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類
關燈
小
中
大
列聖欽定諸書目錄
列聖萬幾之暇,博覽經史,爰命儒臣選擇簡編,親為裁定,頒行儒官,以為士子模範。
臚列其目於左。
經部,則《易經通注》四卷,《日講易經解義》十八卷,《禦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禦纂周易述義》十卷,《日講書經解義》十三卷,《欽定書經傳說彙纂》二十四卷,《欽定詩經傳說彙纂》二十卷,《禦纂詩義折中》二十卷,《欽定周官義疏》四十八卷,《欽定儀禮義疏》四十八卷,《欽定禮記義疏》八十二卷。
《日講禮記解義》二十卷,《日講春秋解義》六十四卷,《欽定春秋傳說彙纂》三十八卷,《禦纂春秋直解》十六卷,《禦注孝經》一卷,《禦纂孝經集注》一卷,《日講四書解義》二十六卷,《禦纂律呂正義》五卷,《禦纂律呂正義後編》一百二十卷,《禦定康熙字典》四十二卷,《欽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禦定音韻闡微》十八卷,《欽定同文統韻》六卷,《欽定葉韻彙輯》五十八卷,《欽定音韻述微》一百有六卷。
史部,則《欽定明史》三百六十卷,《禦批通鑑輯覽》一百二十卷,《禦定通鑑綱目》三編四十卷,《開國方略》三十二卷,《禦定三逆方略》,《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八卷,《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二卷,《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五十四卷,正編八十五卷,續編三十三卷,《平定兩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臨清犯略》十六卷,《石峯堡紀略》,《臺灣紀略》,《平定廓爾喀紀略》,《平苗紀略》,《平定三省教匪紀略》,《辛酉工賑紀略》,《太祖高皇帝聖訓》四卷,《太宗文皇帝聖訓》六卷,《世祖章皇帝聖訓》六卷,《聖祖仁皇帝聖訓》六十卷,《世宗憲皇帝聖訓》三十六卷,《高宗純皇帝聖訓》三百卷,《上諭內閣》一百五十九卷,《硃批論旨》三百六十卷,《欽定明臣奏議》二十卷,《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十二卷,《欽定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六十卷,《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十卷,《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十二卷,《欽定月令輯要》二十四卷,《大清一統志》五百卷,《欽定熱河志》八十卷,《欽定日下舊聞考》一百三十卷,《欽定滿洲源流考》二十卷,《欽定皇輿西域圖志》五十二卷,《皇清職貢圖》九卷,《欽定盛京通志》一百卷,《詞林典故》八卷,《續詞林典故》,《欽定歷代職官表》,《欽定大清會典》一百卷,《新定大清會典》,《大清會典則例》一百八十卷,《新定大清會典則例》一百八十卷,《欽定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二卷,《欽定皇朝文獻通考》二百六十二卷,《欽定續通志》一百四十四卷,《欽定皇朝通志》一百卷,《欽定皇朝通典》二百卷,《幸魯盛典》四十卷,《萬壽盛典》一百二十卷,《欽定大清通禮》四十卷,《南巡盛典》一百二十卷,《皇朝禮器圖式》二十八卷,《國朝宮史》三十六卷,《續國朝宮史》□□卷,《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六卷,《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八旗通志》二集□□卷,《大清律例》四十七卷,《欽定天祿琳瑯》十卷,《禦製詳鑑闡要》二十卷。
子部,則《禦撰資政要覽》三卷,《後序》一卷,《聖諭廣訓》一卷,《庭訓格言》一卷,《禦製人臣儆心錄》一卷,《禦製日知薈要》一卷,《禦定孝經衍義》一百卷,《禦定內則衍義》十六卷,《禦纂性理精義》十二卷,《禦纂朱子全書》六十六卷,《禦定執法成憲》八卷,《欽定授時通考》七十八卷,《欽定醫宗金鑑》九十卷,《禦定曆象考成》四十二卷,《禦定曆象考成》後編十卷,《禦定儀象考成》三十二卷,《禦製數理精蘊》五十三卷,《禦定星曆考源》六卷,《欽定協紀辨方》三十六卷,《欽定佩文齋書畫譜》一百卷,《祕殿珠林》二十四卷,《石渠寶笈》四十四卷,《續石渠寶笈》□□卷,《錢錄》十六卷,《欽定西清古鑑》四十卷,《欽定西清硯譜》二十四卷,《禦定古今圖書集成》五千二百卷,《欽定淵鑑類函》四百五十卷,《禦定駢字類編》二百四十卷,《禦定分類字錦》六十四卷,《禦定子史精華》一百六十卷,《禦定佩文韻府》四百四十二卷,《禦定韻府拾遺》一百十二卷,《禦注道德經》二卷。
集部,則《聖祖仁皇帝初集》四十卷,二集五十卷,三集五十卷,四集三十六卷,《世宗憲皇帝文集》三十卷,《高宗純皇帝樂善堂全集》三十卷,《禦製文初集》三十卷,二集四十卷,餘集二卷,《禦製詩初集》四十四卷,二集九十四卷,三集一百卷,四集一百二十卷,五集一百四十卷,餘集□□卷,《仁宗睿皇帝味餘書室集》□卷,《禦製文初集》□□卷,《禦製詩初集》□□卷,二集□□卷,《禦定全唐文》五千卷,《禦定古今淵鑑》六十四卷,《禦定全唐詩》九百卷,《禦定賦彙》一百四十卷,外集□□卷,補遺二十二卷,《禦選四朝詩》二百九十二卷,《禦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四百八十二卷,《禦定歷代題畫詩類》一百二十卷,《禦定全金詩》七十四卷,《禦選唐詩》三十二卷,《禦選唐宋文醇》五十卷,《禦選唐宋詩醇》四十七卷,《皇清文穎》一百二十四卷,《續皇清文穎》□□卷,《欽定四書文》四十一卷,《欽定歷代詩餘》一百二十卷,《禦定詞譜》四十卷,《禦定曲譜》十三卷。
牽綴姓氏於集中 查夏重、姜西溟、唐東江、湯西崖、宮恕堂、史蕉飲在輦下為文酒之會,嘗謂吾輩將來人各有集,傳不傳未可知,惟彼此牽綴姓氏於集中,百年以後,一人傳而皆傳矣。
劉繼莊勸萬季野著書 鄞縣萬季野與大興劉繼莊同在徐健庵邸中,萬終夕危坐觀書,或瞑目靜坐,而劉好遊,日必出,或兼旬不返,歸而以其所歷告之萬,萬亦以所讀書證之,語畢復出。
故都人求見此二人者,得見萬為多,而劉以遊故罕所接。
時萬與劉各以館脯所入,傭寫人鈔史館祕書,連甍接架。
徐既去官,劉亦返吳,而萬為明史館所留。
劉語之曰:「不如與我歸,共成所欲著之書。
」萬諾之,然不果。
劉返吳,不久而卒,其書星散。
及萬卒於京,書亦無存矣。
劉,名獻廷,籍順天而家蘇州。
圖書集成 《圖書集成》一書,相傳獨成於陳省齋之手。
省齋,名夢雷。
其實非省齋一人所成也。
康熙壬寅十一月上諭,有「陳夢雷原係叛附耿精忠之人,皇考寬仁免戮,發往關東。
朕東巡時,以其平日稍知學問,帶回京師,交誠親王處行走。
累年以來,招搖無忌,不法甚多,京師斷不可留。
著將陳夢雷父子發遣邊外,或有陳夢雷之門生,平日在外生事者,亦即指名陳奏。
楊文有乃耿逆偽相,一時漏網,公然潛匿京師,著書立說。
今雖已服冥刑,如有子弟在京者,亦即奏明驅遣,爾等毋得稍徇私隱蔽。
陳夢雷處所存《古今圖書集成》一書,皆皇考指示訓誨欽定,費數十年聖心,故能貫穿古今,彙合經史天文地理,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製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為典籍之大觀。
此書工猶未竣,著九卿公舉一二學問淵通之人,令其編輯竣事。
原稿內有訛錯未當者,即加潤色增刪」等語。
據此,則《圖書集成》之成帙,非省齋所能專其功,而省齋之跅弛亦可見矣。
劉南村不好著書 劉林青,字南村,雍正時之攸縣明經也。
好讀書,於六經尤有心得;隨日劄記,每積寸許,輒燬之,存者無幾。
嘗言古人戒好著書,不特悔其少作也,每教學者,令無忘斯語。
四庫全書 乾隆朝,禦史王應綵、安徽學政朱筠先後疏請下詔求遺書,並言翰林院貯有《永樂大典》,內多古書,請開局校閱,具言搜輯之道其備。
時大學士劉文正公統勳獨以為非為政之要,且四處搜訪,徒滋騷擾,欲議寢之。
而協揆于敏中獨善其議,固爭之,卒用應綵等說上之。
癸巳,四庫全書館開,而私家著述一經疆臣輦送至京,廷臣檢閱,指出一二近似謗訕之語,於是生者陷大辟,死者戮屍,雖妻子亦從而坐死矣。
館開十三年而書成,共存書三千四百六十種,計七萬五千八百五十有四卷,除頒賞內外臣工外,餘悉存於翰林院。
及光緒庚子拳亂,院被焚,弘編鉅冊遂無片紙之留矣。
凡所纂輯,得之《永樂大典》中者五百餘部,合各省遺籍殆有萬餘種,皆世所不傳者,次第刊布,別藏其副於翰林院,依全書目次四部,編排標籤,以清祕堂辦事翰林司其籍。
翰林及大臣有欲觀者,許其請閱,亦可攜紙就鈔,惟不能私攜出院耳。
四庫全書提要 獻縣紀文達公昀總纂《四庫全書》,一切體例皆其手定,每進一書,倣劉向、曾鞏例作提要以冠之簡首,高宗輒覽而善之。
評隲精審,識力在王仲寶、阮孝緒上。
自言一生精力,全萃此書,洵古今大著作也。
時陸耳山副憲與文達同主其事,耳山博聞彊記,資稟絕人,由中書入直軍機,曾奉勅編《通鑑輯覽》者也。
張阮林以著作為己任 張阮林,名聰鹹,桐城人,文端公英之五世孫也。
高祖為工部右侍郎廷瑑,祖為貴西兵備道曾敭,皆以甲科貴。
父元位,亦以副貢官巴州州判。
阮林幼穎悟,為祖父所鍾愛。
家故世族,又自矜貴,未冠能文,有才氣,睥睨同輩。
年十九,遊於從祖菉園之門,見裡人姚石甫觀察瑩,與語,大驚,悔其所作,盡焚之,曰:「世固有不朽之學,此不可羞耶?」由是博極羣書,遂以著作為己任。
王船山有遺書 衡陽王船山著書數百種,臨歿時,囑其子孫曰:「吾所著,非二百年後不能大行。
」子孫守其遺訓,不以示人。
當乾隆癸巳開四庫館時,湖南巡撫某至其家求書,僅得經學書數種。
至道光末,鄧湘臯求船山遺書,船山之裔以為符二百年之說也,乃出稿付刊。
船山,名夫之。
曹叔彥著述滿家 吳縣曹叔彥檢討元弼,盛歲成名,著述滿家。
然雙目短視,咫尺不辨,吐屬宏深,語成文采,於故書雅訓,百不失一。
張菊生輯涉園叢刻 《涉園叢刻》者,海鹽張菊生副大臣元濟於宣統辛亥六月,以其先世著述已梓而闆亡及家藏未刻者,活版印行,凡八種。
曰《入告編》,其九世祖螺浮給諫惟赤之諫草也。
其賦詠為《退思軒詩集》。
曰《賦閒樓詩集》者,螺浮之子皜亭主政(月告)著,曰《賔谷詩選》者,螺浮之孫葭士郎中芳湄著.曰《捫腹齋詩鈔》,《捫腹齋詩餘》者,皆螺浮曾孫青在明經宗松著.曰《藕村詞存》者,螺浮曾孫詠川上舍宗橚著.附以《涉園題詠》,則螺浮曾孫選巌上舍鶴徵所輯也.張氏食德承家,澤躬爾雅,各能以文采自襮,不墜名家疑聞.施及菊生,蓋九世矣.其持梓者,曰《帯經堂詩話》,螺浮曾孫吟廬上舍宗枏著.曰《詞林紀事》,詠川上舍著.曰《初白庵詩評》螺浮曾孫芷齋明經載華輯.曰《竺喦詩存》,則賜采著.凡四種. 趙撝叔輯鶴齋叢書 會稽趙撝叔大令之謙善刻畫,文詞雅飭,有《悲庵居士》文存。
又嘗輯刻《鶴齋叢書》。
鶴齋者,具言之,則為仰視千七百幾十幾鶴齋。
蓋以鶴喻縣令,我國都凡一千七百幾十幾縣,其時趙候缺,尚未真除,故雲然也。
史臣文筆之詳慎 《明史》三百三十六卷,乾隆丙午七月二十五日書成,凡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一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目錄四卷。
康熙己未,用博學宏詞諸臣為分纂,以葉方靄、張玉書等
臚列其目於左。
經部,則《易經通注》四卷,《日講易經解義》十八卷,《禦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禦纂周易述義》十卷,《日講書經解義》十三卷,《欽定書經傳說彙纂》二十四卷,《欽定詩經傳說彙纂》二十卷,《禦纂詩義折中》二十卷,《欽定周官義疏》四十八卷,《欽定儀禮義疏》四十八卷,《欽定禮記義疏》八十二卷。
《日講禮記解義》二十卷,《日講春秋解義》六十四卷,《欽定春秋傳說彙纂》三十八卷,《禦纂春秋直解》十六卷,《禦注孝經》一卷,《禦纂孝經集注》一卷,《日講四書解義》二十六卷,《禦纂律呂正義》五卷,《禦纂律呂正義後編》一百二十卷,《禦定康熙字典》四十二卷,《欽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禦定音韻闡微》十八卷,《欽定同文統韻》六卷,《欽定葉韻彙輯》五十八卷,《欽定音韻述微》一百有六卷。
史部,則《欽定明史》三百六十卷,《禦批通鑑輯覽》一百二十卷,《禦定通鑑綱目》三編四十卷,《開國方略》三十二卷,《禦定三逆方略》,《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八卷,《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二卷,《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五十四卷,正編八十五卷,續編三十三卷,《平定兩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臨清犯略》十六卷,《石峯堡紀略》,《臺灣紀略》,《平定廓爾喀紀略》,《平苗紀略》,《平定三省教匪紀略》,《辛酉工賑紀略》,《太祖高皇帝聖訓》四卷,《太宗文皇帝聖訓》六卷,《世祖章皇帝聖訓》六卷,《聖祖仁皇帝聖訓》六十卷,《世宗憲皇帝聖訓》三十六卷,《高宗純皇帝聖訓》三百卷,《上諭內閣》一百五十九卷,《硃批論旨》三百六十卷,《欽定明臣奏議》二十卷,《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十二卷,《欽定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六十卷,《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十卷,《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十二卷,《欽定月令輯要》二十四卷,《大清一統志》五百卷,《欽定熱河志》八十卷,《欽定日下舊聞考》一百三十卷,《欽定滿洲源流考》二十卷,《欽定皇輿西域圖志》五十二卷,《皇清職貢圖》九卷,《欽定盛京通志》一百卷,《詞林典故》八卷,《續詞林典故》,《欽定歷代職官表》,《欽定大清會典》一百卷,《新定大清會典》,《大清會典則例》一百八十卷,《新定大清會典則例》一百八十卷,《欽定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二卷,《欽定皇朝文獻通考》二百六十二卷,《欽定續通志》一百四十四卷,《欽定皇朝通志》一百卷,《欽定皇朝通典》二百卷,《幸魯盛典》四十卷,《萬壽盛典》一百二十卷,《欽定大清通禮》四十卷,《南巡盛典》一百二十卷,《皇朝禮器圖式》二十八卷,《國朝宮史》三十六卷,《續國朝宮史》□□卷,《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六卷,《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八旗通志》二集□□卷,《大清律例》四十七卷,《欽定天祿琳瑯》十卷,《禦製詳鑑闡要》二十卷。
子部,則《禦撰資政要覽》三卷,《後序》一卷,《聖諭廣訓》一卷,《庭訓格言》一卷,《禦製人臣儆心錄》一卷,《禦製日知薈要》一卷,《禦定孝經衍義》一百卷,《禦定內則衍義》十六卷,《禦纂性理精義》十二卷,《禦纂朱子全書》六十六卷,《禦定執法成憲》八卷,《欽定授時通考》七十八卷,《欽定醫宗金鑑》九十卷,《禦定曆象考成》四十二卷,《禦定曆象考成》後編十卷,《禦定儀象考成》三十二卷,《禦製數理精蘊》五十三卷,《禦定星曆考源》六卷,《欽定協紀辨方》三十六卷,《欽定佩文齋書畫譜》一百卷,《祕殿珠林》二十四卷,《石渠寶笈》四十四卷,《續石渠寶笈》□□卷,《錢錄》十六卷,《欽定西清古鑑》四十卷,《欽定西清硯譜》二十四卷,《禦定古今圖書集成》五千二百卷,《欽定淵鑑類函》四百五十卷,《禦定駢字類編》二百四十卷,《禦定分類字錦》六十四卷,《禦定子史精華》一百六十卷,《禦定佩文韻府》四百四十二卷,《禦定韻府拾遺》一百十二卷,《禦注道德經》二卷。
集部,則《聖祖仁皇帝初集》四十卷,二集五十卷,三集五十卷,四集三十六卷,《世宗憲皇帝文集》三十卷,《高宗純皇帝樂善堂全集》三十卷,《禦製文初集》三十卷,二集四十卷,餘集二卷,《禦製詩初集》四十四卷,二集九十四卷,三集一百卷,四集一百二十卷,五集一百四十卷,餘集□□卷,《仁宗睿皇帝味餘書室集》□卷,《禦製文初集》□□卷,《禦製詩初集》□□卷,二集□□卷,《禦定全唐文》五千卷,《禦定古今淵鑑》六十四卷,《禦定全唐詩》九百卷,《禦定賦彙》一百四十卷,外集□□卷,補遺二十二卷,《禦選四朝詩》二百九十二卷,《禦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四百八十二卷,《禦定歷代題畫詩類》一百二十卷,《禦定全金詩》七十四卷,《禦選唐詩》三十二卷,《禦選唐宋文醇》五十卷,《禦選唐宋詩醇》四十七卷,《皇清文穎》一百二十四卷,《續皇清文穎》□□卷,《欽定四書文》四十一卷,《欽定歷代詩餘》一百二十卷,《禦定詞譜》四十卷,《禦定曲譜》十三卷。
牽綴姓氏於集中 查夏重、姜西溟、唐東江、湯西崖、宮恕堂、史蕉飲在輦下為文酒之會,嘗謂吾輩將來人各有集,傳不傳未可知,惟彼此牽綴姓氏於集中,百年以後,一人傳而皆傳矣。
劉繼莊勸萬季野著書 鄞縣萬季野與大興劉繼莊同在徐健庵邸中,萬終夕危坐觀書,或瞑目靜坐,而劉好遊,日必出,或兼旬不返,歸而以其所歷告之萬,萬亦以所讀書證之,語畢復出。
故都人求見此二人者,得見萬為多,而劉以遊故罕所接。
時萬與劉各以館脯所入,傭寫人鈔史館祕書,連甍接架。
徐既去官,劉亦返吳,而萬為明史館所留。
劉語之曰:「不如與我歸,共成所欲著之書。
」萬諾之,然不果。
劉返吳,不久而卒,其書星散。
及萬卒於京,書亦無存矣。
劉,名獻廷,籍順天而家蘇州。
圖書集成 《圖書集成》一書,相傳獨成於陳省齋之手。
省齋,名夢雷。
其實非省齋一人所成也。
康熙壬寅十一月上諭,有「陳夢雷原係叛附耿精忠之人,皇考寬仁免戮,發往關東。
朕東巡時,以其平日稍知學問,帶回京師,交誠親王處行走。
累年以來,招搖無忌,不法甚多,京師斷不可留。
著將陳夢雷父子發遣邊外,或有陳夢雷之門生,平日在外生事者,亦即指名陳奏。
楊文有乃耿逆偽相,一時漏網,公然潛匿京師,著書立說。
今雖已服冥刑,如有子弟在京者,亦即奏明驅遣,爾等毋得稍徇私隱蔽。
陳夢雷處所存《古今圖書集成》一書,皆皇考指示訓誨欽定,費數十年聖心,故能貫穿古今,彙合經史天文地理,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製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為典籍之大觀。
此書工猶未竣,著九卿公舉一二學問淵通之人,令其編輯竣事。
原稿內有訛錯未當者,即加潤色增刪」等語。
據此,則《圖書集成》之成帙,非省齋所能專其功,而省齋之跅弛亦可見矣。
劉南村不好著書 劉林青,字南村,雍正時之攸縣明經也。
好讀書,於六經尤有心得;隨日劄記,每積寸許,輒燬之,存者無幾。
嘗言古人戒好著書,不特悔其少作也,每教學者,令無忘斯語。
四庫全書 乾隆朝,禦史王應綵、安徽學政朱筠先後疏請下詔求遺書,並言翰林院貯有《永樂大典》,內多古書,請開局校閱,具言搜輯之道其備。
時大學士劉文正公統勳獨以為非為政之要,且四處搜訪,徒滋騷擾,欲議寢之。
而協揆于敏中獨善其議,固爭之,卒用應綵等說上之。
癸巳,四庫全書館開,而私家著述一經疆臣輦送至京,廷臣檢閱,指出一二近似謗訕之語,於是生者陷大辟,死者戮屍,雖妻子亦從而坐死矣。
館開十三年而書成,共存書三千四百六十種,計七萬五千八百五十有四卷,除頒賞內外臣工外,餘悉存於翰林院。
及光緒庚子拳亂,院被焚,弘編鉅冊遂無片紙之留矣。
凡所纂輯,得之《永樂大典》中者五百餘部,合各省遺籍殆有萬餘種,皆世所不傳者,次第刊布,別藏其副於翰林院,依全書目次四部,編排標籤,以清祕堂辦事翰林司其籍。
翰林及大臣有欲觀者,許其請閱,亦可攜紙就鈔,惟不能私攜出院耳。
四庫全書提要 獻縣紀文達公昀總纂《四庫全書》,一切體例皆其手定,每進一書,倣劉向、曾鞏例作提要以冠之簡首,高宗輒覽而善之。
評隲精審,識力在王仲寶、阮孝緒上。
自言一生精力,全萃此書,洵古今大著作也。
時陸耳山副憲與文達同主其事,耳山博聞彊記,資稟絕人,由中書入直軍機,曾奉勅編《通鑑輯覽》者也。
張阮林以著作為己任 張阮林,名聰鹹,桐城人,文端公英之五世孫也。
高祖為工部右侍郎廷瑑,祖為貴西兵備道曾敭,皆以甲科貴。
父元位,亦以副貢官巴州州判。
阮林幼穎悟,為祖父所鍾愛。
家故世族,又自矜貴,未冠能文,有才氣,睥睨同輩。
年十九,遊於從祖菉園之門,見裡人姚石甫觀察瑩,與語,大驚,悔其所作,盡焚之,曰:「世固有不朽之學,此不可羞耶?」由是博極羣書,遂以著作為己任。
王船山有遺書 衡陽王船山著書數百種,臨歿時,囑其子孫曰:「吾所著,非二百年後不能大行。
」子孫守其遺訓,不以示人。
當乾隆癸巳開四庫館時,湖南巡撫某至其家求書,僅得經學書數種。
至道光末,鄧湘臯求船山遺書,船山之裔以為符二百年之說也,乃出稿付刊。
船山,名夫之。
曹叔彥著述滿家 吳縣曹叔彥檢討元弼,盛歲成名,著述滿家。
然雙目短視,咫尺不辨,吐屬宏深,語成文采,於故書雅訓,百不失一。
張菊生輯涉園叢刻 《涉園叢刻》者,海鹽張菊生副大臣元濟於宣統辛亥六月,以其先世著述已梓而闆亡及家藏未刻者,活版印行,凡八種。
曰《入告編》,其九世祖螺浮給諫惟赤之諫草也。
其賦詠為《退思軒詩集》。
曰《賦閒樓詩集》者,螺浮之子皜亭主政(月告)著,曰《賔谷詩選》者,螺浮之孫葭士郎中芳湄著.曰《捫腹齋詩鈔》,《捫腹齋詩餘》者,皆螺浮曾孫青在明經宗松著.曰《藕村詞存》者,螺浮曾孫詠川上舍宗橚著.附以《涉園題詠》,則螺浮曾孫選巌上舍鶴徵所輯也.張氏食德承家,澤躬爾雅,各能以文采自襮,不墜名家疑聞.施及菊生,蓋九世矣.其持梓者,曰《帯經堂詩話》,螺浮曾孫吟廬上舍宗枏著.曰《詞林紀事》,詠川上舍著.曰《初白庵詩評》螺浮曾孫芷齋明經載華輯.曰《竺喦詩存》,則賜采著.凡四種. 趙撝叔輯鶴齋叢書 會稽趙撝叔大令之謙善刻畫,文詞雅飭,有《悲庵居士》文存。
又嘗輯刻《鶴齋叢書》。
鶴齋者,具言之,則為仰視千七百幾十幾鶴齋。
蓋以鶴喻縣令,我國都凡一千七百幾十幾縣,其時趙候缺,尚未真除,故雲然也。
史臣文筆之詳慎 《明史》三百三十六卷,乾隆丙午七月二十五日書成,凡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一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目錄四卷。
康熙己未,用博學宏詞諸臣為分纂,以葉方靄、張玉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