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辯類
關燈
小
中
大
無君,且能預蔔其所生為男耶?」後曰:「請先立賢王監國以待之,所生果女,然後即真,似未晚也。
」孝欽怒後嘵辯,厲聲曰:「此事有餘暨慈安後主之,安有汝置喙地!再多言,當論死。
」慈安後,即孝貞後也。
後素和婉,事兩宮有禮,是日忽憤不可忍,泣而言曰:「死從先帝,兒之志也。
兒以皇嗣未定,故隱忍須臾耳,今已矣。
然兒死尚能自大清門出者,則請為先帝立後,固兒之分所當言,安能以是為兒罪耶?」孝欽大怒曰:「汝謂我死不能自大清門出耶?」立呼內監批後頰。
孝貞力為之請,始叱後退。
後遂絕粒。
久而未絕,卒乃服碎磁屑而崩。
奉安時,孝欽憾其前言,欲使後金棺自便門出,孝貞曰:「我朝家法,後崩,金棺必出大清門,歷代相承,不可改也。
」孝欽默然,乃止。
惟後所言後宮有身者,竟不知所終。
彼此以何相詰 朱九江有猶子,酷嗜錢,一日,九江謂之曰:「錢之為物,有何佳處,汝顧愛之若是?」猶子者亦質問九江曰:「錢之為物,有何不佳處,叔顧不愛之若是?」 桂林清議絕可畏。
況東橋所居,距其弟夔笙太守周頤之廬不數武。
某日嚮夕,詣兄,值盛暑,未易長衣,甫出門,遇一友,遽訶太守曰:「汝何故著短衣出門?」太守亦笑詰之曰:「汝何故著長衣出門?」 左文襄俊辨 左文襄大拜,至翰林院受職。
諸翰林意存蔑視,文襄危坐清祕堂中,曰:「適從何來,遽集於此?」諸翰林肅然起敬。
已而請書匾額,文襄大喜,謂:「諸君皆擅長八法,今乃推一麤鄙武夫作此,足徵引重之心,遂有入學蒙童乍臨影帖為塾師所激賞動筆加圈之樂。
」諸翰林皆服其俊辨。
蓋左以舉人補賞檢討,為入閣地也。
既官東閣,往往一人在室中搖首自語曰:「東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 王惟清謂舉人尚 左文襄以孝廉從軍,立躋通顯,居嘗高自期許,以為秀才能任天下,布衣可佐王業,雅不欲以甲科中人為評隲之定鑑,此蓋有所激而然也。
光緒甲申法越之役,帥軍由江蘇至福建,道次九江,官吏呈刺謁見,左視九江道履歷,乃進士出身,未延見,僅傳見九江府。
繼而德化等縣皆進士出身,不得已,皆見之。
後有同知王惟清,以舉人需次者,持刺來見,左視之若大賓,肅衣延之入,即納之上座,於後謁者概令謝絕。
候轅諸人疑之,密賄持帖者探左意。
未幾,柬房人雲:左見惟清時,頗謙抑,進茶後,問惟清出身,惟清以舉人對。
左問舉人與進士孰尚,惟清曰:「舉人尚。
」文襄佯示疑訝,詰之,惟清正對曰:「凡人作秀才時,僅經營於八股試帖,以外無暇他及。
通籍後,又有大考試差,紛糾於內,不得不於小楷詩賦昕夜研攻,猶必出習世故,奔走於酬酢應答之間。
惟至鄉榜告捷,胸襟始展,志氣甫宏,經世文章,政治沿革,乃稍稍有暇究治焉。
幸而出仕,及膺任顯要,皆其平日所營治者,尚得有屍位誚耶?故卑職竊謂舉人尚。
」文襄拍案叫絕,稱是者久之,曰:「一篇好議論,今何幸聞之!足下在晚近中,真不愧為佼佼矣。
」語畢,送惟清出,時道府方站班,文襄顧左右曰:「此間好官,僅一王丞,奈何使之屈抑如此?」道府聳然受教。
文襄行後,道府問惟清與文襄感洽之故,惟清詳述之,與閽人所道同。
陳樹屏善解紛 張文襄督鄂時,與撫軍譚繼洵意見不合,遇事多齟齬。
一日公宴,集黃鶴樓,賓主酬酢,鹹有酒意。
座客某詢及漢水江面之廣狹,譚答以五裡三分,曾見某書。
張沈思有頃,乃顧客而言曰:「其言不實。
實廣七裡三分,有某某書可考。
」譚不屈,仍爭為五裡三分,互爭執不相讓。
張、譚盛氣之下,急欲一競勝負,然又無所取決。
張乃遣弁飛騎召江夏縣,時知縣事者為望江陳樹屏,名進士也,聞召,亟肅衣冠飛騎往。
比至,甫入門,未及開言,張、譚皆同聲問曰:「君知江夏縣事,漢水在汝轄境,亦知江面七裡三分乎,抑五裡三分乎?」陳應聲曰:「江面水漲,即廣至七裡三分;水落,即狹至五裡三分。
制軍就水漲言之,中丞所言,就水落言之也,知縣以為皆無訛。
」張、譚聞之,皆大笑,爭乃解。
康廣仁辨才無礙 南海康廣仁為有為胞弟,辨才無礙,每申駁議,層出不窮,譚嗣同輩鹹畏服之。
有封事,廣仁直達黼座,德宗即與之計畫,他人不知也。
光緒戊戌被難,由京師廣仁善堂收殮,葬於義塚,南海會館為立一碑,無字。
庚子聯軍入京,始有人鐫字其上,曰「南海康廣仁之墓」。
後以沈藎之力,始返其骨於故鄉。
李文忠拒革命 光緒庚子,拳匪肇亂畿輔,八國聯軍踵至,南北隔閡,舉國不統一,勢岌岌如累卵。
時李文忠自粵至滬,寓劉學詢家之滄洲別墅。
革命黨將於沿江起事,因舉某某二人往說文忠,意將推為首領。
文忠若已早知某某來意者,立延見之,方通姓名,遽曰:「君等欲稱兵乎?惜我年老,不能相助。
亦恨君等遲生五十年,當時不能助我也。
」其言明亮痛快,使人更不能再進一語。
某乃詢兵事利鈍,文忠曰:「我國用兵,本無奧妙,亦惟一鬨而已。
」言時,舉手作鬨勢,復續言曰:「鬨得過去即勝,勝即成事。
」言至此,仰屋大笑,拄杖起立矣。
偷兒自稱劉坤一 光緒中,劉忠誠公坤一任兩江總督時,一夕,署中獲一偷兒,親鞫之,詢姓名,偷兒曰:「小的姓劉,名坤一。
」劉拍案曰:「豈有劉坤一而作賊者
」孝欽怒後嘵辯,厲聲曰:「此事有餘暨慈安後主之,安有汝置喙地!再多言,當論死。
」慈安後,即孝貞後也。
後素和婉,事兩宮有禮,是日忽憤不可忍,泣而言曰:「死從先帝,兒之志也。
兒以皇嗣未定,故隱忍須臾耳,今已矣。
然兒死尚能自大清門出者,則請為先帝立後,固兒之分所當言,安能以是為兒罪耶?」孝欽大怒曰:「汝謂我死不能自大清門出耶?」立呼內監批後頰。
孝貞力為之請,始叱後退。
後遂絕粒。
久而未絕,卒乃服碎磁屑而崩。
奉安時,孝欽憾其前言,欲使後金棺自便門出,孝貞曰:「我朝家法,後崩,金棺必出大清門,歷代相承,不可改也。
」孝欽默然,乃止。
惟後所言後宮有身者,竟不知所終。
彼此以何相詰 朱九江有猶子,酷嗜錢,一日,九江謂之曰:「錢之為物,有何佳處,汝顧愛之若是?」猶子者亦質問九江曰:「錢之為物,有何不佳處,叔顧不愛之若是?」 桂林清議絕可畏。
況東橋所居,距其弟夔笙太守周頤之廬不數武。
某日嚮夕,詣兄,值盛暑,未易長衣,甫出門,遇一友,遽訶太守曰:「汝何故著短衣出門?」太守亦笑詰之曰:「汝何故著長衣出門?」 左文襄俊辨 左文襄大拜,至翰林院受職。
諸翰林意存蔑視,文襄危坐清祕堂中,曰:「適從何來,遽集於此?」諸翰林肅然起敬。
已而請書匾額,文襄大喜,謂:「諸君皆擅長八法,今乃推一麤鄙武夫作此,足徵引重之心,遂有入學蒙童乍臨影帖為塾師所激賞動筆加圈之樂。
」諸翰林皆服其俊辨。
蓋左以舉人補賞檢討,為入閣地也。
既官東閣,往往一人在室中搖首自語曰:「東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 王惟清謂舉人尚 左文襄以孝廉從軍,立躋通顯,居嘗高自期許,以為秀才能任天下,布衣可佐王業,雅不欲以甲科中人為評隲之定鑑,此蓋有所激而然也。
光緒甲申法越之役,帥軍由江蘇至福建,道次九江,官吏呈刺謁見,左視九江道履歷,乃進士出身,未延見,僅傳見九江府。
繼而德化等縣皆進士出身,不得已,皆見之。
後有同知王惟清,以舉人需次者,持刺來見,左視之若大賓,肅衣延之入,即納之上座,於後謁者概令謝絕。
候轅諸人疑之,密賄持帖者探左意。
未幾,柬房人雲:左見惟清時,頗謙抑,進茶後,問惟清出身,惟清以舉人對。
左問舉人與進士孰尚,惟清曰:「舉人尚。
」文襄佯示疑訝,詰之,惟清正對曰:「凡人作秀才時,僅經營於八股試帖,以外無暇他及。
通籍後,又有大考試差,紛糾於內,不得不於小楷詩賦昕夜研攻,猶必出習世故,奔走於酬酢應答之間。
惟至鄉榜告捷,胸襟始展,志氣甫宏,經世文章,政治沿革,乃稍稍有暇究治焉。
幸而出仕,及膺任顯要,皆其平日所營治者,尚得有屍位誚耶?故卑職竊謂舉人尚。
」文襄拍案叫絕,稱是者久之,曰:「一篇好議論,今何幸聞之!足下在晚近中,真不愧為佼佼矣。
」語畢,送惟清出,時道府方站班,文襄顧左右曰:「此間好官,僅一王丞,奈何使之屈抑如此?」道府聳然受教。
文襄行後,道府問惟清與文襄感洽之故,惟清詳述之,與閽人所道同。
陳樹屏善解紛 張文襄督鄂時,與撫軍譚繼洵意見不合,遇事多齟齬。
一日公宴,集黃鶴樓,賓主酬酢,鹹有酒意。
座客某詢及漢水江面之廣狹,譚答以五裡三分,曾見某書。
張沈思有頃,乃顧客而言曰:「其言不實。
實廣七裡三分,有某某書可考。
」譚不屈,仍爭為五裡三分,互爭執不相讓。
張、譚盛氣之下,急欲一競勝負,然又無所取決。
張乃遣弁飛騎召江夏縣,時知縣事者為望江陳樹屏,名進士也,聞召,亟肅衣冠飛騎往。
比至,甫入門,未及開言,張、譚皆同聲問曰:「君知江夏縣事,漢水在汝轄境,亦知江面七裡三分乎,抑五裡三分乎?」陳應聲曰:「江面水漲,即廣至七裡三分;水落,即狹至五裡三分。
制軍就水漲言之,中丞所言,就水落言之也,知縣以為皆無訛。
」張、譚聞之,皆大笑,爭乃解。
康廣仁辨才無礙 南海康廣仁為有為胞弟,辨才無礙,每申駁議,層出不窮,譚嗣同輩鹹畏服之。
有封事,廣仁直達黼座,德宗即與之計畫,他人不知也。
光緒戊戌被難,由京師廣仁善堂收殮,葬於義塚,南海會館為立一碑,無字。
庚子聯軍入京,始有人鐫字其上,曰「南海康廣仁之墓」。
後以沈藎之力,始返其骨於故鄉。
李文忠拒革命 光緒庚子,拳匪肇亂畿輔,八國聯軍踵至,南北隔閡,舉國不統一,勢岌岌如累卵。
時李文忠自粵至滬,寓劉學詢家之滄洲別墅。
革命黨將於沿江起事,因舉某某二人往說文忠,意將推為首領。
文忠若已早知某某來意者,立延見之,方通姓名,遽曰:「君等欲稱兵乎?惜我年老,不能相助。
亦恨君等遲生五十年,當時不能助我也。
」其言明亮痛快,使人更不能再進一語。
某乃詢兵事利鈍,文忠曰:「我國用兵,本無奧妙,亦惟一鬨而已。
」言時,舉手作鬨勢,復續言曰:「鬨得過去即勝,勝即成事。
」言至此,仰屋大笑,拄杖起立矣。
偷兒自稱劉坤一 光緒中,劉忠誠公坤一任兩江總督時,一夕,署中獲一偷兒,親鞫之,詢姓名,偷兒曰:「小的姓劉,名坤一。
」劉拍案曰:「豈有劉坤一而作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