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類
關燈
小
中
大
品,誕日,賜內府梨園部曲以榮之。
祁文恪駁報銷案 山西祁文恪公性方嚴,管工部時,於各省報銷之稍與例案出入者,必駁斥,雖左右堂為之言,不稍遷就。
楊遇春家法嚴正 楊遇春有子曰國楨,少倜儻,豪飲不羈。
其自刑部郎出守潁州也,遇春方提督固原,兄國佐亦以守備引見,並予假省親。
國楨至,轅者以遇春命止之,不許入。
國佐入,為跪請,久乃召而庭數之,國楨免冠謝。
遇春曰:「吾起家武舉,上拔擢至此,恩遇無比,常恐老不知所報,始我期汝雲何,而忘之也?」命予杖。
文武官吏為叩頭乞免,不許,已皆大駭服。
道光初,國楨擢雲南鹽法道,未上,遷按察使,陛辭,宣宗諭曰:「好為之。
有如不稱,當語而父知之耳。
」蓋當是時,上亦知遇春之家法也。
王東槐笞王府車夫 道光時,王東槐任巡城禦史,遇王府木器車橫行中路,途為之塞,特拘車夫笞之。
高叟斥牛鑑 甘肅牛制府鑑,少時家綦貧,徒步走千餘裡,至西安,肄業關中書院,無以給饔飱資,常寄食於院中之廚役高叟家。
高偉其氣宇,知必大用,不責償也。
及牛通籍,報以千金。
道光中,督兩江,高猶健在,年逾七十矣,家亦小康,因往訪牛,牛留之署中。
己亥,鴉片戰事起,牛附和奕山、伊裡布等,力主和議,陷陳忠愍公化成、裕靖節公謙於死。
高大憤,馳書告其子,舉家中產業,凡以牛贈金營運所殖者,悉斥賣之,匯其銀至江南,計逾二千金,乃持以謁牛曰:「牛先生,昔吾所以解衣推食者,以子英偉,將來為名臣耳,豈望報乎?今子乃誤國至此,吾義不受子之惠,請以昔者所贈及歷年所得子金悉還之子。
吾仍為廚役,不慮餓死也。
」牛亟起謝,高竟拂衣去,貸於鄉人而歸。
何允彪拒青衣麗姝 蕭山何允彪中丞煊,道光中葉任雲南巡撫。
為諸生時,嘗假館杭州山村小庵中,四顧荒寂,眾數相驚以走,何居之坦然。
忽夜聞叩門聲,則一青衣麗姝,冉然入,咄之,對曰:「夫久出,今忽得書,不識字,請先生為我誦之。
」何擲不閱,曰:「村中豈無識字人,何必乘夜求我!爾可來,則可去,毋稍延。
」婦慚而出。
黃輔辰持正不阿 貴築黃觀察輔辰官吏部考功郎時,遇事侃侃,持正不阿,屢忤尚書恩桂,又與張侍郎爭易州牧貪墨事,抗議再三.同官或目之曰「硬黃」,鐫二字於石以贈之.黃少奇困,嘗屑和麥麩為粥,又不給,則就鄰生擷園中挑實生啖之,意充然,不廢學. 王茂蔭不阿肅順 歙縣王子懷,名茂蔭。
鹹豐初,為禦史,抗疏直言,於國家大計多所建白。
未幾,洊升戶部侍郎,遇事力持正論,朝貴為之斂迹。
時肅順柄國,頗忌憚之,遣客通殷勤。
王意頗動,訂於某日偕謁。
客待於外堂,車駕矣,衣冠而出,過廳事東偏,有巨鏡,忽對鏡立,瞻顧一周,拈鬚自語曰:「焉有堂堂王子懷,而為權臣屈節者乎!」遽謝客。
客還報,肅恚甚,將謀所以中傷之,乃引疾歸。
比穆宗立,優詔起用,有「直言敢諫、志慮忠純」之獎,遂復出。
時京師粥廠以辦理不善,澤不下逮,奏請擴張整頓,風清弊絕,飢民多感頌焉。
晚年,奉命查案山西,所挈隨員有得賄者,為所欺,覆奏失實,清望稍減。
其所居在京師宣武門城南,即歙館。
歙人言及王,恆指鏡以相告語也。
王茂蔭折瑞常 鹹豐戊午京察,時大學士瑞常筦兵部,涇縣王茂蔭為左侍郎。
及過堂,瑞舉一等諸員姓名,語尚侍,王起,正色曰:「某某特善奔走,非真能辦事者。
若某某,皆勤於職事,為守兼優,應以一等與之。
」瑞怫然曰:「如君言,乃非我所知,請君為我定之。
」即以筆授王。
王曰:「誠然。
中堂事多,不常至署,茂蔭終歲在部,察諸司勤惰較詳,敬當為中堂定之。
」徑取筆標識,促其畫諾,付胥繕摺具奏。
瑞大不平,然竟無如何也。
石贊清之對英人 石襄臣少寇贊清,貴州人。
先是,知天津府數年,勤以敷政,嚴以持躬,吏懾其威,民懷其惠。
鹹豐戊午,英人犯天津,直督某走。
太守以巨甕二貯水,寘堂階,曰:「英人入脅,則吾與妻死此。
」未幾,相國桂良與議和,英人去。
庚申,英法聯軍入天津,督部以次,皆橫被侮辱。
英將卒分駐官廨,贊清堅持不為動,英人揮令去,曰:「斷吾頭,可,衙署不讓也。
」英人詫而韙之。
一日,英軍以五百人持兵入署,扶贊清坐肩輿,導入英館,曰:「非敢相難,聞有兵欲燒吾船,姑假君為鎮耳。
」贊清憤不食。
僅數日,民情洶洶,重失贊清,將與英人併命。
英人懼,命之去,贊清不可,曰:「吾如何來,當如何歸耳。
」英人復命五百人前導,具肩輿送之,則豎其將指稱之曰:「真好官也。
」英人踞天津數月,贊清迄未離府署。
事聞,不次遷擢,官至刑部左侍郎。
長姑論時局 京師鑲紅旗驍騎校額明德有女曰長姑,幼穎慧。
嘗從叔氏讀,通書史大義。
額老而無子,家赤貧,恃其針黹以為養,暇則教鄰童以識字,藉博微資,佐菽水。
鹹豐己未,內廷選秀女,名在籍中,聞報,抱父母慟哭,念父母老無依,欲奉以遁者數。
既不克脫,屆期,隨眾往,候駕坤寧宮門外。
眾女俟駕久,疲不能耐,相向泣。
監者叱之曰:「駕且至,敢若此,不畏笞耶?」長姑厲聲曰:「果當選,即終身幽閉,不復見其親,生離死別,爭此晷刻,安得不泣!且粵寇今陷金陵,天子不求將帥之臣,汲汲謀戰守,乃猶強攫人女,以縱己一日之欲,行見寇氛迫宮闕,九廟不血食也。
吾死且不畏,況鞭乎!」監者亟掩其口,而禦輦至矣。
因縛其手,牽詣駕前,抑之跪。
文宗先已微聞其言,至是,笑問其故。
長姑仍奏如前。
上默然久之,揮使出,曰:「汝不願應選,可自去。
」當上之初出也,人人自危,以為天威不可測。
及聞長姑慷慨數言,而上不怒,無不頌上之寬仁,服長姑之膽識。
長姑以是蜚聲於時,湘潭王闓運為作《今烈女傳》以寵之。
後某侍郎子慕其名,禮聘焉。
既嫁,不得於小姑,年未三十,鬱鬱卒。
胡文忠不庇族戚 胡文忠公林翼律己甚嚴,於宗族戚黨,不稍假借。
在黃州時,族人某來謁,飲食之者數月。
一日,辭赴前敵。
問其故,以營官某奉調,銀錢所薦與偕行。
文忠勃然,面諭營官曰:「吾有族戚,力豈不能庇之!爾輩藉以結納,風氣一開,伊於胡底!姑記過一次以儆。
」因自給族人歸資,並通飭各臺局營員,用人一事,胥秉至公,不得徇上司同僚情面,濫為汲引,若經訪聞,立即參處。
劉章侯不阿官文 胡文忠任鄂撫,澄敘官方,於州縣等官尤為慎重,鄂督官文恭公文亦未能主之。
一日,文恭予所親署鶴峯知州,文忠以山州僻壤,未甚措意。
而荊州守劉章侯者,審署州人材,不足勝任,於過謁時,留遲其期,密揭於官、胡,請易員以代。
適官、胡望日祠祀相見,文恭謂曰:「昨一大怪事,君知之乎?督撫委缺,本府不許履任,有是理乎?」文忠答曰:「此吾輩過也。
知府持正,吾輩當謝之耳。
」文恭復曰:「雖然,當留吾面目。
」文忠頷之,令署州視事三月,引退。
及文忠薨,劉竟坐事降荊州同知,劉亦安焉。
及李文忠公鴻章督楚,劉猶在荊。
李為劉年家子,欲力為之地。
劉辭曰:「公意極厚。
卑職年七十餘矣,精力萬不足任事,閒曹薄俸,稍可自給,他不敢求。
」文忠太息而止。
文祥阻金安清內用 同治壬戌春,兩淮鹽運使秀水金安清謀內用,乃輦金入都,結納奕劻。
時劻年踰冠,為之運動權要,將以京卿內用矣。
一日,文宗語樞臣曰:「金安清究可內用否?」諸臣皆力為揄揚。
繼詢文祥,祥曰:「小有才,心術不端耳。
」文宗曰:「心術不端,如何可!」遂罷。
未幾,漕督吳棠上封事,劾其營私舞弊四十餘款,奉旨革職查抄,且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袁州學官直言 侯官沈文肅公葆楨撫江西,有年老袁州府教授某廣文來謁,沈問曰:「袁州某守作官如何?」廣文答曰:「某太尊為官尚好,惟其弟實不堪耳。
」沈因詳詢之。
廣文乃將其弟招搖納賄諸端,言之無隱。
沈密派員查訪,果然,遂撤某守任,而懲其弟如律。
廣文聞之,愕然曰:「吾實謂伊為官甚好,特其弟不堪耳。
豈並此亦不能言耶?」 沈文肅誅胥吏 沈文肅公被旨為本省欽差大臣,省吏皆畏且忌。
藩署胥吏某,平日挾指上官,以刻蠹起家,與沈有連,而沈素惡之。
一日,以餉故,忤沈,沈立逮之至,數其罪,以軍法從事。
布政為之哀請,不聽。
方坐堂皇,而封翁手書至,沈置書案隅,曰:「了公事後,治私事耳。
」卒誅之。
事訖,發封,封翁書果為胥緩頰也。
沈文肅不私同鄉摯友 沈文肅公性剛直,朝貴無敢有請託,有之,亦置之不答。
某與沈同鄉摯友,以知府需次山西,乞函於沈,緻桂撫為先容。
沈笑不應,徐檢尺牘三四函示之,則桂撫關說未報者也。
因曉之曰:「彼若受而應之,吾何從施面目?君第去,若無所事,吾當按月資給君。
」遂以四百金贈其行。
李元度與文肅夙稱骨肉交,薦一族子至,留署數月,文肅忽召詢之:「若家幾人?歲需幾何足資生?」對以百金足矣。
文肅立出千金助之歸,不予差遣。
及薨於兩江督署,方疾亟,忽手書一紙,下所司,以江西督銷局海州分司二人,應行改調,方擬稿而薨矣。
時洪都轉汝奎總後事,以文肅遺令不敢違,即日檄行如例。
西局分司,皆鹺政要地,任者不稱,文肅擇材易之,時無不誦其明者。
而當臨危時,神明不亂,尤為人所難能也。
李雨蒼毆曾文正子 漢軍李雨蒼,少慷慨,好奇節。
以諸生走數千裡,至湖南,謁曾文正。
值文正他出,雨蒼見其公子。
公子以李衣敝而風塵滿面,有慢色。
雨蒼直前毆之曰:「而父以禮士聞天下,若慢士如此!」公子謝之,始已。
文正歸,奇之,留幕下,授以一軍,薦至參贊大臣,以回疆失事罷任。
張兆棟折丁日昌 秀水沈瑋寶,以知府需次江蘇,資望未深,丁日昌遽使權蘇州府事。
旋受代,復使督濬昭文縣白茆河工程。
故事,屬吏謁督撫司道,月有定日,日有定時,惟有要事待裁決者,得隨時投謁,不格以成例。
一日亭午,沈自工次詣撫院,有所陳說,語不遜,丁呵之,不受,反唇相抵。
丁大怒,拍案碎茗椀,沈亦拂袖欲起。
丁不許,使受申飭,沈遽免冠置幾上,謂當聽彈劾,逕出。
丁飭巡捕留沈於外,立傳令,召中軍、參將,列隊階下,聲言將斬沈以徇。
府縣聞報,齊集轅下,婉言譬喻,冀沈入謝罪。
沈曰:「遭世承平,不必有斷頭將軍,何妨有斷頭太守。
欲殺,則竟殺矣,何謝為!」府縣入謁,代緩頰,丁益咆哮不可止,有不殺沈勢不休之說,命材官立傳司道。
時勒少仲廉訪方宴客,立命駕。
及至撫署前,甲仗森嚴,旌旗焜燿,若將決巨寇者。
廉訪惶遽入,讓沈,沈出硬語,怨府縣不善調停,府縣白憲怒未息狀。
方搶攘間,糧儲道亦至,丁又傳催司道及中軍、參將甚急。
勒待藩司張兆棟來,同入見,而張久不至,命長洲令蒯德模速駕。
張屏不見,傳語蒯令,宜自回署理民事。
蒯回報勒,勒不得已,偕糧道率府縣先謁見,從容乞免。
丁以張遲不至,為輕己,益怒,知中軍亦違抗,明謂勒勿預此事。
時已近酉,丁揖勒等令出,諭麾下武弁,踰三刻,藩司與中軍不至,惟令是聽,毋久待。
勒躑躅廊廡間,又遷廷踰時,張始緩緩來。
眾官惶惶,視張意旨。
張命召沈入司道官廳,問觸犯狀,沈一一縷陳,眾始知其故。
蓋惶遽中惟知撫軍將殺沈,雖廉訪亦未暇問究竟,司道府縣兩次求免,亦但聞丁述沈瑋寶藐抗罪應死,下固未敢叩其源,上亦未及示其詳也。
先是,沈報工竣,由水利局司道委員驗工,稟復工堅料實,請開壩便舟楫,丁批準,沈即遵批開壩,而丁忽專劄飭令毋許開壩。
壩已開,不可復堵,面陳之下,丁謂沈不遵後命,沈謂後命至已在奉批開壩之後。
丁謂工必草率,故倉皇開壩,以掩其迹。
沈謂工經委員驗報,壩係奉文準開,果有所疑,何不委員復驗,而遽批準開之牘。
丁怒其藐視上官,沈請參處,丁曰:「罪不止此。
」沈請奏明戍邊,丁曰:「戍邊何足蔽辜!我誓殺汝。
」沈乾笑,謂:「今日不殺我,不成丈夫。
」事遂決裂。
張既詳詢始末,復問:「前批以何日奉到?壩以何日開?第二次公文以何日到?」一一具答之,並謂有卷可稽。
張曰:「奈何忘上下之分?輕上官,是輕朝廷也。
假令汝之子弟據理悻悻與汝爭,汝豈能堪?長官於屬吏,猶尊屬,汝亦曾權首郡篆,奈何冒昧至此?憲怒方盛,不可謝,姑反爾舍,靜思己過,明日早謁我,同謝撫軍。
」沈猶欲有言,遽令退,並命速乘輿去。
勒大驚,謂何可遽令歸?張笑曰:「斬犯我自縱之,有我在,何患焉?」遂入見。
丁曰:「相需甚殷,來何晏也?」張問:「今日果將殺沈某乎?」曰:「是何言?我志已決!」問:「沈某之罪,即以不遵二次公文擅開壩乎?」曰:「唯唯,否否,猶有藐
祁文恪駁報銷案 山西祁文恪公性方嚴,管工部時,於各省報銷之稍與例案出入者,必駁斥,雖左右堂為之言,不稍遷就。
楊遇春家法嚴正 楊遇春有子曰國楨,少倜儻,豪飲不羈。
其自刑部郎出守潁州也,遇春方提督固原,兄國佐亦以守備引見,並予假省親。
國楨至,轅者以遇春命止之,不許入。
國佐入,為跪請,久乃召而庭數之,國楨免冠謝。
遇春曰:「吾起家武舉,上拔擢至此,恩遇無比,常恐老不知所報,始我期汝雲何,而忘之也?」命予杖。
文武官吏為叩頭乞免,不許,已皆大駭服。
道光初,國楨擢雲南鹽法道,未上,遷按察使,陛辭,宣宗諭曰:「好為之。
有如不稱,當語而父知之耳。
」蓋當是時,上亦知遇春之家法也。
王東槐笞王府車夫 道光時,王東槐任巡城禦史,遇王府木器車橫行中路,途為之塞,特拘車夫笞之。
高叟斥牛鑑 甘肅牛制府鑑,少時家綦貧,徒步走千餘裡,至西安,肄業關中書院,無以給饔飱資,常寄食於院中之廚役高叟家。
高偉其氣宇,知必大用,不責償也。
及牛通籍,報以千金。
道光中,督兩江,高猶健在,年逾七十矣,家亦小康,因往訪牛,牛留之署中。
己亥,鴉片戰事起,牛附和奕山、伊裡布等,力主和議,陷陳忠愍公化成、裕靖節公謙於死。
高大憤,馳書告其子,舉家中產業,凡以牛贈金營運所殖者,悉斥賣之,匯其銀至江南,計逾二千金,乃持以謁牛曰:「牛先生,昔吾所以解衣推食者,以子英偉,將來為名臣耳,豈望報乎?今子乃誤國至此,吾義不受子之惠,請以昔者所贈及歷年所得子金悉還之子。
吾仍為廚役,不慮餓死也。
」牛亟起謝,高竟拂衣去,貸於鄉人而歸。
何允彪拒青衣麗姝 蕭山何允彪中丞煊,道光中葉任雲南巡撫。
為諸生時,嘗假館杭州山村小庵中,四顧荒寂,眾數相驚以走,何居之坦然。
忽夜聞叩門聲,則一青衣麗姝,冉然入,咄之,對曰:「夫久出,今忽得書,不識字,請先生為我誦之。
」何擲不閱,曰:「村中豈無識字人,何必乘夜求我!爾可來,則可去,毋稍延。
」婦慚而出。
黃輔辰持正不阿 貴築黃觀察輔辰官吏部考功郎時,遇事侃侃,持正不阿,屢忤尚書恩桂,又與張侍郎爭易州牧貪墨事,抗議再三.同官或目之曰「硬黃」,鐫二字於石以贈之.黃少奇困,嘗屑和麥麩為粥,又不給,則就鄰生擷園中挑實生啖之,意充然,不廢學. 王茂蔭不阿肅順 歙縣王子懷,名茂蔭。
鹹豐初,為禦史,抗疏直言,於國家大計多所建白。
未幾,洊升戶部侍郎,遇事力持正論,朝貴為之斂迹。
時肅順柄國,頗忌憚之,遣客通殷勤。
王意頗動,訂於某日偕謁。
客待於外堂,車駕矣,衣冠而出,過廳事東偏,有巨鏡,忽對鏡立,瞻顧一周,拈鬚自語曰:「焉有堂堂王子懷,而為權臣屈節者乎!」遽謝客。
客還報,肅恚甚,將謀所以中傷之,乃引疾歸。
比穆宗立,優詔起用,有「直言敢諫、志慮忠純」之獎,遂復出。
時京師粥廠以辦理不善,澤不下逮,奏請擴張整頓,風清弊絕,飢民多感頌焉。
晚年,奉命查案山西,所挈隨員有得賄者,為所欺,覆奏失實,清望稍減。
其所居在京師宣武門城南,即歙館。
歙人言及王,恆指鏡以相告語也。
王茂蔭折瑞常 鹹豐戊午京察,時大學士瑞常筦兵部,涇縣王茂蔭為左侍郎。
及過堂,瑞舉一等諸員姓名,語尚侍,王起,正色曰:「某某特善奔走,非真能辦事者。
若某某,皆勤於職事,為守兼優,應以一等與之。
」瑞怫然曰:「如君言,乃非我所知,請君為我定之。
」即以筆授王。
王曰:「誠然。
中堂事多,不常至署,茂蔭終歲在部,察諸司勤惰較詳,敬當為中堂定之。
」徑取筆標識,促其畫諾,付胥繕摺具奏。
瑞大不平,然竟無如何也。
石贊清之對英人 石襄臣少寇贊清,貴州人。
先是,知天津府數年,勤以敷政,嚴以持躬,吏懾其威,民懷其惠。
鹹豐戊午,英人犯天津,直督某走。
太守以巨甕二貯水,寘堂階,曰:「英人入脅,則吾與妻死此。
」未幾,相國桂良與議和,英人去。
庚申,英法聯軍入天津,督部以次,皆橫被侮辱。
英將卒分駐官廨,贊清堅持不為動,英人揮令去,曰:「斷吾頭,可,衙署不讓也。
」英人詫而韙之。
一日,英軍以五百人持兵入署,扶贊清坐肩輿,導入英館,曰:「非敢相難,聞有兵欲燒吾船,姑假君為鎮耳。
」贊清憤不食。
僅數日,民情洶洶,重失贊清,將與英人併命。
英人懼,命之去,贊清不可,曰:「吾如何來,當如何歸耳。
」英人復命五百人前導,具肩輿送之,則豎其將指稱之曰:「真好官也。
」英人踞天津數月,贊清迄未離府署。
事聞,不次遷擢,官至刑部左侍郎。
長姑論時局 京師鑲紅旗驍騎校額明德有女曰長姑,幼穎慧。
嘗從叔氏讀,通書史大義。
額老而無子,家赤貧,恃其針黹以為養,暇則教鄰童以識字,藉博微資,佐菽水。
鹹豐己未,內廷選秀女,名在籍中,聞報,抱父母慟哭,念父母老無依,欲奉以遁者數。
既不克脫,屆期,隨眾往,候駕坤寧宮門外。
眾女俟駕久,疲不能耐,相向泣。
監者叱之曰:「駕且至,敢若此,不畏笞耶?」長姑厲聲曰:「果當選,即終身幽閉,不復見其親,生離死別,爭此晷刻,安得不泣!且粵寇今陷金陵,天子不求將帥之臣,汲汲謀戰守,乃猶強攫人女,以縱己一日之欲,行見寇氛迫宮闕,九廟不血食也。
吾死且不畏,況鞭乎!」監者亟掩其口,而禦輦至矣。
因縛其手,牽詣駕前,抑之跪。
文宗先已微聞其言,至是,笑問其故。
長姑仍奏如前。
上默然久之,揮使出,曰:「汝不願應選,可自去。
」當上之初出也,人人自危,以為天威不可測。
及聞長姑慷慨數言,而上不怒,無不頌上之寬仁,服長姑之膽識。
長姑以是蜚聲於時,湘潭王闓運為作《今烈女傳》以寵之。
後某侍郎子慕其名,禮聘焉。
既嫁,不得於小姑,年未三十,鬱鬱卒。
胡文忠不庇族戚 胡文忠公林翼律己甚嚴,於宗族戚黨,不稍假借。
在黃州時,族人某來謁,飲食之者數月。
一日,辭赴前敵。
問其故,以營官某奉調,銀錢所薦與偕行。
文忠勃然,面諭營官曰:「吾有族戚,力豈不能庇之!爾輩藉以結納,風氣一開,伊於胡底!姑記過一次以儆。
」因自給族人歸資,並通飭各臺局營員,用人一事,胥秉至公,不得徇上司同僚情面,濫為汲引,若經訪聞,立即參處。
劉章侯不阿官文 胡文忠任鄂撫,澄敘官方,於州縣等官尤為慎重,鄂督官文恭公文亦未能主之。
一日,文恭予所親署鶴峯知州,文忠以山州僻壤,未甚措意。
而荊州守劉章侯者,審署州人材,不足勝任,於過謁時,留遲其期,密揭於官、胡,請易員以代。
適官、胡望日祠祀相見,文恭謂曰:「昨一大怪事,君知之乎?督撫委缺,本府不許履任,有是理乎?」文忠答曰:「此吾輩過也。
知府持正,吾輩當謝之耳。
」文恭復曰:「雖然,當留吾面目。
」文忠頷之,令署州視事三月,引退。
及文忠薨,劉竟坐事降荊州同知,劉亦安焉。
及李文忠公鴻章督楚,劉猶在荊。
李為劉年家子,欲力為之地。
劉辭曰:「公意極厚。
卑職年七十餘矣,精力萬不足任事,閒曹薄俸,稍可自給,他不敢求。
」文忠太息而止。
文祥阻金安清內用 同治壬戌春,兩淮鹽運使秀水金安清謀內用,乃輦金入都,結納奕劻。
時劻年踰冠,為之運動權要,將以京卿內用矣。
一日,文宗語樞臣曰:「金安清究可內用否?」諸臣皆力為揄揚。
繼詢文祥,祥曰:「小有才,心術不端耳。
」文宗曰:「心術不端,如何可!」遂罷。
未幾,漕督吳棠上封事,劾其營私舞弊四十餘款,奉旨革職查抄,且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袁州學官直言 侯官沈文肅公葆楨撫江西,有年老袁州府教授某廣文來謁,沈問曰:「袁州某守作官如何?」廣文答曰:「某太尊為官尚好,惟其弟實不堪耳。
」沈因詳詢之。
廣文乃將其弟招搖納賄諸端,言之無隱。
沈密派員查訪,果然,遂撤某守任,而懲其弟如律。
廣文聞之,愕然曰:「吾實謂伊為官甚好,特其弟不堪耳。
豈並此亦不能言耶?」 沈文肅誅胥吏 沈文肅公被旨為本省欽差大臣,省吏皆畏且忌。
藩署胥吏某,平日挾指上官,以刻蠹起家,與沈有連,而沈素惡之。
一日,以餉故,忤沈,沈立逮之至,數其罪,以軍法從事。
布政為之哀請,不聽。
方坐堂皇,而封翁手書至,沈置書案隅,曰:「了公事後,治私事耳。
」卒誅之。
事訖,發封,封翁書果為胥緩頰也。
沈文肅不私同鄉摯友 沈文肅公性剛直,朝貴無敢有請託,有之,亦置之不答。
某與沈同鄉摯友,以知府需次山西,乞函於沈,緻桂撫為先容。
沈笑不應,徐檢尺牘三四函示之,則桂撫關說未報者也。
因曉之曰:「彼若受而應之,吾何從施面目?君第去,若無所事,吾當按月資給君。
」遂以四百金贈其行。
李元度與文肅夙稱骨肉交,薦一族子至,留署數月,文肅忽召詢之:「若家幾人?歲需幾何足資生?」對以百金足矣。
文肅立出千金助之歸,不予差遣。
及薨於兩江督署,方疾亟,忽手書一紙,下所司,以江西督銷局海州分司二人,應行改調,方擬稿而薨矣。
時洪都轉汝奎總後事,以文肅遺令不敢違,即日檄行如例。
西局分司,皆鹺政要地,任者不稱,文肅擇材易之,時無不誦其明者。
而當臨危時,神明不亂,尤為人所難能也。
李雨蒼毆曾文正子 漢軍李雨蒼,少慷慨,好奇節。
以諸生走數千裡,至湖南,謁曾文正。
值文正他出,雨蒼見其公子。
公子以李衣敝而風塵滿面,有慢色。
雨蒼直前毆之曰:「而父以禮士聞天下,若慢士如此!」公子謝之,始已。
文正歸,奇之,留幕下,授以一軍,薦至參贊大臣,以回疆失事罷任。
張兆棟折丁日昌 秀水沈瑋寶,以知府需次江蘇,資望未深,丁日昌遽使權蘇州府事。
旋受代,復使督濬昭文縣白茆河工程。
故事,屬吏謁督撫司道,月有定日,日有定時,惟有要事待裁決者,得隨時投謁,不格以成例。
一日亭午,沈自工次詣撫院,有所陳說,語不遜,丁呵之,不受,反唇相抵。
丁大怒,拍案碎茗椀,沈亦拂袖欲起。
丁不許,使受申飭,沈遽免冠置幾上,謂當聽彈劾,逕出。
丁飭巡捕留沈於外,立傳令,召中軍、參將,列隊階下,聲言將斬沈以徇。
府縣聞報,齊集轅下,婉言譬喻,冀沈入謝罪。
沈曰:「遭世承平,不必有斷頭將軍,何妨有斷頭太守。
欲殺,則竟殺矣,何謝為!」府縣入謁,代緩頰,丁益咆哮不可止,有不殺沈勢不休之說,命材官立傳司道。
時勒少仲廉訪方宴客,立命駕。
及至撫署前,甲仗森嚴,旌旗焜燿,若將決巨寇者。
廉訪惶遽入,讓沈,沈出硬語,怨府縣不善調停,府縣白憲怒未息狀。
方搶攘間,糧儲道亦至,丁又傳催司道及中軍、參將甚急。
勒待藩司張兆棟來,同入見,而張久不至,命長洲令蒯德模速駕。
張屏不見,傳語蒯令,宜自回署理民事。
蒯回報勒,勒不得已,偕糧道率府縣先謁見,從容乞免。
丁以張遲不至,為輕己,益怒,知中軍亦違抗,明謂勒勿預此事。
時已近酉,丁揖勒等令出,諭麾下武弁,踰三刻,藩司與中軍不至,惟令是聽,毋久待。
勒躑躅廊廡間,又遷廷踰時,張始緩緩來。
眾官惶惶,視張意旨。
張命召沈入司道官廳,問觸犯狀,沈一一縷陳,眾始知其故。
蓋惶遽中惟知撫軍將殺沈,雖廉訪亦未暇問究竟,司道府縣兩次求免,亦但聞丁述沈瑋寶藐抗罪應死,下固未敢叩其源,上亦未及示其詳也。
先是,沈報工竣,由水利局司道委員驗工,稟復工堅料實,請開壩便舟楫,丁批準,沈即遵批開壩,而丁忽專劄飭令毋許開壩。
壩已開,不可復堵,面陳之下,丁謂沈不遵後命,沈謂後命至已在奉批開壩之後。
丁謂工必草率,故倉皇開壩,以掩其迹。
沈謂工經委員驗報,壩係奉文準開,果有所疑,何不委員復驗,而遽批準開之牘。
丁怒其藐視上官,沈請參處,丁曰:「罪不止此。
」沈請奏明戍邊,丁曰:「戍邊何足蔽辜!我誓殺汝。
」沈乾笑,謂:「今日不殺我,不成丈夫。
」事遂決裂。
張既詳詢始末,復問:「前批以何日奉到?壩以何日開?第二次公文以何日到?」一一具答之,並謂有卷可稽。
張曰:「奈何忘上下之分?輕上官,是輕朝廷也。
假令汝之子弟據理悻悻與汝爭,汝豈能堪?長官於屬吏,猶尊屬,汝亦曾權首郡篆,奈何冒昧至此?憲怒方盛,不可謝,姑反爾舍,靜思己過,明日早謁我,同謝撫軍。
」沈猶欲有言,遽令退,並命速乘輿去。
勒大驚,謂何可遽令歸?張笑曰:「斬犯我自縱之,有我在,何患焉?」遂入見。
丁曰:「相需甚殷,來何晏也?」張問:「今日果將殺沈某乎?」曰:「是何言?我志已決!」問:「沈某之罪,即以不遵二次公文擅開壩乎?」曰:「唯唯,否否,猶有藐