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類

關燈
,公故有《無夢園文集》行於世。

    聞諸故老傳雲,書闆多藏於茲園之四飛閣上。

    迨入清朝,卉木廢,湖石圮,頹垣零落,已成荒園矣,即書籍碑闆亦散失不復存。

    壬癸之交,予寓居於園之水閣,敝廬數椽,足蔽風雨,晝耕夜誦,人事都絕。

    庭陰有枯松一株,雖枝幹蜿蜒,而蕭然無復生意,命人劚而去之。

    不數尺,下有石闆,叩之鏗然有聲,啟視之,得銅櫃一具,不敢輕褻,疑其中有異物藏焉。

    再拜稽首而開之,無他,乃殘書一束耳。

    字跡潦草,復多漫漶。

    讀書之暇,挑鐙細閱,俱係故國遺聞,約有數十種。

    不忍散棄,爰錄而存之,用昭勸懲,以備正史所未逮,可與《天寶遺事》並垂不朽。

    裒帙既成,命之曰《荊駝逸史》,藏之巾箱,以俟世之鴻博君子採擇,庶不負予之一片苦心爾。

    」 王白田為紫陽功臣 寶應王白田,名懋竑,編輯《朱子年譜》,去取精審,於年月先後尤齗齗,少壯精力專注一書,世稱為紫陽功臣不誣也。

    白田性介澹,嘗謂友人曰:「老屋三間,破書萬卷,平生志願於斯足焉。

    」 舊鈔貳臣傳 乾隆末,高宗勅廷臣撰錄《貳臣傳》,其書甚祕,凡二十卷,首錄諭旨五道,卷一為甲乙表,卷二至卷二十為列傳。

    表分六等,以遇難殉節者入甲編上,著有勳績者入甲編中,著有勞績者入甲編下,無功績可紀者入乙編上,曾獲罪者入乙編中,首降流賊後投誠者入乙編下,各傳即視此以編次,蓋舊鈔國史館定本,異於湖南坊刻者也。

    坊刻並作十二卷,漏載諭旨暨甲乙表,各傳先後雜糅,無復甲乙次序。

    又如乙編上之馬光遠、左夢康、謝陞、金之俊、房可壯、王永吉、王鐸、梁雲構,乙編中之馮詮、謝啟光,乙編下之衞周祚,龔鼎孳、劉昌、高爾儼、張端、孫可望,共十六人,乾隆壬子奉特旨削諡,此本分繫各傳末,而坊刻亦均遺之。

     王壬秋著湘軍志 湖南王壬秋檢討闓運著《湘軍志》,敘湘軍之緣起與瑣事,雖表揚功績,而劣迹曾不少諱,於曾文且有微詞,皆直筆也。

    湘軍將帥惡之,購其闆,燬焉。

    乃羣屬王定安別撰《湘軍記》,則皆諛頌之矣。

     劉薌林欲作淮軍志 貴池劉薌林觀察含芳嘗謂淮軍非始於李文忠,其官登萊青兵備道時,為人述淮軍之原委,欲作淮志,未果而卒。

     世宗有硃批諭旨 世宗勤於吏治,硃批諭旨,自雍正辛亥發刊至乾隆戊午蕆事者,雖有三百卷之多,然雍正十三年中,無日不自握丹毫,疇咨庶政,故硃批諭旨甚多,所發刊者不過十之三四。

    其餘以事關軍國大計,當時未便發刊,均藏保和殿東西兩廡。

     國朝史事,以康、雍、乾三朝為中堅。

    而雍正時之振刷,尤為一代特色,故世宗手批,實為史材中最要之物也。

     朱東觀編明崇禎諸臣奏疏 朱東觀編《明崇禎時諸臣奏疏》一卷,高宗以為忠於所事,不足為罪,惟令改去「虜」「胡」「韃」等字。

     國初諸曹章奏 光緒庚子,甘肅燉煌石室寫經初見於世之時,法人伯希和取古代寶物。

    是室湮沒於唐代,所藏皆唐以前物,學部令甘撫送京,遂由部設京師圖書館庋藏之,復購置書籍以益其不足,並奏請酌撥內府書籍,於是內府書稍稍傳布,然多殘缺重複之物。

    中有諸曹章奏鈔本五冊,皆係順治甲申九月章奏也,而僅有吏、戶、禮三曹。

    計禮曹章奏分上下兩冊,其上冊首頁署纂修官編修朱之錫、檢討李中白。

    戶曹章奏一冊,署纂修官編修陳爌、李昌垣。

    吏曹章奏上下兩冊,首不署名,知為吏曹者,亦就文義定之耳。

     何子貞著史漢地理合證 道、鹹間,道州何子貞紹基以書名著於世,然其生平學問,專肆力《史》、《漢》。

    罷官後,恆為各省大吏聘修通志,體例精嚴,撰述贍洽。

    詩宗昌黎、東坡,有蒼莽橫逸之氣。

    所著有《史漢地理合證》、《東洲草堂詩文集》、《玄女室雜記》、《舂陵倦憶錄》。

     宮史 內廷奉詔編纂《宮史》一書,不授剞劂。

    其宮苑一門,備載宮中現行則例。

    首一門為聖訓,有聖祖禦旨。

     顧亭林有肇域志手藁 顧亭林《肇域志》手藁,德清許周生藏。

    鹹豐庚申浙亂後,為揚州黃古蟠所得,於同治丁卯為黠賈巾去。

    黃先世多藏書,任子田侍禦曾假十餘種至京師,有經周書昌、丁小雅勘定者,俱為黃之後人以賤價售之。

     顧祖禹著方輿紀要 顧祖禹所著《讀史方輿紀要》,博聞宏辨,囊括古今,寧都魏叔子禧稱為數千百年絕無僅有之業。

    江夏劉湘煃者,嘗校顧書十餘年,愛其精博而微訾其縱橫,著《讀史方輿紀要訂》若幹卷。

    禧弟子梁份嘗著《秦邊紀略》,有書無圖。

    湘煃得圖以校份書,宛合,乃知為份舊本。

    然與祖禹書頗齟齬,湘煃因合訂為《秦邊紀略異同攷》。

    份傳禧學,不仕,為西邊大帥上客,其書僅存。

    湘煃受業於梅文鼎,以諸生終。

     李堯棟言地理 李中丞堯棟,乾、嘉間賢大吏也。

    任館職時,讎校精覈,為高宗所知。

    一日,代人撰《日下舊聞攷》表文,高宗亟稱善。

    嘗為《雲南山川地理圖》二卷、《夷人圖》二卷,圖後各系以說。

    又嘗剏修《四川通志》,詳實不蕪。

    又嘗購書以惠湖南嶽麓書院之弟子,又於江寧建長幹橋,繕莫愁湖,而誌以詩文,築補梅亭於湖南節署,以誌嗣美梁文定之名蹟。

     楊守敬治舊地理 同、光以來,精目錄版本之學者,有桐城蕭穆、江陰繆荃孫。

    精金石攷證之學者,有義州李葆恂。

    而宜都楊守敬則兼之,地理之學,尤為獨擅。

    蓋守敬治舊地理,早著《歷代地理沿革圖》、《隋書地理志攷證》行世。

    晚成《禹貢本義》、《水經注要刪》、《水經注圖》、《晦明軒稿》。

    以為自來治《禹貢》者,若胡渭、徐文靖、程瑤田、焦循、成蓉鏡、丁晏諸家,於黑水、三危、九江、三江之類,往往強為牽合,莫得要歸。

    實則兩黑水、兩三危、兩九江、四三江、三沮水、兩洛水、兩漳水等,皆異地同名,並不相涉,必溝而通之,緻南北混淆,古今雜糅矣。

    至若碑帖及宋、元版古書,攷訂題跋,景摹上石付梓者,不可勝數。

    所成有《叢書舉要》、《日本訪書志》、《續補寰宇訪碑錄》、《寰宇貞石圖》、《留真譜錢錄》。

    守敬,字惺吾。

     朱竹垞編日下舊聞 《日下舊聞》為朱竹垞所編,而于敏中綜其成。

    乾隆癸巳,高宗令福隆安、英廉、蔣賜棨、劉純煒等逐一確覈,凡方隅不符,記載失實,及承襲譌舛,遺漏未登者,悉行分類臚載,並載入《四庫全書》,以垂久遠。

     吳為相修桂陽州志 吳為相,桂陽州人,少有穎才,性簡略。

    順治庚子舉於鄉,不樂仕進。

    會試不第,歸隱。

    州牧董之輔甚重之,屬修州志,諸纂次盡付之。

    時諸生集者百數,議論盡出為相下。

    已而諸生皆散去,為相一人屬稿,日數十紙,五月書成,人鹹歎為莫及。

     白下志 有以《白下志》就正於袁子才者,袁置案頭,塵壒積矣。

    作者索之數四,即完璧歸之。

    其人即梓以問世,而頗怪袁之惜墨如金也。

    袁曰:「此志命名,已不足寓目矣。

    」或問其故,袁曰:「白下者,江寧之別名也。

    《白下志》為江寧府志乎,抑江寧縣志、上元縣志乎?抑志白下山水乎,抑志白下人物乎?作文必先有題,既無題,安有文,是不必觀也。

    」其人聞之,匿其闆不復問世。

     徐星伯著新疆賦新疆識略 大興徐星伯繼朱竹君學士筠、文正公珪、翁覃谿閣學方綱而起,招徠後進,天性敦摯似竹君,胸次寬博較覃谿為勝,四方宿學之士客京師者,以是皆歸之。

    官湖南學政,為武陵趙文恪公慎畛劾罷,戍伊犂,且籍其家。

    其得罪之原因,蓋隨棚廚夫賣茶點與諸生斂錢,事涉徐之封翁,趙摭以入奏。

    然不經此,星伯之《新疆賦》及《新疆識略》不成。

    天山南北路冰涯雪窖,皆天畀之以著書材也。

    賜環後,仍官中書,門下往來者有烏程沈垚、平定張穆、泰興陳潮、甘泉楊亮、陽湖董祐誠,皆談地學之友也。

     林利著太平天國外紀 《太平天國外紀》著者名林利,為英國海軍官員,仕於粵寇偽忠王李秀成部下,曾為之組織忠義軍,以對抗戈登之長勝軍。

     李秀成著天國鑑略實錄 粵寇李秀成死後,其子徵祥尚幼,錢塘某富室收養之。

    當出險時,一切金玉寶物俱不取,惟懷秀成手著《天國鑑略實錄》一冊而出。

     董韞卿著述等身 甘泉董醞卿司農恂,自幼至老,手不釋卷,汗牛充棟,著述等身,輿地一科,尤為精闡。

    所著有《江北運程記》、《楚漕江程記》,為生平心力所注,尤稗國計。

     徐延旭輯越南紀略 徐延旭之撫廣西也,擢自湖北襄鄖荊道,不二年,遷擢之速,震耀一時。

    蓋徐嘗輯《越南紀略》一書,張文襄公於奏保人才時,並以進呈,朝廷獎之。

    然其書體例雜糅,於越南地勢、民風、政教、禁令,率皆摭拾大略,於今昔沿革損益利害,均未之攷。

    惟中、越邊界各隘,歷粵抵滇,計有千八百裡,詳載無遺,尚足備覽,然《廣西通志》固有之矣。

    徐自言守太平時,款結貢使,出關抵一人家,因雨留數日,得鈔冊,紀載越事,攜歸,併采案牘,彙為是書,不意緣此緻福也。

     周燕生諳朝鮮掌故 海門周燕生家祿隨吳武壯公長慶駐師朝鮮。

    燕生居朝鮮久,熟諳朝鮮掌故,著《朝鮮世表》、《朝鮮載記》、《朝鮮樂府》三種,皆精覈。

     曾文正輯五百家姓 《百家姓》一書,為宋初人著,故首趙姓,尊其時之皇系也。

    然有韻無文,識者病之。

    國初費九煙重編之,成文矣而不傳。

    湘鄉曾文正公乃又作《五百家姓》,凡單姓、雙姓共五百家,而字則二千餘,蓋每句首冠以姓,其下即引一先賢事實以註之。

     徐錫輯熙朝新語 《熙朝新語》殘本,題曰古歙餘金德水輯。

    及攷《周莊鎮志》,雲前輩傳聞,謂是鎮人徐錫所作,藏名為餘金者,以當日法網綦嚴,故不敢直書其名也。

    書凡十六卷。

    嘉慶戊寅,翁子敬付之梓而序之,以為得之武昌市肆中,且稱其多採前人著述,無一臆撰訛傳之語,又旁蒐軼事,發潛闡幽,凡登臨耳目所經,巷議街談所及,自國初至嘉慶二百年中,有關於政事、文章、人心、風俗者,靡不具載。

     湯海秋著浮邱子 道光朝,士無不知湖南有湯海秋者。

    海秋二十成進士,三十補禦史,意氣蹈厲,勇言事。

    未踰月,三上章,最後以言宗室尚書叱辱滿司官事,在已奉旨處分後,罷禦史回原官戶部。

    時英人擾海疆,求通市,海秋憤不得言事,猶條上尚書轉奏,策夷務善後三十事。

    嗣西人求改關市約,有其摺中不可許者數條,人以是服其精。

    浮湛部曹不得志,退而著《浮邱子》一書,大抵言軍國利病、吏治要最、人事情偽、開設形勢、尋攝要眇,凡九十篇,四十餘萬言。

    每遇人,輒曰:「能過我一讀《浮邱子》乎?」卒年僅四十餘。

    海秋,名鵬,湖南益陽人。

     葉調笙著吹網錄 葉調笙著《吹網錄》成,或謂之曰:「子既以儒家著書,而以釋家之語名之,毋乃見譏於識者歟?」調笙曰:「是誠然。

    然宋儒講學之書,已襲取唐時釋子語錄之名,下此則小說家有宋人《鐵圍山叢談》,近世如紀文達之《如是我聞》,彭甘亭之《懺摩錄》,亦皆以釋家語命名,拙著亦竊援其例耳。

    」調笙,名廷琯,鹹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