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稟類

關燈
躋相位。

    迨高宗將歸政時,謂珅曰:「我與汝有宿緣,故能若是,後之人將不汝容也。

    」嘉慶己未,仁宗果賜其死。

     和珅記性絕佳 和珅記性絕佳,每日諭旨,一見輒能默記,乃至中外章奏連篇累牘,倉猝披閱,皆能提綱挈領,批卻導窾。

    以故與聞密勿,奏對鹹能稱旨。

    此所謂才足濟奸,聰明誤用者矣。

     張永清五齡背禦製詩 乾隆戊辰,高宗幸曲阜,謁孔林,濟南貢生張廷昍 玉挈其五齡孫永清跽迎道左,自陳能背誦禦製《樂善堂全集》.高宗召見之,果不謬,文義聲律,悉能了解.高宗大悅,禦製詩賜之,并欽賜舉人. 錢竹汀王西莊背誦曆書 嘉定錢竹汀宮詹、王西莊光祿本至戚,生同時,長同塾,名譽官階亦相頡頏。

    相傳宮詹少時,一日在塾檢閱曆書,通光祿至,因謂曰:「吾與若偕讀,能先默誦者為勝。

    」宮詹允之。

    光祿甫讀一遍,已能背誦,宮詹則讀三遍而始能之,於是同塾之人鹹優光祿而絀宮詹。

    及翌日,請再試之,宮詹一字不誤,而光祿則間有訛舛,以是知二人固無分軒輊也。

     孫淵如背誦文選全部 陽湖孫淵如,名星衍,年十四能背誦《文選》全部。

     汪容甫過目能記 江都汪容甫明經中,蚤歲家貧,無書,嘗入坊肆借閱,過目能記。

    既而販賣書籍,且販且誦,博覽古今文史,學遂大成。

     張大進願背誦所讀書 翁覃谿視學粵東時,所出文告有「廣東士子素不讀書」之語,一日,歲貢生張大進具稟上陳,自稱生平所讀之書,盡能背誦者三千餘卷,能通大義未能成誦者五千餘卷,開列書目,稟請考驗。

    翁召之至,將有以難之,張復曰:「此考不載功令,貢生不能盡讀數千卷而妄言欺誑,受罪何辭。

    倘若不謬,亦欲一叩學使胸中之書,能成誦者幾卷,通大義者幾卷,尚望惠告,以廣見聞。

    」翁以其侮己也,大怒,叱之使出。

     李侍堯過目不忘 李昭信相國侍堯,少以世廕膺宿衞,高宗見之曰:「老奇才也。

    」立授滿洲副都統。

    後任廣州將軍,轉兩廣總督,先後幾二十餘年。

    性機警,案牘過目輒不忘,屬吏謁見,數語即知其才,談其邑之利害動中窾要,人有陰事,縷縷道之如目覩。

     于文襄彊記 高宗禦製詩文皆無定藁,上朗誦後,由大學士于文襄公敏中為之起草,一字無誤。

    後梁詩正入軍機,上命梁掌詩本,專委于以政事。

    一日,上召于及梁入,復誦天章。

    于目梁,梁不省。

    及出,于待梁謄錄,久之不至,問之,茫然。

    于曰:「吾以為君所專司,故不復記憶,今奈何?」梁愧無以答。

    于曰:「老夫代公思之。

    」因默坐鬥室刻餘,錄出,所差惟一二字耳,梁大折服。

     紀文達不穀食 紀文達公昀生平未嘗穀食,米不進口,麥飯則偶一嘗之。

    飯時,烹肉一盤,熬茶一壺,別無他物。

    每宴客,肴饌亦精潔,主人惟在旁舉箸相讓而已。

    一日,偕人閒話,適有餉火腿數斤者,啖之立盡。

     紀文達中夜見物 紀文達自言少時中夜開目,一室之物無不見之。

    及年踰二十,乃僅見一二物而已。

     紀文達對語敏捷 紀文達對語敏捷工巧,一日,為其師招飲,座有戊子科父子同榜者,師雲:「曉嵐,爾善對,今有出語,能即席成之,當以百金古硯為贈,否則照罰。

    」紀諾。

    師雲:「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紀不假思索,即對雲:「師司徒,徒司徒,師徒司徒。

    」蓋某時為戶部尚書,紀時為戶部侍郎,皆本地風光也。

     彭文勤對語敏捷 高宗燕見詞臣,談次,出對曰:「水冷酒,一點水,兩點水,三點水。

    」南昌彭文勤公元瑞時亦侍側,應聲而對曰:「丁香花,百人頭,千人頭,萬人頭。

    」 戴可亭父子享大年 國朝宰輔,頤耋引年,戴可亭相國其稱首矣。

    相國名均元,年九十有五,長子戶部郎中詩亨侍養在籍,年將八十,依依膝下,如嬰兒,人呼為小萊子。

     湯雲程古稀再慶 乾隆辛未南巡,有湖南老人湯雲程接駕,年一百四十歲。

    高宗先賜匾額雲「花甲重周」,又賜雲「古稀再慶」。

    其孫曾隨者,皆白髮飄蕭之翁也。

     王世芳壽百十七歲 南亭老人王世芳,臨海人。

    康熙丙辰,曾養性犯台州,祖為賊所害,老人隨父請兵,夜襲賊營,殺賊無算,口不言功。

    歸而讀書,家貧,賣藥自給。

    年四十九入學,八十貢成均,九十六官遂昌訓導,百有九歲告休,七世一堂。

    高宗禦賜詩章,並賞國子監司業銜,建坊表以旌人瑞。

    老人壽百十七歲始終。

     姚仁和百有三歲 揚州北湖姚老人仁和,乾隆丙午夏六月,乘肩輿入市,一老人負囊從之,囊中皆錢。

    童子數十人繞其輿,不能前。

    仁和怒,責負囊老人,負囊老人唯唯。

    已而入市肆飲,盡肉半斤,曰:「吾不耐輿矣。

    」步行去。

    負囊老人隨之不及,汗浹背。

    蓋是日為仁和百歲誕日,謁沿湖諸神廟,負輿者其兩孫,負囊老人其子也,年八十矣。

    仁和髮尚黑,望之如六十許人。

    於是裡人將為之舉於有司,而商人某更欲張其事,仁和婉謝曰:「我農人,生平未敢上人,故活至今日。

    一旦自肆,非農所宜,且天促我歲也。

    」遂中止。

    邗上士大夫乃皆賦詩壽之,而焦裡堂孝廉補為之序,時老人已百有三歲,尚無恙。

     丁文恪九十九歲 內務府總管丁文恪公皂保,漢軍人,壽至九十九歲而薨。

    袁簡齋嘗往謁,問養生之方,丁曰:「薄滋味、少慍怒六字而已。

    」又曰:「人在世,居心行事不可一日無喜神護持。

    」袁拜而識之。

     某僧喫盡天下無敵手 薛一瓢,吳門醫士也,居南園掃葉莊,曠達風雅。

    嘗遇異僧於路,身掛一飄,瓢鐫七字,曰「喫盡天下無敵手」。

    薛奇之,邀至家。

    薛故不善飲,時門下從遊者甚眾,悉召至,布席堂中,薛南向,僧北向,餘皆東西相向坐。

    以瓢注酒,約斤許,飲一晝夜,薛盡一瓢,僧盡三十六瓢。

    一陳某,薛弟子也,亦盡三十六瓢。

    僧僵三日,棄瓢遁去。

    由是薛遂自號為一瓢。

     恭勤愨善飲 勤愨公恭阿拉善飲,官禮部尚書十餘年,嘗與長沙劉相國較酒量,日傾二十餘甕不醉也。

     鐵冶亭飲酒四百杯 鐵冶亭侍郎保嘗督兩江,一日,司道請其賞花瞻園,因宴之。

    鐵飲紹酒二百杯,無醉意,藩司曰:「黃酒力薄,易以燒酒何如?」鐵頷之,復飲二百杯,於是有「鐵酒缸」之稱。

     吳白華某將軍善飯 吳白華侍郎省欽素善飯,宗室某將軍與有同嗜。

    一日,侍郎謂將軍曰:「夙仰將軍之腹,量可兼人,若某者,雖非經笥便便,而亦不愧為酒囊飯袋,盍一決勝負乎?」將軍笑應之。

    侍郎命左右持籌侍側,每噉一碗,則授一籌。

    飯能數之,將軍得三十二籌,侍郎得二十四籌。

    侍郎不服,約明日再賭,將軍笑曰:「敗軍之將,尚敢戰乎?」侍郎曰:「明日與君白戰,不許持寸鐵,僅設飯而無殽,若再不勝,願拜麾下。

    」於是復計籌而食,將軍食至三十碗而止,侍郎竟得三十六籌。

     尹文端僅食蓮米 尹文端公繼善每趨朝,僅食蓮米一甌。

    迨退直,則日亭午矣,案積公牘,手不停披,而少呼飢之日。

     曹文恪達香圃善啖豬肉 善啖豬肉者,首推曹文恪公秀先,次則達香圃總憲椿.人言文恪肚皮寬鬆,摺一二疊,以帯束之,飽則以次放摺.每賜食肉,王公大臣人擕一羊烏 ,皆以遺文恪,轎倉為之滿.文恪坐轎中,取置扶手闆上,以刀片而食之.至家,轎倉中之肉已盡矣.故其摺中有「微臣善於喫肉」之句,道其實也.香圃每日常膳之外,必得火腿、豬頭、肥鴨、油鷄,率雙分以為常。

    有時無豬肉,惟貿牛肉四五斤以供一飽。

    肉亦不必甚爛,略煮而已。

    香圃人極儒雅,食時見肉至,則喉中有聲,如貓之見鼠者又加厲焉,與同食者皆不敢下箸。

    都城風俗,親戚壽日必以燒鴨、燒豚相餽遺。

    香圃每生日,餽者多,是日但取燒鴨切為方塊,置簸箕中,宴坐,以手攫啖,為之一快。

    傷寒病起,高宗問尚能食肉否,對以能食。

    於是賜食肉,乃竟以此反其病而終。

     謝金圃飯半盞 謝金圃侍郎墉每日兩餐,飯僅半盞。

     海蘭察之肉慾 乾隆時,超勇公海蘭察以軍功累晉公爵,其在軍中,日須備徑寸大蜘蛛百枚,蝍蛆、蠑螈、蠆蠍等物稱是,一一去鉗爪,生啖畢,再取兩巨蛇,粗如琖,長丈有奇,拔刀寸斷大嚼,如齩甘蔗。

    食訖,入後室,內有蠢胖村婦八人,年皆二十許,裸體以待,一一遞接之。

    凡沿途供億,必如此,否則竟日忽忽不樂,鞭撻部曲,無所不至矣。

    後用兵新疆,經戈壁,其地常數百裡無人煙,村婦難緻,則以肥壯水牛代之,故軍中多帶水牛聽用。

    按日輪交四牛,牛輒不能與之敵,則手刃剮而生饗之。

     顧秋碧好色多力 江寧顧秋碧體氣過人,夕必禦女。

    指爪甚有力,可排牆。

     香妃體有異香 回王某妃以體有異香,號香妃,國色也。

    高宗久聞其美,乾隆戊寅,嘗於征回之役,召見將軍兆惠,令窮其異。

    兆惠知恉,己卯,回疆平,果生得之。

     香妃既至京,命處之西苑,妃意泰然。

    高宗時至其居,百問不一答,乃令宮眷遊說之,則袖出白刃,侃侃而言曰:「國破家亡,死志久決。

    然徒死無益,必得一當以報故主。

    今若強逼,吾志遂矣。

    」宮眷大愕,欲羣劫而奪其刃,妃笑曰:「吾衵衣中尚有數十刃,若輩欲迫我者,請先飲刃。

    」宮眷不得已,以狀奏聞,高宗太息而已。

    但命人日夕邏守,防其自戕,且猶冀其久而復仇之意漸怠,更有以悅之也。

    於其所居樓外,仿西域式建清真寺及市肆,使如見故土焉。

     太後聞其事,為高宗危,戒勿往西苑,曰:「彼終不自屈,盍殺之!否則放還鄉裡耳。

    」高宗不聽。

    某年,冬至郊天,太後知高宗之方先期赴齋宮也,召妃至慈寧宮,鐍宮門,戒左右曰:「雖帝至,不得納。

    」語妃曰:「汝不屈志,當何為?」妃曰:「死耳。

    」太後曰:「今賜汝死,可乎!」妃再拜謝曰:「妾以志在復仇,不欲徒死,今得從故主於地下,感且不朽。

    」時高宗已得報,亟命駕歸,詣慈寧宮,則宮門已下鍵,乃痛哭門外。

    須臾,門啟,高宗入,妃已氣絕,而異香不散,面猶含笑也,後以妃禮葬之。

     祥符周星譽藏有香妃小影,作滿妝,姿態可人。

    高宗戎裝佩劍,糾糾有威猛之風。

    香妃手持箭三枝,似欲授之於高宗者。

    蓋所繪為塞外行獵之景也。

     香姑 乾隆中,桐城姚氏誕一女,竟體芳馥如蘭,人稱之曰香姑。

    既長,通張氏子某,文端公英之裔也。

    此與俄國農家子同。

    蓋俄國農家誕一子,狀貌與常兒無殊,身有異香,晴則香氣濃郁,陰晦略減。

    有醫士聞而往視,亦莫詳其由。

    是則漢宮人吹氣如蘭之事,無足奇矣。

     羅兩峯淨眼 揚州羅兩峯自言為淨眼,【俗名狗眼,能見鬼也。

    】能見鬼物,不獨夜中,日惟午時絕跡,餘皆有鬼。

    或隱躍街市,或雜處人叢,千態萬狀,不可枚舉。

    畫有《鬼趣圖》裝之成卷,士大夫皆有題詠,真奇筆也。

    乾隆壬子,兩峯寓京師,於玉河橋翰林院署旁見金甲二神,長丈餘。

    後於鎮江焦山松寥閣前見一鬼,長三四丈,徧身綠色,眼出血,口吐火。

    或曰:「此江魈也。

    」一日,有友留其夜宴,推窗出溺,一鬼倉卒難避,影為溺所衝而散。

     胡寶瑔淨眼 松江胡中丞寶瑔生而具淨眼,嘗於清晨見屬員,有兩鬼在前,橫坐窗檻,呼止之,以告此員。

    聞者莫不驚駭,而中丞怡笑自若也。

     吳鳴捷淨眼 吳蔗鄉明府鳴捷,歙縣人,嘉慶辛酉科進士,出為陝西鹹陽令。

    生有淨眼,能白日見鬼,每日所見者以數萬計。

    吳每謂鬼多於人。

    一日,見有兩鬼爭道,適一醉漢踉蹌而來,一鬼避不及,身為擠碎,一鬼拍手大笑。

    頃之,又有一人來,碰笑者,碎裂如前。

     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