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類
關燈
小
中
大
孔子,嘗言一部《論語》,皆孔子精神所流露也。
至無行不與之語,乃諸弟子極意摹擬贊揚之辭,較之尋常答問尤為親切,從此想像其精神命脈之所存。
久之,覺夫子之真面目躍然欲出,恍若親承提命者然。
兩湖學派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湘鄉人。
道光戊戌進士,官至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卒諡文正。
性理之學,上接朱紫陽;經世之略,更過王陽明。
在都既與倭文端公仁、吳侍郎廷棟為講學之友,在家亦引益陽胡文忠公林翼、同邑羅忠節公澤南為同志。
文忠撫湖北,正值粵寇猖獗之時,治軍理民,均能省身克己,並禮興國處士萬斛泉以資表率。
而忠節訓諸生以道德,相率投袂討寇,馳名天下。
又善化唐鑑推崇平湖之學,博聞而約守,矜嚴而樂易,漢陽劉傳瑩內志外體,一準於法,均為文正所重。
惟鑑著《學案小識》,擯夏峯不錄,復深緻鄙夷,則亦有門戶之見存矣。
八旗學派 八旗儒臣中,以理學稱者,首推簡儀親王德沛。
王為太祖弟濟爾哈齊四世孫,早歲,應襲父爵為鎮國公,讓與從子,入西山讀書。
怡賢親王薦之於朝,世宗召見,問所欲,曰:「願側身孔廟,分特豚之饗。
」世宗大器之,授兵部侍郎。
王益折節嚮學,立志希聖,一言一動,必由仁義。
乾隆初,兼祭酒。
每入學,摩挲俎豆,不忍決舍。
嘗集太學諸生講《大學》首章,圜橋聽者凡千餘人,靡不悅服。
獨助教王之銳以為未盡,復陳己意。
王欣然下階三揖,其虛衷多類此。
後督閩浙,駐節杭州時,於敷文書院繪河洛、方圜、羲文諸圖揭於屏間,王手執松枝,佇立指點,講解移時,聽者忘倦,僉謂天潢節鉞中古今一人。
嘗曰:「人心為風俗之本,未有人心澆漓而風俗樸厚者。
今世不患乏才,患人心不古耳,非講學無以明之。
果使風化日移,勝咿唔呫畢多矣。
」在閩時,有《鼇峯書院講學錄》行世。
所著又有《易圖解》、《實踐錄》二書。
乾隆己巳,簡親王神保住削爵,詔以王襲封。
王後歷封疆,以廉能著。
然與河督高斌議不合,高欲歲減革沙船,力持不得,語人曰:「古人制度安可輕易改革。
吾老不及見,汝異日當思吾語。
」乾隆癸酉,張家路頭秋水漫漲,果如王所料,時王薨二年矣。
及河患日增,至竭國帑民財以治之,猶無補,於以服王之先見矣。
講學家尊之曰德濟齋夫子。
王同時有徐元夢者,字善長,一字蝶園,滿洲正白旗人,姓舒穆祿氏。
舒與徐,滿音略同,而字義亦近,故天下稱蝶園徐公。
康熙癸醜進士,官至協辦大學士,充《明史》總裁。
中年後精研理學,言貌溫溫,若惟恐傷人者,而中持黑白,卒無所依違。
與人敬以和,貴賤老少如一。
老而篤學,與方望溪侍郎共事蒙養齋,暇即就問經義,事望溪如師。
卒諡文定。
道、鹹間,繼起者為文端公倭仁,字艮峯,姓烏齊格裡氏,隸蒙古正紅旗,為河南駐防。
道光己醜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與曾文正公、吳侍郎廷棟相與講學,兼講經濟,皆實求朱子之志而力踐之。
又剏喫糠會以厲侈靡之俗,為朝野所推重。
其學以九容入手,見過自訟,言動無妄,行己接物,絕無偏私。
《敬陳治本》一疏,亟亟以講明正學為先。
嘗曰:「志始於思,辨於學,發端甚微,為效甚鉅。
」真卓然儒者之言也。
同、光間,蒙古崇綺,字文山,某科狀元,三等承恩公,孝哲後之父也,亦以精研性理聞於時。
杜門謝客,列幾之書籍,皆學案、語錄類也。
穆宗崩,孝哲請命於崇,崇命以死,即此可見矣。
漢軍徐蔭軒相國桐,亦以講理學名於時,然不可與簡儀親王、文定、文端、文山所可同日而語也,其徒黨乃至擬之為程、朱。
嘗召門人講陰陽動靜之學,徐曰:「譬如小幾,幾面,陽也,幾底,陰也,去幾曰動,安幾曰靜。
」文芸閣學士聞之大笑曰:「此為大儒之講學乎?雖車夫亦能之也。
」 王船山神契正蒙之說 王夫之,衡陽人,明舉人,世人以其居石船山,故稱之為船山先生,杜門著書,神契張載《正蒙》之說,演為《思問錄》內外二篇。
康熙時,以吳三桂叛,兵至湘,乃又逃之深山。
湯默齋勸黃九煙講學 明亡,戶部主事黃九煙隱居不仕,從湯默齋遊。
默齋勸之講學,九煙曰:「吾負不忠不孝名,何學之講耶!」 王寒荷晚好性理 寧陵王當世,號寒荷,晚好性理,得洛,閩諸儒之書,伏而讀之.間於體佳時,邀良友坐講牀頭,率能融徹大義.雖孤行其意,少與人周旋,然一與晉接,則藹藹無亢厲色.閭裡之間,骨肉之好,卒不能名之,然亦皆知之. 顧在瞻戒空談 顧在瞻,名諟,與湯禹江同為黃梨洲之弟子。
少時著《陸學傳習錄》,頗謗陸、王。
及自甬上歸,語門人雲:「吾向日一知半解,心粗膽大,妄議先儒。
今從黃先生遊,乃知半生全在夢中。
」遍索所鈔《傳習錄》焚之。
與禹江訂讀經史法,求實學,戒空談,後生翕然從之。
楊,名開沅。
張巽仲自儒而禪 張五權,字中生,一字巽仲。
棄舉子業,從汪有源崑一問學,尋且延緻於其家,反復克復歸仁之指,凝思終夜。
粥田得資,以饌賓客,不倦。
久之,瞿然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仲尼豈欺我哉!」益搜先儒語錄,澂心默坐,日以為常。
間與浮屠往來質問,欣然有得,乃斷葷酒,著《復初論》,集古婦人得道者二卷,授妻沈氏,異室而處。
人訾為自儒而禪,不恤也。
順治辛卯,疾革,卻醫藥,端坐,曰:「死生,旦暮耳。
」服深衣幅巾,作詩而逝,有「悟後修持二十年,儒功梵行兩能堅」之句。
學者私諡為懿靖先生。
聖祖崇理學 聖祖篤信程、朱,所著《幾暇餘編》,其窮理盡性處,雖宿儒耆學如李文貞公、湯文正公等,皆莫能測。
嘗出《理學真偽論》題以試詞林,又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書》等書,特命朱子升祀十哲之列,自是而四配之下遂有十二哲矣。
丁覺民體驗身心 康熙戊申秋,長興丁覺民進士珝北遊天雄,留燕薊間四載,閉戶卻掃,體驗身心,與聖賢之旨相證合。
或披衣達旦,隱幾終日,仰天而噓,浩然其有得也。
嘗自謂戊戌以來,十餘年苦心一無所得,皆好異之心誤之,今日始知極平淡處是極神奇處,凡一涉奇怪,便非也。
王子方志於聖道 翼城王子方,名端。
生八歲而習句讀,十二而求文藝,十六而志於聖道,獨行獨勉,二十四而粗得其大略。
不幸臥病二載,兩目失明,不敢復言學道矣
至無行不與之語,乃諸弟子極意摹擬贊揚之辭,較之尋常答問尤為親切,從此想像其精神命脈之所存。
久之,覺夫子之真面目躍然欲出,恍若親承提命者然。
兩湖學派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湘鄉人。
道光戊戌進士,官至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卒諡文正。
性理之學,上接朱紫陽;經世之略,更過王陽明。
在都既與倭文端公仁、吳侍郎廷棟為講學之友,在家亦引益陽胡文忠公林翼、同邑羅忠節公澤南為同志。
文忠撫湖北,正值粵寇猖獗之時,治軍理民,均能省身克己,並禮興國處士萬斛泉以資表率。
而忠節訓諸生以道德,相率投袂討寇,馳名天下。
又善化唐鑑推崇平湖之學,博聞而約守,矜嚴而樂易,漢陽劉傳瑩內志外體,一準於法,均為文正所重。
惟鑑著《學案小識》,擯夏峯不錄,復深緻鄙夷,則亦有門戶之見存矣。
八旗學派 八旗儒臣中,以理學稱者,首推簡儀親王德沛。
王為太祖弟濟爾哈齊四世孫,早歲,應襲父爵為鎮國公,讓與從子,入西山讀書。
怡賢親王薦之於朝,世宗召見,問所欲,曰:「願側身孔廟,分特豚之饗。
」世宗大器之,授兵部侍郎。
王益折節嚮學,立志希聖,一言一動,必由仁義。
乾隆初,兼祭酒。
每入學,摩挲俎豆,不忍決舍。
嘗集太學諸生講《大學》首章,圜橋聽者凡千餘人,靡不悅服。
獨助教王之銳以為未盡,復陳己意。
王欣然下階三揖,其虛衷多類此。
後督閩浙,駐節杭州時,於敷文書院繪河洛、方圜、羲文諸圖揭於屏間,王手執松枝,佇立指點,講解移時,聽者忘倦,僉謂天潢節鉞中古今一人。
嘗曰:「人心為風俗之本,未有人心澆漓而風俗樸厚者。
今世不患乏才,患人心不古耳,非講學無以明之。
果使風化日移,勝咿唔呫畢多矣。
」在閩時,有《鼇峯書院講學錄》行世。
所著又有《易圖解》、《實踐錄》二書。
乾隆己巳,簡親王神保住削爵,詔以王襲封。
王後歷封疆,以廉能著。
然與河督高斌議不合,高欲歲減革沙船,力持不得,語人曰:「古人制度安可輕易改革。
吾老不及見,汝異日當思吾語。
」乾隆癸酉,張家路頭秋水漫漲,果如王所料,時王薨二年矣。
及河患日增,至竭國帑民財以治之,猶無補,於以服王之先見矣。
講學家尊之曰德濟齋夫子。
王同時有徐元夢者,字善長,一字蝶園,滿洲正白旗人,姓舒穆祿氏。
舒與徐,滿音略同,而字義亦近,故天下稱蝶園徐公。
康熙癸醜進士,官至協辦大學士,充《明史》總裁。
中年後精研理學,言貌溫溫,若惟恐傷人者,而中持黑白,卒無所依違。
與人敬以和,貴賤老少如一。
老而篤學,與方望溪侍郎共事蒙養齋,暇即就問經義,事望溪如師。
卒諡文定。
道、鹹間,繼起者為文端公倭仁,字艮峯,姓烏齊格裡氏,隸蒙古正紅旗,為河南駐防。
道光己醜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與曾文正公、吳侍郎廷棟相與講學,兼講經濟,皆實求朱子之志而力踐之。
又剏喫糠會以厲侈靡之俗,為朝野所推重。
其學以九容入手,見過自訟,言動無妄,行己接物,絕無偏私。
《敬陳治本》一疏,亟亟以講明正學為先。
嘗曰:「志始於思,辨於學,發端甚微,為效甚鉅。
」真卓然儒者之言也。
同、光間,蒙古崇綺,字文山,某科狀元,三等承恩公,孝哲後之父也,亦以精研性理聞於時。
杜門謝客,列幾之書籍,皆學案、語錄類也。
穆宗崩,孝哲請命於崇,崇命以死,即此可見矣。
漢軍徐蔭軒相國桐,亦以講理學名於時,然不可與簡儀親王、文定、文端、文山所可同日而語也,其徒黨乃至擬之為程、朱。
嘗召門人講陰陽動靜之學,徐曰:「譬如小幾,幾面,陽也,幾底,陰也,去幾曰動,安幾曰靜。
」文芸閣學士聞之大笑曰:「此為大儒之講學乎?雖車夫亦能之也。
」 王船山神契正蒙之說 王夫之,衡陽人,明舉人,世人以其居石船山,故稱之為船山先生,杜門著書,神契張載《正蒙》之說,演為《思問錄》內外二篇。
康熙時,以吳三桂叛,兵至湘,乃又逃之深山。
湯默齋勸黃九煙講學 明亡,戶部主事黃九煙隱居不仕,從湯默齋遊。
默齋勸之講學,九煙曰:「吾負不忠不孝名,何學之講耶!」 王寒荷晚好性理 寧陵王當世,號寒荷,晚好性理,得洛,閩諸儒之書,伏而讀之.間於體佳時,邀良友坐講牀頭,率能融徹大義.雖孤行其意,少與人周旋,然一與晉接,則藹藹無亢厲色.閭裡之間,骨肉之好,卒不能名之,然亦皆知之. 顧在瞻戒空談 顧在瞻,名諟,與湯禹江同為黃梨洲之弟子。
少時著《陸學傳習錄》,頗謗陸、王。
及自甬上歸,語門人雲:「吾向日一知半解,心粗膽大,妄議先儒。
今從黃先生遊,乃知半生全在夢中。
」遍索所鈔《傳習錄》焚之。
與禹江訂讀經史法,求實學,戒空談,後生翕然從之。
楊,名開沅。
張巽仲自儒而禪 張五權,字中生,一字巽仲。
棄舉子業,從汪有源崑一問學,尋且延緻於其家,反復克復歸仁之指,凝思終夜。
粥田得資,以饌賓客,不倦。
久之,瞿然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仲尼豈欺我哉!」益搜先儒語錄,澂心默坐,日以為常。
間與浮屠往來質問,欣然有得,乃斷葷酒,著《復初論》,集古婦人得道者二卷,授妻沈氏,異室而處。
人訾為自儒而禪,不恤也。
順治辛卯,疾革,卻醫藥,端坐,曰:「死生,旦暮耳。
」服深衣幅巾,作詩而逝,有「悟後修持二十年,儒功梵行兩能堅」之句。
學者私諡為懿靖先生。
聖祖崇理學 聖祖篤信程、朱,所著《幾暇餘編》,其窮理盡性處,雖宿儒耆學如李文貞公、湯文正公等,皆莫能測。
嘗出《理學真偽論》題以試詞林,又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書》等書,特命朱子升祀十哲之列,自是而四配之下遂有十二哲矣。
丁覺民體驗身心 康熙戊申秋,長興丁覺民進士珝北遊天雄,留燕薊間四載,閉戶卻掃,體驗身心,與聖賢之旨相證合。
或披衣達旦,隱幾終日,仰天而噓,浩然其有得也。
嘗自謂戊戌以來,十餘年苦心一無所得,皆好異之心誤之,今日始知極平淡處是極神奇處,凡一涉奇怪,便非也。
王子方志於聖道 翼城王子方,名端。
生八歲而習句讀,十二而求文藝,十六而志於聖道,獨行獨勉,二十四而粗得其大略。
不幸臥病二載,兩目失明,不敢復言學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