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類

關燈
時之蘇州人。

     求闕齋日記 湘鄉曾氏藏有《求闕齋日記》真蹟,裝以冊頁,得數十巨冊,皆文正所手書。

    宣統紀元。

    攜至上海,將赴石印。

    中頗有譏刺朝政、抑陽人物處,或見之喜曰:「此信史也。

    」意欲摘錄,以卷帙浩繁而罷。

    及印本出,重覽一過,則譏刺朝政、抑揚人物之處皆刪除淨盡矣。

     小說之盛行 好小說家言者,首推紀文達公昀詼諧善談,今所傳《灤陽消夏錄》、《續錄桐陰雜記》、《如是我聞》、《姑妄聽之》是也。

    袁枚嘗作《子不語》,然不及其雅飭。

    蒲松齡之《聊齋志異》,尤為卓絕,其敘事簡古,人比之司馬遷《史記》。

    餘如金人瑞之《西域風俗記》,湯傳楹之《閒餘筆話》,餘懷之《闆橋雜記》,吳翊鳳之《秋燈叢錄》,均能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

    至章回小記,自達海以滿字譒譯《三國演義》以教旗人,而忠毅公額勒登保直視同古兵法,破川楚教匪,為一朝名將,此亦可見小說之有裨實用矣。

    若呂撫之《二十四史通俗衍義》,蔡奡之《東周列國志》,胡為而之《東漢演義》,褚人穫之改正《隋唐演義》,雖較之《三國演義》文質殊體,雅俗異態,而貞百慮於一緻,驅萬途於同歸,亦能使紛煩眾理,無倒置之乖,殽雜羣言,無棼絲之亂,譬如葑菲,節取焉可也。

    言情之作,則莫如曹寅之《紅樓夢》,譏世之書,則莫如吳敬梓之《儒林外史》。

    曹以婉轉纏綿勝,思理為妙,神與物遊,有將軍欲以巧勝人,盤馬彎弓故不發之緻;吳以精刻廉悍勝,窮形盡相,惟妙惟肖,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所謂各造其極也。

    至善評小說者,則推金人瑞,筆端有刺,舌底瀾翻,亦爽快,亦敏妙,鍾惺、李卓吾之徒望塵莫及矣。

    文章遊戲,繆艮所作,近代則之,厥風大暢,東方譎諫,淳于滑稽,其於世道人心蓋亦有功不少矣。

     水滸傳西廂記 吳縣金聖歎,名人瑞,原為張采,字若采,文倜儻不羣。

    少補長洲博士弟子員,後以歲試文怪誕黜革。

    及科試,頂金人瑞名就試,即拔第一,補郡庠生。

    聖歎於施耐庵《水滸傳》、王實甫《西廂記》皆有批本。

    順治丁亥戊子之交,方從事杜詩,詳加評點,未卒業而被難,士林惜之。

     聊齋志異 淄川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康熙辛卯歲貢,以文章風節著一時。

    弱冠應童子試,受知於學使施愚山侍講閏章,文名籍甚。

    顧以不得志於有司,乃決然舍去,一肆力於古文辭,悲憤感慨,自成一家言。

     留仙研精訓典,究心古學,老宿名流時加刮目,因亦私心自喜,不敢妄自菲薄.又因目撃國初亂離時事,官玩民偷,風漓俗靡,思欲假借狐鬼,纂成一書,以抒孤憤而諗識者,則詞章,經濟,志節皆與之俱傳矣.每當授徒鄉間,長晝多暇,獨舒蒲席於大樹下,左茗右煙,手握葵扇,偃蹇終日.遇行客漁樵,必遮邀煙茗,談虐間作,雖第鄙褻之語,市井荒傖之言,亦傾聽無倦容.人以其易親,故樂近之.初嘗效東坡強人妄言,其後不必用強,甚為搆空造作奇聞以來取悅者矣.晚歸篝燈,組織所聞,或合數人之話為一事,或合數事之曲折為一傳,但冀首尾完具,以悅觀聽.其文非一朝所猝辦,其事亦非一日所網羅,歷二十年,稿三數易,始得此高不盈寸之著作.其行文驅遣成語,運用典籍,全化襞襲痕迹,殊得唐人小說三昧.留仙之孫立德序《聊齋》雲十六卷,與今之傳本合.或雲尚有餘卷,當日其家以所傳多明亡逸事,懼觸文網,為刪之矣. 或曰,《聊齋志異》初成,就正於王文簡,文簡欲市其稿,留仙不與,因加評隲隙而還之,並書後一絕雲:「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

    」 《聊齋志異》之不為《四庫全書》說部所收者,蓋以《羅剎海市》一則,含有譏諷滿人、非剌時政之意,如雲女子效男兒裝,乃言旗俗,遂與美不見容醜乃愈貴諸事,同遭擯斥也。

     客舍偶聞 淮南彭孫貽《客舍偶聞》一帙,順德李芍農侍郎文田注之,所記康熙初年滿人互相擠軋之狀,歷歷如繪。

    其自敘曰:「客長安,見貴遊接席,必屏人趣膝良久,人不聞,須臾廣坐寒暄而已。

    徵以道上所聞,唯唯謝弗知。

    廷有大事,卿寺臺省集禁門,其中自有主者,羣公畫尺一而退,鹹諾諾。

    議更寘大吏,冢宰不得聞,有所調發,司馬不知,羣公優遊無事,日置酒從容。

    諸小臣相聚博奕,連晨夕,或達旦,失朝會,始以病告,當事亦不問,以是聞見甚希。

    然時時遊於酒人豪士間,抵掌談世事,無所諱,突梯者又姑妄言之,足以新人聽。

    雖多耳食,徵其實,亦十得五六,更益以所見,隨筆記之。

    」 野叟曝言 《野叟曝言》為康熙時江陰繆某所撰。

    繆有才學,頗自負,而終身不得志,晚乃為此書以抒憤。

    書成,適聖祖南巡,繆乃繕寫一部,裝潢精美,外加以袱,將於迎鑾時進呈,冀博宸賞。

    其女亦通文墨,且明慧曉世事,知此書進呈,必釀禍。

    又度其父性堅執,不可勸止,乃與父之徒某議,乘夜用白紙裝釘一部,其精美與原書無殊,即置袱中而匿原書於他處。

    次日,繆將迎駕,姑啟袱出書,重加什襲,則見書猶是,而已無一字矣。

    繆大哭,以為是殆為造物所忌,故一夕之間書遽羽化也。

    女乃徐勸之曰:「既為造物所忌,似不進呈亦佳,免召殺身之禍。

    」繆無如何,始罷進呈之意,由是鬱鬱而死。

    死後,女乃將其書重加潤飾,凡穢褻之語,刪除略盡,始付刊,即世間流傳之本也。

    繆湛深理學,又長於兵、詩、醫、算,乃以素臣自居,而以理學歸之母氏,以兵、詩、醫、算分之四妾,舉所心得,宣洩無遺。

    書凡一百五十四回,其中講道學,闢邪說,敘俠義,紀武力,描春態,縱諧謔,述神怪,無一不臻絕頂。

    昔人評高則誠之《琵琶記》,謂用力太猛,是書亦然。

    書託言明弘治年事,按之正史,事實間有相合,而時代不能兩符也。

     紀文達謂古今著述大備 紀文達為人作序、記、碑、表之屬,隨即棄擲,未嘗存稿。

    或以為言,紀曰:「吾自校理祕書,縱觀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備,後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範圍,其自謂過之者,皆不自量之甚者也。

    」 閱微草堂筆記 紀文達學究天人,胸羅萬象,所謂無書不窺,無技不絕。

    加以天性曠達,不靳靳然賴雕蟲小技見稱後世,其精義微言,皆隱見於《閱微草堂筆記》五種。

     灤陽續錄誤收金人詩為近人詩 葉調笙所著《吹網錄》雲:紀文達公昀《灤陽續錄》,載其座師介野園宗伯乾隆丁醜年所作恩榮宴詩曰:「鸚鵡新班宴禦園,摧頹老鶴也乘軒。

    龍津橋上黃金榜,四見門生作狀元。

    」文達自言「鸚鵡新班」不知出典,當時擬以詢野園,而因循忘之。

    郭頻伽《靈芬館詩話》則謂元遺山《探花詞》五首,中有句雲《殿前鸚鵡喚新班」,野園殆即本於是歟?然去一「喚」字,於理未協。

    【此以喚字屬鸚鵡,故謂去之未協。

    】餘嘗閱《中州集》第八卷,則見此詩乃知為金吏部尚書張大節所作,題為《同新進士呂子成輩宴集狀元樓》。

    所異者,「禦園」為「杏園」,「摧頹」為「不妨」,「四見」為「三見」,「作狀元」為「是狀元」耳。

    野園殆見此詩事頗類己,偶書之而略改數字,見者遂誤謂以為野園所作也。

    至「鸚鵡新班」,當是金源故事,尚須博考。

    頻伽亦以此詩為野園作,故謂遺山句是其所本。

    若就金人而言,據《中州集》小傳,張大節於明昌初已請老,計在遺山之前數十年,應是遺山詩本之張句,「喚」字之可去與否,亦難以臆定也. 著書自述身世 小說家多好以自身所經過之歷史為著述之資料,如《儒林外史》中之杜少卿,即著者吳敬梓徵君之自寓也。

    《兒女英雄傳》著者文鐵仙,曾簡駐藏大臣,以事不果往,故書中安龍媒將有烏裡雅蘇臺之役而卒不成行,殆亦以泚筆之時感觸身世,因而自為描寫耳。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五十卷,窮極文士情態,全椒吳敬梓所著也。

    吳,字敏軒,一字文木,乾隆時人,嘗以博學宏詞薦,不赴。

    襲祖業甚富,而素不習治生,性復豪,遇貧即施,與文士往還,飲酒歌呼,窮日夜不休,未數年,產盡。

    醉中輒誦樊川「人生直合揚州死」之句,後竟如所言。

     是書將雍、乾時代之怪現狀,描寫盡緻。

    蓋此時代之名士,最高者亦至於詩辭文字、箋注考訂而止。

    汪容甫於當時最負盛名,而《儒林外史》中之匡超人,或謂即指容甫。

    世傳其有出妻之事,與小說所載微異,然即此,亦足見人言嘖嘖之有自來矣。

    容甫初娶孫氏,工吟詠,嘗有句雲:「人意好如秋後葉,回相見一回疏。

    」最為容甫所不懌。

    一日晨出,忽潛回房,時孫方梳頭,容甫出不意,自其後抱之。

    孫駭問曰:「是何人,敢爾相戲?」容甫遽怒曰:「豈尚有他人敢如此乎?」即以此為罪,出之,自是遂為時論所薄。

    後擬劉孝標《自序》,乃有「蹀躞東西,終成溝水」之語。

    文士出妻,固亦常事,如容甫者,則太不近人情矣。

     紅樓夢 《紅樓夢》一書,所載皆納蘭太傅明珠家之瑣事。

    妙玉,姜宸英也。

    寶釵為某太史。

    太史嘗遣其妻侍太傅,冬日輒取朝珠置胸際,恐冰項也。

    或謂紅樓夢為全書標目,寄託遙深。

    容若詞雲:「此夜紅樓,天上人間一樣愁。

    」賈探春為高士奇,與妙玉之為宸英同一命義。

    容若,名成德,後改性德,太傅子也。

     或曰,是書所指,皆雍、乾以前事,寧國、榮國者,即赫赫有名之六王、七王第也。

    二王於開國有大功,賜第宏敞,本相聯屬。

    金陵十二釵,悉二王南下用兵時所得吳越佳麗,列之寵姬者也。

    作是書者,乃江南一士子,為二王上賓,才氣縱橫,不可一世。

    二王倚之如左右手,時出其愛姬使執經問難,從學文字,以才投才,如磁引石,久之遂不能自持也。

    事機不密,終為二王偵悉,遂斥士子,不予深究。

    士子落拓京師,窮無聊賴,乃成是書以志感。

    京師後城之西北,有大觀園舊址,樹石池水猶隱約可辨也。

     或曰,是書實國初文人抱民族之痛,無可發洩,遂以極哀豔極繁華之筆為之,欲導滿人奢侈而覆其國祚者。

    其說誠非無稽,試讀第一回之詩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意」,其言何等凄楚痛絕,則知其中有絕大原因,非遊戲筆墨之自道身世者可比也。

     或曰,《紅樓夢》可謂之政治小說,於其敘元妃歸省也,則曰「當初既把我送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於其敘元妃之疾也,則曰「反不如尋常貧賤人家,娘兒兄妹們常在一塊兒」,絕不及皇家一語,而隱然有一專制君主之威在其言外,使人讀之而自喻,此其關系於政治上者也。

     京師有陳某者,設書肆於琉璃廠。

    光緒庚子,避難他徙,比歸,則家產蕩然,懊喪欲死。

    一日,訪友於鄉,友言:「亂離之中,不知何人遺書籍兩箱於吾室,君固業此,趣視之,或可貨耳。

    」陳檢視其書,乃精楷鈔本《紅樓夢》全部,每頁十三行,三十字,鈔之者各註姓名於中縫,則陸潤庠等數十人也,乃知為禁中物。

    急攜之歸,而不敢示人。

    閱半載,由同業某介紹,售於某國公使館祕書某,陳遂獲巨資,不復憂衣食矣。

    其書每頁之上,均有細字朱批,知出於孝欽後之手,蓋孝欽最喜閱《紅樓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