遺言,以發明諸經之古學,今試舉其書論之。
如京氏《易傳》【《隋書經籍志?五行家》京《易占》即此書也。
】為孟喜《易》義,焦贛《易林》【翟雲升考定為崔篆撰。
】為京房《易》義,《韓詩外傳》為《韓詩》義,班固《列女傳》為《魯詩》義,《韓非子》、《淮南子》為《春秋左氏》義,《白虎通德論》為《春秋》禮義,《荀子》、蔡邕《獨斷》為《禮》義,此其彰明較著者。
至《墨子》有《古尚書》,有《百國春秋》,《管子》有《周禮》遺法,《淮南子》有九師《易》義,是又在讀者之善為溝通,而無用其比較已。
一以漢人文賦證經 王逸《離騷注》、《蔡中郎集》有《魯詩》義,阮元輯《三家詩》,陳壽祺《三家遺說考》,已詳舉靡遺。
其他《兩漢書》中諸人封事、文賦,或釋經有異義,或引經有異文,大抵諸儒各治一經,無不貫澈源流,搜採遺佚。
其書見於前續兩《經解》中者,可以按目求之。
即小有出入異同,亦無損其全書之例。
乾、嘉兩朝,江、浙間諸經師,不得不推為經苑之功臣矣。
一以《說文解字》證經 許為古文學而兼采眾家之言,故其書同一引經,往往先後異字,解義亦不相同。
陳瑑《說文引經考證》、吳玉搢《說文引經考》、柳榮宗《說文引經考異》,皆有專書,可取而細繹之也。
一以漢碑證經 漢儒治經,最重師說,凡流傳碑本,其引經與他本異者,家法皆各殊。
皮錫瑞有《漢碑引經考》一書,疏證詳明,真偉作也。
顧亭林春夏溫經 顧亭林少時,每年以春夏溫經,延請士子之聲音宏暢者四人,設左右坐,置注疏於前,自居中央,其前亦置經,使一人讀而己聽之。
遇其中字句不同或偶忘者,詳問而辨論之。
凡讀二十紙,再易一人,四人周而復始,計一日溫書二百紙。
陸紫宸於六經有撰述 陸楣,字紫宸,無錫人。
幼孤露,讀書於雞棲豚柵旁,志意慷慨,喜為古文辭。
同邑有朱旂者,見楣所作,為之延譽於秦宮諭松齡,乃得縱觀秦氏藏書。
自是北走燕趙,南踰閩嶠,其學益進。
楣於《六經》皆有撰述。
垂老,作《古今官制考》,未成而歿。
其狀巨肩蠍鼻,不知者以為河朔傖父也。
陳念茲疏注五經 陳明琯,號念茲,諸生也。
好與人尚論千古,每及忠臣義士,則意氣激昂,揚眉抵掌。
至言及不平事,則目瞪口噤,氣填胸薄喉,半晌不出聲。
耽嗜書史,朝夕科跣,坐臥一小齋,劌心鉥腎,研窮聖賢義蘊。
嘗疏注《五經》,沿流討源,深造自得。
顧復初發明五經 顧復初,名棟高。
以經學授國子監司業,年逾七十,不復出山。
康熙丁醜春,聖祖南巡,迎鑾,獻所著《詩書兩義》,蒙恩加祭酒銜,又數年而終。
復初為辛醜進士,性倨慢,不合時。
官中書時,與堂上官齟齬,僅三載,即歸田。
生平以窮經著書為事,自幼至老,未嘗一日不讀書,於《五經》皆有所發明。
掌教淮陰,從遊者甚眾。
夏日不見客,閉重門,解衣脫襪履,至寸絲不掛,匿帷後,手一卷不輟。
辛未經學,惟復初無愧色耳。
李恒齋治經有聲 善化李恆齋究心正學,治經有聲,與同邑熊超、寧鄉張鳴珂、邵陽車無咎、王元復為友,各守一編,相與切劘。
嘗釋《易》卦象,訂《禮》正《詩》《樂》,解《春秋》,論纂宋五子書。
為嶽麓院長,著《學庸講義》,其他子史百家、輿地象緯莫不淹貫。
湖南自王夫之以學術聞天下,文炤繼起,名與之埒。
徐文定精研經學 滿洲徐文定公元夢精研經學,老而彌篤,暇即就方望溪侍郎苞考問經義。
諸王侍衞中有年逾三十始讀《大學》,而請業於方者,講至《秦誓》,方作而言曰:「所謂一個臣,吾觀徐公良然。
」 高宗重經學 高宗特詔大臣保薦經術之士,課其學之醇疵,特拜顧棟高為祭酒,陳祖範、吳鼎、梁錫璵等皆授司業。
又特刊《十三經註疏》,頒布學官,命方苞、任啟運等裒集三禮,自是漢學大著。
乾隆乙酉,諭曰:「儒林亦史傳所必及,果經明學粹,不論韋布,豈以品位拘。
如近日顧棟高輩,終使淹沒無聞邪?」嗣是史館始立儒林傳。
梁鴻翥月必誦經 梁鴻翥,字志南,安邱人。
窮老篤學,月必誦《九經》一過,鄉裡目為癡人。
益都李司馬文藻一見奇之,為之延譽,遂知名於世。
每治一經,幾案不列他書,有疑義,思之累日夜,必得而後已。
戴東原通十三經 戴東原生十歲始能言,就傅讀詩,過目成誦。
塾師授以《大學章句?右經一章》,問其師曰:「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曰:「此朱子雲爾。
」又問朱子何時人,曰:「南宋。
」曾子何時人,曰:「東周。
」周去宋幾何時,曰:「幾二千年。
」曰:「然則朱子何以知其然?」師不能答。
後讀他經書,一字必求其義,塾師略舉傳注訓解之,意不釋,師乃取許氏《說文解字》,令自檢閱。
學之三年,通其義,於是《十三經》盡通矣。
錢蘀石不服戴東原經述 錢蘀石侍郎載,襟情蕭曠,豪飲健談,每偕朱竹君、王石臞諸人過法梧門祭酒,冬夜消寒,卷波浮白,必至街鼓三四下。
竹君盛推戴東原經術,蘀石獨有違言。
論至學問得失處,觀發赤,聚訟紛拏,酒罷出門,猶囂囂不已,上車復下者數四。
月苦霜悽,風沙蓬勃,餘客拱手以竢,無不掩口笑。
臧在東拜經 武進臧鏞堂在東,經師玉林孫也。
受業於盧抱經,經史小學精審不苟,殆過其師。
每歲除夕,陳所讀書,肅衣冠而拜之,故又字曰拜經,蓋慕其遠祖榮緒庚子陳經之故事也。
其弟禮堂,學亦深邃,持父喪,白衣冠而處,不與人見。
焦李淩皆邃於經 江都焦裡堂循,吳縣李尚之銳,歙縣淩次仲廷堪,皆邃於經義,尤精天文步算之學,交相契愛,為談天三友。
焦裡堂既免生母殷太孺人喪,小有足疾,遂託疾居江都黃珏橋村舍,閉戶著書。
葺其老屋,曰半九書塾,復構一樓,曰雕菰樓,有湖光山色之勝,讀書著述,恆樓居,足不入城市者十餘年。
劉文清勗焦黑堂習經學 劉文清公墉按試揚州,焦裡堂時年十七,應童子試,取入學.覆試日,文清問詩中用「馧(上厤下香)」字者誰也,裡堂起應之.問何所本,以《文藪.桃花賦》對,且述其音義.文清喜曰:「學經乎?」對曰:「未也.」文清曰:「不學經,何以足用,爾盍以學賦者學經.」明日復謁,復呼裡堂至前,曰:「識之,不學經,無以為生員也.」裡堂歸,乃屏他學而學經,卒成經師. 汪紱初囈語說經 乾隆某歲,婺源大饑,無米
其專宗漢學以抵程、朱之隙者,為毛奇齡、惠棟、戴震諸人。
其義理宗程、朱,仍博稽漢、唐注疏者,為李光地、方苞、姚鼐諸人。
自有明中葉,人皆敝精力於帖括,而根柢之學闕焉。
國初,樸學之士始出,顧炎武、閻若璩開風氣之先,其後鉅儒踵接,元和惠氏、武進莊氏、高郵王氏、嘉定錢氏盛於吳中,婺源江氏、休寧戴氏繼起於宣、歙。
由是漢學昌明,遠紹微言,兼通大義,千載沈霾,一朝復旦。
極盛於乾隆,益精於嘉慶,遺經端緒,皆有條理。
然江藩作《漢學師承記》,凡稍近宋學者皆擯之。
阮元刻《皇清經解》千四百餘卷,而光地與苞之著述一字一收,蓋幾於分茅設蕝矣。
一時風氣所趨,遂以搜殘舉碎為功,詆宋儒為空疏,肆力掊擊,抑又過矣。
要知漢儒之訓詁,宋儒之義理,相須而行,闕一不可,其激而互有勝負者,皆末流之失也。
經學有北南二派 長沙有校經堂,創自湘撫吳榮光。
光緒初,學使餘姚朱肯夫少詹逌然籌款擴之,人才號為極盛。
湘潭葉奐彬主政德輝,其魁碩也,有論經之言,今節錄之。
其論經學北派也,則曰博野有顏元,蠡縣有李(王恭).(王恭)所著曰《周易傳注》,《詩經傳注》,《李氏樂學錄》.元之學,一傳而為李(王恭),(王恭)又受學於毛奇齡,此南學合北學之始.再傳而為程廷祚,則又以南人而為北學.然如所著《晚書訂疑》,《禘袷辨誤》二書,絕不附和毛氏《古文尚書冤詞》及《郊社禘袷問》之說,是則冰寒青勝,派同而學不同.至所著《春秋識小錄》,已入乾嘉考據一派,其殆學成之日乎?元之學,初不行於南方,厥後二百餘年,德清戴望本其先世家學,著《顏氏學記》一書表揚之.望晚年又從陳奐受《毛詩》,從宋翔鳳受《公羊》,所注《論語》,即發明《公羊》之義,是又轉入南學今文派矣. 曲阜有孔廣森,所著曰《顨軒所著書》,孔廣林所著曰《孔叢伯遺書》。
廣森受學於戴震,震為江永高弟,是當列於婺源派之再傳。
然北方為漢學者,紀文達公昀無傳書,獨孔氏一家為之,至馬國翰而極盛,故特列為一派,以張漢幟。
其論經學南派也,則曰崑山派有顧炎武,所著曰《亭林遺書》、《音學五書》、《日知錄》。
徐乾學為炎武甥,所著為《讀禮通考》。
潘耒為炎武弟子,刻《亭林遺書》。
炎武之學,出於朱子,而實事求是,遂開東南漢學之先,論一代儒宗,當以炎武與元和惠周惕為不祧之祖。
江藩《漢學師承記》退炎武與黃宗羲居於卷末,是誠所謂蚍蜉撼大樹者矣。
元和派有惠周惕,所著曰《詩說》。
士奇為周惕子,所著為《易說》、《禮說》、《春秋說》。
棟為士奇子,所著為《易例》、《周易述》、《易漢學》、《易大義》、《易微言》、《周易本義辨證》、《古文尚書考》、《明堂大道錄》、《禘說》、《左傳補注》、《九經古義》。
惠氏三世治經,至棟而益盛,吳中漢學,實惠氏一家開之。
故周惕與炎武,不獨化被三吳,澤及桑梓,即天下後世,亦當推為兩巨師焉。
棟之弟子,一為江藩,著《周易述》、《補爾雅小箋》。
一為餘蕭客,著《古經解鉤沈》,皆於漢學一派有功後學者也。
婺源派有江永,所著曰《周禮疑義舉要》、《儀禮釋例》、《儀禮釋宮增注》、《禮記訓義擇言》、《深衣考誤》、《禮書綱目》、《律呂新義》、《律呂闡微》、《春秋地理考實》、《鄉黨圖考》、《羣經補義》。
戴震為永弟子,所著曰《戴氏遺書》。
段玉裁為震弟子,所著曰《經韻樓全書》、《說文解字注》。
龔自珍為玉裁外孫,所著曰《尚書泰誓答問》、《春秋決事比》。
龔橙為自珍子,所著曰《詩本誼》。
永之學出於朱子,震乃操入室之戈,再傳而為玉裁,猶是古文學一派。
三傳而為自珍,又轉入今文學一派。
此無他,師承之嚴重不如漢京,故學者但隨風氣為轉移,遂不惜背師而馳,自亂統系。
常州派,一曰陽湖派,有莊存與,所著曰《周官記》、《周官說》、《周官說補》、《春秋正辭》四種。
述祖為存與從子,所著曰《尚書校逸》、《尚書說》、《毛詩考證》、《周頌口義》、《夏小正考釋》、《五經小學述》、《說文古籀疏證》。
劉逢祿為述祖弟子,所著曰《尚書今古文集解》、《公羊何氏釋例》、《公羊何氏解詁箋》、《論語述何》、《發墨守評》、《箴膏肓評》、《廢疾申何》。
龔自珍為逢祿弟子,所著曰《婺源三傳書》。
魏源亦逢祿弟子,所著曰《書古微》、《詩古微》。
孫星衍所著曰《周堂集解》、《尚書今古文馬鄭注》、《尚書今古文注疏》、《明堂考》、《魏三體石經考》、《孔子集語》。
張惠言所著曰《茗柯全書》、《儀禮圖》。
成孫為惠言子,所著曰《說文諧聲譜》。
常州之學,本分二派,一為今文學派,莊氏一家開之,傳至龔、魏,橫流極矣。
然其學通天人之故,接西京之傳,蓋得董、賈之精微,而非如龔、魏之流於狂易。
江藩《漢學師承記》不列其名與書,殆有彼哉之意乎?一為古文學派,孫星衍卓然名師,為古學之勁旅,當時與洪亮吉齊名鄉裡。
亮吉所著《左傳詁》,遠不如孫之精深。
蓋洪後以史學地理名家,精神別有專用也。
惠言精研《易》、《禮》,實惠氏之旁支。
崑山元和以外,其學派未有過於常州者也。
儀徵派有阮元,所著曰《皇清經解》、《詩書古訓》、《車制圖解》、《儀禮石經校勘記》、《曾子注釋》、《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經籍纂詁》。
元主持漢學,全在《經解》一書。
節鉞所至之處,於廣州則創學海堂,於浙江則建詁經書院,兩省承學之士,百年以來,猶沿其餘風。
湘省漢學,興起最遲,然創湘水校經堂者,則其弟子巡撫吳榮光也。
瞽宗之祀,其為先河乎?長沙王先謙續編《經解》一書,推衍宗風,網羅散佚,其嫡派終在湖湘。
新學既興,南風不競矣。
高郵派有王念孫,所著曰《讀書雜志》、《廣雅疏證》。
引之為念孫子,所著曰《經義述聞》、《經傳釋詞》。
高郵自創一派,專以形聲訓詁校勘古書,於是千古沈晦不可解之文詞,循其例,無不渙然冰釋。
俞樾踵其後,為《羣經平議》,為《諸子平議》,為《古書疑義舉例》,而後四部書之訛文脫簡,重門洞開,可謂周、孔之掃夫,劉、班之嫡子。
曾文正《聖哲畫像記》推為集小學之大成,蓋猶等夷之見矣。
南雷派有黃宗羲,所著曰《易學象數論》、《深衣考》、《孟子師說》。
南雷得蕺山之傳,其理學為陽明一派,然為全祖望所私淑,又為萬斯大兄弟受業之師,浙中經學之風,故當以宗羲為鼻祖。
四明派有萬斯大,所著曰《萬氏經學五書》。
斯同為斯大弟,有《石經考》。
四明之學,為浙中漢學之先聲,非毛奇齡逞其口辯一味叫囂之比也。
少時兄弟師事南雷,得聞蕺山之緒論,平日持論,以為非通諸經,不能通一經;非悟傳注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亦無由悟傳注之失。
至理名言,誠實事求是之義。
當時並無漢學名幟,而治經之法,遂為一代宗風,不可謂非豪傑之士也。
桐城派有方苞,所著曰《望溪全集》。
劉大櫆為苞弟子,不傳經。
姚鼐為大櫆弟子,有《左傳補注》、《公羊補注》、《穀梁補注》、《國語補注》、《九經說》。
桐城方氏說經諸書,源出北宋,再傳為鼐,以參合義理、考據、詞章為宗。
桐城之學,至此一變,曾文正師之。
東塾派有陳澧,所著曰《東塾讀書記》、《漢儒通義》。
澧為阮元再傳弟子,然近世所謂漢、宋兼采一派者,至澧而始定其名,故別為派以殿於後。
經有六證 葉奐彬深於經學,嘗謂經有六證,可以經證經,以史證經,以子證經,以漢人文賦證經,以《說文解字》證經,以漢碑證經。
今錄其證經之言如下。
一以經證經 如以《禮》證《易》,則有張惠言《虞氏易禮》。
以《春秋》證《易》,則有毛奇齡《春秋占筮書》。
以《春秋》證《禮》,則有宋張大亨《春秋五禮例宗》。
以《公羊》證《禮》,則有淩曙《公羊禮疏》、《公羊禮說》,陳奐《公羊逸禮考徵》。
以《穀梁》證《禮》,則有侯康《穀梁禮徵》。
以《禮》證《詩》,則有包世榮《毛詩禮徵》。
以《公羊》證《論語》,則有劉逢祿《論語述何》。
昔人雲,不通羣經,不能治一經,此解經第一要義也。
一以史證經 司馬遷受經於孔安國,故言漢學者,推為古文家,不盡然也。
《史記》一書,《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可以證《尚書》,春秋列國《世家》可以證《尚書》,亦可證《左傳》,《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可以證《論語》,《荀孟列傳》可以證《孟子》。
自餘前漢諸人,其列傳中引用經文,多與今本殊異,繆佑孫有《兩漢書引經考》,最為詳洽,可以參觀。
《史》、《漢》以外,則《三國志》、《南北史》,不獨經師遺說時有異同,即其授受源流,亦足以資考索。
至《國語》、《國策》、《逸周書》,本屬經類,或與《春秋》相表裏,或與《尚書》相貫通,雖純駁不同,而參考必備,《四庫全書》均入於史部雜史,非知三書源流者也。
一以子證經 諸子皆六藝之支流,其學多出於七十子。
周、秦、兩漢九流分馳,諸儒往往摭其書之遺言,以發明諸經之古學,今試舉其書論之。
如京氏《易傳》【《隋書經籍志?五行家》京《易占》即此書也。
】為孟喜《易》義,焦贛《易林》【翟雲升考定為崔篆撰。
】為京房《易》義,《韓詩外傳》為《韓詩》義,班固《列女傳》為《魯詩》義,《韓非子》、《淮南子》為《春秋左氏》義,《白虎通德論》為《春秋》禮義,《荀子》、蔡邕《獨斷》為《禮》義,此其彰明較著者。
至《墨子》有《古尚書》,有《百國春秋》,《管子》有《周禮》遺法,《淮南子》有九師《易》義,是又在讀者之善為溝通,而無用其比較已。
一以漢人文賦證經 王逸《離騷注》、《蔡中郎集》有《魯詩》義,阮元輯《三家詩》,陳壽祺《三家遺說考》,已詳舉靡遺。
其他《兩漢書》中諸人封事、文賦,或釋經有異義,或引經有異文,大抵諸儒各治一經,無不貫澈源流,搜採遺佚。
其書見於前續兩《經解》中者,可以按目求之。
即小有出入異同,亦無損其全書之例。
乾、嘉兩朝,江、浙間諸經師,不得不推為經苑之功臣矣。
一以《說文解字》證經 許為古文學而兼采眾家之言,故其書同一引經,往往先後異字,解義亦不相同。
陳瑑《說文引經考證》、吳玉搢《說文引經考》、柳榮宗《說文引經考異》,皆有專書,可取而細繹之也。
一以漢碑證經 漢儒治經,最重師說,凡流傳碑本,其引經與他本異者,家法皆各殊。
皮錫瑞有《漢碑引經考》一書,疏證詳明,真偉作也。
顧亭林春夏溫經 顧亭林少時,每年以春夏溫經,延請士子之聲音宏暢者四人,設左右坐,置注疏於前,自居中央,其前亦置經,使一人讀而己聽之。
遇其中字句不同或偶忘者,詳問而辨論之。
凡讀二十紙,再易一人,四人周而復始,計一日溫書二百紙。
陸紫宸於六經有撰述 陸楣,字紫宸,無錫人。
幼孤露,讀書於雞棲豚柵旁,志意慷慨,喜為古文辭。
同邑有朱旂者,見楣所作,為之延譽於秦宮諭松齡,乃得縱觀秦氏藏書。
自是北走燕趙,南踰閩嶠,其學益進。
楣於《六經》皆有撰述。
垂老,作《古今官制考》,未成而歿。
其狀巨肩蠍鼻,不知者以為河朔傖父也。
陳念茲疏注五經 陳明琯,號念茲,諸生也。
好與人尚論千古,每及忠臣義士,則意氣激昂,揚眉抵掌。
至言及不平事,則目瞪口噤,氣填胸薄喉,半晌不出聲。
耽嗜書史,朝夕科跣,坐臥一小齋,劌心鉥腎,研窮聖賢義蘊。
嘗疏注《五經》,沿流討源,深造自得。
顧復初發明五經 顧復初,名棟高。
以經學授國子監司業,年逾七十,不復出山。
康熙丁醜春,聖祖南巡,迎鑾,獻所著《詩書兩義》,蒙恩加祭酒銜,又數年而終。
復初為辛醜進士,性倨慢,不合時。
官中書時,與堂上官齟齬,僅三載,即歸田。
生平以窮經著書為事,自幼至老,未嘗一日不讀書,於《五經》皆有所發明。
掌教淮陰,從遊者甚眾。
夏日不見客,閉重門,解衣脫襪履,至寸絲不掛,匿帷後,手一卷不輟。
辛未經學,惟復初無愧色耳。
李恒齋治經有聲 善化李恆齋究心正學,治經有聲,與同邑熊超、寧鄉張鳴珂、邵陽車無咎、王元復為友,各守一編,相與切劘。
嘗釋《易》卦象,訂《禮》正《詩》《樂》,解《春秋》,論纂宋五子書。
為嶽麓院長,著《學庸講義》,其他子史百家、輿地象緯莫不淹貫。
湖南自王夫之以學術聞天下,文炤繼起,名與之埒。
徐文定精研經學 滿洲徐文定公元夢精研經學,老而彌篤,暇即就方望溪侍郎苞考問經義。
諸王侍衞中有年逾三十始讀《大學》,而請業於方者,講至《秦誓》,方作而言曰:「所謂一個臣,吾觀徐公良然。
」 高宗重經學 高宗特詔大臣保薦經術之士,課其學之醇疵,特拜顧棟高為祭酒,陳祖範、吳鼎、梁錫璵等皆授司業。
又特刊《十三經註疏》,頒布學官,命方苞、任啟運等裒集三禮,自是漢學大著。
乾隆乙酉,諭曰:「儒林亦史傳所必及,果經明學粹,不論韋布,豈以品位拘。
如近日顧棟高輩,終使淹沒無聞邪?」嗣是史館始立儒林傳。
梁鴻翥月必誦經 梁鴻翥,字志南,安邱人。
窮老篤學,月必誦《九經》一過,鄉裡目為癡人。
益都李司馬文藻一見奇之,為之延譽,遂知名於世。
每治一經,幾案不列他書,有疑義,思之累日夜,必得而後已。
戴東原通十三經 戴東原生十歲始能言,就傅讀詩,過目成誦。
塾師授以《大學章句?右經一章》,問其師曰:「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曰:「此朱子雲爾。
」又問朱子何時人,曰:「南宋。
」曾子何時人,曰:「東周。
」周去宋幾何時,曰:「幾二千年。
」曰:「然則朱子何以知其然?」師不能答。
後讀他經書,一字必求其義,塾師略舉傳注訓解之,意不釋,師乃取許氏《說文解字》,令自檢閱。
學之三年,通其義,於是《十三經》盡通矣。
錢蘀石不服戴東原經述 錢蘀石侍郎載,襟情蕭曠,豪飲健談,每偕朱竹君、王石臞諸人過法梧門祭酒,冬夜消寒,卷波浮白,必至街鼓三四下。
竹君盛推戴東原經術,蘀石獨有違言。
論至學問得失處,觀發赤,聚訟紛拏,酒罷出門,猶囂囂不已,上車復下者數四。
月苦霜悽,風沙蓬勃,餘客拱手以竢,無不掩口笑。
臧在東拜經 武進臧鏞堂在東,經師玉林孫也。
受業於盧抱經,經史小學精審不苟,殆過其師。
每歲除夕,陳所讀書,肅衣冠而拜之,故又字曰拜經,蓋慕其遠祖榮緒庚子陳經之故事也。
其弟禮堂,學亦深邃,持父喪,白衣冠而處,不與人見。
焦李淩皆邃於經 江都焦裡堂循,吳縣李尚之銳,歙縣淩次仲廷堪,皆邃於經義,尤精天文步算之學,交相契愛,為談天三友。
焦裡堂既免生母殷太孺人喪,小有足疾,遂託疾居江都黃珏橋村舍,閉戶著書。
葺其老屋,曰半九書塾,復構一樓,曰雕菰樓,有湖光山色之勝,讀書著述,恆樓居,足不入城市者十餘年。
劉文清勗焦黑堂習經學 劉文清公墉按試揚州,焦裡堂時年十七,應童子試,取入學.覆試日,文清問詩中用「馧(上厤下香)」字者誰也,裡堂起應之.問何所本,以《文藪.桃花賦》對,且述其音義.文清喜曰:「學經乎?」對曰:「未也.」文清曰:「不學經,何以足用,爾盍以學賦者學經.」明日復謁,復呼裡堂至前,曰:「識之,不學經,無以為生員也.」裡堂歸,乃屏他學而學經,卒成經師. 汪紱初囈語說經 乾隆某歲,婺源大饑,無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