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類

關燈
齋,號秋水,明諸生。

    先讀龍溪王氏書,復讀陽明書,自信益篤。

    年四十,會講於新城之神童峯。

    有王聖瑞者,力攻陽明,文洊與爭辯累日,為所動,取羅欽順《困知記》讀之,始一意程、朱。

    闢程山學舍於城西,名其堂曰尊洛。

    著《大學中庸切己錄》,發明張子主敬之旨。

    其《程山十則》,亦以躬行實踐為主。

    時寧都魏祥等稱「易堂九子」,節行文章為當時所重。

    星子宋之盛等稱「髻山七子」,亦以節概名。

    而文洊獨反己闇修,務求自得。

    之盛過訪,文洊遂邀魏禧、彭任會於程山,講學旬餘。

    於是皆推文洊,謂其篤躬行,識道本。

    及門甘京、封濬危、龍光、曾日都、湯其仁、黃熙,時號「程山六君子」,故西江言理學者,必首推文洊。

    康熙辛酉卒,門人黃熙等傳其所著焉。

     睢州學派 湯斌,字孔伯,號潛庵。

    少讀宋儒書,喜陸子,以清苦勵學。

    順治壬辰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出為陝西潼關道副使。

    時朝邑雷子霖以理學顯,治事之暇,時時造其廬以誌景慕。

    丁父憂,授徒自給,旋受業於孫夏峯。

    其生平論學,頗宗陽明,然能持朱、陸之平,以刻勵講求實用為主,無陽明杳冥放蕩之弊。

    康熙己未,召試博學宏詞,授侍講,與修《明史》,疏請順治甲申、乙酉以前抗拒本朝臨危緻命諸臣,皆據事直書,聖祖嘉與,頒之史館為成命,由是明季諸義烈皆得表彰。

    後官至工部尚書。

    臨終,戒其子溥曰:「孟子言乍見孺子,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爾等當養此真心,稟至性,求實理,否則習為鄉願,無益也。

    」又曰:「吾數月來,心無一綫放逸,得力深於平時。

    」可想見其克己之功矣。

    乾隆丙辰,追諡文正。

    同時登封耿介、上蔡張沐並有志操,學者稱為「中州三大儒」。

     安溪學派 理學有相業者,魏文毅公裔介外,推安溪李文貞公光地、高安朱文端公軾。

    文貞,字晉卿,一字厚庵,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篤信程、朱之說。

    其注解《正蒙》二卷,疏通證明,多所闡發,於先儒異同之處,尤能別白是非。

    《性理大全》一書,明胡廣等所採宋儒之說,凡一百二十家,其中擷錄原書,自為部帙者九種,捃摭羣言,分門編纂者十三類,太抵襞積成書,未能於道學源流真有鑒別,聖祖特詔儒臣刪為《性理精義》,皆文貞承旨纂修。

    門下士江陰楊文定公名時、漳浦蔡文勤公世遠,並以理學著名,文端最稱美之,蓋同調也。

    儀封張清恪公伯行講明正學,為天下第一清官。

    為江蘇巡撫時,與兩江總督噶禮訟,禍幾不測。

    聖祖忽罷禮,復清恪官,文貞實陰贊之,亦可見其沆瀣一氣矣。

     平湖學派 陸隴其,字稼書。

    少即有志聖賢,不肯碌碌。

    既長,博觀先儒語錄,尤斥陽明緻良知之說。

    且曰:「白沙、陽明之病,今世學者知之。

    至於涇陽前選,偏於主靜,雖本宗朱紫陽,終近禪學,亦弗足尚。

    」於是專以朱子為宗,異於朱子即謂為異端,判別區軫,不敢出入也。

    康熙庚戌,成進士,釋褐為嘉定知縣,將赴官,為銘以自警曰:「生者待汝養,死者待汝葬,天下後世待汝治,爾毋或輕爾身,以殉無窮之慾,而喪厥志。

    」旋因盜案落職。

    工部主事吳元起舉應己未博學宏詞科,其薦牘中有雲:「理學深醇,久入程、朱之室;文章宏博,復登韓、柳之堂。

    」當時謂非虛譽。

    未及試,奔父喪歸。

    後官監察禦史。

    壬申卒。

    著有《四書大全》、《三魚堂文集》、《問學錄》等書十餘種。

    乾隆初元,追諡清獻。

     江陰學派 楊名時,字賓實,一字凝齋。

    官至禮部尚書,卒諡文定。

    少有志聖學,為文章原本經訓。

    康熙辛未,成進士,出李文貞公光地門。

    及入翰林,遂朝夕相從問學。

    方望溪侍郎苞與文貞辨析經義,常自日昃至夜中。

    文定端坐如植,言不及,終無言。

    及同直南書房,侍郎久與居,乃知其於文貞所講授者,篤信力行,而凡古聖賢相傳性命之旨要,皆能探其所以然,故能忠誠耿著,夷險一節,為世完人。

    其督雲貴時,以受人誣奏落職,部議擬斬監候,而文定篝火治《詩》、《禮》,坦然如平時。

    獄詞上,世宗特旨寬免。

    留滇七年,講學不少倦。

    乾隆初元,以禮部尚書入教皇子,兼國子監祭,酒薦寧化雷翠亭副憲鋐、安谿官獻瑤、南靖莊亨陽、無錫蔡德音等七人為助教,都下號為「四賢五君子」。

    未幾卒。

    所著有《楊氏全書》。

    侍郎在都時,嘗與蔡文勤公世遠太息人才之難,計數朋輩,如楊賓實、陳滄洲,後生中尚未見堅然可信其幾及者,況在古人。

    文勤曰:「吾門雷生,【即鋐七助教之一。

    】乃後起之賓實也。

    」又歙縣程晉芳《正學論》曰:「國朝以來有三大儒,曰湯文正公斌,陸清獻公隴其,楊文定公名時。

    清獻之立朝治人,可以無憾,所微惜者,攻陸、王太過,猶有講學習氣。

    若潛庵、賓實,則昭昭與日月並行,玉粹金堅,吾無間然矣。

    」 江陰有徐世沐者,字爾瀚,號青牧。

    篤信朱子,切己反求,務有益於身心,虛懷抑志,不敢自是,至耄年如一日。

    少年猶及交太倉陸桴亭、無錫高彙旃、武進馬一庵,往來論學無虛日。

    關中李二曲南遊,世沐與深談久之。

    二曲曰:「子學篤而行未廣。

    」答曰:「先生行高而學未醇。

    」其不苟同多類此。

    晚年,隨子入都,閉戶讀書,日有記注。

    仇滄柱見而驚歎,颺言於眾,由是文貞、清獻亟與訂交。

    所著書曰《惜陰錄》,大旨以為聖賢之學即知即行,若知而不行,雖讀盡《十三經》、《二十一史》,徒敝精神,其光陰可惜也。

    卒年八十有三。

    疾革,召老友陳克艱與訣,遺命勿作佛事,息心端坐而逝。

    克艱與世沐同裡同學。

    繼之者,文定也。

     無錫學派 明萬曆時,無錫顧端文公憲成、高忠憲公攀龍講學東南,修宋楊時東林書院,恪遵程朱教法,力闢姚江無善無惡之說,有功於世,別為東林學派。

    一時名人先被權閹魏忠賢之難,後為馬士英、阮大鋮所排,困苦亦最甚。

    忠憲從子世泰,字彙旃,篤守家學,葺道南祠、麗澤堂於梁溪,與從子愈等講習其中。

    祁州刁包聞聲謁之,往返論學,尤莫逆,學者有「南梁北祁」之稱。

    歙人汪學聖所學近禪,兩至東林,乃大悟前失。

    其鄉人汪知默、陳二典、胡淵、朱宏、吳慎、施璜、汪燧輩,方講朱子之學於紫陽書院,因學聖以問業東林,志相得,乃作《紫陽通志錄》。

    陸清獻、張清恪皆與友善,若孝感熊文端公賜履,則世泰之徒所成就者矣。

     愈,字紫超。

    十歲,讀忠憲遺書,即知向學,謹言行,植身艱苦。

    嘗言士求自立,當自不忘溝壑始。

    平居體安氣和,雖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