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辯類
關燈
小
中
大
皆待以賓禮,不以流人視之也。
光瓚有子寶寶,幼慧,嗜讀,年九歲,已畢《五經》,人鹹稱之曰聖童,將軍那啟泰常命蒼頭負入節署中說經。
寶寶,庶出也,一日,講《易》大義,問將軍曰:「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天地父母,一而已。
我乃一爺而二娘,然則地固可多於天歟?」將軍無以應之,漫曰:「在江蘇為江南地,在黑龍江為塞北地,地雖多,其實一也。
若有兩母,將毋同。
」寶寶亦漫諾之。
某明經謂徐令無規矩 長興縣令徐某初下車,頗鋒利,每收呈,必摘呈中語面詰之,倘所對稍有參差,輕則擲還,重且撲責,其意蓋以示能也。
有明經某者,平日把持邑中事,吏胥鹹畏之。
令亦知其人,思痛懲之,而未有間。
明經亦知令將與己為難。
會有事,訟之縣,乃自懷呈往。
是日具呈者殆百餘人,吏胥以明經呈置第一,意令出先詰數語,即可縱之去,以免滋事也。
俄而令升堂,人皆跪而待命。
令見明經呈,即置之末,而每閱一呈,必呼一人前,絮絮問不休,欲令久跪以挫之。
明經頗不耐,然尚無隙可乘也。
少頃,令摘冠置案上,以手搔髮際。
明經見之,即蹶然起。
令怒曰:「汝衣冠中人,奈何不知規矩?公堂之上,容汝長立不跪乎?」明經乃以手指其頭曰:「汝先無規矩矣。
世豈有不衣冠而臨民之官耶?」言已,掉臂出,令竟無如之何。
良相是長麟 某部司官馬某,為長麟所劾。
某日,與某中翰等在陶然亭讌敘,縱譚及此,中翰高吟曰:「司中無小馬,堂上有長麟。
」蓋譏之也。
長突然至,微聞長麟二字,嚴詞緻詰。
中翰笑曰:「吾輩方以公名作對耳。
曰名醫惟扁鵲,良相是長麟。
」長始歡然而去。
賊詰周燾 嘉、道間有周太守燾者,嘗牧通州,治賊嚴,每獲賊,即斷其腳脛。
有一賊,甚強項,謂周曰:「小的雖作賊多年,亦頗知《大清律例》,割腳脛在何條?」周笑曰:「汝言甚是。
惟吾亦問汝,三百六十行,行行喫飯著衣裳,汝為何行?」賊不語,遂割之。
孫制府以片言解紛 道光癸未冬,裘安邦任南河中軍副將時,以兵丁鼓譟,稟請河督究辦,而河督不允,遂至齟齬。
值江督孫某蒞浦,詢裘曰:「是日演武場中,僅人語喧譁乎,抑有擊鼓者乎?」裘曰:「無鼓聲。
」孫笑曰:「鼓者,伐鼓淵淵;譟者,人聲嘈雜。
必兼之,乃為鼓譟,此殆非也。
」其獄頓息。
羅文俊不違天威 羅侍郎文俊有才辯,素短視,尋丈外即茫無所覩。
宣宗嘗於召見時笑問:「卿見朕否?」叩首曰:「天威不違顏咫尺。
」蓋羅實一無所見也。
康泰直呼縣令姓名 上海庠生康泰,以強索漕規歲千元事被控,上海令許乃大提之到案。
康甚辯,許怒,語之曰:「爾既為庠生,當知禮法。
爾為何學使所取進?」康期期言曰:「周周周。
」許曰:「豈周系英耶?」康遽應曰:「許乃大所言是也。
」許怒,拍案曰:「爾何直呼本縣姓名?」康曰:「老父臺可直呼學使姓名,生員自可直呼老父臺姓名。
」許大怒,詳請學使斥革衣頂,學使斥不準。
錢東平談鋒 長興錢東平布衣,名江,負不羈才,遍讀異書,足跡滿天下。
少入京師,上萬言書,言時政,請遷都江寧,廢時文,罷鄉會考試,令各省選錄人才。
書上,奉旨嚴逮,遂發烏裡雅蘇臺為奴。
旋賜環,再入京師,與李文忠公鴻章、何子貞太史紹基友善。
未幾,粵寇洪秀全陷鄂城,東平星夜往奔。
洪一見器之,令掌機要。
上書勸洪直趨京師,洪不聽,逕取江寧,遂棄洪而逃。
乃謁曾文正公國藩,閽者延入,文正雅重其名,降階迎之,握手入中堂。
東平岸然,拱手就坐,與文正論海內大局及安危所繫,縱橫辯論,索筆繪圖,指陳得失。
文正唯唯,不敢稍阻其談鋒也。
沈文定為殷譜經飾辭 吳江沈文定公桂芬直軍機時,對於宦京鄉人,每極意周旋之。
殷譜經侍郎方行走南書房,遇文定,岸然以鄉先輩自居,文定恆下之。
侍郎性峭直,出言不顧忌諱,文定時彌縫之。
一日,待漏朝房,百司鹹集,有某大臣詢侍郎曰:「聞聖躬違和,果何症也?」侍郎遽喟然曰:「小兒好色所緻也。
」文定聞言大驚,幸侍郎語時微帶吳音,故聞者不甚了了,文定遂亟以京語從容顧侍郎曰:「老前輩所雲,非宵衣旰食所緻也歟?」於是聞者釋然。
蓋京語宵衣旰食四字,其昔與小兒好色本絕相似,故遂無覺者。
金安清口若懸河 同治初元,秀水金安清以兩淮鹽運使褫職,乃遊說於湘淮軍諸帥,求起用。
七謁曾文正,不見。
文正語人曰:「我不敢見也。
此人口若懸河,江南財政瞭如指掌,一見必為所動,不如用其言不用其人之為愈也。
」同治壬申,遂從金說,得增淮南票鹽八十萬。
曾忠襄撫某省時,金往說之,大為所惑,專摺奏保請起用,大受申斥。
文正聞之,歎曰:「老九幾為其所累矣。
」久之,鬱鬱死。
孝哲後為穆宗爭立嗣 孝哲後與穆宗伉儷綦篤,而不得於孝欽後。
穆宗病革時,本擬令貝勒載□承大統,孝哲亦以為然。
及李文正公鴻藻洩其事於孝欽,孝欽震怒。
穆宗崩,孝欽議立德宗,後復爭之,謂不可使大行皇帝無後。
孝欽曰:「有相予得佳婦者,大行皇帝有後久矣。
」意蓋誚後無出也。
後頓首曰:「兒德薄,負先帝恩,萬死莫辭。
然後宮某氏已有身,宗社有靈,或誕降皇儲以承丕緒也。
」孝欽曰:「國不可一日
光瓚有子寶寶,幼慧,嗜讀,年九歲,已畢《五經》,人鹹稱之曰聖童,將軍那啟泰常命蒼頭負入節署中說經。
寶寶,庶出也,一日,講《易》大義,問將軍曰:「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天地父母,一而已。
我乃一爺而二娘,然則地固可多於天歟?」將軍無以應之,漫曰:「在江蘇為江南地,在黑龍江為塞北地,地雖多,其實一也。
若有兩母,將毋同。
」寶寶亦漫諾之。
某明經謂徐令無規矩 長興縣令徐某初下車,頗鋒利,每收呈,必摘呈中語面詰之,倘所對稍有參差,輕則擲還,重且撲責,其意蓋以示能也。
有明經某者,平日把持邑中事,吏胥鹹畏之。
令亦知其人,思痛懲之,而未有間。
明經亦知令將與己為難。
會有事,訟之縣,乃自懷呈往。
是日具呈者殆百餘人,吏胥以明經呈置第一,意令出先詰數語,即可縱之去,以免滋事也。
俄而令升堂,人皆跪而待命。
令見明經呈,即置之末,而每閱一呈,必呼一人前,絮絮問不休,欲令久跪以挫之。
明經頗不耐,然尚無隙可乘也。
少頃,令摘冠置案上,以手搔髮際。
明經見之,即蹶然起。
令怒曰:「汝衣冠中人,奈何不知規矩?公堂之上,容汝長立不跪乎?」明經乃以手指其頭曰:「汝先無規矩矣。
世豈有不衣冠而臨民之官耶?」言已,掉臂出,令竟無如之何。
良相是長麟 某部司官馬某,為長麟所劾。
某日,與某中翰等在陶然亭讌敘,縱譚及此,中翰高吟曰:「司中無小馬,堂上有長麟。
」蓋譏之也。
長突然至,微聞長麟二字,嚴詞緻詰。
中翰笑曰:「吾輩方以公名作對耳。
曰名醫惟扁鵲,良相是長麟。
」長始歡然而去。
賊詰周燾 嘉、道間有周太守燾者,嘗牧通州,治賊嚴,每獲賊,即斷其腳脛。
有一賊,甚強項,謂周曰:「小的雖作賊多年,亦頗知《大清律例》,割腳脛在何條?」周笑曰:「汝言甚是。
惟吾亦問汝,三百六十行,行行喫飯著衣裳,汝為何行?」賊不語,遂割之。
孫制府以片言解紛 道光癸未冬,裘安邦任南河中軍副將時,以兵丁鼓譟,稟請河督究辦,而河督不允,遂至齟齬。
值江督孫某蒞浦,詢裘曰:「是日演武場中,僅人語喧譁乎,抑有擊鼓者乎?」裘曰:「無鼓聲。
」孫笑曰:「鼓者,伐鼓淵淵;譟者,人聲嘈雜。
必兼之,乃為鼓譟,此殆非也。
」其獄頓息。
羅文俊不違天威 羅侍郎文俊有才辯,素短視,尋丈外即茫無所覩。
宣宗嘗於召見時笑問:「卿見朕否?」叩首曰:「天威不違顏咫尺。
」蓋羅實一無所見也。
康泰直呼縣令姓名 上海庠生康泰,以強索漕規歲千元事被控,上海令許乃大提之到案。
康甚辯,許怒,語之曰:「爾既為庠生,當知禮法。
爾為何學使所取進?」康期期言曰:「周周周。
」許曰:「豈周系英耶?」康遽應曰:「許乃大所言是也。
」許怒,拍案曰:「爾何直呼本縣姓名?」康曰:「老父臺可直呼學使姓名,生員自可直呼老父臺姓名。
」許大怒,詳請學使斥革衣頂,學使斥不準。
錢東平談鋒 長興錢東平布衣,名江,負不羈才,遍讀異書,足跡滿天下。
少入京師,上萬言書,言時政,請遷都江寧,廢時文,罷鄉會考試,令各省選錄人才。
書上,奉旨嚴逮,遂發烏裡雅蘇臺為奴。
旋賜環,再入京師,與李文忠公鴻章、何子貞太史紹基友善。
未幾,粵寇洪秀全陷鄂城,東平星夜往奔。
洪一見器之,令掌機要。
上書勸洪直趨京師,洪不聽,逕取江寧,遂棄洪而逃。
乃謁曾文正公國藩,閽者延入,文正雅重其名,降階迎之,握手入中堂。
東平岸然,拱手就坐,與文正論海內大局及安危所繫,縱橫辯論,索筆繪圖,指陳得失。
文正唯唯,不敢稍阻其談鋒也。
沈文定為殷譜經飾辭 吳江沈文定公桂芬直軍機時,對於宦京鄉人,每極意周旋之。
殷譜經侍郎方行走南書房,遇文定,岸然以鄉先輩自居,文定恆下之。
侍郎性峭直,出言不顧忌諱,文定時彌縫之。
一日,待漏朝房,百司鹹集,有某大臣詢侍郎曰:「聞聖躬違和,果何症也?」侍郎遽喟然曰:「小兒好色所緻也。
」文定聞言大驚,幸侍郎語時微帶吳音,故聞者不甚了了,文定遂亟以京語從容顧侍郎曰:「老前輩所雲,非宵衣旰食所緻也歟?」於是聞者釋然。
蓋京語宵衣旰食四字,其昔與小兒好色本絕相似,故遂無覺者。
金安清口若懸河 同治初元,秀水金安清以兩淮鹽運使褫職,乃遊說於湘淮軍諸帥,求起用。
七謁曾文正,不見。
文正語人曰:「我不敢見也。
此人口若懸河,江南財政瞭如指掌,一見必為所動,不如用其言不用其人之為愈也。
」同治壬申,遂從金說,得增淮南票鹽八十萬。
曾忠襄撫某省時,金往說之,大為所惑,專摺奏保請起用,大受申斥。
文正聞之,歎曰:「老九幾為其所累矣。
」久之,鬱鬱死。
孝哲後為穆宗爭立嗣 孝哲後與穆宗伉儷綦篤,而不得於孝欽後。
穆宗病革時,本擬令貝勒載□承大統,孝哲亦以為然。
及李文正公鴻藻洩其事於孝欽,孝欽震怒。
穆宗崩,孝欽議立德宗,後復爭之,謂不可使大行皇帝無後。
孝欽曰:「有相予得佳婦者,大行皇帝有後久矣。
」意蓋誚後無出也。
後頓首曰:「兒德薄,負先帝恩,萬死莫辭。
然後宮某氏已有身,宗社有靈,或誕降皇儲以承丕緒也。
」孝欽曰:「國不可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