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類

關燈
為履端令節,拜牌乃臣子禮儀,安可遲延,是玩愒也。

    」王長跽請謝。

    富退謂人曰:「王公其不久乎!」逾年以貪縱敗,如其言。

     愛星阿知明珠 愛星阿曾偕吳三桂入緬,擒獲明桂王由榔,以功任領侍衞內大臣。

    初,索額圖以椒房擅寵,時明珠為侍郎,因索而見知於聖祖,愛謂索曰:「明之材智在君上,今雖因君見用,殊畏愞,蓋忌君也,他日齮齕君者必明。

    」索不悟。

    後明引高士奇、徐乾學輩為黨,索為所擠落職,抑鬱以終,如愛所料。

     世宗批示之明察 世宗明察特甚,屢於批示中見之。

    某獲罪受錮,在獄,上書自陳,有「辜負天恩,羞懼交并」之語,批雲:「知汝懼死實甚,然羞則未也。

    」批某督密奏雲:「朕未踐祚,即諗知汝,汝謂朕為盲耶?」批示某撫雲:「善治本省,朕雖未悉汝面,然汝之政績朕皆諗悉,莫謂朕無耳也。

    」批刑部秋決一案雲:「犯婦某氏謀死親夫,例應處刑。

    但該氏以丈夫逼其為娼,情急自衞,與因姦成命者有別,應免治罪。

    且該氏貞潔自保,至死所天而不顧,大義滅親,亟宜為建坊旌表」雲雲。

     世宗察下情 雍正初,世宗因允禩輩蓄逆謀,故設緹騎,四出偵伺,即閭閻細故,亦皆上達。

    有引見人欲買新冠者,路逢人,問其處。

    次日入朝,免冠謝恩,上笑曰:「慎勿汙汝新帽也。

    」王制府士俊出都,張文和薦一健僕,供役甚謹。

    王將陛見,僕豫辭去。

    王問故,僕曰:「汝數年無大咎,吾亦入京面聖,為汝先容。

    」至此,乃始知僕為侍衞某也。

     世宗知部臣疏於入署 刑部大門之匾額,相傳世宗遣人取之,部臣不知也。

    一日禦門,詢及「爾部有額否」?對以有。

    上命人舁出,示之曰:「額在此久矣,而若輩未之知,則平日疏於入署可知也。

    」諸臣叩首引罪,自是額亦不復發出,故遂無額。

     阿文勤與年羹堯蹤跡甚疏 阿文勤與年大將軍羹堯為同年,年入覲時,寵眷方隆,文勤知其必敗也,落落然與之蹤跡甚疏。

    一日,年在朝房中語文勤雲:「我二人乃老同年,形迹何落寞若是?」次日即餽多儀於文勤,文勤僅納袍褂料各一端,自詣年邸緻謝,此後遂不通往來。

    年賜死,牽連者眾,文勤竟不為所累。

     蔣衡知年羹堯必敗 年羹堯鎮西安時,廣求才士,羅而緻之於幕中。

    孝廉蔣衡應聘往,年甚愛其才。

    曰:「下科狀頭當屬君。

    」蓋年有權勢,試官皆不敢違也。

    蔣見其威福自用告同,舍生曰:「年公德不勝威,禍必至,吾儕不可久居於此。

    」友不聽,蔣佯稱疾發,辭歸。

    年贐以千金,蔣辭不受;易百金,乃受。

    歸未踰時,年以事誅,幕賓皆罹其難。

    年素侈,用不及五百者不登簿,蔣故辭千而受百。

    時雍正乙巳也。

     孫劍才知年羹堯必敗 湘人孫劍才以善蔔客年羹堯門下,居二年矣。

    年建邸,術士鹹集,皆曰:「百年之業也。

    」孫曰:「俄頃可墟耳。

    」年大怒,將殺之,孫自陳願一言而死。

    乃召之至,孫曰:「大將軍大禍在前而不悟,願就死。

    」年詰之,孫曰:「大將軍威震中外,然功高則疑,主上苛察而羣下構陷,非福也。

    且張廣泗、嶽鍾琪率軍征西,方成犄角之勢,所以制將軍也。

    果能遣人往刺張、嶽,自統大軍入燕,燕破,各省不移檄而定矣,此子孫萬世之業也。

    」年曰:「成敗不可知,吾固握有兵權耳。

    」孫由是得釋,變姓名而遁。

    其後年眷入京,中途遇盜,失其子。

    及雍正乙巳,年賜死。

    年子既為盜所擄,教之讀書、學劍。

    盜為誰?孫劍才也。

    蓋逆知年之必不善終,欲存其嗣,故出此刦人之策耳。

     世宗不信嶽襄勤謀逆謠言 雍正乙巳,成都嶽襄勤公以一等公總督川陝,勛高望重,持節故鄉。

    丁未秋,成都謠言有謂襄勤以川陝兵馬反者,疏聞,諭曰:「數年以來,在朕前讒譖嶽鍾琪者甚多,不但謗書一篋,甚至有謂鍾琪係嶽飛之後,意欲修宋、金之報復者。

    其荒唐悖謬,至於此極。

    嶽鍾琪懋著功勳,川陝兵淳良忠厚,其尊君親上,眾所共知共聞。

    今奸民乃雲從鍾琪謀反,是不特誣鍾琪,并誣川陝兵民以叛逆之罪矣。

    」特飭疆臣黃炳、黃廷桂嚴審造言之人,旋訊知為湖廣奸民寄居四川之盧宗漢播造浮言,乃論斬如律。

     伶人機警 年羹堯率師出征,朝士設宴為祖餞,演劇以佐觴,所點某齣曲本中,有「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二句。

    及扮演登場,曲已過半,方猛然悟之,然已無及矣。

    點者不敢聲。

    詎知某伶竟改為「瓦罐豈必井上破,將軍此去定封王」,座客擊節,賞賚有加。

    又《文昭關》之伍員例宜佩劍,某伶結束登場,誤懸腰刀一口,出場方覺,同輩鹹為之寒心,座客亦有腹誹之者。

    某伶絕不介意,乃將「過了一天又一天」四句,改為「過了一朝又一朝,心中煩惱何日消?腰中佩了三尺刀,父兄怨仇不能報」。

    點者嘉許之,賚以百金,伶由是知名。

     高宗精音律,《拾金》一齣,禦製曲也。

    南巡時,崑伶某淨名重江浙間,以供奉承值。

    甫開場,命演《訓子》劇。

    時院本《粉蝶兒》一曲,首句俱作「那其間天下荒荒」,淨知不可邀宸聽也,乃改唱「那其間楚漢爭強」,實較原本為勝,高宗大嘉歎,厚賞之。

     蔣適園知老僧殺人 鉛山蔣適園堅,為心餘之父,七歲,從叔遊法雲寺,聽諷經。

    廡有縣署捕役數人以蹤跡殺人犯至,方坐談,蔣微聞其言曰:「某僧被殺,不得主名,奈何?」乃私告其叔曰:「殺人者即堂上老僧。

    」叔問何以知之,曰:「彼誦經而目屢顧,可疑也。

    」語為捕者聞,牽僧去,一訊即服。

     高宗不取好名無實之舉 乾隆癸酉,近畿蝗,曹文恪公秀先方為禦史,疏請禦製祭文,頒發有蝗郡縣,謄黃祭告,并稽古典舉行蠟祭。

    手敕曰:「煌蝻害稼,惟當實力撲滅,此人事所當盡。

    至於諸神報賽,禮亦宜之。

    若欲假文詞以期感格,如韓愈之祭鱷魚,其鱷魚之遠徙與否,究亦無可稽求,未必非好事者附會其說。

    朕非有泰山北鬥之文筆,似此好名無實之舉,深所弗取,所請著不準行。

    」 戴東原問周宋相去時代 戴東原,名震,幼入塾,塾師授以《大學》章句,一日,讀至「右經」一章,質於師曰:「曾子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述之,門人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記之?」師曰:「朱子所言也。

    」戴曰:「朱子何時人?」師曰:「南宋。

    」戴曰:「曾子何時人?」師曰:「東周。

    」戴澄思有頃而又問曰:「周、宋相去若幹年矣?」師曰:「約二千年。

    」戴曰:「時代相距若此之遠,朱子何以知其然而雲爾?」師默然。

     錢文端有知人鑒 秀水錢文端公陳羣有知人鑒,諸城劉文正公統勳初釋褐時,以所業就正,錢謂文正房師王樓山雲:「吾賀子,及門得偉器,他日令僕才也。

    」時文正及錢唐梁文莊俱以筆法自詡,錢曰:「二君毋高自位置,會看賢郎跨竈耳。

    」後文正子文清公墉、文莊子山舟學士同書,果濡染家學,八法冠時,碑版大書,照耀四裔,而書名突出其父上矣。

     舒文襄預知阿睦爾撒納之叛 乾隆乙亥,舒文襄公以分置準噶爾阿睦爾撒納家屬獲罪,降為馬卒,即荷殳執靮,與士卒同伍。

    及聞班忠烈公第密劾阿事,曰:「阿叛志已決,不可使得其家屬,傅虎以翼。

    餘雖得罪,曾任大臣,出疆專命之罪,餘甘任之。

    」乃部勒士卒,圍其營帳。

    阿果夜率眾至,欲擄其家屬牧廠。

    兵士爭先用命,阿知有備,踉蹌遁。

    高宗聞之大喜,復其職。

     和珅預知試題 每屆順天鄉試,其《四書》文題,例由欽定。

    先期,內閣進呈《四書》一部,命題畢,仍發下。

    乾隆乙酉鄉試,奄人捧《四書》發還內閣,和珅就奄與語,探高宗命題時情狀。

    奄言:「上披閱時忽微笑,振筆直書。

    」珅不語,遂知為「或乞醯焉」一章。

    蓋「乞醯」二字中嵌「乙酉」字在內也。

    乃密通信於其門生,倩人預搆,獲雋者甚眾。

     郭大昌識和珅之奸 嘉謨為河庫道,大學士忠襄伯和珅,其外孫也。

    珅少貧,每遣僕劉全徒步往返五千裡。

    求佽助,嘉資以白金五十兩。

    郭大昌方為河庫道吏,與全飲而歡,語之曰:「子且貴,何為人僕從苦如此。

    」亦資之如嘉數。

    珅嗣以家累,遣全求嘉助白金三百兩,嘉怒詈遣之。

    珅遂私出都詣嘉。

    嘉怒甚,欲治以逃人之法。

    郭從容語嘉曰:「吏見和郎,貴當在公上,公毋薄其貧。

    且公以三百兩助外孫,事甚小,何苦怒如此!」嘉曰:「汝善和郎,何不自助之。

    」郭曰:「公不助和郎者,吏不敢先。

    」嘉乃出金授郭曰:「即日為我遣之。

    」郭招至酒樓,握手曰:「郎君不日當大貴,貴後願毋忘,今日為天下窮黎乞命。

    」既為具鞍馬,又自以白金三百助其裝。

    其後珅以戶部尚書為軍機大臣,扈蹕下江南,至紅花埠,遣全馳詣郭,約相見於眾興集。

    郭曰:「吾始謂若濟世才,今乃招權納賄,為贓吏逋逃藪,毒流生民,吾恨爾時不慫恿治以逃旗外遣之罪。

    若主僕旦夕且無死所,毋累我!」遂與絕。

    後卒如其言。

    大昌,山陽人,洞徹水性,窮極事變,乾、嘉之際數十年,凡奉特旨持節治河及經制官河督以下,無不遇事諮決,倚為安危,蓋振奇士也。

     趙謙士知物可招尤 椰子產嶺南,取其蒂以為數珠,冬不冰手,夏不畏汗漬,於服用最宜。

    色純黑,若稍有筋膜,則雜以微黃,每一百八顆中,求其純黑光潤無瑕疵者,殆難一二。

    上海趙謙士侍郎嘗就骨董鋪取數十百串,擇其美者,集為一,以十數年之功,始純粹以精,不啻千狐之腋也,甚愛之。

    官戶部時,和珅正烜赫,方為其屬,每見必目其珠,或手摩挲之,歎美不置,有欲得之色,趙輒佯為不知者而退。

    或謂之曰:「彼視金玉如糠粃,而獨愛君數珠。

    此微物耳,若獻之,美遷可得也。

    」笑不答。

    歸遂扃之,不復禦。

    他日,從容語其家人曰:「吾之集此數珠,未嘗不自笑其甚勞而無謂也。

    吾有玩物,友朋愛之,必以贈。

    蓋歸於所好,物得其所,初不必終據為己有也。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