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類
關燈
小
中
大
未嘗訶責。
終日危坐不欠伸,盛暑不裸跣,與人,食不越簋下箸。
有忿爭者,至其前,輒愧悔。
顧棟高從之遊,說經娓娓忘倦。
所撰《朱子小學注》,乾隆時,侍郎尹會一督學江蘇,以小學取士,頒行其書。
顧樞,字所止,一字庸庵,端文公之孫也。
明天啟中舉人。
少從忠憲學,明亡,韜形遁跡,不入城市,不赴講會,惟心體力行而已。
於明儒服膺薛、胡,而謂陳、王不免差失。
又謂端文主無欲,忠憲主格物,並直接宋儒。
同縣顧培、張夏、嚴瑴、宜興湯之錡亦皆能傳東林之學。
白田學派 王懋竑,字與中.少從叔父式丹學,即自刻勵.後與方望溪俄郎交,篤志經史,恥為標榜之習.康熙戊子舉鄉試,戊戌成進士,官安慶府教授,重建培元書院,以學行造士.語學者曰:「人一號名士,無足取矣.」嘗作詩,書諸座右,曰:「長隄潰蟻穴,君子慎其微.生平操持力,不敵一念非.波浪浮天闊,漭漭決四圍.內省増歎息,已往安可追.奔馬不可馭,磐石不可斡.是非反掌間,鉛刀貴一割.我心似寒灰,百念俱利 .頤更塞其端,絕之在由枿.」此可以見其蘊蓄矣.晚年,校定《朱子年譜》,於文集,語類考訂尤詳,大旨在辨為學次序,以攻陽明之說.著有《白田草堂集》二十四卷. 朱澤澐,字湘陶,號止泉。
切磋講貫,宗朱子,以為孔子以來相傳的緒,窮即窮其所存之心,存即存其所窮之理,止是一事。
喟然歎曰:「尊德性者,莫如朱子,道問學者,亦莫如朱子矣。
」沒後,學者以其嘗講道錫山,祀之於東林道南祠。
閩中學派 閩中學派,李氏最盛。
文貞公之弟光坡,字耜卿,與文貞相與講貫,著《性論》三篇,辨論理氣先後動靜,以訂近儒之誤。
又著《三禮述注》六十九卷,以授兄子鍾倫。
從弟光墺,字廣卿;光型,字儀卿,同撰《二李經說》。
鍾倫子清植有《儀禮纂輯錄》。
世謂李氏一門能傳禮學也。
蔡文勤公聞道於文貞,而傳道於雷鋐。
鋐之學,以仁為歸,以敬義為門戶,以人情物理為權衡,以《六經》為食餌,以文藝為紳佩,以獎引天下之士為藩牆,而邪正之界,流漸之潰,析之尤精,防之尤密。
生平出處,按之於道,蓋無一不合者。
他如連城李夢箕精進學業,崇尚朱子。
子圖南能世其學,與文勤講明修身窮理之要,文勤深重之。
而邑人張鵬翼、童能靈皆以學行稱。
鋐曾言閩江學者,當以鵬翼為冠,孟超然輩行稍後,然讀書有識,不為俗學所牽,則後先一揆也。
廣東學派 廣東學派,守陳白沙之舊者,為新會胡方。
方,字大靈,所居曰金竹岡,學者稱為金竹先生。
立志清苦,潛心理學。
總督吳興祚聞其名,招之不出。
知州何西池註其《梅花》詩,謂皆寓言講學,如白沙子之以詩為教也。
弟子偶冒不韙,願就鞭撲,不願聞其事於胡先生。
裡中語曰:「可被他人笞,勿使胡君知。
他人笞尚可,胡君愧殺我。
」其誠之感人如此。
督學惠士奇親往受教,亦不見,乃索所著書與明季梁朝鍾文并刻之,名曰《嶺南文選》。
集中《謁白沙祠》及《白沙子論》,具見淵源所自。
後粵中篤學行者,有南海馮成修、勞潼。
山左學派 山左學派,自安邱劉原淥篤信朱子之學,集朱子書作《續近思錄》,後數十年,昌樂閻循觀、濰縣姜國霖、劉以貴、韓夢周、德州梁鴻翥、膠州法坤宏猶能守原淥之學。
夢周任安徽來安縣知縣,與山陽任璦友。
夢周與人書曰:「任君體用俱備,有明以來,無此鉅儒。
」及夢周將北歸,瑗語之曰:「山左人多質直,君當接引後進,以續正學。
」因作《反經說》以示之。
博野顏元,字易直,一字渾然。
其學貫古今,兼體用。
嘗言堯舜之道在六府三事,周公教士以三物,孔子以四教,非主靜專誦讀流為禪宗俗學者所可託。
於是著《存學》、《存性》、《存治》、《存人》四編以立教,名其居曰習齋,學者因稱為習齋先生。
肥鄉有漳南書院,邑人郝文燦延元往教,三聘始往,為立規制,有文事、武備、經史、藝能等科,從遊者數十人。
會天大雨,漳水溢,牆垣堂舍悉沒,人迹殆絕,元歎曰:「天不欲行吾道也!」乃辭歸。
又謂張文升曰:「如天不廢予,當以七字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
以六字強天下:人皆兵,官皆將。
以九字安天下: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
」 元論學宗陽明,而清剋潔愨,自為一家之說。
嘗謂孟子性善,與孔子性相近習相遠意同而語異。
時人追味以為知言,又矯後儒心學放恣之弊。
徽州姚際恆作《庸言錄》,謂周、程、張、朱皆出於禪,其說本於元。
又謂聖人無心學而有其學,乃自立為學次第,雜取《少儀》、《內則》諸篇,定幼學之準,而以古文《禹謨》、李氏《周官經》所雲六府、三事、三物為節目,與陽明限年責功之說大畧相似,所闕者惟心學耳。
元有弟子數百人,而蠡縣李塨最有名,與大興王源、上元程廷祚日討論天地陰陽之變、伯王大略、兵法文章、古今典制、方域要害、近代人才邪正,所學必可見之於民事。
廷祚推之曰:「為顏氏者,其勢難於孟子,其功亦優於孟子。
」去今逾二百年,法語學規直與泰西闇合,奇哉!德清戴望撰《顏氏學記》以傳之,猶惜其偏於空言心性也。
李明性,字晦夫,學者私諡為孝愨先生,塨之父也。
家素饒,明亡後,田被圈入旗,食指且蕃,絀於用,然與人言,絕口不道貧字,守志益定,持節益嚴,視天下不義之富貴若將浼焉。
彌留之際,屏婦女勿近,顧謂塨行屬纊禮,其亦一息尚存不肯少懈者歟? 山右學派 山右學派,傳絳州辛全之學者,有洪洞範鄗鼎、絳州黨成、李生光、陶世徵諸人。
鄗鼎,字位西,究心《濂洛遺書》,養母不仕,河汾人士多從之受經。
康熙己未,舉博學宏詞,以母老辭。
家居,立希賢書院,置田以贍學者。
陸清獻嘗與以書曰:「夙聞山右辛復元之名,而未見其書。
承乏恆陽,幸與山右接壤,則又聞先生出處不苟,守禮謹嚴,蓋今之辛復元也。
且盡刊行辛書,大有功於世道。
辱以見示,不敢私於篋衍,將攜以南歸,徧告鄉後進,俾知太行之西,龍門之東,復有大儒出其間,王仲淹、薛敬軒之遺風未墜,相與討論而傳習之,為惠不亦多乎!」成,字憲公,號冰壑。
以明理去私為本,生平不求人知。
鄗鼎嘗譽之於人,意不懌。
生光,字闇章,明諸生,至孝,以程、朱微言訓弟。
明亡,北向痛哭,焚其青衿,自號汾曲逸民。
世徵,字視庵。
平生願學
終日危坐不欠伸,盛暑不裸跣,與人,食不越簋下箸。
有忿爭者,至其前,輒愧悔。
顧棟高從之遊,說經娓娓忘倦。
所撰《朱子小學注》,乾隆時,侍郎尹會一督學江蘇,以小學取士,頒行其書。
顧樞,字所止,一字庸庵,端文公之孫也。
明天啟中舉人。
少從忠憲學,明亡,韜形遁跡,不入城市,不赴講會,惟心體力行而已。
於明儒服膺薛、胡,而謂陳、王不免差失。
又謂端文主無欲,忠憲主格物,並直接宋儒。
同縣顧培、張夏、嚴瑴、宜興湯之錡亦皆能傳東林之學。
白田學派 王懋竑,字與中.少從叔父式丹學,即自刻勵.後與方望溪俄郎交,篤志經史,恥為標榜之習.康熙戊子舉鄉試,戊戌成進士,官安慶府教授,重建培元書院,以學行造士.語學者曰:「人一號名士,無足取矣.」嘗作詩,書諸座右,曰:「長隄潰蟻穴,君子慎其微.生平操持力,不敵一念非.波浪浮天闊,漭漭決四圍.內省増歎息,已往安可追.奔馬不可馭,磐石不可斡.是非反掌間,鉛刀貴一割.我心似寒灰,百念俱利 .頤更塞其端,絕之在由枿.」此可以見其蘊蓄矣.晚年,校定《朱子年譜》,於文集,語類考訂尤詳,大旨在辨為學次序,以攻陽明之說.著有《白田草堂集》二十四卷. 朱澤澐,字湘陶,號止泉。
切磋講貫,宗朱子,以為孔子以來相傳的緒,窮即窮其所存之心,存即存其所窮之理,止是一事。
喟然歎曰:「尊德性者,莫如朱子,道問學者,亦莫如朱子矣。
」沒後,學者以其嘗講道錫山,祀之於東林道南祠。
閩中學派 閩中學派,李氏最盛。
文貞公之弟光坡,字耜卿,與文貞相與講貫,著《性論》三篇,辨論理氣先後動靜,以訂近儒之誤。
又著《三禮述注》六十九卷,以授兄子鍾倫。
從弟光墺,字廣卿;光型,字儀卿,同撰《二李經說》。
鍾倫子清植有《儀禮纂輯錄》。
世謂李氏一門能傳禮學也。
蔡文勤公聞道於文貞,而傳道於雷鋐。
鋐之學,以仁為歸,以敬義為門戶,以人情物理為權衡,以《六經》為食餌,以文藝為紳佩,以獎引天下之士為藩牆,而邪正之界,流漸之潰,析之尤精,防之尤密。
生平出處,按之於道,蓋無一不合者。
他如連城李夢箕精進學業,崇尚朱子。
子圖南能世其學,與文勤講明修身窮理之要,文勤深重之。
而邑人張鵬翼、童能靈皆以學行稱。
鋐曾言閩江學者,當以鵬翼為冠,孟超然輩行稍後,然讀書有識,不為俗學所牽,則後先一揆也。
廣東學派 廣東學派,守陳白沙之舊者,為新會胡方。
方,字大靈,所居曰金竹岡,學者稱為金竹先生。
立志清苦,潛心理學。
總督吳興祚聞其名,招之不出。
知州何西池註其《梅花》詩,謂皆寓言講學,如白沙子之以詩為教也。
弟子偶冒不韙,願就鞭撲,不願聞其事於胡先生。
裡中語曰:「可被他人笞,勿使胡君知。
他人笞尚可,胡君愧殺我。
」其誠之感人如此。
督學惠士奇親往受教,亦不見,乃索所著書與明季梁朝鍾文并刻之,名曰《嶺南文選》。
集中《謁白沙祠》及《白沙子論》,具見淵源所自。
後粵中篤學行者,有南海馮成修、勞潼。
山左學派 山左學派,自安邱劉原淥篤信朱子之學,集朱子書作《續近思錄》,後數十年,昌樂閻循觀、濰縣姜國霖、劉以貴、韓夢周、德州梁鴻翥、膠州法坤宏猶能守原淥之學。
夢周任安徽來安縣知縣,與山陽任璦友。
夢周與人書曰:「任君體用俱備,有明以來,無此鉅儒。
」及夢周將北歸,瑗語之曰:「山左人多質直,君當接引後進,以續正學。
」因作《反經說》以示之。
博野顏元,字易直,一字渾然。
其學貫古今,兼體用。
嘗言堯舜之道在六府三事,周公教士以三物,孔子以四教,非主靜專誦讀流為禪宗俗學者所可託。
於是著《存學》、《存性》、《存治》、《存人》四編以立教,名其居曰習齋,學者因稱為習齋先生。
肥鄉有漳南書院,邑人郝文燦延元往教,三聘始往,為立規制,有文事、武備、經史、藝能等科,從遊者數十人。
會天大雨,漳水溢,牆垣堂舍悉沒,人迹殆絕,元歎曰:「天不欲行吾道也!」乃辭歸。
又謂張文升曰:「如天不廢予,當以七字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
以六字強天下:人皆兵,官皆將。
以九字安天下: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
」 元論學宗陽明,而清剋潔愨,自為一家之說。
嘗謂孟子性善,與孔子性相近習相遠意同而語異。
時人追味以為知言,又矯後儒心學放恣之弊。
徽州姚際恆作《庸言錄》,謂周、程、張、朱皆出於禪,其說本於元。
又謂聖人無心學而有其學,乃自立為學次第,雜取《少儀》、《內則》諸篇,定幼學之準,而以古文《禹謨》、李氏《周官經》所雲六府、三事、三物為節目,與陽明限年責功之說大畧相似,所闕者惟心學耳。
元有弟子數百人,而蠡縣李塨最有名,與大興王源、上元程廷祚日討論天地陰陽之變、伯王大略、兵法文章、古今典制、方域要害、近代人才邪正,所學必可見之於民事。
廷祚推之曰:「為顏氏者,其勢難於孟子,其功亦優於孟子。
」去今逾二百年,法語學規直與泰西闇合,奇哉!德清戴望撰《顏氏學記》以傳之,猶惜其偏於空言心性也。
李明性,字晦夫,學者私諡為孝愨先生,塨之父也。
家素饒,明亡後,田被圈入旗,食指且蕃,絀於用,然與人言,絕口不道貧字,守志益定,持節益嚴,視天下不義之富貴若將浼焉。
彌留之際,屏婦女勿近,顧謂塨行屬纊禮,其亦一息尚存不肯少懈者歟? 山右學派 山右學派,傳絳州辛全之學者,有洪洞範鄗鼎、絳州黨成、李生光、陶世徵諸人。
鄗鼎,字位西,究心《濂洛遺書》,養母不仕,河汾人士多從之受經。
康熙己未,舉博學宏詞,以母老辭。
家居,立希賢書院,置田以贍學者。
陸清獻嘗與以書曰:「夙聞山右辛復元之名,而未見其書。
承乏恆陽,幸與山右接壤,則又聞先生出處不苟,守禮謹嚴,蓋今之辛復元也。
且盡刊行辛書,大有功於世道。
辱以見示,不敢私於篋衍,將攜以南歸,徧告鄉後進,俾知太行之西,龍門之東,復有大儒出其間,王仲淹、薛敬軒之遺風未墜,相與討論而傳習之,為惠不亦多乎!」成,字憲公,號冰壑。
以明理去私為本,生平不求人知。
鄗鼎嘗譽之於人,意不懌。
生光,字闇章,明諸生,至孝,以程、朱微言訓弟。
明亡,北向痛哭,焚其青衿,自號汾曲逸民。
世徵,字視庵。
平生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