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類
關燈
小
中
大
為總裁,繼又以湯斌、徐乾學、王鴻緒、陳廷敬、張英為之。
諸纂修官皆博學能文,論古有識。
玉書總志,廷敬總本紀,鴻緒總列傳。
至甲午,鴻緒傳稿成,表上之,而本紀、志、表尚未就,鴻緒又加以纂輯。
雍正癸卯,始再表上。
世宗乃命張廷玉為總裁,即就鴻緒本,令詞臣再加訂正。
及書成,蓋已六十年矣。
古來修史,未有如是之從事慎而為日久者。
所以編纂得當,詳簡合宜,行文爾雅,超出於遼、宋、元三史之上,而可以繼歐陽之《五代》也。
萬季野手定明史稿 有明以來,談道統者揚己陵人,卒釀門戶之禍。
萬季野目擊其弊,著《儒林宗派》十六卷,凡漢後、唐前傳經之儒,一一具列,除排擠之私以消朋黨,持論獨為平允。
季野少不馴,其父閉之空室中,竊視插架庋有明史料數十冊及經學諸書,盡讀之。
既出,其伯兄出經義試之,俄頃成千言。
伯兄大驚,以告其父。
其父曰:「幾失吾子!」是日始為之新衣履,送入塾。
康熙己未,開局修《明史》,徐元文延之往,則以布衣參史局,不署銜,不受俸為請,許之。
遂手定《明史稿》五百卷。
時季野老矣,兩目盡廢,而胸羅全史,信口衍說,貫串成章。
時錢亮工尚未達,為徐門下士,才思捷敏,晝則徵逐朋酒,夕則晉接津要,夜半始歸靜室中。
季野踞高足床上坐,亮工就炕幾前執筆,隨問隨答,如瓶瀉水。
亮工據紙疾書,筆不停輟,十行並下,略無罅漏。
史稿之成,雖經數十人手,而季野、亮工實屍之。
李天生改王鴻緒明史稿 富平李因篤,字天生,性行忼爽,一秉秦中雄直之氣.生平與李二曲交最密.天生宗朱子,二曲講良知,各尊所聞,不為同異.康熙己未,以博學宏詞及第,授檢討,與修《明史》,精熟明代事蹟,史館無者.授職數月,乞歸飬母.後王鴻緒史稿成,欲令正之.時老病在牀,令二人捧稿朗誦,呼曰改,即加竄易,半載而畢.鴻緒,華亭人,文恭公頊齡之次弟也,官至戶部尚書,有《橫雲山人集》. 史疑之審訂 歷代稱史學者,亦惟評隲舊聞,抨彈往迹,甫繙史略,即可成文,昔人所以有玩物喪志之譏,又有讀史令人心粗之慨也。
至於本朝諸儒,皆實事求是,有疑必審,有誤必訂,而非前人所可及。
如錢大昕之《廿二史考異》,王鳴盛之《十七史商搉》,趙翼之《廿二史劄記》,張熷之《讀史舉正》,洪頤煊之《諸史考異》,皆通校全史者也。
梁玉繩之《史記志疑》,錢大昭之《兩漢書辨疑》,沈欽韓之《兩漢書疏證》,梁章鉅之《三國志旁證》,趙紹祖之《新舊唐書互證》,施國祁之《金史詳校》,皆專考一史者也。
披郤導窾,莫不精深確當,讀史者宜奉為指南矣。
王士祿擬改正史體 新城王士祿,文簡公士禎之兄弟行也。
嘗病二十一史冗駁乘舛,《三國志》並列為非,謂宜廢陳氏而用謝承《季漢書》,倣《晉書》例,列魏、吳為世家,去宋、齊、梁、陳、魏、北齊、周七書,而用李延壽南北二史,其宋、遼、金用柯維騏《宋史新編》,合之十二史,既正史體,復省煩複。
擬上書,不果。
又謂坊本《子貢詩傳》、《申公詩說》並偽書,李維正序行《津逮祕書》收之,皆誤也。
趙甌北著廿二史劄記 趙翼撰《廿二史劄記》之初,自言不能研究經學,惟歷代史書事顯而義淺,便於流覽,於是取為日課。
有所得,輒記於別紙,有稗乘脞說與正史歧誤者,不敢遽記為得間之奇。
修史時此等記載,無不蒐入,史局棄而不取,必有難以徵信之處,今反據以駁正史,不免為有識者所譏。
錢大昕聞而贊之,謂為論古特識。
翼,字甌北,陽湖人。
朱昭芑於史多撰述 太倉朱昭芑茂才明鎬,以不得志於有司,發憤攻古學。
每讀一書,輒手自勘讎,朱黃鉤貫,上自年經月緯,政因事革,下至方言物考,音義章句,無不通以訓故,參以稗家,攟摭補綴,穿窒疑,定紕繆,絲分縷析而後止。
長身修偉,負意氣,好持論,恢奇多聞,上下千百年若指諸掌,聽者驚悚莫敢奪。
於國事雖有論述,藏之篋,不示人。
馬遷、班、範三史考覈未竟,魏、晉以降,貫穿詳洽,所著之《書史異同》、《新舊異同》二書先成,其餘日鈔月撮,曰《史典》,曰《史幾》,曰《史略》,曰《史風》,曰《史遊》,曰《史嘉》,曰《史芸》,曰《史異》,曰《史最》,曰《史俳》,曰《史鑒》,曰《史粲》,曰《史糾》,凡十有三種。
史闕之增補 《史》、《漢》有表,而範書則無。
班氏有《藝文志》,而範氏、陳氏、歐陽氏及遼、金、元三史皆缺。
沈約《宋書》,紀、志、傳三體悉仿舊史,獨闕刑法、食貨二志,亦乖史裁。
三國、東晉、十六國疆域最為錯雜,而無志以別之,皆讀史者之所抱憾者也。
自有錢大昭之《後漢書補表》及《補續漢書藝文志》,侯康之《補三國藝文志》,顧懷三之《補五代史藝文志》,倪燦之《補遼金元藝文志》,郝懿行之《補宋書刑法》、《食貨》二志,洪亮吉之補三國、東晉、十六國各《疆域志》,闡幽決滯,抱墜拾遺,生於數千百年以下,追及數千百年以上之事,恍如掌上螺紋,洵非淺見寡聞者所能道矣。
杭堇浦輯歷代藝文志 杭堇浦世駿曾輯歷代《藝文志》,歷數十載,成此鉅觀。
其子貧甚,不能給朝夕,因以半部質於揚州馬氏玉玲瓏館,半部質於杭州孫氏壽松堂。
在孫氏者,轉入徐印香舍人家,鹹、同間,粵寇擾浙,遂不知流落何所。
惠定宇有後漢書訓纂 惠定宇嘗病於揚州,醫言欲餌參。
定宇貧窘,不可得。
時歙人汪對琴比部棣亦僑居邗上,雅重定宇品學,慨然購上品紫團參持贈,值千金。
定宇病起,舉所撰《後漢書訓纂》初稿及繕本盡以貽之。
比部不欲攘美,什襲珍護,屢思梓行,而絀於力。
以同裡陳氏喜藏書,因付以繕本,而自留原稿。
後桐鄉馮氏所刻《後漢書補註》,即此本也。
舊五代史 世所流行之《舊五代史》,非薛居正纂輯之原書,蓋乾隆壬寅七月間,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搜集而成者。
據高宗禦題,已雲非薛史之舊,且復雜采《冊府元龜》、《太平禦覽》、《通鑑考異》、《五代會要》、《契丹國志》、《北夢瑣言》、《東都事略》、《五代春秋》、《九國志》、《十國春秋》及宋人說部諸書以附益之,其非薛史之舊可知矣。
劉鳳誥註五代史 劉侍郎鳳誥註《五代史》成,日嘔黑血如墨,未幾死。
趙文恪公慎畛嘗見其手寫殘稿於會稽顧氏,凡六冊,十二卷,稿用墨筆,塗註用丹黃筆,書為端楷,點畫皆遵《字典》。
錢大昕著元史續編 錢大昕幼聰敏,過目成誦,凡天文、地理、經史、小學、算法,學無不精,所著《經史答問》數卷,暢發鄭、賈之奧。
又習蒙古語,故考覈金、元諸史及外藩諸地名,非他儒所及。
成親王言其在上齋時,質莊土嘗獲元代蒙古碑版,體製異今書,人皆不識,倩章嘉國師譯漢文。
會大昕過而見之,曰:「章嘉故博學,然其譯為漢文,字句有誤者。
吾有收藏元時庫庫所譯漢文,可取而證之。
」歸寓取原文,章嘉所誤處畢見。
乃著《元史續編》,採擇精當。
而小學諸書翻切極詳,惟講論字學,株守許氏《說文》,排斥別解,取擇頗褊窄耳。
大昕,字辛楣,嘉定人。
馬宛斯著繹史 鄒平馬驌宛斯著《繹史》百六十卷,自開闢訖秦亡,事蹟略備。
先著有《左傳事緯》十二卷,顧亭林見而亟稱之。
時人號為「馬三代」。
章實齋為史學大宗 才、學、識三長,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難。
唐劉知幾《史通》揚榷古今,褒貶傳記,為千古不刊之書。
後之繼武者,當推會稽章學誠之《文史通義》。
命名仿《史通》,而《史德》、《史釋》諸篇,且為《史通》所未及。
《方志》之學,仿《春秋》、《檮杌》而成書。
《校讎》之篇,非揚雄、劉向、鄭樵不能勝任。
條分縷析,矩疊規重,多為前賢所未發,世所由推之為史學大宗也。
學誠,字實齋。
章實齋得史裁 章實齋嘗修《永清縣志》,蘇州葉廷琯謂其思精體大,深得史裁。
如職官、選舉有表,年經事緯,先後不紊。
又有《士族表》,以澄流品而勸睦姻。
輿地、水道有圖,開方計裡,形勢瞭如。
又有《建置圖》,但詳制度而略景物。
至於《列女傳》,尤極匠心為之,但有一節可書,片言為則,無不描摹謦欬,刻畫儀容,欲忍飲冰茹蘗之貞,特改列名注略之陋。
若夫闕訪有傳,防猥濫也,即以待參稽。
前志有傳,明淵源也,即以維廢墜。
其體裁皆足為後之修志家取法。
各序因志例而推論史例,更有發前人所未發者。
劉子玄《史通》一編,獨擅千古,實齋可謂繼聲矣。
王亮生言其所修《和州志》,體例較此又變而極精善,蓋志家固有因地制宜之道,非可以一格拘也。
張孟劬著史微 錢塘張孟劬太守爾田竺於學,嘗撰《史微》一書,蓋為考鏡六藝諸子學術流別而作也。
古今言六藝諸子者夥矣,非便詞巧說,破碎大道,即憑虛任臆,詆為異端。
蓋自漢武帝廢黜百家,而先王官守之遺衰;自鄭康成混合今古文,而孔子垂世立教之微言絕。
暖暖姝姝,抱一先生之言以迄於今,雖以乾、嘉諸大儒考訂校讎之勤,苦志盡情,頭童齒豁,尚不識六藝諸子為何物,真莊生所謂「大惑終身不解」者也。
孟劬與其友孫益葊孝廉德謙同譚道廣平,即苦阮氏、王氏所彙刊之經解瑣屑餖飣,無當宏恉,嗣得章實齋《通義》,服膺之,乃於周秦學術之流別,稍有所窺見。
久之,讀太史公書,讀班孟堅書,無不迎刃而解,豁然貫通,一時之所創寤,殆若有天牖焉。
爰悉取六藝諸子之存於世者理而董之,倣劉知幾《史通》例,分為內外篇,都十萬餘言。
內篇為古人洗冤,為來學袪惑,本經立義,比次之學為多。
外篇發明天人之故,政教之原,越世高談,論斷之學為多。
名曰《史微》者,以六藝皆古史,而諸子又史之流裔也。
高宗禦製十全記 高宗自號十全老人,有《禦製十全記》。
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降廓爾喀為二。
其內地之三藩叛亂,謂為麼麽小醜,不屑數也。
魏默深著聖武記 邵陽魏默深源之著《聖武記》也,龔定庵手書楹帖贈之,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綜一代典,成一家言。
」 孫之駸輯二曲野錄 乾隆時禁燬之書,晚近稍稍出現。
《二曲野錄》八卷,仁和孫之駸所輯也。
詳載明洪武戊申至崇禎甲申之遺聞軼事,而於災祥妖異之作,尤娓娓言之,故辭甚複雜。
其以甲子編年,又若寄陶淵明之旨趣焉。
惜無序跋,不克詳其本末也。
陳湖輯荊駝逸史 今世所傳《嘉定屠城》、《揚州十日》等記,皆見之於《荊駝逸史》。
此書自《三朝野紀》至《平臺紀略》,凡五十種,四十八冊,編輯者稱陳湖進士,蓋當日書禁例嚴,故深自隱匿其名姓。
其序中詳述所由得之者,頗類怪誕。
序雲:「無夢園者,明宮詹陳文莊公之別墅也,其址在葑門東道橋之南。
中有荷池數畝,饒有園亭之趣,竹石之佳,柳暗花明之勝,至足樂也。
是時公嘗與周忠介、文文肅、姚文毅日相倡和於其間。
園故為陳氏世居,家多藏書,所刻書籍碑闆多繫以無夢園者
諸纂修官皆博學能文,論古有識。
玉書總志,廷敬總本紀,鴻緒總列傳。
至甲午,鴻緒傳稿成,表上之,而本紀、志、表尚未就,鴻緒又加以纂輯。
雍正癸卯,始再表上。
世宗乃命張廷玉為總裁,即就鴻緒本,令詞臣再加訂正。
及書成,蓋已六十年矣。
古來修史,未有如是之從事慎而為日久者。
所以編纂得當,詳簡合宜,行文爾雅,超出於遼、宋、元三史之上,而可以繼歐陽之《五代》也。
萬季野手定明史稿 有明以來,談道統者揚己陵人,卒釀門戶之禍。
萬季野目擊其弊,著《儒林宗派》十六卷,凡漢後、唐前傳經之儒,一一具列,除排擠之私以消朋黨,持論獨為平允。
季野少不馴,其父閉之空室中,竊視插架庋有明史料數十冊及經學諸書,盡讀之。
既出,其伯兄出經義試之,俄頃成千言。
伯兄大驚,以告其父。
其父曰:「幾失吾子!」是日始為之新衣履,送入塾。
康熙己未,開局修《明史》,徐元文延之往,則以布衣參史局,不署銜,不受俸為請,許之。
遂手定《明史稿》五百卷。
時季野老矣,兩目盡廢,而胸羅全史,信口衍說,貫串成章。
時錢亮工尚未達,為徐門下士,才思捷敏,晝則徵逐朋酒,夕則晉接津要,夜半始歸靜室中。
季野踞高足床上坐,亮工就炕幾前執筆,隨問隨答,如瓶瀉水。
亮工據紙疾書,筆不停輟,十行並下,略無罅漏。
史稿之成,雖經數十人手,而季野、亮工實屍之。
李天生改王鴻緒明史稿 富平李因篤,字天生,性行忼爽,一秉秦中雄直之氣.生平與李二曲交最密.天生宗朱子,二曲講良知,各尊所聞,不為同異.康熙己未,以博學宏詞及第,授檢討,與修《明史》,精熟明代事蹟,史館無者.授職數月,乞歸飬母.後王鴻緒史稿成,欲令正之.時老病在牀,令二人捧稿朗誦,呼曰改,即加竄易,半載而畢.鴻緒,華亭人,文恭公頊齡之次弟也,官至戶部尚書,有《橫雲山人集》. 史疑之審訂 歷代稱史學者,亦惟評隲舊聞,抨彈往迹,甫繙史略,即可成文,昔人所以有玩物喪志之譏,又有讀史令人心粗之慨也。
至於本朝諸儒,皆實事求是,有疑必審,有誤必訂,而非前人所可及。
如錢大昕之《廿二史考異》,王鳴盛之《十七史商搉》,趙翼之《廿二史劄記》,張熷之《讀史舉正》,洪頤煊之《諸史考異》,皆通校全史者也。
梁玉繩之《史記志疑》,錢大昭之《兩漢書辨疑》,沈欽韓之《兩漢書疏證》,梁章鉅之《三國志旁證》,趙紹祖之《新舊唐書互證》,施國祁之《金史詳校》,皆專考一史者也。
披郤導窾,莫不精深確當,讀史者宜奉為指南矣。
王士祿擬改正史體 新城王士祿,文簡公士禎之兄弟行也。
嘗病二十一史冗駁乘舛,《三國志》並列為非,謂宜廢陳氏而用謝承《季漢書》,倣《晉書》例,列魏、吳為世家,去宋、齊、梁、陳、魏、北齊、周七書,而用李延壽南北二史,其宋、遼、金用柯維騏《宋史新編》,合之十二史,既正史體,復省煩複。
擬上書,不果。
又謂坊本《子貢詩傳》、《申公詩說》並偽書,李維正序行《津逮祕書》收之,皆誤也。
趙甌北著廿二史劄記 趙翼撰《廿二史劄記》之初,自言不能研究經學,惟歷代史書事顯而義淺,便於流覽,於是取為日課。
有所得,輒記於別紙,有稗乘脞說與正史歧誤者,不敢遽記為得間之奇。
修史時此等記載,無不蒐入,史局棄而不取,必有難以徵信之處,今反據以駁正史,不免為有識者所譏。
錢大昕聞而贊之,謂為論古特識。
翼,字甌北,陽湖人。
朱昭芑於史多撰述 太倉朱昭芑茂才明鎬,以不得志於有司,發憤攻古學。
每讀一書,輒手自勘讎,朱黃鉤貫,上自年經月緯,政因事革,下至方言物考,音義章句,無不通以訓故,參以稗家,攟摭補綴,穿窒疑,定紕繆,絲分縷析而後止。
長身修偉,負意氣,好持論,恢奇多聞,上下千百年若指諸掌,聽者驚悚莫敢奪。
於國事雖有論述,藏之篋,不示人。
馬遷、班、範三史考覈未竟,魏、晉以降,貫穿詳洽,所著之《書史異同》、《新舊異同》二書先成,其餘日鈔月撮,曰《史典》,曰《史幾》,曰《史略》,曰《史風》,曰《史遊》,曰《史嘉》,曰《史芸》,曰《史異》,曰《史最》,曰《史俳》,曰《史鑒》,曰《史粲》,曰《史糾》,凡十有三種。
史闕之增補 《史》、《漢》有表,而範書則無。
班氏有《藝文志》,而範氏、陳氏、歐陽氏及遼、金、元三史皆缺。
沈約《宋書》,紀、志、傳三體悉仿舊史,獨闕刑法、食貨二志,亦乖史裁。
三國、東晉、十六國疆域最為錯雜,而無志以別之,皆讀史者之所抱憾者也。
自有錢大昭之《後漢書補表》及《補續漢書藝文志》,侯康之《補三國藝文志》,顧懷三之《補五代史藝文志》,倪燦之《補遼金元藝文志》,郝懿行之《補宋書刑法》、《食貨》二志,洪亮吉之補三國、東晉、十六國各《疆域志》,闡幽決滯,抱墜拾遺,生於數千百年以下,追及數千百年以上之事,恍如掌上螺紋,洵非淺見寡聞者所能道矣。
杭堇浦輯歷代藝文志 杭堇浦世駿曾輯歷代《藝文志》,歷數十載,成此鉅觀。
其子貧甚,不能給朝夕,因以半部質於揚州馬氏玉玲瓏館,半部質於杭州孫氏壽松堂。
在孫氏者,轉入徐印香舍人家,鹹、同間,粵寇擾浙,遂不知流落何所。
惠定宇有後漢書訓纂 惠定宇嘗病於揚州,醫言欲餌參。
定宇貧窘,不可得。
時歙人汪對琴比部棣亦僑居邗上,雅重定宇品學,慨然購上品紫團參持贈,值千金。
定宇病起,舉所撰《後漢書訓纂》初稿及繕本盡以貽之。
比部不欲攘美,什襲珍護,屢思梓行,而絀於力。
以同裡陳氏喜藏書,因付以繕本,而自留原稿。
後桐鄉馮氏所刻《後漢書補註》,即此本也。
舊五代史 世所流行之《舊五代史》,非薛居正纂輯之原書,蓋乾隆壬寅七月間,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搜集而成者。
據高宗禦題,已雲非薛史之舊,且復雜采《冊府元龜》、《太平禦覽》、《通鑑考異》、《五代會要》、《契丹國志》、《北夢瑣言》、《東都事略》、《五代春秋》、《九國志》、《十國春秋》及宋人說部諸書以附益之,其非薛史之舊可知矣。
劉鳳誥註五代史 劉侍郎鳳誥註《五代史》成,日嘔黑血如墨,未幾死。
趙文恪公慎畛嘗見其手寫殘稿於會稽顧氏,凡六冊,十二卷,稿用墨筆,塗註用丹黃筆,書為端楷,點畫皆遵《字典》。
錢大昕著元史續編 錢大昕幼聰敏,過目成誦,凡天文、地理、經史、小學、算法,學無不精,所著《經史答問》數卷,暢發鄭、賈之奧。
又習蒙古語,故考覈金、元諸史及外藩諸地名,非他儒所及。
成親王言其在上齋時,質莊土嘗獲元代蒙古碑版,體製異今書,人皆不識,倩章嘉國師譯漢文。
會大昕過而見之,曰:「章嘉故博學,然其譯為漢文,字句有誤者。
吾有收藏元時庫庫所譯漢文,可取而證之。
」歸寓取原文,章嘉所誤處畢見。
乃著《元史續編》,採擇精當。
而小學諸書翻切極詳,惟講論字學,株守許氏《說文》,排斥別解,取擇頗褊窄耳。
大昕,字辛楣,嘉定人。
馬宛斯著繹史 鄒平馬驌宛斯著《繹史》百六十卷,自開闢訖秦亡,事蹟略備。
先著有《左傳事緯》十二卷,顧亭林見而亟稱之。
時人號為「馬三代」。
章實齋為史學大宗 才、學、識三長,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難。
唐劉知幾《史通》揚榷古今,褒貶傳記,為千古不刊之書。
後之繼武者,當推會稽章學誠之《文史通義》。
命名仿《史通》,而《史德》、《史釋》諸篇,且為《史通》所未及。
《方志》之學,仿《春秋》、《檮杌》而成書。
《校讎》之篇,非揚雄、劉向、鄭樵不能勝任。
條分縷析,矩疊規重,多為前賢所未發,世所由推之為史學大宗也。
學誠,字實齋。
章實齋得史裁 章實齋嘗修《永清縣志》,蘇州葉廷琯謂其思精體大,深得史裁。
如職官、選舉有表,年經事緯,先後不紊。
又有《士族表》,以澄流品而勸睦姻。
輿地、水道有圖,開方計裡,形勢瞭如。
又有《建置圖》,但詳制度而略景物。
至於《列女傳》,尤極匠心為之,但有一節可書,片言為則,無不描摹謦欬,刻畫儀容,欲忍飲冰茹蘗之貞,特改列名注略之陋。
若夫闕訪有傳,防猥濫也,即以待參稽。
前志有傳,明淵源也,即以維廢墜。
其體裁皆足為後之修志家取法。
各序因志例而推論史例,更有發前人所未發者。
劉子玄《史通》一編,獨擅千古,實齋可謂繼聲矣。
王亮生言其所修《和州志》,體例較此又變而極精善,蓋志家固有因地制宜之道,非可以一格拘也。
張孟劬著史微 錢塘張孟劬太守爾田竺於學,嘗撰《史微》一書,蓋為考鏡六藝諸子學術流別而作也。
古今言六藝諸子者夥矣,非便詞巧說,破碎大道,即憑虛任臆,詆為異端。
蓋自漢武帝廢黜百家,而先王官守之遺衰;自鄭康成混合今古文,而孔子垂世立教之微言絕。
暖暖姝姝,抱一先生之言以迄於今,雖以乾、嘉諸大儒考訂校讎之勤,苦志盡情,頭童齒豁,尚不識六藝諸子為何物,真莊生所謂「大惑終身不解」者也。
孟劬與其友孫益葊孝廉德謙同譚道廣平,即苦阮氏、王氏所彙刊之經解瑣屑餖飣,無當宏恉,嗣得章實齋《通義》,服膺之,乃於周秦學術之流別,稍有所窺見。
久之,讀太史公書,讀班孟堅書,無不迎刃而解,豁然貫通,一時之所創寤,殆若有天牖焉。
爰悉取六藝諸子之存於世者理而董之,倣劉知幾《史通》例,分為內外篇,都十萬餘言。
內篇為古人洗冤,為來學袪惑,本經立義,比次之學為多。
外篇發明天人之故,政教之原,越世高談,論斷之學為多。
名曰《史微》者,以六藝皆古史,而諸子又史之流裔也。
高宗禦製十全記 高宗自號十全老人,有《禦製十全記》。
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降廓爾喀為二。
其內地之三藩叛亂,謂為麼麽小醜,不屑數也。
魏默深著聖武記 邵陽魏默深源之著《聖武記》也,龔定庵手書楹帖贈之,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綜一代典,成一家言。
」 孫之駸輯二曲野錄 乾隆時禁燬之書,晚近稍稍出現。
《二曲野錄》八卷,仁和孫之駸所輯也。
詳載明洪武戊申至崇禎甲申之遺聞軼事,而於災祥妖異之作,尤娓娓言之,故辭甚複雜。
其以甲子編年,又若寄陶淵明之旨趣焉。
惜無序跋,不克詳其本末也。
陳湖輯荊駝逸史 今世所傳《嘉定屠城》、《揚州十日》等記,皆見之於《荊駝逸史》。
此書自《三朝野紀》至《平臺紀略》,凡五十種,四十八冊,編輯者稱陳湖進士,蓋當日書禁例嚴,故深自隱匿其名姓。
其序中詳述所由得之者,頗類怪誕。
序雲:「無夢園者,明宮詹陳文莊公之別墅也,其址在葑門東道橋之南。
中有荷池數畝,饒有園亭之趣,竹石之佳,柳暗花明之勝,至足樂也。
是時公嘗與周忠介、文文肅、姚文毅日相倡和於其間。
園故為陳氏世居,家多藏書,所刻書籍碑闆多繫以無夢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