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類
關燈
小
中
大
時劉方從周達武解階州圍,周於治軍之暇,輒出其所作詩乞紀評之。
紀直言無隱,周銜之。
一日,紀至某茶肆小憩,肆中老姥以藥方見質,雲有女病瘧,此醫者所處方。
紀視之,則藥性多相犯,笑曰:「飲此,適增劇耳。
」乃別擬一方與之。
次日,紀又往,姥迎告曰:「病果愈矣。
」紀復為疏方。
越日,姥至營求復往視,紀不許。
劉之義子謝某勸之,次日乃同往。
紀獨入視疾,見女雖憔悴,而貌可人,又見壁揭一紙,視之乃二詩,袖之歸。
自是輒獨往,久之,遂相洽。
紀以軍功敘官,保至知府,例須入都引見。
女與之潛謀,以弱質處亂地,覬覦者眾,亟宜脫身。
未幾,紀行,遽以母女偕。
紀之同僚夙與紀有隙,又嫉其載美而行也,乃使人冒為本夫,訴諸周。
周既積前怒,至是,遂嚴責劉。
劉無如何,乃令義子謝某往追,五日而及之。
謝語之曰:「追亡者急,盍以女付我,俾先行。
君行稍需,可不至授人口實也。
」紀唯唯,謝乃攜女行。
逾二日,女微知其情,語謝曰:「汝等之謀,吾頗知之,不如先遣我歸,當自料理。
」女既返家,即往見周,力言事與紀無涉,來往吾家者,多達字營中人,並歷數其姓名。
且誦周詩,若宿誦者,謂是達字營中人所攜來者。
且此乃民事,與軍人何幹?周語塞,將付地方官治之,為幕賓所阻,不果,乃令放歸。
而軍人欲得之者眾,嬲不已。
女慮卒不得如志,一日,出刀自刎死。
彭剛直眷嶽二官 彭剛直歲於巡閱長江之便,輒至杭州,居西湖退省庵。
暇必謁嶽墳,墳左右皆嶽王子孫,嶽姓中有女名二官者,豔名噪一時。
剛直至,二官必出,為之捧茶,緻殷勤,剛直亦極力周旋之。
嘗賦二絕以贈,其次章收句雲:「但願來生再相見,二官未嫁我年輕。
」未幾,剛直卒,而二官亦以是年歿。
張子明戀田家女 石門張子明,年少能文,美容儀。
家貧,授徒自給。
其戚某商宛陵,延之課子。
宛陵山水佳,有謝眺、李白之遺蹟。
張好遊覽,春秋佳日,輒登山涉水。
敬亭山在城外十裡許,一日,遊敬亭還,見一田家女郎立柳樹下,視張微笑,楚楚可憐。
張歸,不能忘。
其戚固惡張曠課,因令子從他師學,儕張於食客行。
張鬱鬱不自得,因益念之。
明日,再至其處,柳下人已不可見,徘徊久之,及月上而歸。
客館宵深,呼僮語村坊瑣事以自遣,僮曰:「某女郎遇一書生,視之微笑,為其嫂所見,痛責之,女遂自縊,非奇事耶?」張問其地,即昨所經處也。
大驚,亟拔關出,徑至其處,見一茅舍燈火未滅,隱隱有哭聲,曰:「是矣。
」趨入,則兩三人圍屍而哭,見張入,爭呼賊至。
張不顧,徑前視屍,果女也,撫之大哭,嘔血,倒於地。
女家人不知所措,檢張身,得書一幅,長尺餘,以不識字,姑置之,乃守以待旦。
倦而微睡,及醒,女及張俱失所在。
周鳳珠戀金某而死 周鳳珠,字月娥,重慶人,父為雲南南關同知。
性慧,四歲,父授以唐詩,上口不忘,父母愛之如拱璧。
明年,父歿,虧官帑千餘金,無以償。
官符下逮,其母貨祖遺田舍得千金,納諸庫,猶不足,吏胥追呼不已。
復典質釵珥得數百金,持以去,始免。
女與其母逐流落滇中,不得歸矣。
越翼年,女七歲,能作簪花小字,容光亦日豔,一老乳母、一雛鬟伴之讀。
是年冬,母卒,女哀毀異常,屢欲殉母,以老嫗、雛鬟守視而止。
及十三歲,老嫗既聾且瞶,雛鬟方十一二齡,好嬉戲。
久之,鄰有大宅,納某稅而居之,有女四五,率長於音律。
女與之遊,盡得其技,能自製新調,譜入笙簫。
諸女自愧弗如,鹹師事之。
時女年十五六矣。
見納時,有輕薄少年踞坐談笑,心弗善其所為,遂絕跡不至。
及納遷居去,女乃稍稍偕老嫗、雛鬟時一出遊。
光緒丁酉清明,女挈嫗掃父母墓。
墓距城可五裡許。
比返,憩於茶肆。
時有金某著,越東故家子,好讀書擊劍,以授徒來滇。
適踏青歸,與二三友人作茗談,瞥見之,恍若素識,彼此注視。
女遽起行,生亦嗒焉若喪而返。
自是而金女互相入夢矣。
中秋,金赴戚串家祝嘏,蓋即假寓於曾居納姓之大宅者,堂懸夾竹桃畫幀,初以為毛筆畫也,視款識,題曰「綠陰深處暈紅霞,翠袖翩翩捲絳紗。
杜宇一聲春去也,不知是竹是桃花。
西蜀鳳珠女史針繪。
」始知為五采絲織銀紗而成者,工麗絕倫。
問鳳珠何人,以鄰女對。
問此鄰女何為者,亦不甚了了。
問可得而沽之否,曰:「女固以針黹為活者也。
」金即挾金往訪,老嫗應門,耳聾多歧語,與女隔簾論值,半面初窺,不意即彼此入夢之人也。
金乃置定金於幾而返。
越數日再往,女方於尺幅鮫綃中作董北苑《秋山紅樹圖》,款金坐,詢問家世,為之泫然。
一日,女方倦繡,金適來,煮茗清談,視牕前有黑白棋枰,問女:「善弈乎?」乃對弈一局,無半子勝負,彼此均稱異。
再奕,復如初。
金詫曰:「何我二人之思想相同而局局和也?」此後某遂時至,日益款洽。
偶挑以遊語,輒峻拒,雲:「若訂婚娶,雖妾媵亦可,否則死不從命。
」然數月以來,閨房之樂,誠有過於畫眉者,惟不及亂耳。
某年四月某日,金飲於戚串家,過女門,大醉而踣,幾折股。
女聞聲舁入,為之按摩,痛稍止。
口渴甚,索飲急,女出大理雪梨膏,汲井水調而飲之,酒頓醒。
歸而病瘧,呻S吟Y床褥者兩月餘。
金昏迷中輒呼女名不置,女知而悔甚。
蓋人皆以為金之病,由飲新汲井水調梨膏而起也。
乃遣嫗詣某家,言欲往侍疾,苟能稍慰病者,雖毀身弗惜。
金母拒之。
女愧甚,日飲泣,誓金死後以身殉。
嫗勸不聽,乃謂有奇計可使會晤,重賂巫,言能以符籙驅瘧鬼,惟須於瘧未作時遠出避之,其所避處不得使家人知。
金母信不疑,令先一日往避,大喜,扶杖入女家。
時方盛暑而畏寒甚,女擁重衾以偎之,一汗而瘧不復來,乃相與申白頭之約。
明年夏,金之叔方權某州牧,趣往為記室,固辭不獲。
端午後一日行,而女病矣。
數月弗瘳。
裡有白額者,虎而冠者也。
時方為保局紳,豔女色,欲納為小星,遣媒遊說。
女拒之。
白怒甚,訴於官,誣女為流娼,官判以官價發賣。
白厚賂吏胥,重價贖之歸。
女不從,屢圖自盡,白逐之。
女歸而病愈甚,專函招金,兼程返,而女卒矣。
雛鬟出一紙書授金,淚痕墨迹,不可辨識,蓋乞其書墓碑亡妾周某之墓十七字也。
錦孃戀朱琴南而死 朱琴南,別字半癡山人,錢塘人。
幼讀書,能文章。
十歲時,從兄遊學於英,居數載,未嘗一日忘故國也。
時同學有錦孃者,本法京巴黎產,從父經商,而籍於英。
女年僅七八,性溫厚,豔而能文,與琴南同硯,兩小無猜。
稍長,眷戀尤篤,彼此竟忘為異種人矣。
一日,相將散步海濱,錦孃曰:「予聞支那山水甲於世界,倘得攜手共遊,亦足以遂平生之願矣。
」琴南曰:「吾國名勝之區,指不勝屈,若匡廬、西湖、黃山、華岱、彭蠡、洞庭、峨嵋皆是也。
他日倘能同遊乎?」錦孃曰:「予之愛遊支那者,以情故。
由情而愛君,因君而推及支那。
君之腦海果亦愛予而愛我法乎?」琴南笑頷之。
明年為光緒庚子,拳匪起事,列強聯軍破京師,英國各報之紀述,紛緻嘲謔。
琴南引以為恥,終日兀坐,疏與人交。
錦孃慰之曰:「支那地大物博,經此小挫,必能改行新政,數年之後稱雄於世,今日之辱即來日之榮也,君何憂為!」一日,又語之曰:「近日君之於予,大異曩日。
然相處十載,久欲以清白之體相屬,君何以故國受挫而見棄乎?」琴南喟然歎曰:「卿之心,僕審之久矣。
雖不見棄,奈人言何!來日方長,卿亦宜重思之。
」錦孃聞言而悲,顫聲應曰:「棄我之心決乎?蒼蒼者天,命也如斯!十年來相親相愛,無言不吐者,惟君一人耳,能更屬身他人乎?」琴南乃執其手,揮淚而言曰:「自今以往,當與卿永為良友矣。
訂婚之事,實不能諾。
」錦孃愴然出。
琴南知錦孃之傷心也,反覆凝思,夜不成寢。
黎明起,思有以慰之,乃往訪,入門則惡臭觸鼻,錦孃已以煤氣自盡矣。
幾有遺書一函,閱之,大哭。
越數載,畢業得文學博士,即歸國,自誓終身不娶以報之。
鄒問蘧戀李銀姑而死 新城王氏,文簡公士禎裔也。
家世已式微矣,而文采風流猶未稍減。
有女嫁淄川李氏。
李,富賈也,以草帽緶業起家,商於煙台,因挈家居之,粗通文字,夫婦相愛敬。
生女曰銀姑,肄業煙台美教會所設某女校,資稟僅中人,而性情惇篤,態度尤嫻婉,見人不多言,在校甚勤學。
有吳女者,新入教會,雖嘗受洗禮,不甚守教則。
顧慧黠絕人,其於科學若不甚經意者,而每有觸悟,往往出人意表,校中論高才生必推吳,次乃及銀姑。
二人者,居共室,坐同案,尤相善也。
及畢業考試,銀姑第一,而吳第五。
銀姑以試事心力交瘁而病矣,時喃喃囈語,所言者隱約皆校中事,醫者謂其腦傷甚劇,非靜養不愈也。
吳聞病,來視之,因請於李,願晝夜看護。
李夫婦知吳平日喜動惡靜,慮其煩擾,轉增女疾,以問銀姑。
銀姑意欲之,吳乃留,與同榻,侍湯藥,問寒暖,終日跬步不離,雖李夫婦皆自以為不及也。
荏苒十餘旬,銀姑病益亟,吳形色愴惻,若含大悲者,見李夫婦輒欲言復止,問之,亦竟不答。
銀姑病益劇,李夫婦來視之,銀姑亦自慮不起,伏枕告父母曰:「兒不幸短命,死無恨,獨親恩未報,而吳姊盛心未得酬於萬一耳。
」因握吳手以泣。
吳顏色慘變,一手自掩其面,一手牽銀姑手曰:「儂以區區愛慕之情,欺姊三年矣,庸知乃得此結果耶?」更跪而白曰:「儂非女,鄒問蘧也。
五年前,慕姊才貌性情。
求婚不遂,繼聞入某校,乃不恤喬妝以求一晤。
幸兩情契合,得訂金蘭,方謂畢業以後,更賦求凰,豈意雌雄未識而中道分飛,兩人之緣,乃以今日為止境耶?」言已,淚下如雨。
視女,則已婚絕於榻上矣。
李夫婦度不可為,亦不暇問前事,亟出,指揮家人料理後事。
問蘧起視銀姑,面色如生,撫其胸,猶熱也。
夙聞病人有時氣咽,得生人度氣猶可活,乃口含櫻脣而呼吸焉。
鼓氣久之,肺為之痛,頭岑岑欲暈,而銀姑有鼻息矣,手足猶厥冷,即亦不避嫌,抱而溫之,身漸轉暖。
李夫婦見女復甦,大喜。
明日,醫來,謂可以生矣。
於是問蘧蹤跡已露,不得不辭去,李亦不留也。
問蘧亦世家子,少女一歲,為博山人。
父早喪,母撫之成人。
家有田千畝,肆數所,固儼然豪族也。
母以博山地僻,煙台為商埠,且有商店在,故使就學煙台。
不圖初來時,即遇銀姑侍母遊於公園,愛好之而不能得。
念古有木蘭、黃崇嘏,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果得親近,然未嘗敢有輕薄也。
銀姑病愈,問蘧雖不獲更晤,心亦大安。
而不知當在校時,兩家父母已各為其子女訂有婚約矣。
問蘧自李家出,得母書促歸,銀姑亦嫁期已迫,其父母始以告,銀姑
紀直言無隱,周銜之。
一日,紀至某茶肆小憩,肆中老姥以藥方見質,雲有女病瘧,此醫者所處方。
紀視之,則藥性多相犯,笑曰:「飲此,適增劇耳。
」乃別擬一方與之。
次日,紀又往,姥迎告曰:「病果愈矣。
」紀復為疏方。
越日,姥至營求復往視,紀不許。
劉之義子謝某勸之,次日乃同往。
紀獨入視疾,見女雖憔悴,而貌可人,又見壁揭一紙,視之乃二詩,袖之歸。
自是輒獨往,久之,遂相洽。
紀以軍功敘官,保至知府,例須入都引見。
女與之潛謀,以弱質處亂地,覬覦者眾,亟宜脫身。
未幾,紀行,遽以母女偕。
紀之同僚夙與紀有隙,又嫉其載美而行也,乃使人冒為本夫,訴諸周。
周既積前怒,至是,遂嚴責劉。
劉無如何,乃令義子謝某往追,五日而及之。
謝語之曰:「追亡者急,盍以女付我,俾先行。
君行稍需,可不至授人口實也。
」紀唯唯,謝乃攜女行。
逾二日,女微知其情,語謝曰:「汝等之謀,吾頗知之,不如先遣我歸,當自料理。
」女既返家,即往見周,力言事與紀無涉,來往吾家者,多達字營中人,並歷數其姓名。
且誦周詩,若宿誦者,謂是達字營中人所攜來者。
且此乃民事,與軍人何幹?周語塞,將付地方官治之,為幕賓所阻,不果,乃令放歸。
而軍人欲得之者眾,嬲不已。
女慮卒不得如志,一日,出刀自刎死。
彭剛直眷嶽二官 彭剛直歲於巡閱長江之便,輒至杭州,居西湖退省庵。
暇必謁嶽墳,墳左右皆嶽王子孫,嶽姓中有女名二官者,豔名噪一時。
剛直至,二官必出,為之捧茶,緻殷勤,剛直亦極力周旋之。
嘗賦二絕以贈,其次章收句雲:「但願來生再相見,二官未嫁我年輕。
」未幾,剛直卒,而二官亦以是年歿。
張子明戀田家女 石門張子明,年少能文,美容儀。
家貧,授徒自給。
其戚某商宛陵,延之課子。
宛陵山水佳,有謝眺、李白之遺蹟。
張好遊覽,春秋佳日,輒登山涉水。
敬亭山在城外十裡許,一日,遊敬亭還,見一田家女郎立柳樹下,視張微笑,楚楚可憐。
張歸,不能忘。
其戚固惡張曠課,因令子從他師學,儕張於食客行。
張鬱鬱不自得,因益念之。
明日,再至其處,柳下人已不可見,徘徊久之,及月上而歸。
客館宵深,呼僮語村坊瑣事以自遣,僮曰:「某女郎遇一書生,視之微笑,為其嫂所見,痛責之,女遂自縊,非奇事耶?」張問其地,即昨所經處也。
大驚,亟拔關出,徑至其處,見一茅舍燈火未滅,隱隱有哭聲,曰:「是矣。
」趨入,則兩三人圍屍而哭,見張入,爭呼賊至。
張不顧,徑前視屍,果女也,撫之大哭,嘔血,倒於地。
女家人不知所措,檢張身,得書一幅,長尺餘,以不識字,姑置之,乃守以待旦。
倦而微睡,及醒,女及張俱失所在。
周鳳珠戀金某而死 周鳳珠,字月娥,重慶人,父為雲南南關同知。
性慧,四歲,父授以唐詩,上口不忘,父母愛之如拱璧。
明年,父歿,虧官帑千餘金,無以償。
官符下逮,其母貨祖遺田舍得千金,納諸庫,猶不足,吏胥追呼不已。
復典質釵珥得數百金,持以去,始免。
女與其母逐流落滇中,不得歸矣。
越翼年,女七歲,能作簪花小字,容光亦日豔,一老乳母、一雛鬟伴之讀。
是年冬,母卒,女哀毀異常,屢欲殉母,以老嫗、雛鬟守視而止。
及十三歲,老嫗既聾且瞶,雛鬟方十一二齡,好嬉戲。
久之,鄰有大宅,納某稅而居之,有女四五,率長於音律。
女與之遊,盡得其技,能自製新調,譜入笙簫。
諸女自愧弗如,鹹師事之。
時女年十五六矣。
見納時,有輕薄少年踞坐談笑,心弗善其所為,遂絕跡不至。
及納遷居去,女乃稍稍偕老嫗、雛鬟時一出遊。
光緒丁酉清明,女挈嫗掃父母墓。
墓距城可五裡許。
比返,憩於茶肆。
時有金某著,越東故家子,好讀書擊劍,以授徒來滇。
適踏青歸,與二三友人作茗談,瞥見之,恍若素識,彼此注視。
女遽起行,生亦嗒焉若喪而返。
自是而金女互相入夢矣。
中秋,金赴戚串家祝嘏,蓋即假寓於曾居納姓之大宅者,堂懸夾竹桃畫幀,初以為毛筆畫也,視款識,題曰「綠陰深處暈紅霞,翠袖翩翩捲絳紗。
杜宇一聲春去也,不知是竹是桃花。
西蜀鳳珠女史針繪。
」始知為五采絲織銀紗而成者,工麗絕倫。
問鳳珠何人,以鄰女對。
問此鄰女何為者,亦不甚了了。
問可得而沽之否,曰:「女固以針黹為活者也。
」金即挾金往訪,老嫗應門,耳聾多歧語,與女隔簾論值,半面初窺,不意即彼此入夢之人也。
金乃置定金於幾而返。
越數日再往,女方於尺幅鮫綃中作董北苑《秋山紅樹圖》,款金坐,詢問家世,為之泫然。
一日,女方倦繡,金適來,煮茗清談,視牕前有黑白棋枰,問女:「善弈乎?」乃對弈一局,無半子勝負,彼此均稱異。
再奕,復如初。
金詫曰:「何我二人之思想相同而局局和也?」此後某遂時至,日益款洽。
偶挑以遊語,輒峻拒,雲:「若訂婚娶,雖妾媵亦可,否則死不從命。
」然數月以來,閨房之樂,誠有過於畫眉者,惟不及亂耳。
某年四月某日,金飲於戚串家,過女門,大醉而踣,幾折股。
女聞聲舁入,為之按摩,痛稍止。
口渴甚,索飲急,女出大理雪梨膏,汲井水調而飲之,酒頓醒。
歸而病瘧,呻S吟Y床褥者兩月餘。
金昏迷中輒呼女名不置,女知而悔甚。
蓋人皆以為金之病,由飲新汲井水調梨膏而起也。
乃遣嫗詣某家,言欲往侍疾,苟能稍慰病者,雖毀身弗惜。
金母拒之。
女愧甚,日飲泣,誓金死後以身殉。
嫗勸不聽,乃謂有奇計可使會晤,重賂巫,言能以符籙驅瘧鬼,惟須於瘧未作時遠出避之,其所避處不得使家人知。
金母信不疑,令先一日往避,大喜,扶杖入女家。
時方盛暑而畏寒甚,女擁重衾以偎之,一汗而瘧不復來,乃相與申白頭之約。
明年夏,金之叔方權某州牧,趣往為記室,固辭不獲。
端午後一日行,而女病矣。
數月弗瘳。
裡有白額者,虎而冠者也。
時方為保局紳,豔女色,欲納為小星,遣媒遊說。
女拒之。
白怒甚,訴於官,誣女為流娼,官判以官價發賣。
白厚賂吏胥,重價贖之歸。
女不從,屢圖自盡,白逐之。
女歸而病愈甚,專函招金,兼程返,而女卒矣。
雛鬟出一紙書授金,淚痕墨迹,不可辨識,蓋乞其書墓碑亡妾周某之墓十七字也。
錦孃戀朱琴南而死 朱琴南,別字半癡山人,錢塘人。
幼讀書,能文章。
十歲時,從兄遊學於英,居數載,未嘗一日忘故國也。
時同學有錦孃者,本法京巴黎產,從父經商,而籍於英。
女年僅七八,性溫厚,豔而能文,與琴南同硯,兩小無猜。
稍長,眷戀尤篤,彼此竟忘為異種人矣。
一日,相將散步海濱,錦孃曰:「予聞支那山水甲於世界,倘得攜手共遊,亦足以遂平生之願矣。
」琴南曰:「吾國名勝之區,指不勝屈,若匡廬、西湖、黃山、華岱、彭蠡、洞庭、峨嵋皆是也。
他日倘能同遊乎?」錦孃曰:「予之愛遊支那者,以情故。
由情而愛君,因君而推及支那。
君之腦海果亦愛予而愛我法乎?」琴南笑頷之。
明年為光緒庚子,拳匪起事,列強聯軍破京師,英國各報之紀述,紛緻嘲謔。
琴南引以為恥,終日兀坐,疏與人交。
錦孃慰之曰:「支那地大物博,經此小挫,必能改行新政,數年之後稱雄於世,今日之辱即來日之榮也,君何憂為!」一日,又語之曰:「近日君之於予,大異曩日。
然相處十載,久欲以清白之體相屬,君何以故國受挫而見棄乎?」琴南喟然歎曰:「卿之心,僕審之久矣。
雖不見棄,奈人言何!來日方長,卿亦宜重思之。
」錦孃聞言而悲,顫聲應曰:「棄我之心決乎?蒼蒼者天,命也如斯!十年來相親相愛,無言不吐者,惟君一人耳,能更屬身他人乎?」琴南乃執其手,揮淚而言曰:「自今以往,當與卿永為良友矣。
訂婚之事,實不能諾。
」錦孃愴然出。
琴南知錦孃之傷心也,反覆凝思,夜不成寢。
黎明起,思有以慰之,乃往訪,入門則惡臭觸鼻,錦孃已以煤氣自盡矣。
幾有遺書一函,閱之,大哭。
越數載,畢業得文學博士,即歸國,自誓終身不娶以報之。
鄒問蘧戀李銀姑而死 新城王氏,文簡公士禎裔也。
家世已式微矣,而文采風流猶未稍減。
有女嫁淄川李氏。
李,富賈也,以草帽緶業起家,商於煙台,因挈家居之,粗通文字,夫婦相愛敬。
生女曰銀姑,肄業煙台美教會所設某女校,資稟僅中人,而性情惇篤,態度尤嫻婉,見人不多言,在校甚勤學。
有吳女者,新入教會,雖嘗受洗禮,不甚守教則。
顧慧黠絕人,其於科學若不甚經意者,而每有觸悟,往往出人意表,校中論高才生必推吳,次乃及銀姑。
二人者,居共室,坐同案,尤相善也。
及畢業考試,銀姑第一,而吳第五。
銀姑以試事心力交瘁而病矣,時喃喃囈語,所言者隱約皆校中事,醫者謂其腦傷甚劇,非靜養不愈也。
吳聞病,來視之,因請於李,願晝夜看護。
李夫婦知吳平日喜動惡靜,慮其煩擾,轉增女疾,以問銀姑。
銀姑意欲之,吳乃留,與同榻,侍湯藥,問寒暖,終日跬步不離,雖李夫婦皆自以為不及也。
荏苒十餘旬,銀姑病益亟,吳形色愴惻,若含大悲者,見李夫婦輒欲言復止,問之,亦竟不答。
銀姑病益劇,李夫婦來視之,銀姑亦自慮不起,伏枕告父母曰:「兒不幸短命,死無恨,獨親恩未報,而吳姊盛心未得酬於萬一耳。
」因握吳手以泣。
吳顏色慘變,一手自掩其面,一手牽銀姑手曰:「儂以區區愛慕之情,欺姊三年矣,庸知乃得此結果耶?」更跪而白曰:「儂非女,鄒問蘧也。
五年前,慕姊才貌性情。
求婚不遂,繼聞入某校,乃不恤喬妝以求一晤。
幸兩情契合,得訂金蘭,方謂畢業以後,更賦求凰,豈意雌雄未識而中道分飛,兩人之緣,乃以今日為止境耶?」言已,淚下如雨。
視女,則已婚絕於榻上矣。
李夫婦度不可為,亦不暇問前事,亟出,指揮家人料理後事。
問蘧起視銀姑,面色如生,撫其胸,猶熱也。
夙聞病人有時氣咽,得生人度氣猶可活,乃口含櫻脣而呼吸焉。
鼓氣久之,肺為之痛,頭岑岑欲暈,而銀姑有鼻息矣,手足猶厥冷,即亦不避嫌,抱而溫之,身漸轉暖。
李夫婦見女復甦,大喜。
明日,醫來,謂可以生矣。
於是問蘧蹤跡已露,不得不辭去,李亦不留也。
問蘧亦世家子,少女一歲,為博山人。
父早喪,母撫之成人。
家有田千畝,肆數所,固儼然豪族也。
母以博山地僻,煙台為商埠,且有商店在,故使就學煙台。
不圖初來時,即遇銀姑侍母遊於公園,愛好之而不能得。
念古有木蘭、黃崇嘏,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果得親近,然未嘗敢有輕薄也。
銀姑病愈,問蘧雖不獲更晤,心亦大安。
而不知當在校時,兩家父母已各為其子女訂有婚約矣。
問蘧自李家出,得母書促歸,銀姑亦嫁期已迫,其父母始以告,銀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