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類
關燈
小
中
大
諸儒學派之總綱
國初講學諸家,容城孫奇逢、餘姚黃宗羲號稱南北大師。
奇逢交定興鹿忠節公繼善為講友,宗羲奉山陰劉忠正公宗周為本師,皆受王守仁姚江之傳。
盩厔李顒起自布衣,安貧樂道,以理學倡導關中,與奇逢、宗羲相鼎足,其學亦出於姚江。
嘉定陸世儀、桐鄉張履祥皆蕺山弟子,獨無門戶之見。
南豐謝文洊亦先姚江而後程、朱。
睢州湯文正公斌源出夏峯,而能持新安、金谿之平。
安溪李文貞公光地、平湖陸清獻公隴其、江陰楊文定公名時、無錫高愈顧樞、寶應王懋竑及閩中、廣東、山左、山右諸學派,則一以程、朱為宗。
至八旗儒臣之以理學稱者,則簡儀親王德沛其最著也。
夏峯學派 孫奇逢,字啟泰,號鍾元。
少倜儻,好奇節。
明萬曆庚子舉人。
順治乙酉,以國子祭酒徵,蓋祭酒薛所蘊謂其學行可比元之許衡、吳澄而薦之也。
有司敦趣,固辭。
移居新鄉之夏峯村,潛心濂洛之學,家庭雍睦。
慕蘇門百泉之勝,為宋邵康節、元姚樞、許衡諸人講學之所,遂渡河家焉。
水部郎馬光裕奉以夏峯田盧,乃率子弟躬耕,四方來學之願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成聚矣。
奇逢幼當梁溪、吉水講學都門之日,與鹿忠節公交脩默證,以聖賢相期許。
忠節既殉難,獨任斯運者四十餘年。
兩朝徵聘十一次,堅臥不起,居夏峯二十五年而卒,年九十有二。
天下鹹稱為孫徵君,又稱為夏峯先生,或曰蘇門先生。
其學宗明之王陽明,而歸本於慎獨,人無賢愚,莫不導之為善,蓋孟子所謂天民也。
嘗言喜怒哀樂中節,視聽言動合禮,子臣弟友合分,此終身行之不盡者。
弟子甚眾,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鎬、範陽耿極、登封耿介、雎州湯文正公斌為尤著。
奇逢命一鼇輯《北學編》,文正輯《洛學編》,自著《理學宗傳表》,以周、程、張、邵、朱、陸、薛、王及羅念庵、顧涇陽為十一子,別為《諸儒考》附之,蓋獨出己見,非依榜舊聞者比也。
弟子中有漆士昌者,江陵人,嘗補《理學宗傳》,列奇逢於顧憲成後,為古今第十二人。
雖儒者不以其說為然,而蘇門教澤入人之深,門弟子信從之篤,亦可見矣。
梨洲學派 黃宗羲,字太沖,明禦史忠端公尊素長子。
山陰劉忠正公宗周倡道蕺山,奉忠端遺命,從之遊。
是時越中承海門周氏之緒餘,援儒入釋,石梁陶奭齡為之魁,姚江之緒大壞,宗羲力摧其說,學者稱梨洲先生。
明亡,養母不仕。
嘗謂明代講學,襲語錄之糟粕,不以《六經》為根柢。
又謂問學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必兼讀史,史學明而後不為迂儒。
又謂讀書不多,無以證理之變化,多而不求於心,則為俗學。
生徒甚盛,鄞陳赤衷、董允蹈、慈谿鄭性、山陽楊開沅以及陳錫嘏、仇兆鼇、萬斯大、斯同昆季,皆出其門。
所著《明儒學案》六十二卷,三百年儒林之藪也。
又嘗論文,以為唐以前句短,唐以後句長,唐以前字華,唐以後字質,唐以前如高山深谷,唐以後如平原曠野,故自唐以後為一大變,然而文之美惡不與焉,其所變者辭,所不變者千古如一日也。
生平為文,不名一家,晚年愛謝臯羽文,則以所處之地同耳。
二曲學派 李顒,字中孚。
不求仕進,於山中築一土室居之,自署二曲土室病夫,以水曲曰盩,山曲曰厔,取所籍縣名之義也。
學者稱二曲先生。
嘗讀橫渠、藍田之書,慨然有修明關學意,勤於誨誘,從遊者日多。
論學以自新改過為極則,又謂《大學》明德與良知無分,學者當先觀象山、慈湖、白沙之書,闡明心性,然後取二程、朱子以及康齋、敬軒、涇陽、整庵之書以身踐履之,則其趣頗近乎姚江。
與富平李因篤、郿李柏稱「關中三李」。
後鄠縣王心敬作《關學編》以傳之。
柏,字雪木,自號太白山人。
初為諸生,及母卒,遂棄冠服,入太白山,率家人力耕,刻苦為學。
家故貧,歷兵盜水旱,滋益困。
自富平李子德被徵至京師,數稱柏賢,人始有知之者。
或欲周之,而柏雖難為衣食,嘗一日兩粥,半月食無鹽,時時忍餓默坐,間臨水把釣,夷然不屑也。
自誦曰:「貧賤在我,實有其門。
出我門死,入我門存。
」又曰:「牛被繡,鸞刀就。
」又曰:「古之人有七日不火食者,有三旬九餐者,有食木子、橡栗者,有屑榆者,有一日長坐者,有餐氈齧雪十九年者,蓋有主於中,不動於外,抱節死義,不忘溝壑也。
」 關學倡於明馮從吾,國初,華州白煥彩,同州黨湛,蒲城王化泰諸人相與切(石靡),或步訪二曲於盩屋,或迎二曲主其家,執弟子禮.煥彩有關中文獻之目,湛與化泰亦有名於時.武功有馮雲程,康錫呂,張承烈,同州有李士璸,張弭,朝邑有王建常,關獨可,鹹寧有羅魁,韓城有程良受,蒲城有寧維垣,邠州有王吉相,淳化有宋振麟,皆篤志勵學,得知行合一之旨.至乾隆時,則有武功孫景烈,亦能接關中學者之傳. 桴亭學派 陸世儀,字道威。
明亡,鑿池十畝,築亭其中,不通賓客,自號桴亭。
少從蕺山講學,與同裡陳瑚、盛敬、江士韶相約為遷善改過之學。
慮驚世駭俗,深自韜晦,於近代講學家最為篤實,人稱為「嘉定四先生」。
世儀嘗曰:「天下無講學之人,此世道之衰,天下皆講學之人,亦世道之衰。
嘉、隆間書院徧天下,呼朋引類,動輒千人,附影逐聲,廢時失事,甚有借以行其私者,此所謂處士橫議也。
」其於薛敬宣、吳康齋、胡敬齋、陳白沙、王陽明諸儒,皆有評論,後儒以為允,大旨以不立門戶為主。
全祖望謂孫夏峯、黃梨洲、李二曲皆以儒名,而桴亭少知者,及讀其書,而始歎其學之粹也。
著有《思辨錄輯要》三十五卷。
詩才甚清,惜全藁不傳。
楊園學派 張履祥,字考夫。
居桐鄉之楊園,學者稱楊園先生。
幼孤,母口受四子書,曰:「孔孟隻兩家無父兒也。
」後受業於蕺山,聞慎獨之說,晚乃肆力紫陽。
當時東南文社各立門戶,履祥退然如不勝,惟與同裡顏統、錢寅以文行相砥礪,繼與海鹽何汝霖、淩克貞切磋講習,益務躬行。
嘗謂人多讀書則識進,且能自見瑕疵,故終身都無足處。
又曰:「稼穡者,治生之大端也。
務稼穡,則無求於人,而廉恥立。
不妄取於人,而禮讓興。
廉恥立,禮讓興,然後風俗淳懿,而古道可復。
」因著《補農書》以勸其子弟。
朱竹垞曰:「考夫講學,一以鹿洞為宗,仁宅義根,言規行矩,間作詩,不沿安樂窩頭巾語也。
」著有《楊園備忘錄》三十四卷。
程山學派 謝文洊,字約
奇逢交定興鹿忠節公繼善為講友,宗羲奉山陰劉忠正公宗周為本師,皆受王守仁姚江之傳。
盩厔李顒起自布衣,安貧樂道,以理學倡導關中,與奇逢、宗羲相鼎足,其學亦出於姚江。
嘉定陸世儀、桐鄉張履祥皆蕺山弟子,獨無門戶之見。
南豐謝文洊亦先姚江而後程、朱。
睢州湯文正公斌源出夏峯,而能持新安、金谿之平。
安溪李文貞公光地、平湖陸清獻公隴其、江陰楊文定公名時、無錫高愈顧樞、寶應王懋竑及閩中、廣東、山左、山右諸學派,則一以程、朱為宗。
至八旗儒臣之以理學稱者,則簡儀親王德沛其最著也。
夏峯學派 孫奇逢,字啟泰,號鍾元。
少倜儻,好奇節。
明萬曆庚子舉人。
順治乙酉,以國子祭酒徵,蓋祭酒薛所蘊謂其學行可比元之許衡、吳澄而薦之也。
有司敦趣,固辭。
移居新鄉之夏峯村,潛心濂洛之學,家庭雍睦。
慕蘇門百泉之勝,為宋邵康節、元姚樞、許衡諸人講學之所,遂渡河家焉。
水部郎馬光裕奉以夏峯田盧,乃率子弟躬耕,四方來學之願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成聚矣。
奇逢幼當梁溪、吉水講學都門之日,與鹿忠節公交脩默證,以聖賢相期許。
忠節既殉難,獨任斯運者四十餘年。
兩朝徵聘十一次,堅臥不起,居夏峯二十五年而卒,年九十有二。
天下鹹稱為孫徵君,又稱為夏峯先生,或曰蘇門先生。
其學宗明之王陽明,而歸本於慎獨,人無賢愚,莫不導之為善,蓋孟子所謂天民也。
嘗言喜怒哀樂中節,視聽言動合禮,子臣弟友合分,此終身行之不盡者。
弟子甚眾,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鎬、範陽耿極、登封耿介、雎州湯文正公斌為尤著。
奇逢命一鼇輯《北學編》,文正輯《洛學編》,自著《理學宗傳表》,以周、程、張、邵、朱、陸、薛、王及羅念庵、顧涇陽為十一子,別為《諸儒考》附之,蓋獨出己見,非依榜舊聞者比也。
弟子中有漆士昌者,江陵人,嘗補《理學宗傳》,列奇逢於顧憲成後,為古今第十二人。
雖儒者不以其說為然,而蘇門教澤入人之深,門弟子信從之篤,亦可見矣。
梨洲學派 黃宗羲,字太沖,明禦史忠端公尊素長子。
山陰劉忠正公宗周倡道蕺山,奉忠端遺命,從之遊。
是時越中承海門周氏之緒餘,援儒入釋,石梁陶奭齡為之魁,姚江之緒大壞,宗羲力摧其說,學者稱梨洲先生。
明亡,養母不仕。
嘗謂明代講學,襲語錄之糟粕,不以《六經》為根柢。
又謂問學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必兼讀史,史學明而後不為迂儒。
又謂讀書不多,無以證理之變化,多而不求於心,則為俗學。
生徒甚盛,鄞陳赤衷、董允蹈、慈谿鄭性、山陽楊開沅以及陳錫嘏、仇兆鼇、萬斯大、斯同昆季,皆出其門。
所著《明儒學案》六十二卷,三百年儒林之藪也。
又嘗論文,以為唐以前句短,唐以後句長,唐以前字華,唐以後字質,唐以前如高山深谷,唐以後如平原曠野,故自唐以後為一大變,然而文之美惡不與焉,其所變者辭,所不變者千古如一日也。
生平為文,不名一家,晚年愛謝臯羽文,則以所處之地同耳。
二曲學派 李顒,字中孚。
不求仕進,於山中築一土室居之,自署二曲土室病夫,以水曲曰盩,山曲曰厔,取所籍縣名之義也。
學者稱二曲先生。
嘗讀橫渠、藍田之書,慨然有修明關學意,勤於誨誘,從遊者日多。
論學以自新改過為極則,又謂《大學》明德與良知無分,學者當先觀象山、慈湖、白沙之書,闡明心性,然後取二程、朱子以及康齋、敬軒、涇陽、整庵之書以身踐履之,則其趣頗近乎姚江。
與富平李因篤、郿李柏稱「關中三李」。
後鄠縣王心敬作《關學編》以傳之。
柏,字雪木,自號太白山人。
初為諸生,及母卒,遂棄冠服,入太白山,率家人力耕,刻苦為學。
家故貧,歷兵盜水旱,滋益困。
自富平李子德被徵至京師,數稱柏賢,人始有知之者。
或欲周之,而柏雖難為衣食,嘗一日兩粥,半月食無鹽,時時忍餓默坐,間臨水把釣,夷然不屑也。
自誦曰:「貧賤在我,實有其門。
出我門死,入我門存。
」又曰:「牛被繡,鸞刀就。
」又曰:「古之人有七日不火食者,有三旬九餐者,有食木子、橡栗者,有屑榆者,有一日長坐者,有餐氈齧雪十九年者,蓋有主於中,不動於外,抱節死義,不忘溝壑也。
」 關學倡於明馮從吾,國初,華州白煥彩,同州黨湛,蒲城王化泰諸人相與切(石靡),或步訪二曲於盩屋,或迎二曲主其家,執弟子禮.煥彩有關中文獻之目,湛與化泰亦有名於時.武功有馮雲程,康錫呂,張承烈,同州有李士璸,張弭,朝邑有王建常,關獨可,鹹寧有羅魁,韓城有程良受,蒲城有寧維垣,邠州有王吉相,淳化有宋振麟,皆篤志勵學,得知行合一之旨.至乾隆時,則有武功孫景烈,亦能接關中學者之傳. 桴亭學派 陸世儀,字道威。
明亡,鑿池十畝,築亭其中,不通賓客,自號桴亭。
少從蕺山講學,與同裡陳瑚、盛敬、江士韶相約為遷善改過之學。
慮驚世駭俗,深自韜晦,於近代講學家最為篤實,人稱為「嘉定四先生」。
世儀嘗曰:「天下無講學之人,此世道之衰,天下皆講學之人,亦世道之衰。
嘉、隆間書院徧天下,呼朋引類,動輒千人,附影逐聲,廢時失事,甚有借以行其私者,此所謂處士橫議也。
」其於薛敬宣、吳康齋、胡敬齋、陳白沙、王陽明諸儒,皆有評論,後儒以為允,大旨以不立門戶為主。
全祖望謂孫夏峯、黃梨洲、李二曲皆以儒名,而桴亭少知者,及讀其書,而始歎其學之粹也。
著有《思辨錄輯要》三十五卷。
詩才甚清,惜全藁不傳。
楊園學派 張履祥,字考夫。
居桐鄉之楊園,學者稱楊園先生。
幼孤,母口受四子書,曰:「孔孟隻兩家無父兒也。
」後受業於蕺山,聞慎獨之說,晚乃肆力紫陽。
當時東南文社各立門戶,履祥退然如不勝,惟與同裡顏統、錢寅以文行相砥礪,繼與海鹽何汝霖、淩克貞切磋講習,益務躬行。
嘗謂人多讀書則識進,且能自見瑕疵,故終身都無足處。
又曰:「稼穡者,治生之大端也。
務稼穡,則無求於人,而廉恥立。
不妄取於人,而禮讓興。
廉恥立,禮讓興,然後風俗淳懿,而古道可復。
」因著《補農書》以勸其子弟。
朱竹垞曰:「考夫講學,一以鹿洞為宗,仁宅義根,言規行矩,間作詩,不沿安樂窩頭巾語也。
」著有《楊園備忘錄》三十四卷。
程山學派 謝文洊,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